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十二
i一J"i:一一
?-二,7;十
i,二5二二
十
厶
97分为最高。?
如果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考试合并统计,总平均最高的要推中英第三届的钱锺书了——8795分!20世纪新登科录中创下最高荣耀的是学兼中西、文才横溢的钱锺书,绝不是偶然的。(请参阅本章 的两个附录)①根据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旧档,特别参阅王焕琛编著《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页1888—1890。
附录1留学考试的英文水平
英文在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地位之重要是毋庸赘述的。评估20世纪前半中国英语教学的成就与不足却是极其困难的,主要是由于没有大规模多层次的调查和衡量尺度。研究传统科举尚有大量登科录、进士三代履历和不少私藏的朱卷可资凭借,而三四十年代清华留美和中英庚款考试有关英文科目的试卷似已荡然无存。我只能从现存弥足珍贵的中英庚款考试的相关资料做以下的分析和推论(这方面清华留美考试刊印的资料不如中英庚款的详细有趣)。
我在回忆两次留美考试的正文中,曾涉及一重要的轶事: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考试总平均分数最高的是第三届留英考试(1935)中钱锺书的8795!《中英庚款史料汇编》,中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台北国史馆藏)并未明言此事,仅在页268第四届"英语学"门公费生赖宝勤(女)总分6390之下,列出"上届最高分数:8795"。《汇编》并无第三届各科门公费生名单及各科门各科目和总平均分数。我们只能知道钱锺书就是第三届英国语文门的胜利者。幸而第四届资料中,在各公费生名下添出"上届最高分数"一栏,我们才能肯定这个顶峰分数的荣誉应属旷世通才钱锺书。
《汇编》保留了第四(1936)、五(1937)、六(1938)及九(1946)届的公费生简历和成绩单。这四届的成缋单和历届考试规章 说明了以下重要的史实。
(1)中英庚款委员会自始即特别注重英文,并对英文最低录取标准一再慎思。自始拟定的"考试成绩计算法"是:"普通科目"之中,"党义"和国文共占15%(前者375%,后者1125%),而"英文英语"一项独占25%;"专门科目"共占50%,"著作"及"服务"占10%。可见"英文英语"比任何科目分量都重。不久即因理工科门应试者对英语口试感到困难,中英庚款委员会才取消英语口试,只留"英文"笔试,仍占总分的四分之一比重。为顾全理工考生,英文录取标准(无论专门科目分数多么高)必须在35分以上。我们发现如此低的英文录取标准后来还是不能严格执行。即此一端,已足见英文之被重视和考试难度之高。
(2)根据现存的四届成绩单,各科门录取的公费生内英文一项能得80分者甚少。偶遇获得80分的往往是华侨或出身于特重英文的教会学校。例如第四届英文得分最高的是"英语学"门的赖宝勤(71分)。赖的出身是:福建上杭"意大利婴堂女中"和香港大学,毕业后留校"研究英语学及英国文学"。同届西洋史门录取的王绳祖,年31岁,出身金陵中学及金陵大学,是贝兹(SearieBates)教授(哥伦比亚神学院、耶鲁大学博士)的得意弟子,1929年已任该校历史系讲师。王的国文全榜最高(85分),而英文只得55分(王是清华第六届留美考试西洋近代史的命题人)。此榜中有未来的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统计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宝騄。许系出仁和(杭州)世家,英文得60分。数理方面知名者如张宗燧、周长宁和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任美谔,英文分别得60、48及57分。
第五届全榜25人中,英文分数最高的是"普通语言学"门的袁家骅(778分)。清华本科时我最仰慕的高班同学之一、经济系的徐毓楠,英文得653分。未来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英文得674分。著名心理人类学家,新近故去的许烺光英文得6775分。直到第六届全榜20人中才再发现英文成绩80分以上的:"法律(注重国际法)"门的王显湘(82分)和"经济(注重经济史)"门的陈仲秀(81分)。王出身"鄞县效实中学"及东吴大学法律学院,年33,已任"上海公明法律事务所律师"多年,经常与西人有业务关系。陈仲秀出自华侨之乡广东台山,上海圣约翰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经济系及研究院。乍看使人惊异的是获得英文第三髙分(78分)的"农业化学"门的铁明,32岁,事实上他已经留学美国,在华盛顿及俄勒冈州研究,获得科学硕士学位。最引人深思的是此届"历史"门的胜利者谢志耘,出身于福州鹤龄英华中学、燕京大学、清华政治系研究生,年28岁,已任"上海路透社翻译部主任"。他的英文仅得63分;他的三门专门科目之一仅得30分——由于陈寅恪命题的中国通史,三题之一是解释三个专词:"白直、白籍、白贼"。(《汇编》并未注明"中国通史",但30分列在三门专门科目第一项下,显然是指中国通史)(3)在完全没有可能见到清华中美庚款试题的情况下,比较中美和中英庚款英文试题的深浅难易,只有靠个人回忆所及片段的印象。我本人曾两度参加中美庚款考试(第五届,1940;第六届,1943)。英文考试分三部分,英译汉、汉译英和一篇作文,时限三小时,这是与中英庚款英文考试完全相同的。我只记得第五届的作文题目(原来英文题目的措辞已不记得)相当于"论学以致用"。我之所以还能记得题目之原意是我在"用"字上大做文章 获得髙分。
我对中美庚款英文试题的总印象是它顾全极大多数理工科目的考生,作文题目不使他们过分为难,但也未尝不给人文社科方面考生以表现文字、通识和思维的机会。两段翻译也是并不简单的。
第四届中英庚款英文考试中的两个作文题目,我有幸在抗战前清华园中已蒙一两位参与这次考试的学长见告,当时即对命题者发生无限的钦敬。60多年后得窥试题全豹,我心弦更颤动不已。
我决定将这份极其珍贵的试题全部重印,作为此小专忆的附录以飨读者,以为今后国人发展人文教育的参考。
英译汉一长段未暇考其出处,但其文简洁不华,构句千锤百炼,思维论说学贯科哲,似出自罗素,至少亦其流亚。翻译难度甚高。汉译英一段定是取自严复自译"小穆勒"(JhnStuartMill,1806—1873)《群己权界论》Liberty)之后"通俗化"的短篇论文,翻译难度略逊前者。任选其一的两个作文题目都是匠心别具,前者尤令人拍案叫绝。加上征引符号的"TravelasaPartfEducatin",至少就我所知,不像是出自著名英儒的短语;加上征引符号反而表示是命题者根据我国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教育理想而炮制(cnccted)的英文名词短语。无论如何,"读万卷书,行万里第九幸西南联大(上)145
路"的祖型是司马迁的少青年教育:通读"万卷"今古文典籍之后,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万里壮游是他准备入仕的最后"必要"教育阶段。西方文化历史类似之例甚多。这是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极有意思极有作头的题目。第二个作文题目,"TheTrueNatureandLimitsfPatritism"(爱国主义的真正性质和限度),是近现代世界史上中心问题之一,涉及的知识面极广,是试探历史及社科考生最佳题目之一。
翻检手头资料,中英庚款考试英文科三命题人之一是吴之椿博士,20年代曾为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后迁南京。30年代吴为中英庚款考试委员会之委员,其余委员为李书华、傅斯年、周鲠生、颜任光、辛树帜。吴同时又为"校试委员",与楼光来、周其勋负责英文命题。周事迹目前无考,而楼光来20年代为清华外文系教授,后转中央大学,哈佛硕士,被认为中国当时"英国文学三杰之一",另二位为张歆海与吴宓。楼中大弟子之一曾撰专文言及"楼师的英文造诣极髙,闻当时外交部英文的行文,每请他过目"气此誉不虚,因他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中央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外交部欧美司第三科科长"?。
在目前,英语事实上俨然成为国际语的情况下,本附录所搜集到的有关战前中英、中美庚款最高国家考试的片段资料,应对今后内地、港、台发展人文社科(甚至科技)不无参考价值。
①卢月化,"英国文学三杰之一:楼光来老师",《中外杂志》(台湾),第6卷第5期,1969。
②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页1358附录2第四届中英庚款英文试题
ENGLISH
1Writeanessayneitherfthefllwingtwsubjects:(1)"TravelasaPartfEducatin,,(2)TheTrueNatureandlimitsfPatritism 2,TranslatethefllwingpassageintChinese:Whever,wrkingatanyscientificprblem,hasccasintstudytheinquiriesintthesameprblembysmefellw一wrkerintheyearslnggneby,cmesawayfrmthatstudyhumbledbynertherftwdifferentthughtsnthenehand,hemayfind,whenhehastranslatedthelanguagefthepastintthephraselgyftday,hwnearwashisfrerunnerfldtthecnceptinwhichhethught,withpride,wasallhiswn,ntnlystruebutsnewnthetherhand,iftheideasftheinvestigatr£ld,viewedinthelightfmdernknwledge,arefundtbeswidefthemarkastseemabsurd,thesmilewhichbeginstplayupnthelipsfthemdernischeckedbythethughtWilltheideaswhichIamnwputtingfrth,andwhichIthinkexplainsclearly,sfully,theprbleminhand,seemtsmewrkerinthefarfutureaswrngandasfantasticasdthesefmyfrerunnertme?IneithercasehispersnalprideischeckedFurther,thereiswrittenclearlyneachpagefthehistryfsciences,incharacterswhichcanntbeverlked,thelessnthatnscientifictruthisbrnanew,cmingbyitselfandfitselfEachnewtruthisalwaystheffspringfsmethingwhichhasgnebefre,becminginturntheparentfsmething,cmingafter,inthisaspectthemanfscienceisunlike,rseemstbeunlike,thepetandtheartist,Thepetisbm,ntmade;herisesup,nmanknwinghisbeginnings;whenhegesaway,thughmenafterhimmaysinghissngsfrcenturies,hehimselfgesawaywhlly,havingtakenwithhimhismantle,frthishecangivetnnetherThemanfscienceisntthuscreative;heiscreatedHiswrk,hwevergreatitbe,isntwhllyhiswn;itisinparttheutcmefthewrkfmenwhhavegnebefreAgainandagainacnceptinwhichhasmadeanamegreathascmentsmuchbythemanswneffrtasutfthefullnessftimeAgainandagainwemayreadinthewrdsfsmemanfldtheutlinesfanideawhichinlaterdayshasshnefrthasagreatacknwledgedtruth 3TranslatethefllwingpassageintEnglish:舍己为群
积人而成群;群者,所以谋各人公共之利益也。然使群而危险,非群中之人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以保群而群将亡,则不得已而有舍己为群之义务焉。
舍己为群之理由有二。一曰:己在群中,群亡则己随之而亡。今舍己以救群,群果不亡,己亦未必亡也。即群不亡,而己先不免于亡,亦较之群己俱亡者为胜。此有己之见存者也。一曰:立于群之地位,以观群中之一人,其价值必小于众人所合之群。牺牲其一而可以济众,何惮不为!一人作如是观,则得舍己为群之一人;人人作如是观,则得舍己为群之众人。此无己之见存者也。见不同,而舍己为群之决心则一。
请以事实证之。一曰从军。战争,罪恶也;然或受野蛮人之攻击而为防御之战,则不得已也。例如比之受攻于德,比人奋勇而御敌,虽死无悔,谁曰不宜!二曰革命。革命未有不流血者也;不革命而奴隶于恶政府,则虽生犹死,故不掸流血而为之!例如法国一七八九年之革命,中国数年来之革命,其事前之鼓吹运动而被拘杀者若干人,是皆基于舍己为群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