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斩颜良、文丑
官渡之战
曹操素来知晓袁绍之优柔寡断,为避免腹背受敌,遂亲自出征讨伐刘备。刘备兵败,其妻及关羽被俘,他转而投靠袁绍。袁绍终于举兵讨伐曹操,这是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200 年)的开端。
官渡之战由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场战役组成:前哨战白马之战是运动战,而决战官渡之战则是阵地战。按照《孙子兵法》所说,兵力较少的一方应该采用运动战。曹操是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兵法家,并曾为《孙子兵法》作注。首战是由曹操发起的运动战,兵力较少的曹操军通过迅速转移,将袁绍军引至既无城墙也无阵地的地方,在主力部队抵达之前反复攻击敌军。由于此战是围绕白马城展开的攻防战,因而被称为“白马之战”。
图 6 曹操与袁绍的第一战——白马之战
对此,袁绍决定采用对大军有利的阵地战,将曹操军逼至官渡进行决战。长期的阵地战需要经济后盾,对兵力较强的一方有利。兵粮尽断的曹操开始胆怯,与荀彧商议撤兵事宜。荀彧认为这是划分天下的关键战役,鼓励曹操战斗到底。不久之后,曹操采用了从袁绍处投降而来的许攸的计策,亲自率骑兵袭击并烧毁袁绍储藏兵粮的乌巢,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白马之战
关羽展现其武勇,是在建安五年(200 年)的白马之战中斩杀了袁绍的先锋颜良。《三国志·关羽传》也记载了表现关羽武艺高强的场面,但只有 19 个字: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演义》则通过刘备二位夫人“叔今此去,可打听皇叔消息”之语,确认了关羽并非为曹操出战,并在此基础上描写了关羽之“武”: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演义》第二十五回《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这里为了充分表现关羽的武勇,在正史 19 个字记载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袁绍的武将文丑事实上并非关羽所杀,但《演义》为突出表现关羽的武勇,增加了文丑在击败张辽、徐晃之后被关羽斩杀的虚构故事。
虚构成分颇多的关羽之“武”
正如关羽杀文丑的情节是虚构的,《演义》中许多描写关羽之“武”的情节都是虚构的。尽管如此,关羽的确是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武将之一。在此之后,《演义》又通过描写关羽攻破守樊城的曹仁并逼得曹操考虑迁都来表现其武勇。然而无法动摇的事实是,个人武力最强的是吕布,军事指挥能力最强的是为《孙子兵法》作注的曹操,关羽并不具备毛宗岗本所称的“将之绝”这种程度的武勇。为表现逊于他们的关羽的武勇,《演义》进行了大量虚构。因此,关羽被神化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连《演义》都需要通过虚构来补充的武勇。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关羽的另一个代名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