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三国志》英雄关羽得到的评价,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很高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关羽十分傲慢且自尊心过强,由此导致失败,并为他未能完全发挥武勇的一生而感伤。但被陈寿称为“万人之敌”的武勇,在后世形成了传说。关羽凭借其武勇在唐代成为位于其战死之地的玉泉寺中的伽蓝神,也从祀于国家祭祀的武成庙中。尽管如此,关羽的祭祀规格在历代名臣中并不突出,例如与诸葛亮相比,关羽得到的待遇要差一些。

    改变这一状况的是晋商的崛起,他们从关羽故乡解县附近的广阔盐池中开采解盐进行贸易。在宋代,关羽作为国家的守护神多次被赐予封号,并形成了关羽作为守护盐池的财神的传说。元代出现了“关云长大战蚩尤”的戏曲;到了明代,关羽成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登上了道教世界的顶峰。

    关帝成为晋商的神,在与晋商联系密切的清朝,成为与文神孔子并列的儒教武神,由国家进行祭祀。清朝对关帝信仰的宣扬在乾隆年间达到顶峰,使关羽成为体现“义”并受到中国民众笃信的财神。无疑,关羽身上有着足以作为神而受到信仰的生存方式。在关羽被神化的过程中,晋商的实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整理《三国志演义》的罗贯中生于太原,后经东原移居杭州,他也是山西人。“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三国志演义》中的虚构故事强调了关羽的“义”,其中“义释曹操”则表现出关羽对敌人也有“义”。康熙年间成书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描写了“义绝”关羽的形象,使关羽的“义”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民间。

    晋商利用“武”神关帝作为跻身国家政商阶层的手段,同时利用《三国志演义》等小说和杂剧这些当时最广泛的媒介,不断传播“义”神关帝的形象。晋商修建的关帝庙中设有表演关羽戏曲的舞台,向广大民众开放。另外,晋商为积累自身功德和传播信仰而印刷善书和灵签等,关帝由此得以不断教化民众、显示灵威。

    于是,巨大的商业资本通过操作媒介创造出“关圣帝君”这一君临中华世界的神。关羽保持的“义”这一核心的价值观,成为当今华人社会依然广泛信仰关帝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