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道教世界的统治者

    万历帝的祈祷

    众所周知,万历帝统治时期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形成了鲜明对照。最初,万历帝于十岁即位时,政务由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全权处理。皇帝每个月中有九天聆听政务,其余时间都师从张居正勤奋学习。张居正的主政可谓出色:对内大显才能,肃正纲纪,清理冗官,治河有成;对外则阻止了“北虏南倭”的入侵。

    但张居正死后,万历帝便荒废了政务,生活穷奢极侈。他派宦官开采银山,增加商业税收。结果,万历二十年(1592 年),鄂尔多斯的蒙古鞑靼部酋长哱拜发动叛乱;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四川播州(今贵州遵义)的土司杨应龙也发动叛乱。与这两次叛乱差不多同时,还发生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事件(壬辰、丁酉倭乱),作为宗主国的明朝向朝鲜派出了援军。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为了筹措军费,万历帝进一步增加临时税目。而且,由于皇太子册立等问题,东林党(以顾宪成的东林书院为中心的反对宦官的官僚派别)与非东林党(以宦官魏忠贤为中心的一派)之间的党争日益激化,造成了政局的混乱,明朝开始走向衰落。

    在此期间,万历帝为了祈祷神明保佑军事胜利,大力推行关羽信仰。如前言中所述,在迎击丰臣秀吉的朝鲜,万历帝下令在今首尔东大门外修建祭祀关羽的东庙(即东关王庙,至今仍存),在南大门外修建南庙(即关圣庙,朝鲜战争中焚毁)。明军将领要求朝鲜国王在五月十三日关羽生辰这天前往祭拜,朝鲜的大臣中有许多人表示反对,但宣祖无法拒绝前来援助的宗主国的要求,只好答应前往南庙焚香祭拜。

    万历帝于万历十年(1582 年)封关羽为“协天大帝”,于万历十八年(1590 年)加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此后,又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并举行仪式,极大地改变了关羽信仰在国家祭祀中的状态。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的封号并未赐予白马庙中的关羽,而是赐给了以民众为中心的、逐渐变为财神庙的月城庙中的关羽,即作为道教神的关羽。这一封号是在形成一种以关羽为中心的道教诸神谱的构想基础上确定的。关羽的夫人被封为“九灵懿德英皇后”,长子关平和次子关兴被封为王,并增设了左、右丞相。从前的关羽作为道教伽蓝神“郎灵上将三世馘魔元帅”的地位让给了宋代的岳飞,作为佛教伽蓝神“崇宁护国真君”的地位则让给了唐代的尉迟恭(字敬德,唐代名将,现在通常作为门神来祭祀)。

    于是,关羽就这样脱离了道教、佛教伽蓝神的传统,拥有了“三界伏魔大帝”的道教封号,作为道教世界的统治者而占据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随着这一地位的确立,“单刀会”等以关羽为主人公的戏曲由于可能冒犯关羽作为神的威严而被禁止演出。这种独尊地位在清代的表现就是,关羽所在的武庙被提高到与孔子的文庙同样高的规格。

    明和清,关羽站在哪一边?

    万历帝统治下逐渐走向衰落的明朝,在崇祯帝时期因满族入侵和李自成起义而最终灭亡。如下一章所述,清朝才是最笃信关羽的王朝,从其兴起之初便已经开始信仰关羽。为传教而到访明朝的耶稣会传教士中,就曾有人批判明朝和清朝都把关羽当作神祭拜以寻求其保护的现象。

    《口铎日抄》一书整理了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三年(1630—1640 年)间皇帝与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对话,书中记录了艾儒略对关羽信仰的批判:

    若以羽有灵异故事之,则国家二百年来,海内艾安,不闻羽有异应。迩来渐加帝号,然旋而失辽左矣。今羽之号愈尊,而流寇所蹂躏之踪,几半中华。廑九重之隐虑者,十数载于兹,不闻冥冥之中有退寇扫氛之应也。且彼诸寇虏,又孰不祀羽于军中乎?既不能为我御灾捍患,反若助彼为难者,则羽亦何功于国,而受此过当之尊耶?

    艾儒略指出,即使是在辽河东岸的土地被清军夺取和中原败于李自成起义军的紧迫形势下,关羽的灵异之力也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他继而批判道:非但如此,压制明朝的“流寇”(李自成)和“寇虏”(清军)的阵营中也供奉着关羽,万一关羽真的显灵,反而会出现可怕的后果。

    可见,明末的关羽信仰不仅体现在其成为明代的国家信仰以及关羽被赐予了“帝”的封号,而且普及程度也更高,连李自成的起义军和作为侵略者的清军也供奉关羽。在清代,关羽信仰迎来了其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