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降汉不降曹

    关羽投降的条件

    这要追溯到官渡之战以前。刘备被曹操以“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话试探后,于建安三年(198 年)从曹操处逃离,并占领徐州作为据点。刘备之所以背叛曹操,是因为考虑到曹操正在与袁绍对峙而无暇对付自己。但出乎刘备意料的是,曹操竟然亲自率军前来讨伐。刘备兵败,逃往袁绍处。在下邳城孤军奋战的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夫人而放弃抵抗,向曹操投降。

    《演义》中记述了关羽此时提出的三个投降条件:一,降汉不降曹;二,任何人不得接近刘备的两位夫人;三,当得知刘备所在之处时即归往刘备处,由此突显关羽的“义”。《三国志》中并未记载这些条件,但关羽确实不久之后即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关羽在后世被作为神祭拜的主要原因。《演义》中写道:

    (曹操遣关羽旧友张辽前来劝降,关羽提出降服曹操的三个条件。)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关羽向张辽提出投降的三个条件,这一点与旧版本的《三国志演义》(嘉靖本)没有区别。毛宗岗本在李渔点评的基础上,将这三个条件评论为“辨君臣之分”“严男女之别”和“明兄弟之义”。曹操从张辽处听说这三个条件后,对于第一个条件表示“吾为汉相,汉即吾也”,对于第二个条件也表示完全接受,虽然对于第三个条件面露难色,但最终将三个条件全部接受,使关羽降服。

    毛宗岗本在第二十五回总评中严厉指责曹操“吾为汉相,汉即吾也”的言论,指出:“此特奸雄欺人之语。”毛宗岗本认为,曹操非汉,而是操纵汉献帝的逆臣,刘备才是汉。“关公以皇叔为汉,不以曹操为汉,即云‘归汉不归曹’,是到底归刘不归操耳。”也就是说,关羽并非归降奸贼曹操,“降汉不降曹”中的“汉”是指刘备,只是由于刘备行踪不明,才暂时归于曹操处。这是非常主观的评论,毛宗岗本以“义”来解释当时已被尊为神的关羽投降一事。

    回归刘备之“义”

    《演义》之所以盛赞关羽回归汉(即刘备)之“义”,是因为在三国时代乃至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君主失势仍不弃之而去、不顾新主优待仍归于原主的事例非常罕见。例如,击败项羽的刘邦之将韩信原来是项羽的部下,他接受了刘邦的厚待后,成为讨伐项羽的主力。又如毛宗岗所处的清代在其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明朝降将吴三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从敌军中投诚的功臣通常都面临着悲惨的结局:韩信为刘邦所杀,吴三桂为康熙帝所杀。这是因为他们的生存方式于“义”有失,而君主又无法统御其才能。

    与之相反,曹操对于前来投诚者的才能十分重视,并能够重用有才能者。另外,曹操在原则上不将万人以上的兵力委派给曹氏、夏侯氏之外的人,严格控制武将的兵力。曹魏政权中许多重要武将都是降将,他们从原来的君主那里前来归降曹操,如张辽来自董卓、吕布处,臧霸来自吕布、陶谦处,徐晃来自杨奉处,张郃、朱灵来自袁绍处,文聘来自刘表处,庞德来自马超、张鲁处,等等。而且,他们后来并没有为曹操所肃清。曹操将关羽收入麾下,并不违反当时的常理。如此多的武将跟随“奸绝”曹操,而只有关羽回到了刘备身边。这应该就是以毛宗岗为代表的历代《三国志》爱好者将关羽视为“义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