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抗民变
平定天理教暴动
到乾隆帝之子嘉庆帝统治时期,“康乾盛世”已经终结的清朝频频面临在民众中拥有广泛基础的道教团体白莲教发动的宗教暴动。镇压这些暴动的军事报告中时常有这样的记载:赤面长须的神降临保护清军,从而取得了胜利。
嘉庆十八年(1813 年),白莲教中的宗教团体天理教发动暴动。领导者李文成占领滑县,其部下林清在宦官的引导下攻入了紫禁城。暴动很快被平定,但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造成的冲击极大,这次暴动宣告了清朝衰落的开始。
李文成占领的滑县被清军收复后,天理教徒再次攻打该县。关于当时关帝显灵的情况,让我们来看一下那彦成写给嘉庆帝的奏折:
(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日)是夜三更,臣等正在督兵防守,讵城内突有贼匪多人,经扑墙缺处所齐声呐喊蜂拥而来。经官兵奋勇截杀,贼匪拼命突围,甚属凶悍。时正月黑,官兵施放枪箭未能真切,适城旁有一庙宇,忽然自行起火,照见贼匪约有二三千人。官兵如在白昼之中,直前冲杀。城内官兵亦赶出,两路夹击,毙贼约有一千余人……事定后,询之居民,乃知城旁之庙后为三教佛前殿,即塑关帝神像。庙虽焚毁,神像岿然独存,毫无损动。(《那文毅公总统河南等省军务奏议》卷三十五)
在这里,关帝具有光明之神的特点。面对天理教徒乘夜前来攻打,关帝使庙宇着火从而照亮战场,清军由此得以取胜。正如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用光明与黑暗象征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善神或光明之神)与阿里曼(Ahriman,恶神或黑暗之神)的对决,用光表现善的、正义的教义,天理教象征着黑暗,与之相对,儒教的武神关帝则与光明一同守护清军。
另外,在这次天理教暴动中,关羽不仅在滑县帮助那彦成等人,而且在紫禁城中战斗。下面一段记载描述了与雨相关的关帝显灵:
日将晡,诸王及内务府大臣各引兵入卫,贼势渐蹙。将纵火,忽大雨迅雷,二贼震死,堕武英殿之御河。电光中恍惚见关帝端坐午门,乃股慄不能奔窜,投河溺死者甚众,余贼皆就擒。(《靖逆记》卷一)
在这里,关帝具有雷神的特点,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保留了他曾经作为元帅神时与雷的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回想起关羽作为呼风唤雨的水神,为保护盐池而与蚩尤神战斗的姿态。无论如何,关帝作为保护清朝的儒教正统神,使用雷和雨击败了天理教徒。
收到那彦成奏折的嘉庆帝在朱批中写道:
览奏。实深钦感。京中九月十五日夜贼入,见关帝端坐午门上,遂相率投诚自尽。仰蒙垂佑,曷胜虔悚。
平定暴动之后,嘉庆帝赐予关帝“仁勇”的封号,于是关帝的封号就变成了“忠义神武灵祐仁勇关圣大帝”。通过追加带有“仁”字这一代表儒家之德的封号,关帝作为儒教武神的地位更加明确,嘉庆帝以此表示这是对抗邪教的正统所在。
“贼匪”亦仰赖关帝
平定天理教暴动的那彦成,在其他关于平乱的奏章中也提到了关帝的庇佑,其中还描写了乱民通过关帝灵签占卜进攻路线之事。那彦成在奏章中说,他经过秘密调查发现,广东省惠州府博罗县柏塘墟建有关帝庙。嘉庆七年(1802 年)陈屐四叛乱时,曾到关帝庙中占卜前往东南方的惠州府是否有利。签文显示,去东南不利,去西北大吉。于是,陈屐四抬着关帝像朝西北方向进军,正巧遇到广东提督孙金谋沿此路攻打。贼军败退,进入罗溪营,但又被攻破。贼军怨恨关帝不灵验,破坏神像弃之而去。那彦成认为关圣帝君自清朝开国以来许久才显灵一次,遂修复了被损坏的神像,重修了庙宇。到了落成之日,前来参拜的男女达数千人,无人不感激神明之威灵。由此可见,不仅清军将关帝作为守护神,连反叛清朝的民众也对关帝有着深厚的信仰。
作为清朝的官员,那彦成认为关帝站在清朝一方,使清军成功击败了听从关帝灵签的“贼匪”。但值得注意的是,乱民对关帝的信仰达到了连行军都要带着关帝神像的程度,由此可见,关帝信仰已经深入反叛清朝的民众当中。正如第八章将要论述的那样,这是朝廷将关帝用于教化民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