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秉烛达旦

    美人计的陷阱

    《演义》反复描述了曹操在接受关羽投降的三个条件后,向关羽厚施恩惠以图留住他的行为。在这些恩惠中,最令关羽高兴的是吕布曾经的坐骑赤兔马,因为这样便能驰骋千里回到刘备身边。这完全是虚构的,事实上赤兔马与关羽没有任何关系。

    曹操试图留住关羽的计策并非只有厚施恩惠。最卑鄙的是,曹操为关羽布下美人计的陷阱,企图让关羽无法回到刘备身边。对此,关羽的应对方法是前述的“秉烛达旦”。在关羽投降之后前往许都的途中,曹操将刘备的两位夫人与关羽置于同一房间内,企图让关羽自己打破第二项投降条件:

    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面对曹操的计策,关羽毫不动摇,而是在门外站立一夜,表现了遵守约定之“义”。

    如第一章所述,“秉烛达旦”是从毛宗岗本开始才被加入《演义》中的故事。而且,“秉烛达旦”与毛宗岗本删掉的“关羽斩貂蝉”的情节一样,都来自戏曲和评话。这本来是不应该收录的虚构故事,但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明刊本附录中载有元人潘荣的《通鉴总论》,其中有“明烛以达旦,乃云长之大节”的字句,也可以说是有史书作为依据的。毛宗岗本十分重视“秉烛达旦”的故事,认为这一虚构情节不可或缺,能鲜明地展现曹操的“奸”和关羽对兄长的“义”:

    观云长秉烛达旦一事,操欲乱其上下内外之礼,设心亦甚恶矣……(曹操)欲以此试关公。奸雄之奸,真是如鬼如蜮。(《演义》第二十五回总评)

    毛宗岗本极力谴责曹操让关羽与二嫂同处一室之举,反过来想,在那种情况下,男女之间很容易发生失节的事情。在同时代的明清小说中,许多故事都是以此为前提发生的。

    将对义兄之忠转移到嫂子身上

    明末冯梦龙编纂的《警世通言》中,收录了北宋建立者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

    (赵匡胤)来到太原地面,遇了叔父赵景清。时景清在清油观出家,就留赵公子在观中居住……一日景清有事出门……公子将房门拽上,绕殿游观……却见小小一殿……上写着“降魔宝殿”,殿门深闭。公子前后观看了一回,正欲转身,忽闻有哭泣之声,乃是妇女声音……原来那女子也姓赵,小字京娘,是蒲州解梁县小祥村居住,年方一十七岁。因随父亲来阳曲县还北岳香愿,路遇两个响马强人……掳掠到山神庙中,张、周二强人争要成亲,不肯相让……将这京娘寄顿于清油观降魔殿内……道士惧怕他,只得替他看守。(赵公子说服叔父,决定将京娘送回家中。路遇盗贼,在土地神庇佑下平定之,将京娘平安送至父母身边。京娘途中欲以身报恩,赵公子怒而拒绝。至京娘家中,京娘父母疑心二人关系,欲使其结为夫妇,公子愤而离席。京娘自认为不能报恩人之德,反累恩人清名,悬梁自缢而死,以明贞节。公子即位以后,知京娘贞节之举,敕封为贞义夫人,立祠于小祥村。)(《警世通言》卷二十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故事讲述了后来成为皇帝的赵匡胤出于“义”,不远千里送京娘回家而不怀任何私心的善行,以及京娘自缢之贞节。其默认前提便是,男女在共同旅行、住宿的情况下,一定会发生亲密关系。因此,京娘的家人才会有故事中的相应举动。赵匡胤打破了这样的社会观念,从而贯彻了“义”。

    关羽被迫与刘备二位夫人同宿,秉烛立于门外一夜,这一行为本身就体现了“义”。赵匡胤与赵京娘同姓是其尽义的主要原因,关羽尽义则是出于对作为义兄和君主的刘备的忠。关羽立于门外一整夜,并不单单是为了避免心怀愧疚,而是因为必须把对义兄的忠转移到两位嫂子身上。当时君主行踪不明,因此嫂子代替了君主,所以要向她们尽忠义。“秉烛达旦”是一个重要的虚构故事,表现了关羽将对刘备的忠义转移到二位夫人身上,以遵守自己所做约定之“义”。

    根据三国时代的史实,曹操在接受张绣投降后,粗暴地对待了其叔母邹氏;曹丕打败袁绍后,霸占了袁熙之妻甄氏。但如前所述,据《蜀记》和《魏氏春秋》记载,关羽也想将吕布部下秦宜禄之妻据为己有,却被曹操横刀夺爱。不过,《演义》并没有采用这个情节。因此,事实并不是只有关羽才特别尊重女性的贞节。

    在被收入《演义》之前的戏曲和评话中的“秉烛达旦”故事里,可能将不踏入二位夫人房门、整夜立于门外的关羽的耿直表现得有趣而可笑。现代汉语中有“关羽卖豆腐”的谚语,意思是徒有其表。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是“人强货不硬”,可以理解为外表看起来很强,实际上却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天在民间也很受欢迎的关羽,比起《演义》中固化的“义绝”形象更像是亲切可爱的好汉。尽管如此,毛宗岗本《演义》终究是为了称赞关羽的“义绝”,才特别重视“秉烛达旦”的故事。

     原书未按《警世通言》原文逐句引用,兹据原书并结合《警世通言》原文翻译。——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