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佛教、道教之神到儒教之神
与孔子比肩
清朝并未在建国后立即就实现了对中国的统治。首先是征服了蒙古,将蒙古人编成蒙古八旗,从而有效利用其武力。另外,又将居住于长城以外的汉人编成汉军八旗,利用其经济和文化才能。如前所述,晋商也包含在内。在这一过程中,清朝将汉族的关羽作为国家的守护神。占领北京后,顺治帝修复了北京城地安门外的白马庙,并规定在每年关羽的诞辰日(五月十三日)举行祭祀。继而,为了感谢关羽庇佑征讨逃往南方的明朝皇子等人的战争顺利进行,顺治九年(1652 年),朝廷授予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的封号。之后又于雍正三年(1725 年)将《三国志》中未记载名字的关羽三代先祖封为公爵,赐予居住在山西解州(关羽出生地)和河南洛阳(头颅埋葬地)的关羽子孙以五经博士之位,并规定可以世袭。于是,到了清代,在明代以前通常作为道教、佛教之神的关羽,正如其子孙成为五经博士那样变成了儒教之神,成为国家祭祀的对象。这是清代关帝信仰的特征。
图 23 常州关帝家庙
如前所述,明太祖废除了供奉太公望的武成庙,在那之前,历代儒士重新审视了“武”这一理念,认为仅有勇力并不能被称为“武”。例如,唐人陆淳著有《春秋集传纂例》,认为太公望使用的不过是“权”(权宜,不符合“经”)而已,与孔子之“礼”相差甚远,由此批判将太公望作为武成庙主神进行祭祀的做法。宋太祖赵匡胤看到仕于秦国而打败赵国并虐杀 70 万俘虏的白起从祀于武成庙,表示“起杀已降,不武之甚”,直接将白起从庙中清除出去。可见,“武”的理念中也包含追求儒学的伦理道德。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在从祀于武成庙的武将中,孙子、吴子以后的人都不足以被称为“武”: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若专训之以勇力而不使之知礼义,奚所不为矣!自孙、吴以降,皆以勇力相胜,狙诈相高,岂足以数于圣贤之门而谓之武哉!乃复诬引以偶十哲之目,为后世学者之师;使太公有神,必羞与之同食矣。(《资治通鉴》卷二一三)
图 24 解州关帝庙春秋楼
司马光引用《论语·阳货》中的文字,认为“有勇而无义”的武将只会作乱,若只有“勇”而不兼备“义”,就不足以被称为“武”。“义”是“武”的必要条件。
被曹操评价为“义”的关羽喜欢读《春秋左氏传》一事,在《三国志》裴注中有明确的记载。关羽的“义”是学习儒家经典的结果,是自己掌握的“义”。因此,关羽具有与兼备儒家伦理道德的儒教武神相称的资质。
当然,也有其他体现儒家“忠”的理念的武将,如安史之乱中试图保住唐朝的张巡和打败攻打南宋的金军但被主和派秦桧杀害的岳飞,各地也有将他们与关羽一同祭祀的“双忠庙”和“三忠庙”。但关羽不仅具备“忠”,而且兼备儒家之基本道德——“义”。因此,清朝将因与晋商联合而成为自身守护神的关羽定位为儒神。关羽的红脸被视作忠义、诚实的面相,读《春秋》的关羽像成为体现春秋大义的象征。
图 25 关平与周仓(两侧侍立者)
雍正八年(1730 年),雍正帝下令将各地的关帝庙改称“武庙”,与供奉孔子的“文庙”并立。由此,关羽成为与孔子并列的圣人。洛阳的关羽墓被称为“关林”,这与孔子墓被称为“孔林”是相同的。中国将圣人的墓称为“林”,但实际上只用于关林和孔林。
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关羽与孔子同样被称为“夫子”。在武庙中,主神关羽两侧分别供奉着关羽的养子关平和侍从周仓。正如关羽对刘备竭尽忠义一样,两人最终追随关羽而死。武庙成为主从一体,体现了忠义。作为儒神的关帝信仰由此形成。
乾隆帝的宣扬
雍正帝之子、开拓了清代最辽阔疆土的乾隆帝,是对关羽十分笃信的一位皇帝。他对陈寿的《三国志》十分不满,因为书中对关羽的描述十分粗略。
乾隆帝在文化上最著名的功绩是《四库全书》的编纂。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经部:儒学,史部:史学,子部:哲学、自然科学,集部:文学)的基础上,校订乾隆年间已有的“全部”书籍,订正文字错误,整理成七部手抄本丛书,分别贮藏于各地,这就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总字数达到 9 亿,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图书编纂事业。
但“全部”二字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全部”。首先,对乾隆帝及清朝不利的书籍(如称满人为“夷狄”或记载其野蛮行为的书籍)都遭到删改或被列为禁书。集中全部书籍的目的不仅是为振兴文化,也是为了抹杀对异族统治的抵抗思想而进行的审查。其次,未被认定为“文化”的书籍没有予以收录。正如“小说”不能叫作“大说”或“长说”,《三国志演义》等白话小说被定位为“小说”(无价值的读物)。尽管乾隆帝喜爱的关羽活跃其中,《三国志演义》并未被收入《四库全书》,因为小说并不包含在皇帝认为应该收录的“文化”范围之内。最后,校订并非完全按学术规则进行,也有一些是修改了对清朝不利的文字。这个问题与关羽有关。
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历史上的关羽死后被追谥为“壮缪侯”。“壮”是“勇猛”的意思,“缪”是“名实不符”的意思,因而并不是很好的谥号,其中包含着对关羽虽然勇猛但失掉荆州的严厉批评。而且,这是后主刘禅于景耀三年(260 年)对关羽与张飞、马超、庞统、黄忠一同进行的追谥,并不是对关羽一人的特殊待遇。乾隆帝对此并不满意:
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陈寿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从前世祖章皇帝曾降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祐二字,用示尊崇……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一)
也就是说,乾隆帝为了描述符合自己想象的关羽而下令篡改史书。作为皇帝,这本来是最应该慎重的地方。但笃信关羽的乾隆帝将关羽的谥号改为与武庙中的封号(乾隆帝之父雍正帝将关羽作为“忠义”的儒教之神在武庙中进行祭祀)一致,连史书上的谥号也改为“忠义”。结果,《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三国志·关羽传》将陈寿原著中的记载改为“追谥羽为忠义侯”。这就体现了《四库全书》作为正史的特点,即证明国家正统性的史书。
为了明确表现儒神关羽的“忠义”,乾隆帝甚至会篡改史书的记载。连皇帝都如此进行宣扬,关帝信仰于是成为遍及中国各个角落的信仰,关帝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神。从这时起,由国家率先开始创作关羽的相关戏曲,演出此类戏曲的风气开始形成。尽管如此,关帝并没有失去曾经具有的作为守护神的作用。在清代,关帝作为守护神活跃于对抗民变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