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羽传说的形成
故事的完善
在毛宗岗本《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和成就充满了虚构的色彩。在表现关羽之“武”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故事中,只有“斩颜良”是有史实依据的;而在表现关羽之“义”的“桃园结义”“许田打围”“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等故事中,几乎没有一个是以史实为依据的。基于史实的唯有一桩,就是在“千里走单骑”之前讲述的关羽要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时,曹操将其行为评价为“义”一事。
尽管充满虚构情节,但鲁迅认为关羽是《演义》中刻画最完善的人物形象。这些虚构故事是逐渐得以完善的。比起将罗贯中原作传至今日的嘉靖本,李卓吾本和毛宗岗本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关羽的形象。
故事完善的背景是,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的明代,关羽已经化身为神,到了清代,他更是作为“关圣帝君”而成为中国代表性的神。同时,这也是晋商实力扩张的反映——他们将关羽作为财神来信仰。
以下各章将追溯关羽作为神被信仰的过程以及这种信仰的发展,并着眼于晋商在关羽神化过程中的作用,以阐明这位《三国志》英雄是如何转变为与华人社会关系最为深厚的财神的。
关帝信仰与道教
现在作为关圣帝君被祭祀的关羽,具有道教神的特点。道教是一种追求“福”(子女)、“禄”(财产)、“寿”(长寿)的现世救济的多神教,也是在当今华人社会中拥有广泛信众的中国民俗宗教。在中国大陆,道教曾一度衰落,但目前正处于复兴的过程中。
而在道教与佛教信仰都很流行的中国台湾,对关圣帝君的信仰也很深厚。从台北站向西两站是龙山寺站,那里坐落着祭祀观音和妈祖的龙山寺,龙山寺最深处的后殿中则供奉着赤面长须的关帝。道教是一种多神教,不仅供奉道教诸神,也吸纳了观音等很多原本属于其他宗教的神。在庙里供奉的众神中,关帝的排位很靠前。当然,也有很多以关帝为主神的关帝庙。台湾最著名的关帝庙行天宫是台湾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之一,那里人群熙熙攘攘,附近的地下通道中有很多占卜师。
图 12 行天宫
在汲取了无生老母(引导人们进入理想世界“真空家乡”的创造神)流派的道教秘密结社一贯道① (主张贯彻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并统一为一个宗教)中,关羽即位成为第十八代玉皇上帝(道教最高的神)。接受此教义后,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台湾,人们相继将许多玉皇庙改为关帝庙。玉皇上帝作为道教中的最高神,其地位相当于儒教中的昊天上帝,因此儒教对将关羽作为玉皇上帝的教义批判颇多,近来已经很少有人主张关帝为道教最高神了。不过,关圣帝君仍是当今华人社会中受到广泛信仰的神。那么,这种信仰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在关羽所生活的三国时代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280—589 年),道教与佛教的势力都有所扩大。东汉末年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投降了曹操的张鲁壮大了五斗米道的势力。发源于五斗米道的天师道不久之后发展为道教,与儒教、佛教并称为“三教”。
在北朝,北魏(386—534 年)的寇谦之发展了天师道,并创立了新天师道,致力于道教的国教化。在南方,西晋至东晋(317—420 年)期间的葛洪(其祖父葛系曾仕于孙吴)从《抱朴子》中总结了神仙之术,在此基础上,重视伦理行为实践和道教经典诵读的道教上清派兴盛起来。
上清派历史与教义的集大成者是《真诰》的作者刘宋时人陶弘景,他与弟子一同进入仙道圣地茅山,开创了继承上清派的茅山派。在陶弘景所著的《真灵位业图》中,以元始天尊为首的共 800 多位道教神呈金字塔状排列,最下层的第七阶是俗世中有功绩的人物,死后成为冥界的官僚。其中,有以刘备和曹操为首的三国时代人物,包括荀彧、诸葛亮、司马懿以及徐庶等,但并不包括关羽和张飞,因为他们并非文士。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关羽尚未成为民众信仰的对象。
剑神传说
《真灵位业图》中没有关羽,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羽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默默无闻。如《晋书·刘遐传》中所载,武勇出众的刘遐就被比作关羽、张飞:
性果毅,便弓马,开豁勇壮。值天下大乱,遐为坞主,每击贼,率壮士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
另外,关羽回到刘备身边的这种“义”行也成为行为规范。《晋书·慕容德载记》中记载,被劝降的赵思引用关羽义行之例,作为自己不能背叛的理由:
思曰:“昔关羽见重曹公,犹不忘先主之恩。思虽刑余贱隶,荷国宠灵,犬马有心,而况人乎!乞还就上,以明微节。”
如此,作为杰出武将而闻名的关羽已经成为传说。同为陶弘景所著的《古今刀剑录》中,收录了关羽之刀的传说:
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刀上的铭文“万人”二字,源自陈寿《三国志》中对关羽和张飞“万人之敌”的评语。此外,同样应该关注的是英雄死去时将宝刀还给水神的故事情节。在将宝刀还给水神的“剑神故事”中,最有名的是亚瑟王(King Arthur)的故事。
欧洲土著民族凯尔特人的亚瑟王得到了圣剑“王者之剑”(Excalibur),由此成为“剑神”。亚瑟王临死时,将圣剑投入阿瓦隆湖。所谓“剑神”,即剑在手中便可拥有超能力而失去剑即迎来死亡的英雄。在中国小说中,得到如意金箍棒的孙悟空可以说是典型的“剑神”。
《演义》中记述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上有铭文“冷艳锯”)的来历,说这把刀是他在举兵之际用从马商那里得到的资金铸造的,但《演义》中并没有关羽临死时将青龙偃月刀还给水神的场景。在这里,关羽已经基本失去了作为“剑神”的特点。
不过,在明代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有关羽从石头下面取出刀的情节。卖肉的张飞用千斤大石压住刀,并声称:“能将刀取出者,可免费拿走好肉!”随后就离开了。关羽来了之后,挪走石头取出了下面的刀。在今天流传的三国故事中,并没有提到上述的刀,而是演变成“一龙分二虎”的故事:关羽将吊在井里的肉分给了贫民,张飞回来后,两人发生争吵,刘备路过劝架。从石头下面取出刀就成为“剑神”,这样的故事情节在民间很难被理解,因此故事才不得不进行了改编。
另外,嘉靖本《演义》第二版并未具体描写关羽死去的场景,而是用关羽还刀象征了他的死。关羽在与吴国将军马忠战斗之际,空中突然传来“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也”的声音,关羽顿悟,“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关羽的冷艳锯本来与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样,是一件使关羽成为“剑神”的兵器。因此,《演义》中称其重八十二斤(按明清度量衡为 49 千克,按东汉度量衡则为 18 千克)。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关羽作为“剑神”的传说虽然已经形成,但他尚未作为神被信仰。此外,在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中,关于诸葛亮有如下记载:“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因此,诸葛亮在古代也是“剑神”。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关羽并未得到特殊对待。
① 形成于晚清,建国初期作为邪教被取缔,但在台湾地区仍有传播。——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