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众的教化

    善书与民众道教

    在明清时期,佛教和道教形成了教团组织,并通过与国家权力联合而成为特权阶级,因此对民众的教化减弱,逐渐失去与民众间的联系。取而代之并立志解救民众的是民众道教。民众道教虽然冠名曰“道教”,但也吸收了儒教和佛教的成分,是一种融合三教的宗教。

    在民众道教中,用于教化民众的是“善书”(劝善书)。善书的特点在于体现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民众应该超越贵贱贫富的差别,直接遵从神的教诲。被称为“三圣经”的三大善书是指《太上老君感应篇》(太上老君是神化的老子)、《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是学问和科举之神)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太上老君感应篇》据说由南宋初期的李昌龄在葛洪《抱朴子》的基础上写成,主张人的寿命和祸福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人的行为受到北斗星、三尸神、灶神等司命之神的日夜监视,并由他们全部上报给天。天根据这些报告,决定和更改人们的寿命和祸福。它主张人们必须趋善避恶,是一本劝善惩恶的书。

    成书于同一时期的《太微仙君功过格》认为,人的日常行为分为“功”(善)和“过”(恶),每一项行为都会被给予一个分数,人人都应该在每天就寝之前根据这一天的行为给自己评分,年末进行综合计算。更正他人过错为一功,结婚后至死都不出轨为一千功;杀人为一百过,儿媳不孝敬父母即使得到宽恕也是一百过。值得注意的是,分数标准体现出对“节”和“孝”的重视,这是善书的价值标准。因此,功过格是在实践中引导民众向善的。

    关帝的善书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的详细形成过程不明。自南宋理宗为其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后,该书迅速传播开来。在关帝受到广泛信仰的清代,该书成为善书的代表,儒家士大夫为其添加了许多注释。直到现在,在台湾的关帝庙中,仍可以轻松地得到人们为积累功德而自行印刷并无偿分发的《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不同于《太上老君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之处在于格外强调“忠孝节义”。《太上老君感应篇》假托的老子(太上老君)是老庄思想的鼻祖,《文昌帝君阴骘文》假托的文昌帝君则是学问和科举之神。关圣帝君(关羽)则是儒教的武神,因此主张对国家的“忠”和对父母的“孝”。另外,关羽是《三国志演义》中的“义绝”,因而特别重视“节义”。引文中关圣帝君所说的“若负吾教,请试吾刀”一句,也是符合武神身份的语言。

    一 民众的教化 - 图1
    图 26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此外,假托关圣帝君的善书还有《关圣帝君明圣经》《关帝返性图辑要实录》《关圣帝君降笔真经》《关圣帝君戒士文》《关圣帝君全书》等,关羽的善书受到广泛的尊重。

    通过这些善书的普及,关帝信仰已不再局限于皇帝和官僚等知识阶层,在不识字的民众中也广泛传播开来。关帝庙中经常举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的诵读活动,而且背诵十分简单,通过三字句、四字句的重复来讲述教义。

    以《太上老君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为代表的善书,可谓是民众的《论语》。民众通过这些善书学习生活上的规范和人应该遵循的道理。反抗清朝的民众通过关帝灵签来占卜进攻路线,正是其日常生活中对关帝的信仰的自然体现。由此可见关帝善书对民众的有效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