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战争的结束
关帝与秘密宗教结社
统称为“白莲教”的反体制民众道教组织了秘密宗教结社。白莲教宣称,弥勒降生后将打破现存体制,开创新的理想世界。为躲避朝廷的镇压,白莲教并不是以一个组织的形式传承,而是结成众多组织,这些组织统称为“白莲教”。从这个意义上说,前面提到的天理教也是白莲教的组织之一。
在这些秘密宗教结社中,天地会(三合会)具有鲜明的政治、社会特点,与哥老会等一同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反清复明”运动——中的核心组织。在天理教之乱发生的三年前,即嘉庆十三年(1808 年)加入天地会的盟誓中,记载了会众与关帝间的关系:
请到明朝先锋,请到刘关张三位,在桃园结义,和合而顺天,结为忠义,永无更改,齐心协力,夺回真主江山。(《军机处录副奏折》广西巡抚恩长折附录)
在《三国志演义》的影响下,天地会在盟誓中以“桃园结义”的“义”为规范,推进自己的“反清复明”运动。同时,描述关羽之“义”的《三国志演义》与关帝信仰也在民众中流行起来。
天地会祭祀的神有很多,但对关帝的祭祀占有中心地位,每年在五月十三日关帝诞辰这天都会举办规模最大的祭祀宴会。而且,在入会仪式上,正如前文所引的盟誓那样,立誓秉承关羽的忠义精神。在“忠义堂”中,更有举行秘密仪式的支部。同样,哥老会也十分崇拜关帝,在会场正堂中间一定会悬挂关帝神像,在开山仪式上必定会祭祀关帝。
关帝信仰及《三国志演义》广泛渗透的结果就是,反抗清朝的秘密宗教结社也利用关帝扩大其势力。
关帝与近代中国
晋商与清朝关系密切,关帝信仰便是其象征,这种紧密的联系一直持续至晚清的衰落时期。中日甲午战争后作为钦差大臣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 年)时,便曾到关帝庙中祈祷。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率军围攻常州城,因遇到昼夜不停的梅雨而无法进行炮击。于是他亲自前往关帝庙中恭谨祈祷,幸得关帝神灵庇佑,顷刻间天空放晴,且刮起顺风。因此李鸿章再次攻城时,大炮和火器得以发挥超常威力,很快便攻下了常州城。
李鸿章是晚清最精通西方近代文明的官僚之一,他秉承“中体西用”的理念,并主持开展了“洋务运动”。他在奏折中记述了自己到关帝庙中祈求关帝“显圣”庇佑战事,结果淫雨停止并得以取胜的经过。由此可见,清朝的军事行动与关帝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到了 19 世纪下半叶,关帝仍然在为清朝继续战斗。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清朝于 1912 年灭亡。孙中山是一名基督徒,对中国的“俗信”持严厉的批判态度。蒋介石也曾为了去除“迷信”而公布《神祠存废标准》,下令废止残存的宗教风俗。另一方面,以上海为基地的浙江商人逐渐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不久之后,晋商的经济实力便衰落了。
关帝为国家而持续进行的战斗也由此画上了句号。但尽管如此,在当今华人社会中,关帝依然受到广泛信仰。原因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