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成本高企困局

    中国零售银行业最为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资金成本的持续上升和揽储大战的不断升级。15家上市银行的2013年半年报显示,在央行基准存款利率稳中有降的情况下,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自2010年以来大幅上涨了超过70个基点,由2010年的1.38%上升到了2013年上半年的2.11%。同时,体现市场实际利率水平的中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利率,由2010年的约2.5%上升到了2013年上半年的约4.3%。更有甚者,迫于季末时点储蓄的考核压力,各家银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6月末和12月末的隔夜储蓄的实际资金成本已经高达超过50个基点。

    出现这样资金面紧张的市场格局,一方面说明利率市场化的变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另一方面说明零售银行“跑马圈地”、一味扩大业务规模的惯性思维仍然在延续。

    从国际主流市场的金融改革历程来看,利率市场化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以十到二十年为周期的、较为漫长的过程。就改革步骤而言,通常以贷款利率的自由化先行,再逐步过渡到存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众多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通过更合理地对资本和风险进行市场定价,优化了投资结构和效率。另一方面,风险偏好的差异化使得更多的信贷流向以前得不到充分信贷服务的行业和企业,比如中小企业。市场化还意味着金融服务产品的范围持续扩大,使得企业和家庭拥有更为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机会,并且更好地管理风险。对中国而言,目前已经达到了利率市场化的关键节点。随着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进度正在加快。以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为例,2013年上半年的总发行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4.7万亿元,同比上升103%,而同期的全国个人储蓄存款增量仅为5.7万亿元,同比增幅14.3%。这类结构性存款产品的井喷式发展,正是管制下的传统存款结构逐步瓦解、存款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前兆。

    过去5年中,尽管国内银行大多完成了零售专业化、条线化管理,并经历了旨在加强客户管理的零售销售化转型,但是由于存贷款利差仍然是立行之本和盈利之源,零售银行对储蓄的追求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但是,一味的拉存款将银行和客户利益放到了对立面上,必定成效甚微,难以持续,并且损害客户关系。中国正面临着结构性的“去存款化”,由于通货膨胀高企且个人客户有更多投资选项,储蓄在个人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已经由2005年的73%下降到2010年的60%,预计到2015年将进一步下降到55%。而越是高端的客户,越是少配置存款。2011年麦肯锡调研显示,大众客户的流动资产中有50%-60%为存款,流动资产超过50万元的富裕客户只有30%-40%为存款,而流动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高净值客户只会将资产的约25%配置于存款。当被问及在未来5年中更希望增加哪种资产的比重时,大部分客户将存款排在最后,远远落后于创新产品、不动产、海外投资、基础理财产品和股票投资等其他品种。因此,银行一味地拉存款扩张规模,无异于饮鸩止渴,以建立客户关系和长期业务能力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

    “中国零售银行业的转型是一次长期的、全面的、根本性的变革,需要总分行高度联动和协同,建立必胜的决心、信心和恒心。麦肯锡多年协助推动金融机构转型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缜密规划,通盘考虑,配备足够的管理和业务资源,并撬动多种组织转型的抓手,才能保证实施的进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