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July2002
PrfeawrPing-tiH5471SienaVerdeRad 92612-3842
DearPnribnrH,
sentffnnacrxfmynewbde(7%tCniimtfiRccf細ti)acqplefdiyaaglliemwnareatthismawntiMckiag19atfQrbbfiirthemvetCaKfariaIamtridagadvnttgeftfafawindwerfppurtuuiiytrftetheletterthat Idecidedtstd|yattfieUnivenityfChicagbecausefthevtiflBsftheldHntirfpgBegewitftilawnphwfanffiegreatbfaandawefrwundedwhnrimtWhenIfintanivtdlwasveryintaatdiaUDgaistksaspncticedbyNamCfaDmyAspntf1aiiiuihaDeuiBATlLAprgnminlinguisticsIwasreqbedttaketwyeanfan>WeAnlangiageDecidingtfatArabicandChineseweretfaetwmatinipitMit,Iflippedacinttettteteissuendwund19withUncse:ItivasnefftacsUtrnydediiiDatfatftianaffmi0068li&IaQiicamaunderthespellfwritteaCfamesecfaanctchIfinmdedtessiyfaarinrttngAtthesametimeItktfaeWesternCiviliatiaDsurveywithKarlWtintnub,ndIfbimdti?clinftnedtfaestiKfyfhistiytdMtfthe(aedcalllagiiiAicsaDeddingl yearImdnmdyfixiMtebecameifatyear700KfichadDaQ|y,andKidmwe fferingadetailedaeiimeuifaQ<tfCbineathistryfrmthe1—wringtfarutfitheSqmfaKcmperid(BrittiagaytheSfrYumperidItkyarcmaenen|yhi<ry(thenethatledt&ttftheEasfandyurNfing-Qmgctae;Dtlbfsiraesanthe IlaiifauWaMinariwidia,andtfaeTang,andKi|faa,sccaenmdemddsIabflungedtfitinalittntnecmwithPra&saarRyandtnditFtaftsMrGiDsbuti£astAjingegniifajrcmae,ftwagmyflatnrtrnrtedqpwaettheiteyftlty,feeWeateniCivsurvey,tdyuatIfaatpaintbecameamdeltmebditstihermd?
AficraTarinTaidistnfyjDgmdemChinesetfdKSmfivdCtterandtikiflgme nwgmcmesatTaidIspenttheyratBeAeyTimeatynr9a0estk?IMDdiedphfllgywithQwngKn>inaddhinttakingcuneawitttfcrigjittey,SftininiMWiidWafcemaaThrughyuraadsiaiice?IwastenabletapewUsanuxrCUnneUnhwaiiyfHgKigstudyingHninsaiptiaswhhYaaaigwHigliketfaestDdyf phillgyftiswaaanextremelyvaluableadditintmyveralltratniag UnreturningtCUc?gD,ItktwefieldsfChiiMsehistry,phis雪ttainlfiddatyurmggeatkninbidSnihistmy,Wh,riigstudyingSanskritwithVanBitancD,90thatIwldhaveftbetterbackgrundfirtfaestudyfCbineaeBaddhisDLweagainyradviceledmetacquirensefltedmicalskillstfaradimystud|yfChinexfaiftryintanmchwidernmgeffidds AsIbaddecidedtprlrrintfaeearlyperid,andwiswritiiigailiMiiWiiiideitiiwiththeWnriiwSMesWtheHmwIi°itiysekctedK&faKlDalbymyMdvimtWfanhedkbtreceivetenureIwwithasituitkntfMtculdtavebeentdiastaribraixcneerYnreacaedmefayvygnckRnfyagredngtundefbteAegndMeeftbstfaesiaeventhughyuhidplayedvpartiawdeetmftfaetpicDeiptteyar CertiiiilytfaecklneverhavebanfiaiibHlmxtftytiftfalUhadyannatlikeachwyf4msprajsct,AfttcwaplrtinnerftfasdiwerttdnmdttuccifttfdefencfiyucntfiMfldtprvideinvibiaUesaipputRnitMityuraugy<km<ttWffiwnMcNriflnniiriilradntetbSdatyfFcUwi??cnidalMq>attfaeadnnfiAfficuhpaintbnernhaeqbrnntIbr4firattimemvebeyndbdnfastudenttbemie?adbhrndthenteatemnSwnrightYuabgeaeruilywdcedttecnefrmetbeaflfarf&ipniUmcBtinttchfatwydeptuiiartatflricagAMhuIdeckbdacttptybeewjt(tftfacinfluniccflbxtuDintdNittintiicdMntmctattinttimcandtiiedpnflfamlecadfaqftivederisinsptcnwfiitwasstillverygBpcrustctnyarp?tbdnditmightwdlh?vebeenbeltercnegmvettwanydedritttgtC?nhridge?
Itennatmyextended―ttCambridgevAfleIhavepabttahedmylinttwbb>dnytlBdtfiiidwehwefKmriwiBdtrtytIucIlIfacvciwlyarwearfyCUnavrithgmtInterestYurwUBgast{101iaianewfiddinttielitar htefapditartalhiniymidemjgphfcifMttHnpiwyanliaThirinwlfipmvftlM >mddttichbn<tfthemmwrmrfikfaneenfeniainvMketatSfyand t,IhpetbitlwiUbeabletiiLaaaemnaerliveilDl&is chmcetdmwlpmyteacfamgudnrtrllcctiwleBtaaamnewdfaniayawesdtprvidetcaaenitstirthimyqdkatknsitBcrinleyandnfixdyureatfltkunmnDdedcnidenbleadiafiiy,eapcdaysicemrtpepfeintheAdd prltawqafaflhwntwpecttftfaesttyfChintfnwwrriamiirjuwittfatfytnwuld creativityIbdievcliiatyursupprtwasparticulaiiycruciai?tStanjKnd,becausethechairwfimedbyTahvancacmneyTbcreiandubttiitmanypepleinvlvedintfaecreatinfdiecfasirbelievedthatittfattgtaChineseschlar,andIamsurethatnlytheenthusiasticsupprtfaschlarfyurQXU06DCCbthintfaeWestandinChiiiareassredtbcmthatIwasguiinelyqualifiedfrtheappintment Yursupprtwualscrucialfcuneinsecuringthefiferftfaept&saarahipatTheChineseVemaityfHagKngItwasyvinitialrecamnKsadatiaathitfintkdttfadrinteestinmeatcUamcertainthatyurhiipniaewssacuciftifinctarinkadiagtfaaatfinallyfmethepsitiiLAhhughIdedefedthatultimitefyIneededtictnmtthe ftfaepsitiACUHKwaaagreathnrIhavectinuedtmajnlBiaregularcntectswitbbistydqpvtmcnttherCfandhpetbeabletansngemansathatIcaa_apmdaanestertfaeedlfagnaregularfaaaiarfitquetintervalsBveatfaepaibffiQrfaucfaadevelpmentisentiicdydetyarscqiprt SfrmmyfirstdecisintmveinttheChinafieldmmylastyearaaaaandergraduate,thrughmyyearsasagradaatestudent,ttfatapptiuUiiifinfttheScietyfFellws,andfinallyintherecentappintmentatSttnfisdwithtbepanbiBSyfperidicvisitstTheCUaeUnivmhyfIigKngatevysMgefmycareeryuhwpcvidedexemplatysupprtasaamfrJlccfTwlmdel,asasupervisr,?dasanacairirmin"pflba11thrughyariqwtfedrecmmendatinsTtfaeextitAatIhaveachievedntfaingintheChinafieldsitfatestimnytyurcapacitiesasateadr,aacfatac;adaaacackaricprtiiLWhileIdntthinkthatitntesanyplaceinyurmemirs,Icertainlybdievethatyargtidneandapprtfmycneerfaasbeenmrethananyeculdexpectf&teacherandaadicdarfthasbecpemymddindealbgwithicywnstudentsIremainfixewrinyurdebt Yurssincerely,
"丄
PSMyaddreasatStanfiarifreiB1Augustwiflbe:iBgtatyDrpartmgtf StanfindUwvcmtfStan&sd,Califixma943052024MarieEdwaixlLewis给作者的信
结束本章 ,有三件事应该顺便一提。
(1)美国研究亚洲规模最大的组织是亚洲学会(TlieAssciatinfrAsianStudies),近30年来无疑义是世界性的学术团体。其前身(美国)远东学会(TheFarEasternAssciatin,1941一1956),经过1956年的扩大改组后,更名为亚洲学会。按照新规章 ,学会内分四组:中国、东北亚(日本、髙丽、俄属西伯利亚海滨省)、东南亚和南亚(主要是印度次大陆);四组轮流,每年选出副会长一人,一年后为当然会长。1974年春我当选为副会长,于是在1975—1976年度充任该会首位亚裔会长。当时绝料不到的是,二十七八年后我仍是亚洲学会唯一的华裔会长。
(2)1975年春接到香港中文大学创校校长李卓敏先生的亲笔信,告我该校订于10月下旬授我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并要我在典礼结束之前作一简要的双语学术演讲。这箱演讲,扩充之后,即作为我1976年春亚洲学会会长卸任时宣读的论文:"TheChineseCivilizatin:ASearchfrtheRtsfitsLngevity"(中国文化长寿的根源)
(3)1976—1981这6年间,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TheNatinal EndwmentfrtheHumanities)曾邀请我四次主持美国大学及学院中国史教师的暑期培训班,每次为期6星期,学员12人。历届申请人的专门学科背景颇有不同。有几位不但已获有中国语文、中国近代史、中国艺术史等方面的博士学位,而且有志继续作专题研究;有少数南学人已获哈佛等校东亚语文文化系博士之后,借此机会扩展教学范畴;但大多数是来自公私较小大学,前此讲授"传统式"以西方为主的人文社科课,而学校并无财力增设东方人文课程。所以我自始即决定,每次每班12人中至少6人选自这类大学的教师。
培训班每周由我演讲三次,每次至少两小时半,演讲大部根据我自己的"系统"。我在班上特别鼓励自由发问。最能反映讨论水平的是,1976年第一班里一位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某分校美国史副教授,原籍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第一等荣誉学士,美国Vander-bilt大学博士,提出的问题:《史记》对战国期间大规模战争的叙事大都简单平实,何以独独对秦、赵两强间的长平之役(公元前262—前60)的背景、人物、战略、运用间谍以及"夜坑赵卒四十万"惨绝人寰的战果等等描绘得那么详细、富于戏剧性,是不是司马迁在此处有意大做文章 ?像这样的问题,只有深明史学方法、习于考证的学人才会提出,而且不是每一中国上古史专家都能立即回答的。幸而我初中毕业之夏初读《史记,太史公自序》,长期海外教学期间曾几度重温太史公司马谈的先世,他五世祖司马靳在长平役后第三年,与主帅白起一同"赐死杜邮"(咸阳西郊)这一悲剧,似乎很能反映司马靳是在长平战中的重要将官之一,所以《史记》中有关长平战役精彩多维的叙事是累世家传的、应该大体是信史。两年后,部分由于我的推荐信,他很顺利地获得升格为美国史正教授,兼授中国历史与文化导论的新课。
1981年春,人文基金会暑期培训班负责人通知我时强调指出,我是全美唯一一位资深学人被该会邀请四次之多的。这个通知,证以自己对四夏工作的评估,对我颇是意外的慰藉。相形之下,芝大东亚教研的内斗日趋激化。再三反思,早在60年代末,人类学系最资深的FredEgan教授就曾对我谈到,把一个系发展成为全美第一是非常艰辛的,而把一个好系破坏是非常容易的。信哉,斯言也。
附录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30年后的自我裣讨I农业
1992年中美两国同意成立中美江西稻作起源研究专组(Sin-AmericanJiangxiriginfRicePrject,简称SAJR,成员50人,中、美各半,皆考古、农业及相关多学科专家)。美方于1996及1998年已发表两次报告,证实长江中游是世界栽培稻及稻作农业的摇篮,江西万年仙人洞等遗址的居民距今16000年前已以采集的野生稻为主要粮食,至晚距今9000年前定居的稻作农业业已开始。此项突破大有裨益于研究中国(甚至世界)农业起源自不待言。但为更彻底地批驳前此西方盛行的观点和理论——旧大陆农业及文化皆源自西南亚的两河流域——本文本节的讨论仍自华北开始。
(一)华北
当我在1968—1969年研究中国农业起源的时候,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栽培稻及稻作尚未发现,这个震惊世界的遗址发掘报告要10年之后才正式发表,所以我研究的主要对象只好是华北。在我的《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1969年春刊印)里,我所提出华北最古农业的特征,都与古代两河流域的农业系统不同。30年后的反思并没有改变我最初的看法。兹简述如下:(1)华北农业发源于黄土高原和比邻高原东缘的平原地带。农作都开始于黄土地带无数小河两岸的黄土台地。这些台地都高于河面几十尺甚至几百尺。台地既近水面又不受河水的淹没。应强调指出的是,这些数以千计的黄土台地遗址几乎都不是沿着泛滥无制的下游黄河本身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华北农业的起源根本与泛滥平原无关。
(2)远古华北的农作物是由华北粟(&Mrfm/i)与黍、稷(Panicummacwm)组成的"小米群",迥异于以大、小麦为主的西南亚作物系统。这两种俗称的"小米"都是最耐旱本土原有的。
(3)中国黄土区古今自然环境与两河流域大不相同。前者,尤其是黄土髙原,近200万年的气候是干燥、半干燥。后者的气候是冬雨夏旱。这正说明何以西南亚包括地中海东部地区是二年生的大麦和小麦诸多品种的原生地带。
(4)造成古代华北农业生产及聚落模式与古代西方不同的最根本因素是黄土的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能。证成鄙说的先决条件是澄清中外相关多学科的一个共同错觉:原始农耕都是"游耕制"。
他们的共同理由是:原始农夫不懂施肥,而土地的肥力因耕作而递减,在当时土旷人稀的条件下,农人随时都得实行休耕,并同时非开辟新耕地不可。他们认为开辟新耕地最直截了当的办法是砍伐和焚烧地面上的植被,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砍烧法"(slashand burn),也就是"游耕制"。著名的《西安半坡》报告的作者石兴邦教授,最初也认为仰韶的耕作方式是"游耕",以后改变了这个看法;可是美国张光直教授一贯坚持"游耕"之说而且得到西方多位相关学人的支持。
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年,美国地质学家和中亚考古发掘者庞坡里(RPmnpelly)即以华北黄土地区作了以下的观察和综述:它(黄土)的肥力似乎是无穷无竭的。这种性能……一是由于它的深度和土质的均勾;一是由于土层中累年堆积业已腐烂了的植物残体,雨后通过毛细管作用,将土壤中的各种矿的堆积。它自我加肥(self-fertilizing)的性能可从这一事实得到证明: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地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我从60年代末即怀疑游耕制说真能应用于中国的黄土地带。1970年夏我请知识渊博举世公认的大麦源流权威伊利诺州立大学哈兰(JackRHarlan,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教授,对华北原始农耕方式作一科学的臆测。他认为:
(1)华北原始农耕绝非游耕制,因经典的游耕制需要每年实耕八倍的土地,土地耕作一年之后要休耕七年之久肥力才能恢复。
游耕制一般出现在热带及多雨区。
(2)华北远古农夫最多需要每年实耕三倍的土地,内中有些可以一年耕作,两年休耕;有些可以连续两年耕作,一年休耕;性能好的黄土可以连年耕作,不必休耕。
(3)游耕制的枢纽问题是肥力递减;华北黄土区农耕的枢纽问题是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而不是肥力递减。
哈兰这三点论断是他个人独到的见解,远非一般考古、人类学科之人所能洞悉的。在哈兰已经做出以上的"科学重建"之后,我才告诉他以上的科学重建和中国古代文献所述不谋而合。《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舊,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这句本身就反映出一个短期三年的轮耕制。此三词中"新"和"畲"比较易解:"新田者,耕之二岁强墟刚土渐成柔壤……畲者,田和柔也。"需要较详解释的是第一年的"蓄"。
"笛"字音义都含有"杀"义。《尚书,大诰》:"厥父舊。"孔颖达《正义》:"谓杀草,故治田一岁曰筲,言其始杀草也。"《尔雅释地》郭璞注:"今江东呼初耕反草曰蔷。"所以"舊"这专词的第一意义是使土壤中所有的植物残体化为腐质。"菡"字的第二义是第一年待耕而未耕之田。此义在《尚书》及《诗经》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尚书大诰》:"厥父萏,厥子乃弗肯播。"清楚地指出"苜"在播先。《诗经-周颂,臣工》:"如何新畲?于皇来牟。"极明显地说出小麦(来)大麦(鋅)只种在第二年的"新"田和第三年的"畲",而第一年的"茵"是照例不播种的。
至于何以第一年的蒈田照例不立即播种,芝加哥大学刚刚退休的校长毕都(GergeWBeadle)博士(生物学家,1958年诺贝尔奖金得主),当时和我正在准备参加两年后将在芝城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民族及人类学家大会中的农业起源国际研讨会,立即做出科学的解释:由于初垦土地地表杂草等野生植物虽经人工清除,土块虽已经翻掘平整,但土壤中大量植物残体尚未腐烂,如立即播种,收获一定很少。这是因为土壤中植物残体在逐步腐烂的过程中所生的氮素,极大部分都被土壤中多种微生物所吸取,种子所能得到的氮素非常有限。但是,如果第一年仅仅维持地面的平整而不立即播种,第二年播种之时,土壤中原有的椬物残体业经彻底变成了富氮的腐质,此时微生物不但不再吸取氮素,反而放出大量氮素来滋养种子。因此第二年的"新"田产量必定很高,第三年的"畲"田也还是收获很好的。
除了《尔雅》、《尚书》、《诗经》相关训诂资料之外,《周礼大司徒》中周代授田通则亦大有参考价值:"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更证明至多三年轮耕周期的正确,而且土地中确有可以连年耕作的"不易之地",三年中休耕一年的"一易之地"和三年中休耕两年的"再易"之地。总之,科学和我国古代文献互证结果的若合符契,引起我这两位权威美国科学僚友对我国文字训诂之学的高度赞赏与敬意。
唯有自始即是自我延续的村落定居农业,才能解释何以陕西渭水流域沿诸小河两岸仰韶文化遗址分布竟能如此密集(见附图);何以仰韶聚落的设计,不但有为氏族集会的中心大房子和其周围为居住而建的小房屋群,而且还有窖穴、陶窑和整齐的氏族墓地。理应顺便一提的是:只有在累世生于兹、死于兹、葬于兹的最肥沃的黄土地带,才有可能产生人类史上最高度发展的家族制度和祖先崇拜。
史前粟的发现西起甘肃,东至辽宁、黑龙江,遗址不下40处之多。黍和稷的史前地理分布大致与粟相同。黍稷在民食中地位最F
初虽不及粟类,伹到晚商和周代无疑义已成为最主要的食粮。《诗经》中黍和稷的品种描述和出现次数都居谷类之冠。7000多年前河北磁山文化有些遗址的窖穴总容量之大,反映当时一个聚落的存粮已多至10万至15万斤之间。再如河南许昌丁庄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所发现碳化小米品种的优良令人赞叹。以千粒重量和颗粒大小估箅,7000多年前的品种已可与今日佳质高产的春谷相比,巳胜过今日质量较差的夏谷了。
根据以上古自然环境、黄土特殊性能、最早以小米群为主的作物系统和自始即定居的村落生活方式等等,华北农业的本土起源,无论在史实或理论上,都是合乎逻辑的论断。
(二)江南
30年前国际文献几乎一致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iyzaSativaL)的原生地,中国是次生地。1968年2月我初涉印度考古资料,竟"发现"印度栽培稻最早的物证和文献都要比当时中国同类的物证和文献晚得不少。这个"惊人"的"发现"使我下了决心去广索深探水稻源流、中国农业以及中国文化可能的土生起源。在70年代最后两三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报告中,证实了7000年前的稻作以前,水稻起源是国际间热烈争辩不休的问题。可喜的是:近来中美江西稻考古队的初步成果巳开始有效地解答了栽培稻源流的问题。据美方领队,著名农业考古专家麦克尼须(RichanlS MaCNeish)1997年的谈话和1998年的第二次书面报告,这次中美科学合作的目的不仅是在确定栽培稻的起源,并且同时探索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经济是怎样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的。因此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两遗址发掘出距今30000至6000年间一系列的地层以备仔细的分层研究。麦氏概臆,大约距今16000至13000年间,冰期结束,巨兽绝迹,当地猎人不得不以采集野生稻等物为生。仙人洞遗址距今13500至11800年地层的化石稻粒中巳出现少量的栽培稻。以后栽培稻在化石稻粒中的比率逐步增高这一事实,从当时居民遗骨中同位碳比率的变化得到证实。
距今11800至9600年间巳经出现雏形的稻作农业。
同样可喜的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介钧教授曾对全国史前稻的资料加以统计分析,在全国总共近100处遗址之中,长江中游(仅指湖南、湖北和河南少数几处)就占了40%;其中尤以湖南澧县彭头山及八十±当两遗址栽培稻年代最早,与江西仙人洞的栽培稻相近。他的综论全被美方多学科的精细分析所证实。麦氏报告指出化石稻粒的出现虽较仙人洞稍晚,但距今8000至7800年间彭头山,尤其是八十±当的化石稻粒,60%已经鉴定是栽培稻了。所以湘北的稻作已有8000年的历史。我们如果把江西、湖南、湖北作为"长江中游",长江中游是世界栽培稻及稻作农业大摇篮之论当稳如磐石了。然而这不是说较晚的印度栽培稻的起源不是独立土生的。再进一步推论,长江中游野生稻驯化、栽培、演进到定居稻作农业历史过程之早而且久,较诸史前两河区域山麓嘉谟(Jarm)距今9000年前,以大、小麦为主依靠雨水的农作系统可以比美了。
中、美双方学人都谈及长江中游史前稻自始即有温带型异种的出现。按稻本是热带植物,一般都是没有黏性细长粒的"籼",属所谓的印度型(ii)。而历史上中国稻作的重心是稍具黏性,颗粒比较短壮、比较耐凉的温带"梗"或"粳"稻[向被误称为"日本型"(力/>n")]。20余年前水稻育种的世界权威张德慈博士首度力倡温带稻应改称"中国型"(《Vm)。今日云南境内籼梗的分布是垂直的,海拔1500公尺以下种籼,1700至2000公尺以上种梗,中间地带则籼梗交混。长江中游,最早的江西仙人洞处于北纬28°65,次早的湖南澧县彭头山29。46、八十挡29°53,再迟约千年浙江余姚河姆渡29°53、罗家角30°36,大都是处于北纬29°及30°之间,而稻作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从南而北的。换言之,梗稻的成分是随着纬度而增高的,如湖北京山屈家岭,略北于北纬31°,和这文化区北端的河南淅川,略北于北纬33°,史前稻完全属于粳型。梗稻由北纬30。以南逐步北上漫及江淮之间的大平原区,可由历史文献中得到充分的证明。目前中国水稻产量居世界总产量36%左右,等于印度、印尼、泰国、日本四国产量的总和,而粳稻的产量大约居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梗稻在我国及温带粮食生产史上地位之重要可以想见(近年趋势,籼的产量可能持续地增加,但未见精确统计)。中国史前所栽培出的矮生稻品及稻作农业的成功,无疑义是世界科技史上极有意义的原创性贡献,而梗稻在中国培育的成功和在其他温带国家的扩植,是原创性贡献中再度原创性的贡献。
这种双重原创性的贡献是科技史上极为罕见、极值得称道的。
在今日中国版图之内,史前已产生南北两种不同的农作系统。仅在东亚中国这一区域,农业起源巳可确知是二元的,西方盛行的旧大陆农业一元起源之论,今后应很难立足了。
(三)余论
30年前在我研究中国农业及文化起源"孤军作战"的阶段,对农业起源(其实指以薯芋为基础的初期园圃式种植)及稻、猪、鸡最早驯化等问题进攻最猛,气势最凶,而物证最弱的是以夏威夷为主专攻东南亚的人类学家及相关学人。张光直先生是一向和东南亚学人和煦相处,遥遥呼应的。我在英文《东方的摇篮》(1975)书中第一附录里对他们作了系统的批驳,并提出此三物都是最早在中国宇内驯化培育成功的。尾随张后的许倬云先生在书评里,竟对我"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定义都大加质疑。据近20余年考古成果及各方物证看来,我30年前的看法是正确的。已故柏克莱加州大学"著名"地理学家Cari0Sauer全凭想像的"学说"——稻、猪、鸡,甚至他所谓的"农业"都起源于东南亚——已是不能复燃的死灰了。
结束我们农业起源的讨论,有必要略事检讨已故李约瑟博士毕生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化》第六册,下:《农业》(1984),作者布瑞(FrancescaBray)女士,内中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的主要论点几乎完全是错误的。布女士第一严重错误是误读了哈兰名著《人类与作物》。哈兰在正文及正文后的详表中两度肯定粟(Setaria小米)地理分布甚广,华北是原生地之一。而布瑞粗心到难以令人相信的地步,竟说哈兰否认粟为华北原生。第二严重错误似为布女士与李约瑟所共有:全凭猜想的史前中国自两河流域引进的"木犁"。按:我国最早之犁是铁制的,始于春秋战国之间,迄今从未有史前木犁的考古发现。他们坚持两河木犁引进说之理由有二:(1)木头容易朽腐,所以至今无史前木犁的发现。(2)如无木犁,华北史前农业生产必不能支持沿诸小河密集村落定居的人口(按:第二理由反映他们巳接受我的看法,华北史前耕作不是游耕)。我国古代南北的农业都一向是耒耜农业。
为学术存真,我不得不一提1969年李氏读了我的《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之后,函请我主撰他计划中的《农业》专册。我婉谢的主因是自己巳另有更大的研究课题,次因是他信中巳提出西亚木犁东传的假定。李氏毕生系统地宣扬中国文化深令国人感佩,但我自50年代即有此感觉:唯有像李氏这样渊博、对西方科学之优越具有极深了解之人,在研究其他文化时才能具有十足的安全感;唯有具有十足安全感的人,才能对其他文化一般和偶或的长处予以慷慨的赞扬。但关键在讨论主要文化因素的起源时,李氏深潜的西方优越感,便使他不能完全冷静客观地作纯理性的权衡判断,便"激发性传播"的预设了。农业、青铜和天文便是我亲知的三例。
n陶器
按照目前中国积累的考古资料和国际考古理论水平,史前陶器多元土生应是不争之论。但在20世纪前半,西方一般学人多具有西方文化优越感,认为古代近东几乎是所有重要文化因素的起源地。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n,1874—1960)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中的彩陶之后两年,在发掘报告"AnEarlyChineseCulture"("—个早期的中国文化")[刊于BulletinftheGelgicalSurveyfChina(《中国地质调查所汇报》)1923年第5号]之中,立即认为仰韶彩陶与安诺(Anau)新石器文化遗址中的彩陶相似[安诺在帝俄境内土库曼(Turkmen)首府Ashk-abad东南12公里,伊朗东北边界山脉北麓;其文化年代为公元前第五千纪初叶至前第三千纪初叶]。被征询时,1904年安诺考古发掘主持人之一HubertSchmitt教授认为安诺彩陶样品有限,花纹及图案过于简单普通,很难断为仰韶彩陶的祖型。但安氏的考古发现在西方很快就引起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复燃。迟至1943年安氏在瑞典退休之后,才作一坦白的自白,承认前此鉴定安诺仰韶彩陶传承关系的错误,但仍坚持一点:甘肃马厂新石器晚期(属于承袭仰韶的马家窑文化,马厂期的年代为纪元前第三千纪末叶)彩陶中很不寻常的"逆钟向螺旋纹"(Cunter-clckwiseSpiral)与乌克兰Tripljie 史前文化(大约纪元前第五千纪)的"逆钟向螺旋纹"之"极度"相似,很难使人相信两者之间没有亲缘关系(详图2及3)。
除了大量利用解放后的考古资料以说明史前中国陶器系统与史前西方不同之外,我一再征询芝大古代近东研究所三位同寅"的意见,如何处理彩陶的问题。他们气度宽宏,一致劝我索性一劳永逸,将所有西方史前彩陶的图案与中国史前彩陶图案作一通盘的比较,然后再集中解答安特生仅余的疑问。按照他们的建议逐步分析、比较、推论都很顺利;最后"逆钟向螺旋纹"问题,幸而著名《西安半坡》报告未具名的作者石兴邦教授在"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考古》,1962,N6)里,已逐步追索出这个图案的渊源这三位芝大同事是:RJBraidwd,芝大古代近东研究所近东考古发掘领导人,著名考古及人类学家;早在I960年即有雅量和远见指出,在旧大陆中国的农业很可能是土生的,与西南亚两河流域无关的。RbertMacCrmickAdams,曾任古代近东研究所所长,我写撰《东方的摇篮》时他是芝大研究院社会科学院院长,数年后即被选任为美国国家博物院院长(DirectrflheSmithsnianInstitutin)。我书稿每点他都阅读过。另位是HansJNissen,瑞典籍,为我广涉精选西方考古及技术性专著,备我参考比较中西古代文化之不同,对我的帮助最多。70年代初他虽仅是助教授,不久即被联邦德国政府礼聘为柏林博物馆馆长。
1
2
5,J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