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谋略家-张良

    前 言

    人生的路,很多时候是无法选择的。

    即使对于以“谋圣”大名而著称的张良来说,也同样如此。

    最开始,他白衣胜雪,弱不禁风,貌若少女,言语轻微。

    那时候的张良,是韩国贵公子,贵族家庭传承的荣耀,让未来注定或庙堂之高,或荣华富贵。而那座叫新郑的都城,俨然是他走向青春足迹延伸的目标。

    但幸福宛若泡沫,总是易于消散,当故国陷落在外敌的铁蹄之下,纵然是百年世家、华胄豪门的他,也必须直面命运中注定的重大转折。

    是在敌军的威压下忍辱偷生,还是从此隐姓埋名、江湖飘零?

    他选择了后者。

    血气方刚时,谁不曾梦想过江湖?但从他踏入江湖开始,迎来的是不断的成熟积淀。直到风度翩翩的姬公子成为昔日云烟,直到博浪沙沼泽地中隐伏的他,成为真正的江湖豪客。

    这样的改变,化为博浪沙近乎致命的一次抛掷,让嬴政主导的时代险些随之终结。

    那是带着仇恨的一次抛掷,更是象征着张良灵魂蜕变的一次抛掷。

    从此之后,贵族的记忆将融入血液,深深隐藏,而乱世的舞台大幕将徐徐拉开,新的天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那时起,他改名叫张良。

    博浪沙后,张良谈笑自若,决胜千里。他知道,自己可以改变他人,更可以改变时代。

    沛县人刘邦,原本只是乡间小吏,拉起的一支义军屡战屡败,始终无法跻身诸侯行列。在偶然的相遇之后,张良看到刘邦身上那在时代中不可多得的优点,于风云变幻中坚决地选择他加以追随。

    于是,才有了刘邦一路向西,以亭长身份叩响帝国都城大门的传奇;

    于是,才有了鸿门宴上,那响彻千古的酒盏和铜剑撞击的声音;

    于是,才有了中原对峙后,以鸿沟划分楚河汉界的那份地图;

    于是,才有了乌江畔凄苦的西风中,楚霸王项羽脖颈中喷洒出的不甘热血……

    在如此跌宕起伏的大剧中,张良始终扮演着刘邦身边的师长和朋友,也扮演着汉军的策划者。他为此而苦心孤诣,为此而彻夜不眠,为此而乐在其中。

    张良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并非在为刘邦策划未来,他在为天下策划未来。

    天下,不是秦的天下,也不应该是项羽的天下。

    天下,应当是更好的天下。

    比起其他所有人,出身于农民的刘邦,才应该是百姓最好的归宿——即使他成为皇帝后,同样无法抗拒巨大权力的诱惑和操纵。

    唯因如此,张良从一开始就放下身段,去忍耐刘邦身上种种缺点:无礼、好色、贪婪……并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影响和改变这个人。

    也唯因如此,张良可以不爱惜自己那如洁白羽毛般的名声,去为刘邦贡献各种奇正之术,纵然这些策略运作起来时并不会蒙上闪闪发光的道义光辉,但张良更希望看到的是其改变天下的结果。

    所谓“谋圣”,并非张良本心,但为了天下,他不做“谋圣”,谁又可以?

    是韩信吗?他兵法过人,野心勃勃,但却过多看重权力和地位,或许,他的少年时期失去的太多太多。

    是萧何吗?他忠诚正直,不离不弃,但却太看重原则和职责,甚至忘记了那是一个唯有信赖和依靠刘邦才能有所改变的时代。

    是陈平吗?他智力超群,反应机敏,但却太看重身外之物,“谋”字当然不足赞美陈平的才华,但“圣洁”的“圣”字,又并非他所能担当得起。

    “谋圣”,只有张良一个。

    张良自幼慕道,道法自然,道来自永远的空。

    在张良看来,人生一切,终归会化为虚妄,永恒不灭的,在于人于努力过程中焕发的理念和精神。所以,他不贪恋计谋实现带来的满足和愉悦,也不喜爱策划成功带来的功名利禄,金钱、采邑、名爵,对于张良来说,这一切犹如浮云。

    当天下需要我来时,我来了,我参与了,我做到了,问心无愧,俯仰天地,战场胜负让后人评说。

    当世间不再需要我时,我走了,挥一挥衣袖,不愿带走任何风采,自由自在,无牵无挂,政坛游戏让玩家继续。

    这才是最真实的张良。

    他是谋臣,更是圣人。

    他懂得用来攻击对手的奇正计策,因此识时务,是为俊杰;他更懂得用来保护自己的藏露之道,因此知进退,是为高人。看泱泱中华历史五千载,如张良这样,利用一己之力,对开国君主影响如此深远,对天下统一进程推动如此之大,而结局如此飘逸安然者,又有几人呢?

    即使从这个角度来看,后世人也不能不敬服张良、向往张良。就让我们打开本书,走向历史,认识这位手无缚鸡之力却能教导天子的帝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