第十一章 师友丛忆
在试图结束对我在国内长达11年之久的"读史学徒"(intellectualapprenticeship)期间(1934年秋入清华至1945年秋出国)的回忆时,觉得颇有几颗黄金和钻石块粒未曾也无法收入以上较概括、分析、评估性的篇章 。屡度提笔之前,不少位师友们当年的神貌言笑都历历如新、闪电般地涌进我的耳目心灵。凡是他们之中,一言足以启我终身深思,一行足为后世法,风格和幽默至今仍清新隽永者,不拘长短,都一一收罗于本章 内。
I郑天挺(1899—1981)
也许是由于特别缘分,我早在清华三年级时就知道北大秘书长郑天挺(毅生)先生清史造诣甚深。那年清华行"导师"制,我特选陈寅恪先生为导师,因此课外有正当理由偶尔登师门请益。当我到西院陈府面呈隋唐史班习作论文("唐代皇位继承问题")之后,陈师即精彩地发挥何以唐太宗和清康熙这两位最英明的君主,都因皇储问题不能解决,而感到长期的烦恼与苦痛。谈话上溯到有清开国时,陈师曾提到郑先生对多尔衮称皇父问题考证的精到。
那时我虽注重西洋史,却随时也注意到国史研究方面较精彩的文章 。七七事变前夕,读了孟森"八旗制度考实"这篇文章 之后,对北大的明清史产生很大的敬意。1939年秋到昆明以后与清华办事处的几位"故人"偶尔谈及联大人事时,发现清华的人对北大校长蒋梦麟、教务长樊际昌皆不无微词,独对秘书长郑天挺的学问、做人、办事才干和负责精神都很倾服。所以我1940年2月得悉郑先生已同意继清华沈履为联大总务长的消息后,深信此后三校合作有了保瘅不是没有理由的。
关于这位名副其实的"北大舵手"崇髙的品德、史学成就及其对北大及联大行政方面的贡献,目前已有不少资料可供参考。①本1944年初夏,某日我上午去地坛历史系办公室翻选西文书籍,照例要先穿过联大新校舍大院。将进校门不远,听见后边有人叫"何先生"。我回头一看是郑天挺先生。郑先生马上就说清华留美①其中重要的是:冯尔康、郑克晟编《郑天挺学记》(北京:三联书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介绍评价郑先生一生学术贡献最好的:篇陈生玺,"史学大师郑天挺先生的宏文卓识——纪念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
考试的结果一两天内就要公布了,现在讲话已经没有嫌疑了。"明清史那门题目是我出的。"他说有一件事藏在他心中已经很久:有一份答卷对较容易的题目如同、光之际满人主张维新的是哪些人之类的,答得不好;而对两个重要的题目,如明太祖开国规模和雍正一朝多方面的改革与建树答得不但很好,而且对摊丁人地颇有创见。他问我这卷子是不是我的。我想了一下,回答说很像是我的。他半笑着问我:"你自己打多少分?"我当然谦虚一点地回答,只能打四五十分,因为三个史实性的问题都答得不好,而且同、光之际满人主张维新者只能答出恭亲王奕诉一人。他说我得了74分,是最髙的。听了这话我内心才千肯万定,我今番考取了!因为我前此确以明清史是我的"弱科目"。极力维持表面的镇静,故意和郑先生开个小玩笑,我说:"那么您一定不是按每题20分客观原则打分的。"郑先生提高声音回答:"那当然喽!留美考试是国家抡材大典,如果按照呆板式的打分,那不就变成了三点水的沦材大典了吗1974年夏,我一人去天津,与莲生妹扫父母墓。次日上午8点半钟南开大学即有车来接,对南大历史系教师做一学术报告(题目是"中国文化土生起源的研讨")。杨石先校长致词后,我未开讲正题之前,先追述了以上真实的故事,并声明无论国内"文化大革命"如何破旧立新,我在海外是永改不了我的"封建"观念,内心上一直称毅生先生为"恩师"。
郑先生另一轶事年月已记不清,但应发生于我1943年舂返回昆明之后。1940年因日机频频来袭,北大在东北郊离城5公里多的岗头村盖了一所平房,为蒋梦麟校长疏散之用。此外在阶下另一大院里盖了1间平房,另加一大厅及小间房以备紧急时北大同仁暂避之用。吴大猷先生对北大岗头村这所大院在空袭频仍岁月里,拥挤、紧张和教授多家之间时或不能避免的"摩擦"有极生动的回忆。?
①吴大猷,《回忆》(台北:联经,1977),页43—46我返昆后,日本空袭频率大减,美国"飞虎"空军大队扬威,人心大定。想像中岗头村的北大大院应远不如初期那样拥挤。可是人事方面摩擦仍是不免。盛传蒋梦麟夫人陶曾穀女士与北大同仁及家属不睦,与周炳琳个性上冲突尤烈。因此双方都向秘书长(郑先生始终是北大秘书长,在联大是总务长)抱怨,要求大院与蒋寓之间筑一髙墙,互相隔绝,永避冲突。郑先生一再调解无效,最后只好同意搭墙;墙确是搭了,但只搭到一尺多高便停工了。无论双方如何施压,郑先生也不把墙搭高。不到半月,双方羞愧难当,不谋而合地又要求秘书长把这道碍眼的矮墙拆除了。
只有毅生先生才具有儒、道两家智慧的结晶!
1948年12月17日,北平已被解放军包围之中,北大全体师生举行五十周年校庆纪念会,数日后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学生名义赠献郑先生一面"北大舵手"的锦旗以感谢他多年来对北大做出的积累贡献。"北大舵手"这一崇高荣誉郑先生是受之无愧的。最令我不解的是:1952年院校调整时,大大扩充改组了的北京大学竟容不下这位全部身心奉献于北大如此之久(至少从1933年受命为北大秘书长起),生平最喜爱、最需要北京这清代文物史料中心的清史权威;竟把他与清华的雷海宗拔根调到天津南开大学。此中内幕,希望今后学人多做考证。
只有胸襟豁达似海、学养兼儒、道之长的郑先生,才能抑制自己极度的失望?,另起炉灶,以全部身心投入领导和发展南开的历史教研工作。自1952至1981年底的29年间,南开历史教研的累①"郑天挺自传":"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我奉调来南开大学,任历史系教授、中国史教研组主任、系主任。这一决定在我思想上颇有波动。第一,我五十多年来基本在北京生活,热爱北京;第二,我中年丧偶,一直和子女一起生活,而他们也都在北京,到天津后我必然又如在昆明一样,过孤单的生活。第三,我多年从事清史的研究和教学,北大及北京其他各单位的清史资料浩如烟海,绝非其他地方所及。但是经过郑重考虑后,我决定不考虑个人的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愉快地只身来津任教。我知道如果当时我提出任何要求,会引起许多不同反映的。"(《郑天挺学记》,页400—401)累成果是与郑先生的领导分不开的。我个人方面,1979年秋至次年初春,能自海外协助南开筹开明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能于1980年夏亲自看到郑先生身心两健、会议十分成功,感到无限快慰。不料郑先生竟于1981年12月20日在天津仙逝。接到南开准备为郑先生出一本纪念文集的通知之后,我极用心地赶撰了一篇有"革命"原创性的长文"鱼鳞图册编制考实",聊表对这位当代"完人"的尊敬和爱戴。
补录
此忆撰就之后,南开大学历史系郑克晟教授以其尊人毅生先生有关详阅第六届清华留美考试明清史试卷的13天日记(1944年1月16日至28日)影印惠赠。第一日所述阅卷打分原则最有参考价值: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一月十六日,阴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曰,晴。
八时起,阅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考试明清史试卷。先将弥封试卷十五分(份)各编一号数,粗阅一过然后分题按号详阅,较其优劣定分。先录于纸,阅毕一题审视无异乃登于试卷。俟五题均毕,积其总分登于卷面,以求公允。……午后小睡。……
[晚]九时归。阅卷至二时始毕。第一题每卷各阅三遍,几于一字不敢遗。幼时读先君甲午(1894)北闱同考笔录册,用蓝笔登录极详,有已荐而涂去者,有已弃而重荐者,知每卷盖数阅焉。其后視学三省,小子闻之于董季友姑丈,亦若是焉。小子谨识之不敢忘。民国十七、十八年,两次襄校浙江县长考试试卷,十九年奉命为浙江县长考试委员,皆矢公矢慎,恐堕祖德。今日所甄拔仅一人,更不敢稍懈也。
评阅清华留美考试试卷如此慎重,也是反映郑先生处世为人的道H②Q:-?錄i巧恭vvvf#诀4嗲,:麇々p 。嚎卞f?劣一农网4汐乂5n,-
;、??芊\1姝"杀44+令::1{
硪腑
化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