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刀赴会

    割据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 年),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刘备趁此机会占领了荆州南部。建安十六年(211 年),刘备进攻蜀(益州),如果因此失掉据点荆州的话是得不偿失的,所以除诸葛亮外,还留下关羽、张飞、赵云守备荆州,由此可见刘备对荆州的重视。

    但统治益州的刘璋政权的军事基础东州兵的实力很强。东州兵与曹操的青州兵一样,是由原来的黄巾军改编而成的。在东州兵的奋力抵抗下,军师庞统战死,刘备被包围,陷入困境。于是,荆州的守备就成为次要的事情了。建安十九年(214 年),诸葛亮率领张飞和赵云入蜀救援。

    结果,荆州南部的守备大任就落到了关羽肩上。诸葛亮为了使关羽能与周围的文人谋士搞好关系,也费尽心思地满足关羽的自尊心。《三国志·关羽传》载: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这便很好地表现出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和关羽强烈的自尊心。鲁肃主张将荆州暂时借给赤壁之战中毫无战功的刘备,直到其获得下一块根据地,但他的这一计策未必能让孙权感到满意。所以,为了压制北边的劲敌曹操和东边心怀不满的孙权,守备荆州也需要外交能力。

    建安二十年(215 年),孙权要求已经占据益州的刘备归还荆州。刘备试图推迟归还,心急的孙权向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派遣了官吏,但都被关羽驱逐了。结果,两军在长沙郡益阳县对峙,事态发展到孙、刘双方都出兵的地步。此时,鲁肃要求与关羽会谈。鲁肃为实现自己的“天下三分之计”,认为刘备的存在是必要的,因此试图通过对话解决荆州问题。《三国志·鲁肃传》载: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喝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裴注所引用的韦昭《吴书》中记载,关羽并未回答鲁肃的质问。结果,由于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担心失去益州,遂与孙权和解,将荆州南部割出。对于鲁肃的正当外交交涉,关羽完全无法应对,其所守土地的一半经协商被夺走了。

    单刀会

    在《演义》中,吴国只是诸葛亮和关羽的配角。与“智绝”诸葛亮的智慧相比,作为配角的周瑜每次都失败;而关羽的配角则是鲁肃。历史上以鲁肃的胜利告终的外交交涉,在《演义》中被改为“单刀赴会”,或者按戏曲的曲目被称作“单刀会”,成为关羽精彩亮相的一场戏:

    (鲁肃为索回荆州,邀关羽前来赴会,并设下伏兵。关羽知其意图,遂单刀赴会。)云长曰:“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与也。”肃曰:“某闻君侯与皇叔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托乎?”云长未及回答,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一 单刀赴会 - 图1

    图 8 关羽之刀——青龙偃月刀(许昌关帝庙)

    《演义》将《三国志》中未提及名字的“坐下之人”设定为周仓,又将呵斥周仓发言的人由鲁肃改为关羽,还添加了吴国设宴却暗设伏兵的毒辣奸计,让鲁肃目送关羽飒爽的背影。的确,对于戏曲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的场面。“单刀会”之所以成为关羽剧的代表剧目,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羽的“不义”

    然而,“单刀会”丝毫没有解决占据荆州的问题。而且,关羽自身还成为不义的一方,作为“义绝”,这种行为实在是不算光彩。在周仓发言之前,鲁肃就责怪关羽:

    酒至半酣,肃曰:“有一言诉与君侯,幸垂听焉:昔日令兄皇叔,使肃于吾主之前,保借荆州暂住,约于取川之后归还。今西川已得,而荆州未还,得毋失信乎?”云长曰:“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肃曰:“吾主只区区江东之地,而肯以荆州相借者,为念君侯等兵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则荆州自应见还;乃皇叔但肯先割三郡,而君侯又不从,恐于理上说不去。”云长曰:“乌林之役,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岂得徒劳而无尺土相资?今足下复来索地耶?”肃曰:“不然。君侯始与皇叔同败于长阪,计穷力竭,将欲远窜,吾主矜念皇叔身无处所,不爱土地,使有所托足,以图后功;而皇叔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占荆州,贪而背义,恐为天下所耻笑。惟君侯察之。”(《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划实线处鲁肃的原话是“失信”和“背义”。尽管不归还荆州是刘备之意,但“义绝”关羽依然负有背信弃义的责任。“贪而背义”一句在裴注所引用的韦昭《吴书》中作“贪而弃义”。关羽自“乌林之役”以下的辩解以及鲁肃的回答,依据的都是裴注引用的韦昭《吴书》。韦昭的《吴书》是在以吴国为正统的视角下写成的,因而所依据的史籍本来就会把蜀汉写得很可恶。《演义》中对“义绝”关羽不利的话是由鲁肃说出来的,这也是有史可据的。

    而且,如划虚线处所示,《演义》的设定是,前段中叙述了刘备依托诸葛亮的智慧,答应吴国使者诸葛瑾会归还荆州。义兄刘备为贯彻“义”而许诺归还荆州,而利用自己的武力驱赶鲁肃、违背义兄承诺的则是关羽。这样一来,即使有周仓的发言,关羽背信弃义之事还是很明确,这就使对“义绝”关羽的描写缺乏一贯性。

    守“义”的努力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李卓吾本已经在上一段中设定了嘉靖本中没有的场面,试图将关羽的行为正当化。面对得到刘备归还三郡的承诺、前来要求关羽履行诺言的诸葛瑾,关羽表示:

    吾与兄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共兴汉室。兄既以荆州与我,复令东吴取之,此何理也。这几郡大汉疆域,岂得妄以寸土与人。(李卓吾本《三国志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李卓吾本在“大汉疆域,岂得妄以寸土与人”一句后附上了点评:“题目甚正,所云正人正语也。”李卓吾本还在第六十六回的总评中说:

    云长先生曰“大汉疆域,岂得妄以寸土与人”,此圣人之言也。他人只论尔我,先生不忘汉主。

    根据李卓吾本,荆州是刘备的土地还是孙权的土地这一争论本身就是错误的。本来,所有土地都是大汉的。继承大汉的蜀汉才应该是“正统”(继承天命、统一中国的国家),因此所有土地都应属于继承大汉的刘备。这样一来,不归还借来的荆州也并非不义。

    《三国志演义》的目的就是阐述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所宣扬的“春秋之义”,即蜀汉正统论,因此这样的解决方法也未尝不可。然而如同扑克牌游戏中的大王,在困难时刻打出来就是杀手锏,但游戏本身就会变得无聊。如果经常使用这种解决方法,在揭示正义的同时就会导致“消减的美学”,《演义》的文学性就会被破坏。而且,哪怕只限定在这一场景下,若所有土地都是大汉的疆域,那么就难以说明为何刘备要答应诸葛瑾会归还荆州。而关羽也就成了违背刘备的命令,因而为兄弟之义投下了阴影。

    针对这两个问题,毛宗岗本对李卓吾本做了如下改动:

    “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第一,将“这几郡大汉疆域”改为“荆州本大汉疆土”,即并不是所有的土地,而是限定为荆州,并加上了“本”字。这便将关羽的话从观念性的正统论改为对现实领土问题的建议。

    第二,关于不听从义兄刘备之命令,引用了孙子的名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后六个字出自《孙子·九变》,全部九个字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将关羽的行为正当化。然后,毛宗岗本第六十六回总评中说:

    关公不屑与东吴较量耳,我只将大汉二字压倒东吴,此其读《春秋》得力处也。

    关羽并非刘备或孙权,其用“大汉”二字压倒东吴的理由是从《春秋》中寻来的。这显然体现出毛宗岗本极力维护关羽之“义”。

    如陈寿《三国志》评语中所言,关羽在战乱之世也难以成为君子,也有被指责为“不义”的行为。毛宗岗本在使用韦昭《吴书》等史料的同时,努力解释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关羽的不义之举。由此可见,毛宗岗本一直在维护作为“三绝”之一的关羽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