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千里走单骑
曹操评价关羽之“义”
建安五年,在曹操与袁绍划分天下的官渡之战中,关羽在前哨战白马之战中斩杀了袁绍的先锋颜良,为曹操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曹操称赞关羽的功绩,并为了留住他而封他为汉寿亭侯。关于这一点,《演义》是符合史实的。另外,曹操知道关羽难以久留,也是《演义》与史书记载相同之处。《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如下: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将对关羽的评价确定为“义”的人其实是曹操。的确,曹操最初想要努力留住关羽,但最终还是爽快地让关羽离去。《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的曹操“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的话,《演义》也原原本本地加以引用。一向严厉指责曹操的毛宗岗本,也仅在此处对曹操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夫豪杰而至折服奸雄,则是豪杰中有数之豪杰;奸雄而能敬爱豪杰,则是奸雄中有数之奸雄也。”
千里独行
《演义》继而又虚构了另一个关羽为了“义”而付出努力的故事——“千里走单骑”(嘉靖本作“千里独行”)。由于曹操放关羽回到刘备身边的文书未能及时送达沿途守军手中,关羽单枪匹马,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此时刘备奉袁绍之命,正与汝南郡的原黄巾军将领刘辟一道攻打许都周边,身在许都的关羽可以直接回到汝南郡的刘备身边。在刘备正攻打许都时,关羽却要回去,因而曹操身边的谋士试图追击关羽。
《演义》设定的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其实并无必要,具体过程如下:许都→东岭关(斩孔秀)→洛阳(斩韩福、孟坦)→汜水关(斩卞喜)→在镇国寺遇到同乡僧侣普净,并得到其帮助→荥阳(斩王植)→黄河渡口(斩秦琪)→河北。《演义》的作者们也知道并无必要,因而又设定刘备并不在河北,而是孙乾(刘备的臣下)在等待关羽,向关羽传达了刘备向汝南郡行军之事。关羽在向汝南郡行进途中遇到了周仓,又与张飞会合后,再次奔赴河北。经过这一系列曲折复杂的过程,关羽终于与刘备重逢。
《三国志演义》是经多名作者整理而成的故事集合。在嘉靖本中,只有“千里独行”部分集中地出现了“关公”这一称呼,其他部分都是使用“关某”或“云长”,因此可以推测,这个故事是后来加进去的。
图 7 灞陵桥的关羽像
另外,被曹操设为都城的许县是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该地试图以魏国的古都为卖点打造旅游城市。许昌的旅游景点之一就是关羽辞别曹操的灞陵桥。《演义》中并未记载他们离别的桥的名字,许昌这座桥原来的名字并不是“灞陵桥”,而是“八里桥”。真正的灞陵桥位于长安的灞水之上,又离皇陵很近,因而得名。许昌的八里桥之所以改名叫“灞陵桥”,是因为《三国志平话》中将关羽辞别曹操的地点设定为长安。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将关羽出发的地点由长安改为许都,但“灞陵桥”的名字被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来。毛宗岗本注意到这一错误,于是删掉了桥的名字。因此,许昌的八里桥是受到早期三国故事的影响而被改名为“灞陵桥”的。《三国志演义》集合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在多次改变的过程中,桥的名字就消失了。
《演义》在“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中,表现出关羽具有实现“义”的强烈意志。与此同时,“千里走单骑”还为故事的继续发展埋下了两个伏笔。一是曹操之恩。曹操未向沿途关卡及时通知允许关羽回到刘备身边之令固然有错,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过错更为严重。尽管如此,曹操并没有向关羽问罪。关羽由此对曹操背负了连斩杀颜良、文丑都无法报答的恩情,“义绝”关羽不久之后便向曹操报恩。二是在镇国寺遇到普净。在《演义》中,关羽显圣时,普净出现并使其成佛。在普净的帮助下,关羽突破了最困难的汜水关,因此对普净也背负了恩情。为报答普净之恩,关羽在其引导下成了佛。第一个伏笔很快便在赤壁之战后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