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神机军师与厚黑教主的不对称博弈

    当年情分还剩多少

    刘伯温回到南京之后,朱元璋对他的态度还是很亲密的,至少从表面上看来是如此。

    刘伯温年纪大了,生活不便,又刚刚经历丧妻之痛,朱元璋便赐给他一个侍妾。这本来是件挺好的事,但除了照顾刘伯温的生活起居之外,她还有一个任务:替朱元璋“贴身”监视刘伯温。

    即便明知道这是朱元璋安插在自己卧室里的耳目,刘伯温也不敢拒绝,甚至不敢把她当侍妾,而是一直以正房妻子的礼仪相待,恭恭敬敬,礼让有加。

    越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越要把戏份做足。

    其实,这位章氏夫人人还是蛮好的,又细心,又温柔,人又长得漂亮,还是为刘伯温的晚年生活平添了许多生气。两人夫妻感情也不错,章氏还为刘伯温生了两个女儿。

    没过多久,朱元璋发给刘伯温的第二项福利也下来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连下五个文件,分别追封了刘伯温家族的五位成员。

    刘伯温的爷爷刘庭槐,被封为“中奉大夫、参知政事、护军、永嘉郡公”,祖母梁氏被封为“永嘉郡夫人”。

    刘伯温的父亲刘炝,被封为“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上护军、永嘉郡公”,母亲富氏被封为“永嘉郡夫人”。

    最后,刘伯温的妻子富氏也被封为“永嘉郡夫人”。

    和谐,非常和谐。似乎,朱元璋并没有忘了当年的情分,没有忘记刘伯温的功劳。

    但是且慢,朱元璋的封赐中似乎少了一个人——没错,就是刘伯温本人。

    刘爷爷刘奶奶刘爸爸刘妈妈,连刘夫人都授予爵位了,可唯独没有刘伯温。

    其实,朱元璋倒没有忘记刘伯温,诰书下发后没几天,朱元璋就召刘伯温入宫,告诉刘伯温,他“打算”也封刘伯温为公爵。

    这一手玩得太流于表面了。这种事情哪里用得着提前征求本人的意见?更何况,当时册封刘氏家族其他人的时候,也没人问过刘伯温啊。

    聪明的刘伯温,怎么可能看不出朱元璋的意思?这时候的他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别说朱元璋只是试探他,就算真的要封他公爵,他也不敢接受啊。

    当下,刘伯温诚惶诚恐,坚决不敢接受爵位,“陛下,您的天下是上天白给的,我哪有什么功劳,怎么敢接受这么高的爵位?您能够让我的父亲祖父获得这样的荣耀,我已经很知足了!”

    说完,咚咚咚磕头如捣蒜。

    看到刘伯温的表现,朱元璋脸上的表情舒展开了。他最怕的就是手下的功臣居功自傲,野心勃勃。刘伯温原本无疑是功劳最大的一个,而如今刘伯温的态度,让他很满意。

    朱元璋亲切地扶起刘伯温,又装模作样夸赞了刘伯温的功劳。刘伯温当然还是连称不敢,把功劳推得一干二净,恨不得把自己说成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成的草包。

    最后,会谈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圆满闭幕,应刘伯温的“强烈要求”,朱元璋“收回”了给刘伯温封爵的承诺。

    这一轮考试,刘伯温有惊无险地及格了。

    刘伯温明白,他和朱元璋之间已经没有什么情分可言,他当年为朱元璋所做的一切,现在反倒成了嫉恨的源头,朱元璋越惦记着他当年立下的汗马功劳,对刘伯温来说就越危险。

    刘伯温只能够更加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十二个字最贴切地概括了刘伯温当时的心境。

    走错一步成杀局

    刘伯温一身冷汗地走在万丈悬崖边,李善长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已经被疯狗杨宪咬得奄奄一息,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已经不“爱”他了。

    在帝国的权力棋局中,李善长和刘伯温走到了死角,举着棋子满头大汗,犹豫着不敢落子。这种僵持还会继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朱元璋迫不及待地从裁判席跳进棋台,一屁股撅开李善长,坐到刘伯温对面。

    朱元璋必须确定一件事情:刘伯温到底是不是他权力的威胁。很遗憾的是,朱元璋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这一局,朱元璋先落子,却是虚晃一枪:

    “伯温啊,这个李善长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这样下去还了得啊?!”

    刘伯温不知道朱元璋的杀招隐藏在哪里,只能先小心翼翼地应对着。

    “李善长是咱们的开国元老,能力很强的,而且,他很会团结革命群众,是个好领导。”

    朱元璋看刘伯温没有接招,心说:“你个滑头,干脆跟你挑明了。”

    于是,朱元璋恶狠狠地摆下一粒棋子,直取刘伯温命门。

    “我听说李善长三番五次要害你,你居然还能替他说好话,我看你的气量足以做宰相。”

    这话一出口,刘伯温只觉得杀气扑面而来——要不要那么直接啊!?才两个回合就下杀手,存心想弄死我是吧?

    刘伯温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只得使出保命绝招。

    “陛下,您听我给您打个比方哈,比如大殿要换根柱子,咱是不是得先找根大木头,如果随便找根小木棍支着,房子不塌才怪。就算您想换丞相,首先也要找到贤才。天下那么大,肯定能找到的,至于说我,也就是个二流货色,实在是扛不起大梁啊。”

    刘伯温又一次把自己埋汰得一无是处,表示自己非但没有觊觎过权力,而且根本不敢居功自傲,是个典型的自卑男。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回答还是很满意的,脸上的杀气慢慢就化开了。刘伯温长出了一口气。

    在跟朱元璋的对决中,能保住命就是胜利。第一回合,刘伯温惨胜。

    而李善长被朱元璋当枪使了一回,显得很无辜,不过幸运的是,刘伯温当时忙于自保,无力去落井下石。

    经过短暂的中场休息,第二回合开始了。

    在中场休息的这段时间里,李善长已经离职,朱元璋需要确定一个宰相人选,于是他再次找刘伯温论相。

    这一局还是朱元璋先出手,不过单刀直入,

    “伯温,你觉得让杨宪做宰相,如何?”

    一开局就杀气腾腾!要知道杨宪是刘伯温的亲信,浙东集团的主力干将,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后果很严重。

    刘伯温只能更加小心地应对:“陛下,杨宪这个人虽然有才,但是没有气量,一个能够当宰相的人必须一碗水端平,用义理来权衡事情,而杨宪没有这个气度。”

    刘伯温的回答很客观,既没有偏袒杨宪,也没有急着和杨宪撇清关系,他对杨宪的评价,本来就是朱元璋早有定论的内容。

    “嗯。”朱元璋点点头,又落下第二枚棋子,“那汪广洋这个人能当宰相吗?”

    汪广洋是独立于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外的中立派,和刘伯温的关系不大,刘伯温略一沉吟,回答道:“汪广洋这个人更加不能一碗水端平,比杨宪还不如。”

    “那胡惟庸呢?”

    朱元璋落子不停,刘伯温应对逐渐上了手,“胡惟庸像一匹驽马,倒不是说不能拉车,但是一不小心就会把车拉进沟里。”

    应该说刘伯温的品评还是非常到位的,而且也没露出什么破绽,朱元璋脸上露出了微笑。

    朱元璋的表情感染了刘伯温,他以为这一局差不多也该结束了,松了一口气,神经不再紧绷了。

    气氛顿时轻松起来,朱元璋又看似漫不经心地摆下一颗棋子——这一次,刘伯温没有发现,这才是朱元璋真正的撒手锏,“的确,朕所提的那些宰相人选,没有哪个能够比得上先生你啊。”

    又来了又来了,刘伯温对这种把戏都不耐烦了,顺口回道:“我不行,我这个人太疾恶如仇,又不喜欢做烦琐的事情,实在是不适合当丞相的,天下这么大,陛下您就慢慢挑吧,总有合适的。”

    话才出口,一道无声的惊雷闪过朱元璋头顶。

    “疾恶如仇?”敢情你给我提意见,还跟李善长作对是“疾恶如仇”?那么谁是恶?谁是仇?朱元璋的脸色慢慢变了,刘伯温却还沉浸在一身轻松中,意犹未尽地补充了一句更要命的话:

    “照我看来,陛下刚才说的那些人,没有人适合当丞相的。”

    没有人适合?难道你适合?

    落子无悔,覆水难收。刘伯温这番话一出口,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朱元璋终于套出他想要的那句话。尽管刘伯温是所有功臣中表现最低调的人,但是这句话一出口,朱元璋相信,刘伯温和李善长、徐达、蓝玉一样,野心勃勃,时刻威胁着他的权力宝座。

    朱元璋还是照例没有听刘伯温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相继当上了丞相,而最后的结果是杨宪身死,汪广洋碌碌无为,胡惟庸被诛杀九族——正如刘伯温所料,这几个人根本不适合当丞相。

    但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刘伯温已经被朱元璋列入清理名单中。

    一步走错,万劫不复。

    呔!你这个叛徒

    在这风雨飘摇的环境下,刘伯温又苦熬了一年。老天似乎还嫌刘伯温的日子不够苦,1970年六月十五日,又让刘伯温陷入了新的困境。

    这事都怪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因为那年四月,这位老哥死了。

    妥懽帖睦尔的一生是悲摧的一生,他其实没做过什么坏事,也就稍微贪玩了点儿,脑子稍微笨了点,但跟昏君暴君都还沾不上边。这哥们儿就是运气太差,出生在不该出生的时代,遇到不该遇到的人。

    但妥懽帖睦尔跟刘伯温似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他死了,跟刘伯温倒霉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六月份,妥懽帖睦尔之死传到南京,大家当然很高兴,纷纷上表祝贺——虽然这事听上去挺不地道的。

    结果一祝贺就祝贺出问题来了。

    六月十五日,一个叫刘炳的御史按照惯例也上书祝贺,谁知道朱元璋突然下诏,说:“你本来不是元朝的臣子吗?现在你的前老板死了,你有什么资格庆贺的?”

    然后,他立刻下令:“以后北方的捷报传来,所有在元朝当过官的人通通不能庆贺!”

    这道命令一下,可太伤人自尊了。

    要知道,忠诚在中国一直是个敏感话题,虽然也有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但毕竟主流价值观还是一女不事二夫、忠臣死节那一套,投降派多多少少会被看不起。

    清朝乾隆皇帝还专门修了一部《贰臣传》,把所有从明朝投降过来的臣子称作“贰臣”,其中包括祖大寿、洪承畴这种走投无路才投降,还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

    朱元璋的命令,等于是人为画了一个圈,把曾经在元朝当过官的人都划在圈外,钉在贰臣的耻辱柱上。

    事实上,当时整个明朝朝廷,也就淮西集团的成分相对纯洁,而浙东集团的成分最不纯洁,或多或少和元王朝有些旧情。

    而这些人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刘伯温了。

    虽然刘伯温在元朝只当了个芝麻绿豆官,但在明朝的朝廷上,身为御史中丞的刘伯温官职最高,一时间,所有目光都扫在刘伯温的老脸上。

    真是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元顺帝死了,为什么倒霉的人是我?

    刘伯温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屈辱。

    当年朱元璋来请他的时候,他也纠结过要不要背叛元王朝,经不起朱元璋的再三邀请他才决定不纠结了。现在打完了天下,用不着这些“贰臣”了,朱元璋就把脸一翻,指着刘伯温的鼻子骂:呔!你这个叛徒!

    这不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吗?要看不起我们这些贰臣,有种当年就别用我们啊!

    当然,这些话刘伯温肯定不会说,他现在已近如履薄冰,又遇到这样一场飞来横祸,他必须赶紧想办法脱离眼前的困局。

    五天后,在一次朝臣会议上,朱元璋突然说:“大家来聊一聊元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吧。”

    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君臣座谈话题,但刘伯温感觉到,让自己摆脱尴尬身份的机会来了,于是,他立刻上前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

    自古以来,“蛮夷”都是不可能长期统治中华的,但元朝居然赖在中国的土地上几百年,一股子羊臊气,连老天都厌恶了(而元以胡人入主华夏几百年,腥擅之俗,天实厌之)。更何况,元朝皇帝都是一群“废物渣渣”,老百姓都快饿死了,这样的朝代怎么可能不完蛋?

    给元朝定性完了之后,刘伯温开始拍马屁:

    陛下您顺应天道,非但不杀人,还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当然能够所向无敌,怎么可能不得天下呢?

    说完这番话,刘伯温偷偷观察朱元璋的脸色。

    这段话的玄机在于,刘伯温巧妙地嵌入了一个信息:元朝是“蛮夷”,明朝是华夏正统。确立了这个“华夷之辨”的理论基础后,刘伯温的身份就不再是贰臣,而是一个毅然抛弃蛮夷投入华夏民族复兴大业中的进步青年了。

    刘伯温这段话有水平,可惜,没有戳中朱元璋的心窝。

    朱元璋的脸色一点没变,只是平淡地点评道:“其实,元王朝不是被我灭掉的,在我起兵之前,元王朝已经被自己搞垮了,我只是顺势击败了各地的逆贼,接收了天下正统。”

    这个离经叛道的观点让刘伯温倒吸一口冷气,如果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那么元朝就是和秦汉唐宋一样的正统王朝,那么自己一臣事二朝的身份就被坐实了。

    可能是怕刘伯温等人没有深刻领会自己的意思,朱元璋又加了一句话:

    “如果元王朝的臣子能够忠心耿耿地为元朝做事,团结一致扫灭叛乱,元朝又怎么会崩溃呢?”

    直到这个时候,刘伯温才明白,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坐到和元朝皇帝一样的位子上,而他的诉求和元朝皇帝也是一样的: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忠诚于他。

    如果因为元朝腐败,因为元朝是“蛮夷”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背叛元朝,那么有一天,是不是也可以因为某些理由心安理得地背叛大明朝,背叛他朱元璋呢?

    摸透朱元璋的这个心思之后,刘伯温不再说话了,因为他无话可说。

    屁股决定脑袋,坐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元璋不会原谅任何背叛,不管背叛的理由是什么,背叛的对象是谁。

    贰臣的身份,会被永远烙刻在刘伯温的额头上。

    可以说,这场风波并不是针对刘伯温的,但对刘伯温的打击是巨大的。

    现在的刘伯温,是朱元璋心目中的野心家,是群臣眼中的反骨仔,当然,更是胡惟庸的眼中钉肉中刺。

    离身败名裂就只有一步之遥。

    失控的棋子

    处在风口浪尖的刘伯温很想平平安安地熬过最后几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个当口,他的亲信杨宪出事了。

    前面说过,杨宪是刘伯温布下的一枚棋子,但和另一枚棋子胡惟庸一样,杨宪也有一颗骚动的心,他不甘心做棋子,而是想自己主导棋局。

    比起胡惟庸来,杨宪在大革命时期的简历很不一般。

    杨宪虽然是浙东集团的骨干成员,但他的籍贯是山西太原。此人1356年投奔朱元璋幕府,因为心思缜密,办事谨慎,所以经常以外交使节的身份被派遣出使张士诚、方国珍部,很得朱元璋信任。慢慢地,他从一名普通幕僚成长为检校的领导成员。

    所谓检校,是大革命时期朱元璋直属的特务组织,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就是由这个组织发展而来的。换句话说,杨宪是朱元璋手下的特务头子。

    作为一名特务,杨宪深受朱元璋器重。1367年,朱元璋打败大敌张士诚,随即将其地盘改称浙东行省,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而杨宪则被任命为属官随行辅佐。

    说是辅佐,其实杨宪在浙江行省的主要工作是监视李文忠——自从1363年亲侄子朱文正试图叛变,朱元璋就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

    没过多久,杨宪就向朱元璋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情报:李文忠不听他的话,擅自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干预公事。

    这些儒生之前都或多或少跟张士诚有些关系,虽然如今名义上隶属朱元璋,但对这些人,朱元璋始终不太放心。一听到杨宪的报告,他立刻派人把这五个人押解进京,结果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发配充军。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杨宪就把李文忠人事任免的详细情况摸得门儿清,可见作为一个情报人员,他确实是合格的。

    杨宪在情报战线上另一个骄人的战绩是曾经截获张昶企图叛逃北元的情报,而且及时举报了他,挫败了张昶的阴谋。

    前面提到过,刘伯温一直怀疑张昶脚踩两条船,很不爽,可惜又扳不倒他,因此杨宪也算是帮了刘伯温一个大忙。

    被刘伯温提拔为御史中丞后,杨宪更是利用自己的特务背景,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把李善长搞得灰头土脸。

    朱元璋把杨宪的战斗力也看在眼里,很想用他来制约李善长的势力,所以刘伯温从老家回南京后不久,杨宪就被提拔为中书省参知政事。

    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杨宪这枚棋子逐渐失控,他已经忘了自己几斤几两,眼睛盯上了帝国权力的巅峰:丞相。

    这是一个连刘伯温都不敢觊觎的位置。

    在参知政事任上,杨宪攻击李善长更加肆无忌惮,如果说原先在御史台的弹劾还有道有理有根有据,那么这会儿的杨宪已经彻底胡搅蛮缠起来,甚至多次叫嚣“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刘伯温,支持杨宪进入中书省的最初动机都是为了制衡李善长。可杨宪做得实在太过火了,论治国才能,一百个杨宪也比不上李善长,面对杨宪的指手画脚,朱元璋很下不了台。

    “这个蠢货。”朱元璋暗自心想。

    “老弟,过了!”刘伯温暗自着急。

    最后,还是李善长主动告病退休,离开了中书左丞的位置,杨宪如愿以偿被提拔为中书右丞。

    当上中书右丞的杨宪更加嚣张,短短时间内他罢免了中书省一大批旧官吏,在机要位置上大量安排自己的亲信,妄图控制中书省,大权独揽。

    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又提拔德高望重的汪广洋为中书左丞,用来压制杨宪。

    要说朱元璋也挺不容易的,一天到晚尽为用谁制衡谁这种破事儿烦心,经常是前脚压制了老虎,后脚忠犬就变身恶狼了。

    可惜特务出身的杨宪根本不把名士出身的汪广洋放在眼里,该怎么嚣张还怎么嚣张,汪广洋的存在度几乎为零。最后,杨宪居然上书弹劾汪广洋,理由竟然是汪广洋没有照顾好他老妈。

    朱元璋对汪广洋失望透顶,正好借着这个由头,把他发配到海南岛度假去了。

    1370年七月,杨宪终于如愿以偿地问鼎帝国权力的巅峰:中书左丞。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通过李善长的运作,胡惟庸被任命为中书右丞。在胡惟庸上台之前,李善长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过一句话:“如果让杨宪当政,那么我们淮人就很难做大官了。”胡惟庸点头,心知肚明。

    汪广洋是温顺的绵羊,杨宪是好斗的山羊,但胡惟庸是一只嗜血的狐狸,狐狸一上台就对山羊露出了尖锐的牙齿。

    当时杨宪正在处理一起科考舞弊案,主犯恰好是他的外甥。

    在古代科考作弊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轻则帮你解决吃饭问题——关进牢里吃牢饭,重则帮你解决就业问题——发配到边关当兵,最严重的直接解决“to be or not to be”(做或不做)的问题——一刀咔嚓掉,让你“be”(做)不了(即砍头)。

    朱元璋不知道主犯是杨宪的外甥,所以没有申请相关利益人回避,其他人就算知道,谁敢吱声?整个审判过程全是杨宪一个人的表演,竭尽全力包庇问题,最后虽然还是把自己的外甥判了刑,但已经轻得不能再轻。

    胡惟庸正愁没机会整杨宪,谁知他自己就往刀口上撞,搜集到证据后,胡惟庸立刻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

    本来朱元璋就很痛恨官员徇私舞弊,再加上他对杨宪的印象糟糕到极点,一看胡惟庸的奏折,立刻火冒三丈,削了杨宪的官职,把他从天上直接拖进了天牢。

    这件事情对刘伯温的震撼也不小,虽然这事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毕竟杨宪是他的亲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这个敏感的节骨眼上,还是谨慎为妙。

    所以刘伯温当场决定:弃卒保车。关键的时刻要舍得弃子,更何况是一枚失控的棋子。

    于是在杨宪出事的第二天,刘伯温的奏折也送到朱元璋的案台上,都是关于杨宪平时如何野心勃勃,如何大权独揽的斑斑劣迹。

    这份奏折的主要作用,就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杨宪的野心,与我无关。

    1370年八月,杨宪伏诛,他在中书左丞的位子上,只坐了短短一个月,在大明政坛上,他就像一颗流星,瞬间陨落,连痕迹都没有留下。

    至此,中书省被胡惟庸彻底掌控。继徐达、李善长、汪广洋、杨宪之后,胡惟庸终于登上了丞相宝座,成为大明帝国第五位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而刘伯温更加势单力薄,更加战战兢兢,更加如履薄冰。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这位在战场中从未被击败的朱明王朝首席谋主,在权力的战场上再次被击败,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承受不起任何波折了。

    爵位越低越安全

    1370年十月,刘伯温又得到一个职衔:弘文馆学士。

    弘文馆成立于这一年初,当时北方已经平定,元顺帝有多远跑多远,再也威胁不了中原地区,和平年代眼瞅着就要到来。为了有效开展大明朝精神文明建设,朱元璋设立了弘文馆。

    弘文馆最早是在唐朝设立的,当时聚集了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一大批天下名士,堪称唐代文化的熔炉,尽管规模不太大,但集聚和造就了一批人才,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输送了一大批文治人才。

    致力于开创盛世的朱元璋也打算效仿李世民,连名字都不改就把唐弘文馆照搬过来。弘文馆成立之初以胡铉为学士,接着又任命刘伯温和危素、王本中、睢稼等人兼任学士职衔。

    刚开始的时候,弘文馆还是很受重视的,比如弘文馆学士危素就受到“赐小车,免朝谒”的礼遇。刘伯温也正是在弘文馆学士的任期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明代的科举制度。

    不过,朱元璋也是三分钟热度,根本不像李世民那样重视弘文馆。没过多久,这个机构就被裁撤了,直到朱元璋的太孙子朱瞻基当了皇帝才重建。

    可见,对于刘伯温来说,弘文馆学士这个职位也不过是个略显尊荣的闲职而已,并不能说明朱元璋又开始重视他了。

    真正能够说明朱元璋对刘伯温态度的,是当年十一月的封爵。

    1370年十一月,奉命北伐的徐达和李文忠班师回朝。元顺帝死了,北元王庭被拆迁到大漠深处去了,无论如何也算一场几百年来未有的大凯旋,于是,朱元璋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庆功宴。在庆功会上,朱元璋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大明公司的创业阶段已经结束,现在正式进入守业发展阶段,为了表彰弟兄们的功劳,也为了兑现当年“跟着我有肉吃”的诺言,为在座的诸位加官晋爵!

    朱元璋声音未落,庆功会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等这一天等了好久了。

    没过多久,封爵名单就下来了,大家都扯着脖子,在上面寻找自己的名字。

    排在榜首的是六位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

    为什么被授予郑国公的是常遇春的儿子而不是常遇春本人?因为常遇春已经在1369年病逝,享年四十岁。

    真是天妒英才。

    紧接着是侯爵,分别是:德庆侯廖永忠、南雄侯赵庸、营阳侯杨璟、临川侯胡美、江阴侯吴良、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淮安侯华云龙、东平侯韩政、安襄侯仇成、凤翔侯张龙、安陆侯吴复、东川侯胡海、航海侯张赫、广德侯华高、济宁侯顾时、靖海侯吴祯、永成侯薛显、巩昌侯郭兴、临江侯陈德、六安侯王志、南侯梅思祖、宣德侯金朝兴、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河南侯陆聚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靖宁侯叶升、永嘉侯朱亮祖、江夏侯周德兴、定远侯王弼、南安侯俞通源、越巂侯俞通渊、宣宁侯曹良臣、永平侯谢成、崇山侯李新、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

    比起公爵榜,侯爵榜上打酱油的人就多起来了,虽然在那个时代他们也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经过四百年历史的大浪淘沙,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沦为路人甲。

    无论如何,大明朝的开国风云人物基本上都在这里了。

    且慢,似乎还少了一个人!

    没错,就是本传的“传主”刘伯温——刘伯温三叉神经都看痛了,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敢情这份名单就没自己什么事。

    太欺负人了!

    虽然大革命时期刘伯温一直以幕僚谋士的身份参与朱元璋的军机决策,没有独立完成过类似于北伐中原、死守洪都之类的军事项目,没有可以量化的业绩,但李善长也是文人,凭什么他是公爵第一,而刘伯温连个侯爵都名落孙山?

    连隔壁邻居家的阿姨都知道朱元璋在跟刘伯温过不去。

    直到二十多天后,伯爵的名单也下来了。刘伯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诚意伯刘伯温,除他之外还有一个人:忠勤伯汪广洋。

    这对难兄难弟尴尬地对望一眼:原来你也在这里。

    杨宪死后,汪广洋结束了海南的旅行生活回到南京,虽然官复原职,但毕竟理论上是个有前科的官员,所以对于自己的爵位,汪广洋没什么意见。

    但过分的是,汪广洋的爵位排名还在刘伯温前面,连工资都比刘伯温高。三十六位功臣当中,工资最高的李善长有四千多石,就属刘伯温的工资最低,只有二百四十石。而且别人的爵位可以当遗产留给儿子,只有刘伯温的诚意伯是一次性的,用完作废。

    这不存心恶心人吗?

    为什么大明王朝的股份大派送当中,刘伯温得到的如此之少呢?

    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因为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微妙。

    但是有人说了,朱元璋不也很不爽李善长吗?为什么李善长还是公爵第一,刘伯温却成了伯爵老幺?

    原因很简单:李善长是淮西人,是朱元璋的老乡,是朱元璋早期创业团队的成员,而且李善长虽然跋扈,但表面上还处处顺着朱元璋。而刘伯温是浙东人,是元王朝的旧臣,而且太过于耿直,凡事都跟朱元璋作对,尤其在求雨这件事情上,更是深深伤害了朱元璋的感情。

    说白了,在家乡观念浓厚的朱元璋眼里,李善长是自己人,刘伯温是外人。在帝王观念浓厚的朱元璋眼里,李善长是乖孩子,刘伯温是刺儿头。

    因此,比起李善长,朱元璋更不喜欢刘伯温。

    不过,郁闷一阵之后,这件事情并没有让刘伯温感觉太沮丧,多年辅弼佐谋,刘伯温对朱元璋的心态已有深刻的了解。朱元璋最担心大权旁落,对勋高爵显者提防尤甚,因此刘伯温相信,功劳越小,爵位越低,反而越安全,甚至不排除刘伯温主动要求降低封爵的可能性。因为大封功臣之前,朱元璋曾招刘伯温的好友宋濂来商量封爵的具体操作事项,几乎采纳了宋濂的全部建议,因此刘伯温想让自己爵位低一点的想法不难实现。

    第二年,朱元璋又在南京鸡鸣山上建了功臣庙,功臣庙里八十几位功臣,依然没有刘伯温的份儿。

    但是如果今天去看,我们会发现,被排在功臣庙里的八十余位功臣中,最后善终的不超过十个。

    可见刘伯温的低调策略,至少从出发点上是正确的。

    功劳越大,爵位越高,危险就越大。

    可惜的是,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这个真命题的否命题——功劳不大,爵位不高,危险就小——不一定为真。

    尤其是遇到朱元璋这样的领导。

    刘伯温太了解朱元璋了,在建国之初,他就曾经预测大明王朝会有“三十年杀运”,到时候,功臣名单上的人一个都跑不了。

    离开,必须离开,在“杀运”来临之前,躲得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