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注
序言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复盘
1 当时的文件也有写作“咨议局"者,本文为求统一,选择使用"诒议局"。
前言 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1 《广东义民斥告噢夷说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四),天津古籍出
版社1992年版,第5页。
2 梁廷相:《夷氛闻记》,卷五。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6),新
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104页。
3 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华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上海人民由版社1978年版,第13页。
4 五虎杆是一种安置在城楼上用来传递紧急信号的杆子。白天桂旗,晚上悬灯。如城内有变或有敌军
攻城,就会挂上黄旗或黄颜色的灯。《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七汜载:"九门每门各设信地五,竖 旗杆五枝,存旗、灯各五。一闻白塔信炮,则九门信炮皆应,杆上亦各悬旗悬灯。或传报不及系, 何方紧急即先放何门之炮,一处放炮,别处炮声皆应。"
5 刘毓楠:《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上 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138页。
6 《奕祈等奏夷兵焚毁园庭片》咸丰十年九月初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圆明园》(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62—563页。 ^
7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喀补编》卷二,"陈宝箴"条〃
8 自匏源的《海国图志》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后,晚清知识界主张改革者多秉持此说。如冯 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评论魏源,说他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之说没有可行性,“独师夷长 技以制夷一语为得之”.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体制中人
同样多持此说,如李鸿章"取魏默深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盛倡洋务"。见《清稗类钞》会党类“光 宣间之克争”条。
9 《中法新约》,王德锋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参考资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125 页。
10 这项工程共计耗银679万两。见陈先松、陈兆肆《三海工程筹款述论》,《历史档案》2009年第 2期o
11 需要注意的是,在晚清的政治语境中,"议会" 一词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议会民主制度。在张树声
与陶模这些人的奏折里,"议会"与民权并无关系,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集体决策机构",组成 "议会"的成员来自地方和中央的各个权力部门,并不代表民意。他们看重的也不是"议会"的决 策在民意层面拥有更高的合法性,而是认为这种集体决策机制既能博采众议,也能具体追责,要比 一二人决策于深宫之中昆为合理,更不容易出乱子。"清末新政"中袁世凯主张的责任内阁,大体 也是如此。
12 陶模:《变通政治宜务本原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五辑,(台北)文海 出版社1966年版,第25—35页。
13 《着内阁以外邦无礼橙行当召集义民誓张挞伐》,明清档案馆编:《又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
书局1959年版,第162—163页。
第一章1861年:改革始于人事更迭
1 咸丰十年为庚申年,故时人将这场变故称作"庚申之变",今人则惯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2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3页。
3 1841年,英船纳尔不达号(Nerbudda)在台湾因故触礁,船上约二百人被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率
军俘获。这些俘虏中的大部分后来由道光皇帝下旨集体处死,引发中英外交纠纷。英方声称英船并 无侵略行为,乃是遭风触礁遇难。但台湾镇总兵达洪阿与台湾兵备道姚莹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说 的是“逆夷复犯台港","以计诱其搁浅”。见《台湾镇总兵达洪阿等奏报计破再犯台湾之英船并 斩俘获胜折》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五),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2—73页。
4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57页。
5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85—986页。
6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第85—86页。
7 见《曾国藩全集》(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87页)中曾国藩《奏请带兵北上以靖夷氛折》所 引咸丰谕旨。
8 《奏请带兵北上以靖夷氛折》,《曾国藩全集》(二),击麓书社2011年版,第587—588页。
9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69页。
10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69页。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60页。
12 沈兆霖:《吁请回銮疏》,(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 编》第一辑,1972年版,第743页。 -
1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72页。
1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70页。
1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40页。
16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41—342页。
17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82-2683页。
18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10页。
19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21页。
20 冯桂芬:《显志堂稿》卷五,古籍光绪二年校邠炉刻本,第30页。
21 《曾国藩日记》同治元年九月十七日,《曾国藩全集》(十七),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42一 343 页。
22 《显志堂稿》卷四,第18页。
23 《技丹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24 陈旭麓:《关于(校邠加抗议〉一书—兼论冯桂芬的思想》,《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222—223页。
25 《上曾相》同治元年四月初二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辑《李文忠公(鸿章)朋僚函稿》,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41页。
26 《校邠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自序"。
27 《校邠炉抗议♦采西学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28 《显志堂稿》"序"。
29 陈义杰釐理:《翁同稣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52页、第2256页、第2266页、第
2330 页。
30 《都在谈"变":对(校邠庐抗议〉的一次讨论》,李济琛编:《戊戌凤云录》,金威出版社2014 年版,第249页。
第二章1862年:步履艰难同文馆
1 老吏:《奴才小史》,陈力编:《中国野史集粹》(五),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1053页。
2 高中华:《肃顺与曾国藩集团关系述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3期。黎泽济:《郭 嵩海和肃顺的关系—对〈清史稿〉的一点质疑》,《学术月刊》198g年第9期。
3 王家范:《肃顺之死—晚清史随札》,钱伯城、李国章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六十二辑,上 海古籍由版社2000年版。
4 薛福成:《庸庵文续编》下卷,转引自王继平:《晚清湖南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 151 页。
5 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一,转引自邓云乡:《宣南秉烛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 59页。
6 《清朝野史大观》卷四"科场舞弊",转引自王家范:《肃顺之死—-晚清史随札》,《中华文史
论丛》第六十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 黄潮:《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8 印鸾章:《清鉴纲目》,岳麓书社1987年版。
9 茅家埼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大事编年184 0—1999》,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10 侯德云:《天鼓: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255页。
11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2页。
12 《奏请设立同文馆折(附章程)》,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
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13 《核议广东同文馆肆业学生酌量变通事宜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
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40-241页。
14 《请添设一馆讲求天文算学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7年,第48页。
15 《请同文馆毋庸招集正途疏》,《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汜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7年,第9-10页。
16 《着毋庸议张座藻奏折谕》,《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 10—11 页。
17 《请罢同文馆用正途人员习天算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济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7年,第11二12页。
18 《沥陈开设天文算学馆情由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7年,第12-14页。
19 《密陈同文馆招考天文算学请罢前议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江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4—15页。
20 《遵议倭仁密陈折片并陈管见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7年,第15—17页。
21 《着倭仁酌保数员另行择地设馆谕》,《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浑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22 《奏陈保举无人天文算学樵庸另行设馆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抖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7—18页。
23 《着倭仁随时留心保举设馆教习谕》,《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24 [美]丁魅良著,沈鸿、愕文杰、郝田虎译:《花甲记忆》,学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335页。
25 徐一士:《一士谭荟》,太平书局1945年版,第134—135页。
26 《花甲记忆》,学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335页。
27 欧阳昱:《见闻琐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03页。
28 《请撤销同文馆以辞天变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7年,第21—28页。下文引自该资料者,不再赘注。
29 《见闻琐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02页。
30 《着毋庸议杨廷熙奏折谕》,《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 28—29 页。
31 《见闻琐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02页。
32 《致李鸿章》,《曾国藩全集》(九),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04页。
33 《翁同睇日记》第二卷,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551页。
34 《郭嵩春全集》第九册,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265页。
35 李慈铭:《越绶堂日记》同治六年七月三日。
36 M.J.O'biien, The Peking, College, North China Herald, January 25, 1870.
37 《请钦定招考天文算学各员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7年,第77页。
38 《考试甄别在馆学生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101页。
第三章1863年:赫德执掌大清海关
1 戴一峰:《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2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
65页。
3 [英]莱特(SEWright)著,姚曾慎译:《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
版,第6页。
4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8-9页。
5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7页。
6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44页。
7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90页。
8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87-91页。
9 陈诗启:《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创设及其巩固过程》,李渭清编:《〈中国财政史〉学习参考资
料》,湖北财经学院财金系财政教研室1984年版,第293-294页。
10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93页。
11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95T6页。
12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98页。
13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99页。
14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04页。
15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事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03页。
16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08页。
17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09页。
18 《中国半殖民地海关的创设及其巩固过程》,《〈中国财政史〉学习参考资料》,湖北财经学院财
财金系系财政教研室1984年版,第302—307页。
19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51—152页。
20 参见《大清帝国唯一没有贪污腐败的衙门》,《学习时报》2010年1月4日;张宏杰:《大清王朝唯
一不贪腐的衙门》,《经济观察4艮》2015年4月27日。
21 《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45页。
22 沈达时:《中国海关行政之鸟瞰》,《申报月刊》1933年第二卷第1号。
23 赵淑敏:《“税专”与中国海关的人事制度》,《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24 《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26号(第一辑),海关总署本书编译委员会:《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
通令选编》第一卷,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25 孙修福、何玲:《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中国海关人事制度的特点与弊端》,《民国档案》2002年第
2期。
26 《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中国海关人事制度的特点与弊端》,《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
27 邵义:《过去的钱值多少我:细读19世纪北京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第 136—155页。
28 汪敬虞:《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第四章1864年:太平天国偃旗息鼓
1 《贼首分别处治粗筹善后事宜折》,《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七》,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25页。
2 《李秀成自述》,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788页。
3 苏双碧:《太平天国人物论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5页。
4 《天父下凡诏书》第二部,罗尔纲编:《太平天国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2一
163 页。
5 洪秀全:《山曲寄人题壁》,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6册,中华书 局1963年版,第386页。
6 . 《黄再兴:诏书盖玺颁行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313页。
7 《讨粤BL檄》,《曾国落全集•诗文》,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40吼
8 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237页。
9 王庆成编注:《天父天兄圣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103页。
10 韩启衣编:《太平天国轶闻》第一卷,"沌良江之笔记”,上海进步书局印行,第111页。
11 《李秀成自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787—788 页。
12 拜旗是当时的一种常见仪式。广西的文史部门于1959—1960年在挂平县(金田村便在该县)所做访
问调查中有记载:“洪秀全曾到过白沙聚众拜旗,拜旗的地点在新屋屯村背的白水塘岭儿。拜旗 时旗自动上升,当时人们说:'拜上帝会人拜旗能自动升超,是清朝无道该灭,拜上帝会人可得天 下。'"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匚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第62页。
13 《李秀成自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789—790 页。
14 江夏无锥子:《鄂城纪事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主编:《太平 天国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15 《鄂城纪事诗》,《太平天国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16 《鄂城纪事诗》,《太平天国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
17 陈徽言:《武昌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 594—595 页。
18 胡奇明:《试论太平天国的"掳"人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19 《绵愉等奏续讯李开芳等人供词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中
华书局1980年版。
20 《践情汇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2一 304 页。
21 臧谷:《劫余小记》,《太平天国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80页。
22 邹树荣:《询青诗草》,《太平天国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案69页。
23 汤氏:《徽闻日记》,庄建平主编:《近代史资料文库》第五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 678 页。
24 太平天国寓兵于农。按《天朝田亩制度》,其乡村治理体系是:五家为一伍,设一名伍长;五伍为
一两,设一名两司马;四两为一卒,设一名卒长;五卒为一旅,设一名旅帅;五旅为一师,设一 名师帅;五师为一军,设一名军帅。也就是说,一名旅帅需要负责500户人家的人力与物力汲取; 一名师帅需要负责2500户人家的人力与物力汲取;一名军帅需要负责12500户人家的人力与物力汲 取。完不成便要用自家的资财去抵账。
25 夏春涛:《太平天国筹饷问题及其对战局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2期。
26 [英]吟咧著,王维周、王元化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
374 页。
27 《瑛兰坡藏名人尺牍墨迹》第108册第4信,张守常编:《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年版,第174页。
28 《北华捷报》323号,1856年10月4日,转引自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中),(香港)简氏猛 进书屋1962年版,第1163-1164页。
29 林大椿著,赵挽澜编注:《林为椿集》"招兄弟",线装书局2013年版,第310页。
30 《林大椿集》“闻人谈磐石城事歌以纪之",线装书局2013年版,第293页。
31 《李秀成自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820 页。
32 韩启农编:《太平天国轶闻》第四卷"赖汶光之供状”,上海进步书局印行,第19页。
33 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四),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750页。该"条例"尚有其他版 本,意思一致,文字略有差异。
34 郭毅生:《太平天国经济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385页。魏文华:《太平天国甲 寅四年"变政"始末》,《历史教学》1995年第5期。
35 《天朝田亩制度》的原文如下:"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
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 归国库。凡麦、豆、芋、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 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此乃天父上 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
第五章1865年:引进新器械与新技术
1 或其章:《论“英中联合海军舰队"事件》,《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3期。
2 张雪蓉:《"阿思本舰队"糜费考辩》,《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第3期。
3 (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海防档(丙)机器局》,第4-6页。
4 《上曾制帅》同治元年四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 29 •信函一》,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 83页。
5 《上曾中堂》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 29 •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187页。
6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43—45页。
7 张忠民:《江南制造局早期(1865—1875 )的产权制度特征—基于资产、经费:奏销视角的考 察》,《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9期。
8 任智勇:《江南制造局早期经费来源考( 1865—1904) ——以二成洋税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 究》2016年第6期。
9王维俭:《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和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
10蒋廷猷编著:《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11《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2—373页。
12《致总理衙门》同治三年,《李鸿章全集• 29 ♦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页。
13《复郭筠仙钦使》光绪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 32,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26页。
14《议复梅启照条陈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9•奏议九》,安微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260页。
15《试办织布局折》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 10 •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63页。遗憾的是,晚清的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仍走向了 "官督商办"。
16《复郭筠仙钦使》光绪三年六月初一日夜,《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75页。
17《复郭筠仙钦使》光绪三年六月初一日夜,《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75—76页。
18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 页、第167页。
19王闿运:《致郭兵左》,《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868页。
20《致郭兵左》,《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869页。
21《致郭兵左》,《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868页。
22全祖望:《梨洲先生(黄宗羲)神道碑文》,《给埼亭文集选注》,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 97页。
23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二册"思问录外篇",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39页。
24方以智著,张永义校注:《浮山文集》,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390页。
25王锡阐:《历策》,见阮元《畴人传》卷三十五"王锡阐下"。
26姚念慈:《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230—231页。
27玄蟀:《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刻本,转引自冯尔康:《尝新集:康雍乾三 帝与天主教在中国》,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40页。
28 1705年,梅文鼎由李光地引见,获得康熙的召见,并阅读康熙出示的论文。梅此前已持"西学来 自中学"这种立场,但见了康熙的论文后,即不再提自己的主张,转而全力赞颂康熙的见解独步 古今。
29梅文鼎:《雨坐山窗》,《绩学堂诗抄》卷四,乾隆梅城刻本,转引自左玉河:《中国近代文明通 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30梅文鼎:《历学疑问补》卷一"论中土历法得传入西方之由",转引自李迪:《梅文鼎评传》,南 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31梅文鼎:《上孝感相国》,《绩学堂诗抄》卷四,乾隆梅城刻本,转引自《中国近代文明通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32梅文鼎:《测算力圭序》,《绩学堂诗抄》卷二,乾隆梅城刻本,转引自《中国近代文明通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
33何国宗、梅毂成汇编:《御制数理精慕》上编第一卷"周耨经解”,江宁藩属光绪八年刊印。
34阮元:《续畴人传》”序",中华书局1985年版。
35邹伯奇:《论西法皆古所有》,吴道豚原稿,李技改编,张学华增补:《广东文征》第六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6页。
36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52页。
3 7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附《由使日记续刻》,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51页。
38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
39 《盛世危言》"陈炊序”,郑观应、汤震、邵作舟:《危言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40 陈炽:《庸书》卷上"自强",朝华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
41 郑观应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276页。
42 《黄遵宪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3页。
43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3页。
44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72页。
4 5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62页。
46 胡伟希选注:《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第六章1866年:首个官派考察团出洋
1 《局外旁观论》,赵靖、易梦虹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 471—477 页。
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3764页。
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4 《成妥玛说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1—470页。
5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4058—4059页。
6 [美]徐中约著,屈文生译:《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1858-1880年间的外交》,商务印书馆2018
年版,第240—241页。
7 《奏请设立同文馆折(附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8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9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10 [英]查尔斯•德雷格著,潘一宁、戴宁译:《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74页。
11 刘半农、商鸿逵访问整理,赛金花口述:《赛金花本事》,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7—38页。
12 郑观应:《盛世危言•修路》,《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63页。
13 斌椿:《乘才差笔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14 《乘槎笔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15 周天一:《清廷使团访欧观剧考》,《读书》2018年第4期。
16 《赫德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赫德日记(1863—1866)》,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版,第512一
513 页。 *•
17 《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78页一
180 页。
]8 《龙廷洋大臣:海关税务司包腊父子与近代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85页。
19 [美]马士著,张汇文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
199 页。
20 《乘搓笔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21 《乘槎笔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22 《乘槎笔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23 斌椿:《海国胜游草》,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67页。
24 《海国胜游草》,《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92页、第208页。
25 斌椿:《天外归帆草》,《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91页"
26 《翁同解日记》第二卷,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713页。
27 张德彝:《航海迷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
28 《航海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页。
29 《航海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直。
3 0 谢泳:《回眸"如意袋":Condom中国传播小史》,《中国文化》2009年第29期。
31 《航海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页。
32 《航海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
33 《航海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页。
34 余冬林:《晚清使臣"议会书写”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4—81页。
3 5 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54r5页。
第七章1867年:改革先驱发挥人生余热
1 《蒲安臣在具曾送华盛顿像仪式上的致辞》,原载《纽约时报》1868年3月29日第10版。见[美]德
雷克(Drake, F.W.)著,任复兴译《徐继畲及〈瀛寰志唯〉》,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第166一 167 页。
2 《花甲记忆》,学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334页。
3 魏源:《海国图志•四》(卷62—100),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848-1853页。本文多处参考了章 鸣九:《〈瀛寰志略〉与(海国图志〉比较研究》,《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01期。
4 《海国图志•二》(卷13—36),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77页。
5 《海国图志•二》(卷13-36),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82页。
6 《海国图志•二》(卷13—36),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82页。
7 徐继畲:《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06页。
8 张穆:《复徐松龛中丞书》,《股斋文集》卷三。
9 邹振环:《〈瀛寰志略〉译名试评》,《疏通知译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1页。。
10 《中英天津条约》,《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23页。
11 《瀛寰志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12 《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
13 《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14 李栋:《徐继畲撰写〈瀛褰志喀〉的资料来源》,《鸦片战争前后英美法知识在中国的输入与影 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
15 《中国丛报》(C7""ese4叩。5"也,)1844年5月,第236页,转引自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 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67页。
16 徐士瑚:《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山西文史资料》第54辑。
17 更策先:《梦余偶抄》(同治四年刻本)卷1第24页,中国社科院近史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
《近代史资料》(总43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9—220页。
18 《致左宗棠》咸丰八年五月三十日,《曾国藩全集》(二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98页。
19 徐继畲:《庚戌九月致服先堂兄》,1850年10月,引自曾燕、涂楠编著:《徐继畲"大变局"认识
与涉外实务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0页。
20 《致刘玉坡制军年伯书》,《徐继畲集》(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第671页。
21 方闻编:《清徐松龛先生继畲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1页。
22 李慈铭:《越绶堂读书记》,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80—481页。
23 《越馒堂读书记》,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82页。
24 王韬:《投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页。
25 《谢政归里祭主文》,《徐继畲集》(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第699页。
26 《致刘玉坡制军年伯书》,《徐继畲集》(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第672页。原文
是"闭门谢客,恒三四月不出馆门,故人偶有枉顾者,亦不报谒。数年中,共事之文武员弁或以寒 暄信来,一概不答,邸报亦不借看"。
27 《复保慎斋廉访书》,《徐继畲集》(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第663—665页。
28 曾国慈同治六年十月日记,《曾国藩全集》(十八),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50—451页。
29 冀满红、吕霞:《革新与图治:略论总理衙门时期的徐继畲(1865—1869)》,《甘肃社会科学》 2009年第5期。
30 此番风波的具体情形,可参见良书第二章《1862年:步履艰难同文馆》的第二小节"真诚勇敢的无
知顽固者"。
31 徐一士编著:《一士类稿,一士谈荟》,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382-384页。
32 《清徐松龛先生继畲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78页。
33 《总署奏代递英美两国教士条陈中国教务折(附李提摩太等奏折)》,王彦威、王亮辑编:《清季
外交史料》(5),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 51—23 55页。
34 《徐继畲及〈瀛寰志喀〉》,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页。
第八章1868年:首支外交使团出访欧美
1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
会会议论文,2006年。
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4816页。
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六十四,《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5924—5941 页。
4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5150页。
5 《复刘仲良中丞》光绪二年九月十四日夜,《李鸿章全集• 31 •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498页。
6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4818—4822页"
7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四,《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5070页。
8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5155—5156页。
9 《寿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5238页。
10 《北华捷报》1867年12月14日,转引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版,第201页。
11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1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4900页。• -
1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四,《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5123—5128 页。
14 志刚:《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15 李中勇:《1869年中英、中法请觐之争》,会议论文,2005年。蒲安臣使团引发的外交礼仪后续, 亦参见尤淑君《〈出使条规〉与蒲安臣使节团》,《清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6 [美]约翰•海达德著,何道宽译:《初闯中国:美国对华贸易、条约、鸦片和救赎的故事》,花
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329页。
17 何文贤:《文明的冲突与整合:"同治中兴"时期中外关系重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
261 页。
18 《北华捷报》1869年11月9日,转引自《文明的冲突与整合:"同治中兴”时期中外关系重建》,厦
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19 F.W.Williams, Anson Burlingame a〃d the First China Mission to Foreign Powers, Stanford, 1912, p.147,转引自:《文明的冲突与整合:"同治中兴"时期中外关系重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版,第263页。
20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节录》附录"记华工禁约",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149页。
21 萧一山:《清代通史》(三)卷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61页。
22 《初闯中国:美国对华贸易、条约、鸦片和救赎的故事》,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330页。
23 刘华:《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籍立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24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
25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26 《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页。
27 《初闯中国:美国对华贸易、条约、鸦片和救赎的故事》,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331页。
28 F.W.Williams, Anson Burlingame and the First China Mission to Foreign Powers> Stanford, 1912, p.201,转引自《文明的冲突与整合:"同治中兴"时期中外关系重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版,第269页o
29 《初闯中国:美国对华贸易、条约、鸦片和救赎的故事》,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332页。
30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0-91页。
31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
32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D6年版,第199页注释4c
33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34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4902页。 '
35 尹德翔:《〈初使泰西记〉中的西方科技与中国思想》,《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
36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
37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38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39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40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41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0—121页。
42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
43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44 以上论述参考了吴以义《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业科学》,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年版。
45 钟叔河:《最早的照相》,钟叔河:《念楼随笔》,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60页。
46 《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
47 《西方科学的基础与古代中国无缘—1953年4月23日给JS斯成策的信》,许良英等编译:《爱因
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如17年版,第772页。
第九章1869年:拒铁路于国门之外
1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 )》第一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 33页。
2 《海防档丁 •电线(一)》,(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57年版,第5页。
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一、卷四十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3905页、第3909页、第4373-4374页。
4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7—359页。
5 《李鸿章全集• 3 •奏议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6 吴永口述,刘治襄汜:《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09页。
7 《花甲记忆》,转引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287 页。
8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848—1960》,世界知
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118页。
9 《美国外交文件》1868年卷1第516—517页,转引自《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 )》第一 册,(台北)文海由版社】977年版,第27—28页。
10 《中外约幸汇要(168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
11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12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 )》第一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29页。
13 《北华捷报》1870年1月18日,转引自《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 )》第一册,(台北)文
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29页。 •
14 曹英:《近代中外贸易冲突及中国应对举措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页。
15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六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740—5741 页 °
16《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 )》第一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28—29页。
17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学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18《李鸿章全集• 31•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378页。
19《李鸿章全集• 31•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380页。
20《李鸿章全集・31•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379页。
21《李鸿章全集• 31•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392页。
22《李鸿章全集• 31 •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23王继杰:《淞沪铁路通车》,信之、潇明主编:《旧上海社会百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24[英]肯德(P.H.Kent)著,李抱宏等译:《中国铁路发展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年版,第13页。
25《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1863—1911 )》第一册,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39—40页。
26《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1863—1911 )》第一册, 曾维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40页。
27《中国铁路史》,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28—29页。
28刘铭传:《筹造铁路以自强折》,《刘壮肃公奏议》卷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 121—122 页。
29《李鸿章全集• 9 •奏议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257页。
30《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54—166页。
3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 1966年版,第4995页。
32沈葆桢:《沈文肃公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 87页。
第十章1870年:曾国藩被算计进退失据
1张光藻:《同治庚午年津案始末》,《北戍草》"附录”。
2《同治庚午年津案始末》,《北戍草》"附录"。
3《曾国藩全集》(十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77页。
4《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 1263—1265页。
5《翁同琳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98页。
6《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6742页。
7《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6749—6752页。
8《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6688—6689页。
9《左宗棠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99页。
10《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6678—6680页。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一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01—802 页 °
12《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6738—6739页。
13《曾国藩全集》(三一),岳麓书社201]年版,第640页。
14参见本书第二章《1862年:步履维艰同文馆》。
15《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六十四,《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5928—5929 页。
16《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六十四,《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5932—5940页。
17朱尚文:《清赵惠甫先生烈文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9-70页。
18王尔敏:《清季军事史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吐版,第104—105页。
19.《曾国藩全集》(三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85^。
20王学斌:《“于理势抵辖中卿躅而行"——曾国藩在天津教案前后心态之变》,《书屋》2016年第 6期。
21《曾国藩全集》(二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21页。
22《曾国藩全集》 (十九),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15页。
23《曾国藩全集》(二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24页。
24《凌霄一士随笔》,《国闻周报》卷6第83期,1931年。
25《清末教案》第五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3页。
26《凌霄一士随笔》,《国闻周报》卷8第50期,1931年。
27赵烈文:《能静居日彳己》第三加730—731页。
28《曾国落全集》(十九), 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30页。
29《曾国藩全集》(十一), 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94页。
30《曾国藩全集》(十一), 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93—496页。
31《一八七0年天津教案》, 《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4期,第5页。
32《曾国藩全集》(十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11页。
33《曾国藩全集》(十四),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89页。
34《曾国藩全集》(三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7g页。
35解•成编:《基督教在华传播系年(河北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178页。
36《基督教在华传播系年(河北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37《基督教在华传播系年(河北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38《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八,《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7517—7518页。
39《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七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6747页。
40崇厚使团的行踪,参见汤仁泽《经世悲欢:崇厚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一183 页。
4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7847—7850页。
42黎东方:《细说清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2页。 *-
43《海国图志•二》(卷13-36),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82页。
44《基督教入华百七十周年纪念册》,第213页。
45《清季外交史料》(4),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51页。
第十一章1871年:消弭教案的努力流产
1 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16),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216页。
2 《清末教案》第二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63A640页。
3 董丛林:《天津教案后<传教章程八条〉的筹议与夭折》,《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5期。
4 《天津教案后〈传教章程八条〉的筹议与天折》,《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5期。
5 李刚己辑录:《教务纪略》,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4—15页。
6 (台北)“中研院”:《教务教案档》第三辑第一册,1975年版,第7页,转引自《天津教案后 〈传教章程八条〉的筹议与夭折》,《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5期。
7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123页。
8 .《清末教案》第一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70—971页。
9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124页。
10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7503页。
11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1863—1911 )》第一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28—29页。
12 [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6页。
13 [英]N.A.伯尔考维茨著,江栽华、陈衍译:《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
123页、第115页。
14 张坤、王宝红:《合作政策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对天津教案的调停》,《暨南史学》2015年第2期。
15 《天津教案后(传教章程八条〉的筹议与夭折》,《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5期。
16 1842年的北京教案,指京城步军统领衙门于该年抓捕信奉天主教的张玉检、王广太、王泳、陈二、
郑兴然等十余人,逮捕理由是"查传习天主教,例禁泰严,今张玉松胆敢设立土台,召集多人习教 念经,王广太等振转传习,收藏经像,均属不法"。见《步军统领恩桂等奏拿获习教人犯张玉松等 请旨交部审办折》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清末教案》第一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
17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文末注释。
18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I860—1874)》,(台北)"中研庞"近史所专刊(16),第 133 页。
19 《教务档直隶教务》,转引自《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 1860-1874)》,(台北)"中研院”近史
所专刊(16),第135页。
20 《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 186—187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6 ),第136页。
21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7页。值得注意的是,中 文本此条后文里还有一句"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法文本条约里并无此 句。当是订约之时某些有心之人刻意于清廷不备之际增入。
22 《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 1860—187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6),第63-83页。
23 《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 1860—187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6),第07页。
24 《教务教案档》第一辑第三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年版,第1270页。
25 秦晖:《"西化" "反西化"还是"现代化"》(上),《南方周末》2011年9月26日。
26 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2页。
2 7 《教务教案档》第四辑第二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974年版,第900页。
28 《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6 ),第151页。
29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另见[英]赫德(Robert Hart)著,叶凤美译《中国问题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30 廖一中:《论近代教案》,本书编辑出版委员会编:《天津社会科学院专家论文选集》第1辑,天
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页。
31 陈银良:《清季民教冲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9)》,(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3页。
32 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33 《教案与晚清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3 4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 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吉林出版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64页。
第十二章1872年:种子播下后迟早会发芽
1 容阂:《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2 刘晓琴:《容闵与耶鲁大学再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3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8页。
4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5 《〈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6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7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8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9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10 薛福成:《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转引自《陈登原全集》(9),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
248 页。
11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 8页。
12 "Yung Wing”,M N. WlutmoiX2\ Statistics of the class of 1854 of Yale College^ New Haven: Thomas J. Stafford, 1858, p.49,转引自刘晓琴:《容因与耶鲁大学再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 3期。
13 《黄文英自述》,《近代史资料》(总9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
14 赵烈文日记同治元年五月初三记载:"金子香同广东友人容君纯甫(光照,香山人,通夷言夷字,
曾居花期八年,应其国贡举得隽,去年左孟星函荐予,属我引荐揆帅)来。"《能静居日记》 (一),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497页。不过,容闽在自传中略去了此节,只详述了曾国藩之后如 何遣人敦请自己入幕。
15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16 《清史稿•曾国藩传》,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917页。
17 《曾国藩全集》(二六),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25页。此信写于1863年春,原文是:"鄙意以其 人久处泰西,深得要领,欲借以招致智巧洋人来为我用。果其招徐渐多……"
18 《曾国藩全集》(二五),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63页。
19 此一时间节点,系据曾国藩日记所载张斯桂进入曾幕府的时间推测。曾国藩自记同治二年五月 二十一日记:"李壬叔带来二人。一张斯桂,工于制造洋器之法。一张文虎,精于算法,兼通经学 小学。"《曾国藩全集》(十七),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31页。
20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21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22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17页。需要注意的是,容阂在自传里 说文祥"居丧不三月"也去世了,是错误的,文祥于1876年去世。
23 据曾国藩提交给总理衙门的文件,丁日昌的具体建议是:"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
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且调携带 幼童前赴外国者,如四品衔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闵皆可胜任。"见《曾国藩全集》 (三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92页。
24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2 5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26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27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1548—1554 页。
28 《李鸿章致总署函》,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机器局》(一),1957年版,
第13页。
29 薛福成:《庸庵文外编》卷三"乙丑上曾侯相书•筹海防"。
30 董丛林编著:《曾国藩年谱长编》下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84页。
31 曾国藩:《调陈兰彬差遣江南片》,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 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98—899页。
32 1871年8月16日,曾国藩与李鸿章正式就派学生出国留学一事联名上奏时,内有"臣国藩深魅其
(丁日昌)言,曾于上年九月、本年正月,两次附奏在案"一句。"上年九月"即《调陈兰彬差遣 江南片》,"本年正月"的奏折未知具体内容为何。所谓"附奏在案",意即将丁日昌的提议写入 了奏章。见曾国落、李鸿章《奏选派委员携带幼童出洋肆业兼陈应办事宜折》,《洋务运动时期教 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99页。
3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六十九,《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966年版,第6390页。
34 《奏选派委员携带幼童出洋肄业兼陈应办事宜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
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00页。
35 《奏选派委员携带幼童出洋肄业兼陈应办事宜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
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03—904页。
36 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肆业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 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02页。
37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7588页。
3 8 陈向阳:《晚清京师同文馆组织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348页。
39 刘真主编:《留学教育》第一册,台湾编译馆1980年版,第83页。
40 李喜所:《容闵:中国留学生之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41 曾国藩:《调陈兰彬差遣江南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7年版,第899页。
42 曾国藩、李鸿章:《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 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00页。
4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75 87页。
44 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45 容应萸:《从19世纪的中日美关系看留美幼童》《纪念容闵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一百五十周年论文 集》,2006年。另可参见毕乐思《容闽:心系中华》,《光与盐》第一卷,团结出版社2014年版, 第8页。
46 温秉忠:《一个留美幼童的回忆》,高宗鲁译注:《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台北)传纪文学出 版社1983年版。
47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138页。
48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49 《曾国藩全集》(三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38—439页。
50 曾纪泽:《使西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51 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987年版,第46—47页。
52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53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54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55 《李鸿章全集・ 30 •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29页。
56 《李鸿章全集♦ 9 •奏议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252页。
57 《陈兰彬集》(一),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8—69页。
58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58页。
59 《陈兰彬集》(一),广东人民由版社2018年版,第159页。
60 《李鸿章全集• 33 •信函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6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62 《李鸿章全集• 7 ♦奏议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页。
63 《留学局谕告》,《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929页。
64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65 《留美中国学生会小史》,《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十二号,1917年。
66 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6页。
67 《黄开甲给巴搭拉夫人的信》1982年1月28日于上海,《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台北)传纪文
学出版社1983年版。
68 《一个留美幼童的回忆》,《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台北)传纪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容良写 给罗宾逊的信,1932年10月22日。《传记文学》第42卷第6期。
69 《黄开甲给巴搭拉夫人的信》1982年1月28日于上海,《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台北)传纪文
学出版社1983年版。
70 《书关提学生案后》,《申报》1883年9月15日。
71 《美国罗伯特给他舅母的信》1881年10月16日于上海,《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台北)传纪文
学出版社1983年版。
72 《书日本报论中国学徒事》,《申报》1881年9月22日。
7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233页。
74 《黄开甲给已搭拉夫人的信》1982年1月28日于上海,《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台北)传纪文
学出版社1983年版。
75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76 《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77 黎照寰:《关于唐绍仪的生平及其与孙中山袁世凯容闵的关系》,《广东文史资料》第19辑。
第十三章1873年:同治皇帝放弃跪拜礼
1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2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35页。
3 [英]斯当东(George Staunton)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版,第38—39页。
4 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原文中的“英吉
利” "百灵,,"牙兰也密屯" “佛兰西" "爱伦“等字均前加“口”旁,以示其地乃是蛮邦,其人 乃是蛮夷。
5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6 《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源文中的“英吉利"三字前
均加“口”旁。
7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8 《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9 葛剑雄:《世界上不止有中文——〈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之对勘》,
《读书》1994年第11期。
10 刘黎:《一场瞎子和聋子的对话:重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的翻译过程》,《上海翻译》2014年第3 期。刘黎:《意识形态的博弈:马戛尔尼访华外交翻译中的操控与反探控》,《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4期。
11 [法]戴廷杰:《兼听则明—马戛尔尼使华再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戛尔尼访
华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37页。
12 黄一农认为,马戛尔尼使团曾在周遭之人行三跪九叩之礼时,"也依照大家起跪的节奏跪地九次" (指单腿跪地),"英使实际所行之礼可能要较他们在文字中所承认者为重"。见黄一农《印象与 真相:英使马戛尔尼觐礼之争新探》,《清华历史讲堂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版,第198—218页。
13 王开玺:《清史实录:政治、外交、文化与革命》(上),东方出版社2018年版,第259页。
14 可参阅本书第一章《1861:改革始于人事更迭》之第一小节“咸丰皇帝至死不回京"。
15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9—490页。下文同样引自奕诉该汇
报奏折者,不再笏注。
16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4820页。
17 《翁同能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98页。
18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 247 页。
19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91页。
20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8年版,第247页。摔
碗之事见平步青的笔记《霞外摧屑》,可信度或许有限,后文会有所提及。
21 李鸿章:《遵旨密陈洋人请觐事宜折》,《李鸿章全集• 5 •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343—345页。
22 《简明节略》,转引自王开玺:《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第610一 612 页。
23 《清通鉴》(16),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01页。
24 紫光阁在乾隆时代,是一个用来收藏功臣绘像、展现十全武功的"军功纪念馆",乾隆曾在此赐宴
蒙古王公、犒劳本朝将士。这些历史,赋予了这座建筑"怀柔远人"的浓厚含义。见姚文君《清代 紫光阁功用管痛》,《民族史研究》2019年第1期。
25 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译丛》,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第186—187页。
26 沈弘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下),北京时代 华文书局2014年版,第603页。
27 《清穆宗实录》卷353,同治十二年六月壬子。
28 《清代起居注册(同治朝)‘》第40册,第22330-22331页,转引自《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
事与外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250页。
29 《京报》是一种专门刊发朝琴政事动态(宫门抄)、皇帝上谕、'臣僚奏章乃至市井流传新闻的民间 报纸(也受到朝廷监督),有人认为这种报纸自明末即已产生。晚清北京发行此种《京报》的民 间报房有十余家之多。见张雪根《说说〈京报〉的那些事儿》,《从邸报到光复报:清朝报刊藏 记》,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8页。
30 [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下册,第60—6]页,转引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37页。该文原始中文版不知何在,稻叶君山见到的是英文版(当是读《京 报》者所译);稻叶将之译为日文,后又由但素将之译回中文。
31 李慈铭:《越绶堂国事日记》"(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督,(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5年版,第 1114—1115页。
32 平步青:《霞外摘屑•各国使臣觐见》,转引自孙文光编:《中国历代笔记选粹》(上),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103页。
第十四章1874年:清廷被日本耍得团团转
1 《日本外交文书》(明治)第6卷,178-179页,转引自张振鹃:《关于中国在台湾主权的一场严 重斗争一一1874年日本侵狙台湾之役再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2 黄嘉谟:《美国与台湾》,(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4年版,第212—213页。
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4790页。
4 李祖基:《台湾历史研究》,台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3 61页。
5 田珏、傅玉能:《台湾史纲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136页。
6 李理、赵国辉:《李仙得与日本第一次侵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7 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64页。
8 日方档案所记毛昶熙的回复,仅有:"该岛之民向有生熟两种,其已服我朝王化者为熟番,已设
府县施治;其未服者为生番,姑置之化外,尚未甚加治理。"参见《日本外交文书》(明治)第6 卷,178—179 页。 '
9 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8-39页。另见《大久保大隈两参议蕃 地处分要略九条上申》,公文书信藏档,A03030099800。
10 《台湾史稿》上卷,凤凤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页。
11 《甲戌公牍钞存),(台北)大通书局1977年版,第5页。
12 《甲戌公牍钞存),(台北)大通书局1977年版,第10-11页。
13 《甲或公牍钞存),(台北)大通书局1977年版,第13页。
14 《大日本外交文书》第七卷,转引自李祖基、陈忠纯:《社会转型、抗击外侮与近代化建设—晚
清台湾历史映像(1840—1895)》,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15 《给日本国外务省照会》,《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38种),(台北)台湾银
行1959年版,第4-5页。
16 钱春霞:《台湾事件与清政府反应》,《沈葆桢巡台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共党史 由版社2004年版,第71-78页。
17 《四年癸巳(二十一日)闽浙总督兼巡抚李鹤年奏》,《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台湾文献丛刊
第38种),(台北)台湾银行1959年版,第11页。
18 《谕军机大臣等》,《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38升),(台北)台湾银行1959
年版,第13页。
19 《谕军机大臣等》,《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38种),(台北)台湾银行1959
年版,第16页。
20 李理:《日本强行出兵台湾始末》,《台湾历史研究》20】3年第1辑。
21 《李仙得与日本第一次侵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2 《大日本外交文书》第七卷,转引自张振鹃:《关于中国在台湾主权的一场严重斗争一一1874年日 本侵犯台湾之役再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23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2—344页。
24 [日]古川万太郎:《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1991年版,第139页,转引自赵纯昌:《日本混瞒窃
夺钓鱼台群岛—兼论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之役的"机智"外交》,《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995年第5期。
2 5 《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5—66页。
26 《复沈幼丹节帅》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 31 •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41页o
27 《致总署论台事归宿》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 31 •信函三》,安微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83-84页。
28 《复沈幼丹大臣》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 31 •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14-115页。
29 《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三七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30 《十月丁酉大学士文祥奏》,《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38种),(台北)台湾
银行1959年版,第200—202页。下文引自该奏折者,不再登注。
31 《复杨石泉》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刘坤一著,陈代湘校点:《刘坤一集》第四册,岳麓书社
2018年版,第280页。
32 丁日昌:《海防条议》,《丁日昌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页。
3 3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249页。
34 《筹办铁甲兼请遣使片》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 6 •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8年版,第170—180页“ ♦■
35 陈其元:《日本近事记》,《小方壶斋舆地丛砂》第十帙。
36 杨策:《论所谓海防与寒防之争》,《近代史研究》1987年04期。
37 周育民:《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另可见周志初《晚清财
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205页、第208页。
第十五章1875年:躁狂的年轻皇帝死了
1 任念文:《论"同治中兴"》,《晚清政治散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79页。
2 《咸同两朝上谕档》十八,第297页。
3 李宗侗、刘凤翰:《李鸿藻先生年谱》上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190页。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一
627 页。
5 陈康祺:《郎潜记闻》,《历代小说笔记选•清》第四册,第967页。
6 《咸同两朝上谕档》二十四,第219页。
7 《郎潜记闻》,《历代小说笔记选•清》第四册,第967页。
8 许吉敏:《试论李光昭案》,《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3期。
9 《清代通史》(三),(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673页。
10 黄漆:《花施人圣庵报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04贡。
11 《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44页。王无生《述庵秘录》里 说,载淳曾拟出过一道诛杀恭亲王的谕旨,命文祥直接传诏不许展视。文祥违命打开谕旨后大惊,
"叩太后宫,泣诉之",慈承遂出面制止了载淳的胡作非分。此说过于耸人听闻,载淳但凡尚存半 分理智,当不至于做出这般震颤天下之事。或可视为载淳摘去奕沂爵住与职务,后又由慈禧出面恢 复奕沛爵位与职务这一史实的“民间加强版"。
12 《咸同两朝上谕档》二十四,第260页。
13 《越绶堂国事日记》(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蒋,(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版,第1155页。
14 赵雅丽:《同治朝重修圆明园之议的政治文化浅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5期。本文关于同治皇帝与“圆明园修复工程风波"的回旗,亦主要参考了赵雅丽《晚清京师 南减政治文化研究》一书的梳理,凤瓜出版社2011年版,第494—506页。
15 《成同两朝上谕档》二十三,第33页。
16 辜鸿铭、孟森等著:《清代野史》第一卷,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100页c
17 《清代野史》第一卷,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101页。
18 《翁同稣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69页。
19 丁燕石:《正说慈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189页。翁一个月未附弘德殿讲课,也
可能与同治皇帝的身体已出现不适症状有关。
20 沈渭滨:《从〈翁同稣日记〉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探索与争呜》2006年第1期。
21 [美]墨安男:《重振帝国:同治时期的政治、交流和圆明园》,《清代皇家园林史料汇编》第1
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2 《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23 《翁同稣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98页。
24 《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38页。
25 吴相湘:《晚清宫庭实纪》,(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版,第194-195页。
26 朱琼臻:《同治皇帝感染天花的进药用药底簿》,《历史档案》2018年第3期。
27 《从〈翁同藤日记〉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期。
28 李镇:《同治究竟死于何病》,《文史哲》1989年第6期。
29 《正说慈禧》,浙江人民由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30 《翁同稣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86页。
31 《翁同铢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86-1087页。
32 徐立亭:《咸丰、同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0页。
33 《咸丰、同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403页。
34 《清通鉴》3 6),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01页。
35 故宫博物院编:《天禄珍藏:清宫内府本三百年》,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36 见电视剧《走向共和》第23集之慈禧台词。
37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87页。原文是:"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
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 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国,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 矣。尔各督抚,若知内变如此之急,必有寝债难安、奔问不遑者,尚肯作此一面语耶。"
38 慈禧是否相信义和团神术,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如学者羽戈之《慈禧■楣信义和团的神术吗?》
一文也考据认为:慈禧其实相信义和团的神术。笔者不拟重复介绍该文所梳理之史料,仅以慈禧之 谕旨为据,再略做分析。
3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六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198页。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已攻陷天津,但慈禧尚不知情,故有7月16日之谕旨。
40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六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41 李超琼:《庚子传信录》,《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上)》,第212页。李超琼,光绪年 间举人,庚子年奉命北上,亲历了义和团之乱c该书系日记性质,记载了作者在京城的所见所闻。
42 路遥:《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43 高树:《金銮琐记》,《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下)》,第729页。
44 高捐:《高相日记》,《庚子记事》,第159页;陈恒庆:《清季野闻》,《近代史资料专刊:义 和团史料(下)》,第638页。
45 《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王见川:《清末民初五
台山的普济及其教团》,《中国秘密社会史论》,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504—505页。邵雍: 《中国近代会道门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9—70页。
46 孔祥吉:《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242页。
4 7 德龄、容龄:《在太后身边的日子:晚清宫廷见闻录》,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第102—103页。
48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辛亥革命》第4册,第28—29页。
49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8页。
50 ,浑毓鼎:《澄斋日记》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61页。
51 《曾国藩年谱长编》下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4-1115页。
第十六章1876年:首次向欧美派驻外交官
1 《清史稿•卷154 •志一百二十九•邦交二•英吉利》的记载如下:"光绪元年正月乙卯,英翻译 官马嘉理被戕于云南。先是马嘉理奉其使臣威妥玛命,以总署护照赴缅甸迎探路员副将柏郎等,偕 行至云南腾越厅属蛮允土司地被戕。"
2 方英:《李鸿章与滇案交涉研究》,《安徽史学》2013年第6期。
3 如薛福成告诉李鸿章:"近闻土耳其国王为其臣民所废,俄人意在用兵,而英人不敢漠视,香港兵
船已有调归之信。虽未必即确,然其不轻用兵之意,则已有明征。"薛福成:《上李伯相论与英使 议约事宜书》,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97页。
4 1908年,赫德因病请假归国,向税务处呈递了一份文件,历述他在总税务司任上半个世纪以来为
清廷所办的种种事项。关于"马嘉理案",赫德提到了自己参与的三项要事:(1)奉命前往上海 将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劝回北京;(2)在总理街门束手无策之时,建议朝廷派李鸿章接手谈判; (3)“奏派郭嵩燕大臣出使英国,此后委派各国出使大臣,作为定章"。见光绪三十四年二月 二十五日总税务司申呈,税务处关字第539号文,转引自杨智友:《大事件:帝国海关风云》,中 国海关出版社2015年版,第209—210页。
5 Robert Hart and China' s Early Modernization: His Journals, 1863—1866, p.305,转引自张志勇:《赫
德与晚清中英外交》,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111页。赫德与郭嵩海的关系,另可参见 贾熟村《赫德与郭嵩海》,《城市学刊》2010年第1期。
6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7 "合作政策"的含义,简单说来就是:(1)在华拥有利益的欧美国家之间取合作态度,而非彼此 倾轧;(2)欧美各国与清廷之间取合作态度,而非以清廷为必须推翻的敌人,主张以和平的方式 解决与清廷的争端,同时推动清延接受国际法和条约外交。 ^
8 [西]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著,黄锦桂译:《欧洲: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中信
出版社2020年版,第206—207页。
9 方英:《合作中的分歧:马嘉理案交涉再研究》,《史学集刊》2014年第4期。
10 张志勇:《赫德与晚清中英.交》,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115页。直到1885年,赫德
仍未放弃促成"中英结盟"这种构想。他的建议后来被英国外交大臣沙里士伯拒绝了。
11 《总署奏请派驻英国公使片附上谕》,《清季外交史料》(1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第46页。
12 国书原文用词是"朕深为惋惜"。见《大清国皇帝致大英国后帝惋惜马嘉理国书》,《清季外交史
料》(1),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页。
13 °4 September, 1875”,"September 8, 1875”,Hart' s Journals, VoL 21,转引自《赫德与晚清
中英外交》,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页。
14 《李鸿章全集• 31 •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页。
15 原话是"以精透洋务相推许,至于再四。语次顾谓两中堂:此人洋务实是精透。”见《郭嵩海全 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2页。
16 《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1858—1880年间的外交》,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42页。
17 《兵左侍郎郭嵩底奏参岑毓英不谙事理酿成戕杀英官重案折》,《清季外交史料》(1 ),湖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1页。
18 《郭嵩春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787页。
19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二),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10页。
20 《越绶堂日记》,光绪二年九月十八日。
21 《刘坤一集》第四册,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336—337页。
22 《郭嵩赤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787页。
23 《郭嵩海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7页。 "
24 《郭嵩溃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790页”
25 《郭嵩春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791页。
26 《郭嵩底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793页,
27 《道咸同光名人手札》集,■册二第198页,转引自孟泽:《洋务先知:郭嵩春》,凤凰出版社2009
年版,第142页。
28 《郭嵩蓑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43页。
29 柏王,僧格林沁之子伯彦讷谟诂。
30 《郭嵩春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45—46页。
31 "二人"指正使郭嵩春与副使刘锡鸿(字云生)。
32 《郭嵩底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55-56页。
33 《郭嵩春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833页。所谓"京师编造联语,以'何必主父母之
•邦'",指的是当时知识界以对联讽刺郭嵩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见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光绪三年六月十二日。
34 《郭嵩点全集》(十三);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266页。
35 《大清国皇帝致大英国后帝惋惜马嘉理国书》,《清季外交史料》(1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第 133—134页。
36 《使英郭嵩表奏国书并无充当公使文据请改正颁发折》,《清季外交史料》(1),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5年版,第176—177页。
37 《副使刘锡鸿奏辞驻英副使折》,《清季外交史料》(1)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
177 页。
38 《总署奏请补发使英郭嵩表等敕书折》,《清季外交史料》(1),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版,第176—179页。
39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文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页。
40 何金寿:《奏为兵部侍郎郭嵩春使西纪程一书立言悖谬失体辱国请饬严行毁禁事》,见中国第一历
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03-5663-118号。转引自杨锡贵:《郭嵩表〈使西纪程〉毁版述 评》,《船山学刊》2013年第4期。
41 郭廷以:《郭嵩森先生年谱》(下),(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1年版,第665-666页。
4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69页。
43 《郭嵩森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97页。
44 《郭嵩春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72页。
45 其原文如下:"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即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 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 朝廷之爱憎无所施,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竭其志 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于是两党相持之局,一成而不可易,问 难酬答,直输其情,无有隐避,积之久而亦习为风俗。其民人周旋,一从其实,不为谦退辞让之虚 文。国家设立科条,尤务禁欺去伪。自幼受学,即以此立之程,使践履一归诚实。而又严为刑禁, 语言文字一有诈伪,皆以法治之,虽贵不贷。朝廷又一公其政于臣民,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 上书,皆与酬答。其风俗之成,酝酸固已久矣!"《郭嵩素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 376—377 页。
4 6 《郭嵩春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523-524页。
47 《郭嵩春全集》(十一),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64页。
48 《淋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2页。 、
49 《郭嵩春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420页。
50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51 《郭嵩森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99页。
52 | 《郭嵩族全集》(十), | 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57页。 |
53 | 《郭嵩海全集》(十), | 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79页。 |
54 | 《郭嵩海全集》(十), | 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212页。 |
55 | 刘锡鸿:《英招私记》, | ,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124页。 |
56 | 《郭嵩森全集》(十), | ,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246页。 |
57 | 《郭嵩海全集》(十), | ,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266页。 |
58 《郭嵩表先生年谱》(下),(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1年版,第675页。
59 《郭嵩底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829页。
60 《郭嵩森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831页。
61 《郭嵩春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830页。
62 《从东方到西方—走向延界丛书叙论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439页。亦可参见《郭嵩海全
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66161页。
63 《郭嵩海先生年谱》(下),(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1年版,第723页。
64 张佩纶:《奏请饬令出使外洋大臣不得携带眷属》,光绪三年十一月三日◎
65 《郭嵩表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705页。
66 《郭嵩春先生年谱》(下),(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1年版,第%2—763页。
67 《郭嵩海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593页。
68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69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岂,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70 《光绪宣统朝上谕档》第三册(光绪三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起,第141页。
71 郭、刘二人交恶的详细经过,可参见张宇权《晚清外交史上的一点疑河:论郭嵩表与刘锡鸿的关 系》,《公共管理研究》2005年第1期。
72 《英招私记》,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109一】10页。
73 《英招私记》,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122页。
74 《英招私记》,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110页。
75 刘锡鸿:《缕陈中西情形不同,火车铁路势不可行疏》。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5页。
76 《英招私记》,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27—28页。
77 《郭嵩春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70页。
78 原文是:"祖宗制法皆有深意,历年既久而不能无弊者,皆以私害法之人致之。为大臣者,第能讲 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 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为戒乎?金银煤铁等胡,利在焉,害亦存焉,非圣天子所 贪求也。"刘锡鸿:《英招私记》,岳麓书社1981年版,第105页。
79 《郭嵩底全集》(十),岳麓书社20]8年版,第695页。
80 《郭嵩森全集》(十一),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19页。
81 《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440页.,
82 《郭嵩海全集》(鸣),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844—845页。
83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2页。
84 《李鸿章全集• 9 •奏议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0页。
85 《德宗实录》卷一二七。转引自《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 第441页.
86 曾纪泽:《使西日记(外一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87 88 89 90 | 《郭嵩春全集》(十一),岳履书社2018年版,第100页。 《郭嵩春全集》(十一),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02页。 《李鸿章全集• 14 •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陈功甫:《中国最近三十年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24—25页。 |
第十七章1877年:丁戊奇荒里的天灾与人祸
1 2 | 郝平主编:《中国灾害志•断代卷•清代卷》,中国社会出版社2021年版,第103页。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9-110页。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三晋石刻大全(盐湖区卷)》,三晋出版社2010年版,第407—408页。 《曾国荃集》(一),岳麓函社2008年版,第218页。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李玉文编著:《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1840—1948)》,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7 页。另有数据称,1884年山西共有1066.8266万人口,见《山西年鉴( 1986)》,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410—411 页。 |
14 15 16 17 18 | 《山西通志•第五十卷•附录》,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页。 《曾国荃集》(一),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58—259页。 《曾国荃集》(一),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259页。 刘增合:《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7页。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朕书店1957年版,第458一 459 页。 |
19 20 21 22 | 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陈惟彦:《宦游偶记》卷上,"开州到任察看地方情形禀牍",光绪二十年。 刘光第:《南旋记》,《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第144—147页。 何嗣混:《存悔斋文稿•入蜀记程》。转引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64页。 |
23 | 《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
24 | 《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 ):〈海关十所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年版,第15页。 ,• |
25 | 《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 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607页。 |
26 | 《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635页。 |
2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A452页。
28《林则徐全集•第8册信札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6页。
29《许珏致赵尔巽函》,转引自《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 334 页。
30《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七卷,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09 页。
31《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9页。
32《拟弛自种鸦片烟土禁论》,《申报》1872年7月9日。
33《李鸿章全集• 6 •奏议六》,安傲教育出板社2008年版,第165页。
34《郭嵩底全集》(四),岳麓书社2018年,第809页。
35"刘坤一复刘仲良函",《刘坤一集》第四册,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352页。
36周育民:《19世纪610年代清朝财政结何的变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37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去毒篇捋》,转引自《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34—335页。
38于恩德:《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文海出版社1934年版,第96—97页。
39(台北)《"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45卷,2004年,第94页。
40《谕禁止外人入内地放赈及贩卖灾民妇女》,《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35 年版,第253页。
41瞿鸿读:《请防外患以固根本疏》(光绪四年)。《皇朝道咸同光奏议》,总第3473页,转引自夏 明方:《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4202期。
42《谕禁止外人入内地放赈及贩卖灾民妇女》,《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253页。
43《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44《曾国荃集》(三),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45页。
45夏明方:《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02期。
46《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47苏州博物馆:《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页。
48《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75页。
49李文海等:《中国荒政书集成》第8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462—5464页。
50《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第75页。
51《谢家福日汜(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第76页。
52《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第84—85页。
53《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第83页。
54《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第85页。
55《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第86—87页。
56《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93页。
57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源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版,第107页。
58《论西人助原并无他意》,《申报》1878年6月22日。
59《中国荒政书集成》第9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206页。
60 《中国荒政书集成》第9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20—6207页。
61 苏州博物馆:《谢家福书信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序言"第4一5页。
62 王乃德、翟相卫:《"丁戊奇荒”与晋商捐赈》,《史志学刊》2017年第5期。
第十八章1878年:连小小的武举也废不掉
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蕖书店2017年版,第81页。
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2494页。
3 《李鸿章全集-29 ♦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313页。
4 《左宗棠全集•奏稿三》,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53页。
5 潘俊峰:《日本军事思想史的考察(下)》,《日本学刊》1989年第4期。
6 袁晨:《外军军官职业化制度研究》,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152—153页。
7 施渡桥:《晚清陆军向近代化殖变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8 《曾国渴全集》(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61页。 •
9 《纪效新书•卷一 •束伍篇》"原选兵",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页。
10 《曾国藩全集》(十),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37页。
11 《曾国藩全集》(十),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37页。
12 《晚清陆军向近代化短变述锌》,《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3 《李鸿章全集• 29 •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14 《曾国藩全集》(二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7页。
15 毕乃尔是晚清首位加入大清国籍的洋人,其生平可参见张翰洋、萧寒、卫子豪:《淮军"洋教头"
毕乃尔生平探析—基于新发现的史料》,《皖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16 《李鸿章全集,2 •奏议二》,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17 王尔敏:《淮军志》,1967年,第203页。
18 俄国提供的第一批武器约有2000余支洋枪和6门洋炮,俄国应允提供共计1万支洋枪和8门洋炮,条
件是派一个军事顾问团到北京帮助清廷练兵,清廷怀疑俄国的用心,转而在训练上选择寻求英国军 官的帮助。见[美]理查德•斯蒂芬•霍维茨《中央权力和国家建设——总理衙门与1860—1880年 的自强运动》第三章,转引自《国外科学技术与军事著作导读》第1辑,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 第151页。
19 李英全:《更新而不去旧:晚清旧式军队的整顿和改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1一
36页。
20 "易勇为兵”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李英全《更新而不去旧:晚清旧式军队的整顿和改造》,华中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0-159页。
21 李帆、邱涛:《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332页。
22 原文是:"文职以科甲为正途,而武职科甲升阶,独居行伍、军功之后……臣到任日,武举联衔禀 诉,投营几及十年,不得一差。心甚悯之,然详细查看,其晓畅营伍实不足与行伍出身者比,其奋 勇耐劳实不足与军功出身者比!何者?所用非所习也。”朱华主编:《沈葆桢文集》,福州市船政 文化研究会2008年版,第346—347页。
23 《沈葆桢奏饬停武科所请着毋庸议谕》,《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78页。
24 王志明:《清代职官人事研究:基于引见官员履历档案的考证分析》,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
第 218—219 页。
25 许若青、林友标:《清代武举述略》,《兰台世界》2014年第19期。
26 王金龙:《清代武状元籍贯与地域分布》,《历史档案》2017年第4期。
27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76页。
28 李林:《清代武科乡试中额及武举人群体结构试探》,《史林》2016年第6期。
29 段廷志等:《佐藤铁太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30 王炜编校:《〈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9-1040页。
31 《〈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9-1048页。
32 《刘坤一集》第二册,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602页。
3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七。
34 《光绪政要》卷二十七,第61页。
35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商务印书编2015年版,第334页。
第十九章1879年:琉球交涉错失良机
1 《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49页。
2 何如璋:《与总署总办论球事书》,温廷敬辑:《茶阳三家文核•何少詹文钞》卷中,(台北)文 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45—54百。下文引自该材料者不再赘注。
3 何如璋与日方交涉的详细经过,可参见戴东阳《何如璋与早期中日琉球交涉》,《清史研究》2009
年第3期。
4 原文是:“若隐忍缄默,彼且疑我怯弱,或将由痴球而及朝鲜,不如早遏其萌,使无觊觎。是今日 日本阻贡之举,中国之不能不与力争者,理也情也。" "琉球以黑子弹丸之地孤悬海外,远于中国 而迩于日本……中国受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受其贡而不能保其国,固为诸国所轻。若专恃笔舌与 之理论,而近今日本举动诚如来书所谓无赖之横、痣狗之狂,恐未必就我范围。若再以威力相角争 小国区区之贡……非惟不暇,亦且无谓。"见《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312页。
5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0—321页。
6 原文是:"日本既改球为县,前议当小为变通,而要必以宽免入贡为之基,一面遣派便臣会同各国 公使保护琉球,听其自主。日本事事取法西洋,即当以西法治之;大小相维、强弱相制,固无臣事 之礼,不令入贡中国,亦不令入贡日本。琉球臣服中国已久,宜中国主其议,以保护琉球为义,不 足与争朝贡。"见《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5—416页。
7 [日]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
版,第181-182页。森有礼在报告中援引了《东洋杂志》的一段叙述:"琉球地势极为有利,占有 此群岛,则在一旦有事之时,对大国将极为方便……我英国今若能得此群岛,置兵守备,作为太平 洋中驻屯之地,则英国在东洋之地位不知因此又将前进多少。"
8 格兰特的原文是:"该国(日本)有一班人挑唆生事,望与中国启衅战争……英使巴夏礼亦阴与挑
唆,惟愿两国失和。”见《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撤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54页。
9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10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页。
11 原文是:"若是在该岛屿之间划分雇界,提出将太平洋的通道让给中国的话,中国是可以承诺的。
此事确实与否,虽然尚不可知,但可知中国大臣们尽管心怀愤怒,也会有意答应熟议的。"见《日 本外交文书》第12卷,第78号文书。转引自米庆余:《施球历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版,第211页。所谓"将太平洋的通道让给中国",可能是格兰特在天津与李鸿章谈话时,因语言 翻译失真的缘故,误解了李鸿章的某些话语。因清廷在交涉中自始至终没有在意过所谓的"太平洋 通道"。
12 《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14页。
13 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14 格兰特在日本考察了两个月,结论是日本的改革蒸蒸日上,如果中日之间爆发战争,清朝军队将不
堪一击。但清王朝地广人多,可以实施持久战。持久战中,欧洲国家会趁虚而入,对两国都不利。 见边文锋《英国与晚清中日琉球交涉》,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2012年。
15 《李鸿章全集• 3 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24页。
16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微数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页。
17 《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81页。
18 《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48页。
19 日本外务省编:《琉球所属问题》第二(早大社科研究所藏),转引自《琉球历史研究》,天津人
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4页。
20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21页。
21 以上数据系笔者使用"瀚堂近代报刊”中的《申报》数据库,以"琉球"为关犍词检索所得。
22 只有极少数文章主张对琉球问题置之不理,如《痘球沿革考》,《申报》1879年4月22日。
23 《议厚屏藩以固根本》,《申报》1879年5月28日。
24 《阅抚恤琉球难人批折书后》,《中报》1879年12月6日。
25 《恭读二月初二日上谕谨书》,《申报》1881年4月25日
26 王先源:《条陈洋务事宜疏》,《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一。二。
27 《李鸿章全集7 0 •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28 姜呜整理:《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43页。
29 《李鸿章全集• 8 •奏议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31—532页"
30 沈瑜庆:《哀馀皇,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辑《王风笺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年版,第145页。
3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8页。
32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页。
33 《中国海关密档》第二册,第230—231页,转引自叶凤美:《失守的国门:旧中国的海关》,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150页。
34 胡立人、王振华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第140页。亦可参见赵春晨编 《丁日昌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93—995页。
35 《丁日昌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92页。
3 6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3页。
37 王庆元、王道成:《沈葆桢信札考注》,巴蜀书社2014年版,第737—739页。
38 《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127页。
39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5页。 •-
40 《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9页"
41 赵长天:《孤独的外来者: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140页"
第二十章1880年:终于允许建设电报线路
1 [美]马士著,张汇文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
版,第366页。
2 《总署致俄国公使倭良嘎哩函》,《海防档丁 •电线一》,第31页。
3 《俄国公使把留捷克致总署照会》,《海防档丁 •电线一》,第1页。
4 《总署致盛京将军玉明函》,《海防档丁 •电线一》,第5页。
5 此事发生前,英国领事已夏礼曾先后向丁日昌与李鸿章提出修建自川沙厅至上海电报线路的请
求,其中有“设令洋商竟自硬行设立电线,地方官又将如何"的话语。见赵春晨编《丁日昌集》 (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87页。
6 《丁日昌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页。
7 1866年斌椿出洋时,曾见到"电机信,外洋各处皆有。……以铁线之一嫡画字,其一端在千万里
夕卜,即照此字写出,不逾皆刻也",所谓"电机信”,就是电报。见斌椿《乘槎笔记》,湖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同行的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也提到了电报。1868年总理街门官 员志刚随蒲安臣出访欧美,也见识到了 "通线信”的相隔千万里仍可迅速联通消息。1870年张德彝 再次出访法国,还曾设计过一部中文编码《电信新法》。
8 [美]丁处良:《同文馆记》,朱有僦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3年版,第171页。
9 [美]丁渔良:《同文馆记》,《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版,第172页。
10 《李鸿章致总署函》,《海防档丁 •电线一》,第8-9页。
11 《沈葆桢信札考注》,巴蜀书社2014年版,第192页。
1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4995页。
13 《沈葆桢信礼考注》,巴蜀书社2014年版,第215页。
14 《交通史电政编》第三辑第五章"涉外事项”,交通部总务司1936年版,第3页。
15 《总署收署北洋大臣李鸿章函》,《海防档丁 •电致二》,第370—374页。
16 《交通史电政编》第三辑第五章"涉外事项",交通部总务司1936年版,第3—4页。
17 《中国经济发展史(1840—1849)》第二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95—1096页。
18 《李鸿章全集♦ 30 ♦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页。
19 《给日本国外务省照会》,《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38种),(台北)台湾银
行1959年版,第4-5页。
20 《台湾事件与清政府反应》,《沈葆桢巡台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4年版,第71—78页。
21 崇厚1870—1871年因天津教案出使法国,曾多次利用大北公司的电报线路与总理衙门通信,皆是抵
达上海之后,再由传统驿递系统送至北京。
22 《李鸿章全集• 9 •奏议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2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台湾创设电报档案》,《历史档案》2017年第4期。
2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29—331页。
25 《丁日昌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145页。丁的建议获清廷批准,但因经费 不足,只修成了台南—高雄的一小段,共计95公里。
26 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谙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27 《李鸿章全集• 33 •信函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28 《北华捷报J , 1889年8月17日。
29 李鸿章的原话是:"臣于创办电线之初,颇虑士大夫见闻未熟,或滋口舌,是以暂从天津设起,渐
开风气。”见《李鸿章全集• 10 •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30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32—435页。
31 王尔敏:《近代经世小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
3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72页。徐致祥主要
针对的是西山煤矿开采事宜而言。在晚清,煤矿、铁路与电报线,在破坏风水一事上往往被等同 视之。
33 《总署收署北洋大臣李鸿章函》,《海防档• 丁 •电线三》,第853页。
34 《李鸿章全集• 33 •信幽五》,安撤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6页。
35 《总署收署北洋大臣李鸿章函》,《海防档• 丁 •电线四》,第966页。
36 刘海波、郭丽编著:《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同心出版社2014年版,第54—57页。
第二十一章1881年:现代医学进入中国
1 张嘉凤:《十九世纪牛痘的在地化——以〈唤唁唱国新出种痘奇书〉(西洋种痘论〉与〈引痘略〉 为讨论中心》,(台北)"中研院"史语所集刊,2007年12月。
2 The Chinese Repository, Yol.2, p.38,转引自谭树林:《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澳门》,广东人民出版 社2010年版,第216页。
3 《引种保婴牛痘方书•熊乙燃序》,转引自廖育群:《岐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 241 页。
4 《增补牛痘三要•顾文林序》,转引自《岐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页。
5 徐谦:《邱嬉"引痘略”:推广牛痘术的重要先驱》,《南方都市报》2019年7月28日。
6 上海图书馆编:《近代中文第一报申报》,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页。
7 《牛痘新编》卷上,转引自《岐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页。
8 谭树林:《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澳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231页。郭的免费诊所经 费主要来自东印度公司,郭自己和朋友马礼逊等人,还有一些富有的中国人如伍秉鉴等,也捐助了 不少钱。
9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4—385页。
10 谭树林:《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华活动研究( 1834—1857)》,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11 高晞:《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一 154 页。
12 《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 9页。
13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第4857页管
14 《孤独的外来者: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持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15 《曾纪泽日记》(下),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750页,> •
16 《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更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
17 按《中报》1X79年8月3日的报道,在向现代医学求助之前,李鸿章为了夫人之病,"几津城内外之 五调请封、四名飞睇,自命为国手者延请几遍,大率漫无把握,非以方探病,即以病试方,求其对症发药者,渺不可得。总共计之,医经十七人,而病益沉重。爵相慨以庸阪目之,因幡然变计"。 可以说已经是走到穷途末路。
18《李鸿章全集• 32 •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05页。
19该诊所是英法联军1861年驻屯在紫竹林时所创建,主要给军队和洋人看病,也接待一些中国患者。1868年,该诊所被转交给了伦敦会。
20《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7—118页。
21《李鸿章全集• 15 •奏议十五》,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页。
22《中国医学文化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11—412页。
23(清)王清任撰,李天德、张学文点校:《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本文 关于王清任的部分,亦有参考杨津涛《这位古代中医,因做人体解剖被斥为"哪人"》一文,特此 致谢。
24《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25《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6-15页。
26《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自叙"。
27《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28《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29《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30钱超尘、温长路主编:《王清任研究集成》,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021页。
31(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前集卷十,“文论王清任医林改错",第10页,转引自葩行准: ,广《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5页。
32(清)俞正燮撰,涂小马点校:《癸巳类稿(二)》,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88页。
33董少新:《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07—309页。
34亓曙冬主编:《西医东渐史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版,第188—192页。
35章太炎:《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章太炎全集》第八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6《西医东渐史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页。
37朱石生,《春凤化雨:奥斯勒与现代临床医学》,新星出版社2020年出版,第110—112页。
38《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中医学卷1)》,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版,"张锡纯”条, 第12—]5页。
39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页。
40《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页。
第二十二章1882年:美国出台《排华法案》
1《中美续增条约》,黄月波等编:《中外条约氾编》,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31页。
2沈卫红:《金灯:寻找中国人的美国记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5页。
3生键红:《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中西书局2015年版,第143—152页。
4黄安年、李炬:《沉默道付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年版,第231 页。 ’
5潮龙起:《美国华人史:1848—1949》,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6《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年版,第231页。
7
7李小兵、李晓等:《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1页。
8 [美]琼•菲尔泽(JeanPfaelzer)著,何道宽译:《驱逐:被遗忘的美国排华战争》,花城出版社
2016年版,第80页。
9 [美]许佩娟:《1876—1882美国制订排华法案过程中立法与行政的冲突》,汪熙主编:《中美关
系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278页。
10 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藉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143页。
11 《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12 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与现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9页。
13 李鸿章1896年9月2日在美国接受《纽约时报》专访,[美]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编著:《李
鸿章回忆录》,中国书店2011年版,第196页。
14 李鸿章1896年9月2日在美国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李鸿章回忆录》,中国书店2011年版,第
195—196页。
15 当代生物学认为,"白、黄、黑、棕色人种"的划分缺乏科学性,无生物学意义可言。遗传学家卡
瓦利,斯福尔扎(Cavalli Sforza)在世界各地进行探测,试图找到"种族"存在的遗传学证据,但 他始终没有成功。另一位遗传学家J.克雷格•文特尔(J.Craig Venter)从史洲人、拉丁人、白人、黑 人身上提取基因,结果也发现"种族"并不存在。参见[美]贝姆• P.艾伦著,郭本禹译《人格理 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15页。当代史学界也已廓清了 “白、黄、黑、棕色人种"这一 划分的由来,指出它并不是一种通过科学研究(哪怕是不靠谱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而是“一 种与客观事实无关的文化构造”,故历史学者弗兰克•迪克特(Frank Dikotter)总结称:"种族并 不存在,它们是被虚构出来的。"见[英]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第2页。
16 袁咏红:《"黄祸"论刺激下的日本人种、民族优胜论》,《世界民族》2009年第3期。
17 罗福惠:《"黄祸论”与日中两国的民族主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18 罗福惠:《清末民初中国人对"黄祸"论的反应》,《近代史学刊》2001年。
19 《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
20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版,第156页。
21 《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0页。
22 [美]浦嘉琅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页。
23 《孙文选集》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第二十三章1883年:太后欲雪庚申之耻
1 [美]马士著,张汇文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81 一
382 页。
2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83—384页。
3 《法谋安南事惟有审时量力保全大局片》,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
(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8—89页。
4 《法人谋占越南北境并欲通商云南现拟硬筹办法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
(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7—88页。其中,建议1、2、3来自丁日昌;建议4来自曾纪 泽;建议5、6来自李鸿章。
5 《遵议越南事宜折》,《刘坤一集》第二册,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58-159页。
6 《桂抚庆裕奏法人谋占越南北境遵旨预筹办法折(附上谕)》,《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r7—518页。
7 罗刚编著:《刘公铭传年谱初稿(上)》,正中书局1983年版,第385—387页。
8 《粤督张树声奏查看粤东海防情形密筹布置折》,《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第670-673页。张树声该折呈递的时间是光绪九年(1883 )八月。非是对1881年底越南 问题讨论的直接回应,但基本代表了他的立场与主张。关于对朝廷的期望,张的原话是:“委任责 成,坚持定见,勿喜于小胜,勿怵于小挫,勿摇动于一二处之得失,沉舟破釜,期以一年,彼客我 主,彼劳我逸,则法人敝,各口商务常年阻碍则各国想,待其求成,然后与议,则刚柔操纵,自我 主之,洋务转机或在于此。"
9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86页"
10 《代理粤督裕宽奏越南与法交涉请勿预其事片》,《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第 532-533 页。.
11 《北洋大臣李鸿奏与法使会议及筹办北洋防务折(附上谕)》,《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76页。
12 《复总署复陈法越兵事》,《李鸿章全集.33 •信函五》,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页。
13 《成山老人自撰年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 230—231 页。
14 《致宗湘文太守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542 页。
15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87页。
16 具体谈判情影,可参见关成《中法战争前李鸿章与宝海、脱利古谈判述论》,《韩山师范学院学
报》2005年第5期。
17 《法人谋占越南北境并欲通商云南现拟豫筹办法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
(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8页。
18 《奏夷难迭兴和局难恃请饬严申微备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
出版社1957年版,第199-200页。
19 陈宝琛著,刘永翔、许全胜点校:《沧趣楼诗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 855 页。
20 《法患未解不可罢兵请急筹战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271页。
21 《北洋大臣李鸿奏与法使会议及筹办北洋防务折(附上谕)》,《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77页。
22 《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91页。
23 《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01页。
24 《奏李鸿章贻误大局请另简贤员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
社1957年版,第215—216页。
25 《谕李鸿章左宗棠等法人侵我藩属着力筹防御》,《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第693页。
26 《曾国藩全集》(十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11页。慈禧在"天津教案"中的作为,可参见本 书前文《1870年:曾国藩身败名裂》。
27 《请罢斥李鸿章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250—252 页。
28 《妥筹边计折》,《李鸿章全集• 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1页。
29 杨国强:《移接与支细:晚清兵工业的内在困境》,《中国学》第二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版。另可参见《中国军事史•第二卷(兵略下)》,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847—848页。
3 0 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3 9页。
31 [美]何天爵:《中国的海陆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中国史学会主
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66页。
3 2 《复黎召民廉访》,《李鸿章全集-3 3 •信函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33 《复总署复陈法越兵事》,《李鸿章全集• 33 •信函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页。
34 《徐延旭吕春藏笔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 483—484 页。
35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一0,第28-29页,转引自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
社2002年版,第271页。’
36 《法国海军部档案》BB-4, 1956年,第36页,转引自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版,第288页。
37 《一八八四年法国进军越南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371页。
第二十四章1884年:改革来到了分水岭
1 盛昱奏折全文,见《晚清i•庭实纪》,(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版,第】17—119页。
2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676—1677页。亦可参见《翁同就日记》 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19页。
3 《晚清宫庭实纪》,(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版,第118页。
4 胡思敬:《国闻备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
1831 页。
5 盛昱:《获谴重臣未宜置身事外,请量加任使,严予责任以裨时艰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转引自董守义:《恭亲王奕,斤》,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页。
6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四年四月初二日。
7 朱诚如、张玉芬:《清代皇嗣制度》,故宫出版社2013年版,第245页。
8 胡思敬:《审国病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四十七辑第445种,(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0年版,总第1259页。
9 《总署奏法人欲与中国会商越事折(附上谕及条文)》,《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5年版,第597页。
10 《翁同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16页。
11 《翁同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16页。
12 《复丁雨生中丞》。《李鸿章全集33 •信函五》,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13 史念祖:《召对随录》。转引自《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28—330页。
14 《曾国藩年谱长编》下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5页。
15 《朴园越议》卷上,第26页,转引自《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42页。
16 《朴园越议》卷上,第26页,转引自《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42页。 ,
17 梁溪坐观老人:《清代野记》,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有必要说明的是:奕谡执政后
不久,见识即有所改变,转而支持李鸿章建设北洋海军、建设铁路、布设电报线。这种改变,与李
鸿藻等清流中人切实接触政务之后,即在见识上与恭亲王奕沂等渐趋接近,是相似的现象。
18 《朴园越议》卷上,第29页,转引自《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43页。
19 刘体仁:《异辞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20 萧德浩、吴国强编:《邓承修勘界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21 雪珥:《帝国政改》,线装书局2012年版,第32-33页。
22 陈悦:《中法海战》,台海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105页。
23 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34页。
24 黄娴:《〈中法简明条款〉法文本及其汉译》,《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5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新世界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页。
26 《军机处密寄直隶总督李鸿章上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
社1957年版,第348页。
27 《刘恩溥请饬李鸿章整军经武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347页。
28 《醇亲王奕谡致军机处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52页。
29 《军机处电寄岑毓英谕旨》《军机处电寄潘鼎新谕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
(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81页。
30 《中法海战》,台海出版社2018年版,第112—116页。
31 《中法海战》,台海出版社2018年版,第117页。
32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版,第381页。
33 《总署致法使询和议如何进行照会》,《清季外交史料》(3),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第 850—851 页。
34 姜鸣:《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编年(1860-191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262一 263 页。
35 《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619页。
3 6 《寄译署》,《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06页。
37 《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5页。
38 束世故:《中法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32页。
39 《左宗棠全集•奏稿八》,岳麓书社2014年版,第539页。
40 《军机处奏呈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拟给各国照会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