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1969(2)
我和一百四十多位同学被分配到黑龙江同江县三村公社三村大队当社员。三村大队距县城十八公里,但距黑龙江(界河)仅三公里,当时属于最前线,我为此十分自豪。当时,同江县(今同江市)全县人口仅两万多人,全县十八岁以上人员均发给“边境居民证”。
刚到三村时没有集体宿舍,女同学们被分配到老社员家住,而男同学则住在生产队队部的马号里。开始的两个月,男同学们饱受了跳蚤侵扰。5月份,北方的春天来了,老社员们开始帮我们造宿舍。这些屋子泥巴墙草顶。第一年冬天,新房子没有糊严实,怎么烧也烧不热,晚上室内温度常至零下,睡在火炕上头冻得慌,还得戴上狗皮帽。给父母写信,写着写着钢笔里的墨水也被冻住,只能哈几口热气暖一下笔再写。可信中从来不说那儿苦,生怕父母难过。
到了三村没几天,我就参加了村里的武装基干民兵连。第一次发给我的枪是苏制的步骑枪(“二战”时使用的),另外装备三十发子弹和四颗手榴弹。这种“老爷”步枪虽然射速比自动步枪慢,但枪管长,子弹装药多,因此弹道低伸,射击精度很高。我曾用此步枪射击两百米外飞速奔跑的狍子,首发命中。当年我们的枪就放在家里,劳动归来,常自觉到雪地里去训练,枪法都不错。
我们村前黑龙江中我方一侧有一个长约十八公里的大岛叫克巴亮子,比珍宝岛的面积要大几十倍。当地人管打鱼人下江临时住的地方叫“亮子”,我想这“亮子”也就是“晾鱼网”的地方吧。在1969年之前,三村的民兵就与登岛的苏军多次发生过冲突。1969年发了枪,县里便指示三村派了二十多个武装民兵带一挺机枪上岛日夜放哨,监视苏军动静,白天则以打鱼为掩护。我便在其中。
当时苏军巡江使用的是高速汽艇和炮艇,而我们民兵巡逻用的是生产队里的木质平底渔船。
我们两人一只船,分前后棹,站立划行。我们经一个月的艰苦训练,驾船技术几乎与老社员不相上下。这种小船很轻,如两人配合默契,划行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因为前后棹可以同时划水、挡水,故小船急转弯很灵活。这一点是小木船与炮艇周旋时的唯一优势。
1969年7月8日凌晨,距克巴亮子六十公里外的同江县八岔岛又发生了一场战斗。我国驻岛民兵击沉苏方一艘入侵的巡逻艇,并生擒一人后迅速撤离了该岛。苏军当天下午即出动了十几艘炮艇,在十几架飞机的掩护下,公然派出数百名武装士兵登上八岔岛搜索苏方的被俘人员,直至深夜。苏军最后纵火报复,将全岛树木烧光。1969年7月9日的《人民日报》,登载了我外交部的强烈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