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1969(1)
黑龙江1969
罗以民
往事如烟。然对我而言,艰苦的“知青岁月”却是一辈子刻骨铭心的。
1969年初,中国的“文革”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然而3月2日,黑龙江省珍宝岛上一阵激烈的枪声,迅速把全国“工农兵学商”的视线都转了过去,似乎中苏大战一触即发。
仅仅过了四天,1969年的3月6日,杭州的两千多名热血青年便登上了一趟硬座车,长驱两千五百公里,奔赴黑龙江前线。
出发前几天,我同班的十名男同学在校门口合影留念。我当时是杭州第一中学高一的学生。杭州一中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名牌中学,校址是清代的贡院,鲁迅、李叔同、夏丏尊等都曾在该校执教过。这座大门十多年前已被拆重建,“人去门非”了。
3月6日的出发是悲壮的。送行的父母亲朋把杭州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车上车下哭声一片。父亲把他的照相机慷慨地给了我,而以前他是不准我碰的。可惜当时太穷,买不起闪光灯,否则可以抢拍下许多宝贵的镜头。
火车终于启动。哭声和抽泣终于停止。十几分钟后,不知是哪一节车厢带头唱起了苏联的《共青团之歌》,于是所有的车厢都跟着唱了起来,似乎这一列车全部是中国的“青年近卫军”。
从这一刻,我知道我成为大人了,我踏上了社会。那一年,我二十岁。
当时天天喊着“打倒苏修”的中国青年居然最爱唱的是四五十年代的苏联歌曲。保尔•柯察金感染了几代中国人。我们就是唱着苏联歌曲奔赴前线准备去跟苏联人打仗的。
火车到了福利屯,算是到了终点,全体下车。每个同学都领到一套黄棉衣和一顶狗皮帽。狗皮帽很暖和,在黑龙江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没有一顶好帽子是无法生存的。但是有不少狗皮帽很难看,全白、全黑色的很少,大部分是花狗皮的。女同学们一般都爱漂亮,于是挑帽子就颇费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