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军机处奏呈览覆给赫德电稿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428页。
42 Hart' s Journals, Vol. 29, 27 July 1884; Hart * s Journals, Vol. 29, 30 July 1884,转引自张志勇: 《静德与中法越南交涉》,《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2期。
43 张志勇:《款德与中法越南交涉》,《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2期。
4 4 《中法新约》,《中国近现代史参考资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一】2 7页。
45 《论详约与草约之并同》,《申报》1885年6月13日。 -
46 孙文:《建国方略》第八章"有志竟成",上海民智书局1992年版。
47 宝成关:《西潮与回应:近四百年思想婚替研究》,吉林人民由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4 8 《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8卷,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17页。
49 奕保:《九思堂诗稿续编》卷12,转引自孔令仁、李德征主编:《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山东 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1页。
50 此中情形,可参见姜鸣《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晴的政局和人物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版,第344-345页。
51 《等督张树声奏查看雪东海防情形密筹布置折》,《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第670—673 页。
52 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一册,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第58页。
53 《寄龙州送潘抚》,《李鸿章全集•21 •电报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54 《寄龙州送潘抚》,《李鸿章全集• 21 •电报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55 《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1-612页。
56 《张靖达公奏议》卷八,•第32—34页。 ^
57 胡珠生:《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58 汤震:《危言》卷一 “议院”,第9页。
59 陈先松、陈兆肆:《三海工程筹款述论》,《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60 王道成:《吸和园修建经费新探》,《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
61 李鹏年:《一人庆寿举国遭殃:啥迷慈禧"六旬庆典"》,《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3期。
第二十五章1885年:企业转型成了衙门
1 八大船商分别是:郁森盛、沈生义、王公和、李久大、郭万丰、王永盛、经正3己、萧星记。见沈宝 禾《忍默恕退之斋日记》,《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0—241页。
2 齐彦槐:《海运南漕议》,转引自易惠莉:《沙船商人与上海传统城市化和近代社会变迁》,《国
家航海》第14辑,第152页。
3 李鸿章:《上海一口豆石请仍归华商装运片》,同治元年(1862)六月十三日。
4 《近代中外贸易冲突及中国应对举措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T61页。
5 《海运回空沙船请免北税折》,《李鸿章全集• 2 •奏议二》,安徽数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
369 页。
6 郑观应:《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7 《遵旨复议南漕运京请准变通成例并饬王大臣及户部集议新章折》(同治二年九月十二日),《曾
国藩全集》(六),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18页。
8 吕实强:《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976年版,第163页。
9 《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976年版,第165-167吼
10 陆世仪:《漕兑揭》,《魏源全集第15册:皇朝经世文编卷34一卷53 (户政)》,岳麓书社2004年
版,第472页。
1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议购雇夹板船试办海运,转引自《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北)“中
研院"近史所专刊1976年版,第170页。
12 《海防档》,购买船炮(三),转引自戴鞍钢:《大变局下的民生:近代中国再认识》,上海人民
出版社2012年版,第224页。 •.
13 宋晋:《船政虚耗折》同治十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上海,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5—106页。
14 《致哲中堂》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 30 •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387页。稍后,李鸿章即发现江南制造局和福州造船厂所造皆是兵船,"并无商船可领"。
15 《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 5 •奏议五》,安徽教育出
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
16 《试办招商轮船折》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 5 .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 257—258 页。
17 《复刘仲良方伯》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 30 •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616页。
18 《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976年版,第226页。
19 《轮船招商公局规条》,陈旭麓、顾廷龙、江熙主编:《成宣怀档案资料•第八卷•轮船招商
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
20 《复何筱宋制军》同治十一年十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 30 •信函二》,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477页。
21 《唐廷枢、徐润、张鸿禄上李洛章禀》光绪七年,转引自夏东元:《晚清洋务运动研究》,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页。
22 《交通史,航政编》第一册,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1年编印,第143—144页。
23 余德仁:《论唐廷枢与轮船招商局》,汤照连主编《招商局与中国近现代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132—133 页。
2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2页。
25 《唐廷枢、徐润、张鸿禄呈(李鸿章)核招商局收入表》,转引自《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26 [美]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朝工业化:盛宣怀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156页。
27 《交通史•航政编》第一册,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1年编印,第56页。
28 《徐润、唐廷枢、张鸿禄上李鸿章札》,转引自黎志刚:《轮船招商局国有问题(1878-1881)》,《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8年第17期(上)。
29 《请罢斥李鸿章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250—252 页。
30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招商局档“署北洋大臣李批”,档号468/5721,转引自朱荫贵:《中国近代
股份制企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31 《李鸿章致张佩伦》光绪十年三■月十五日,《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版,第371页。
32 《招商局收归国营之历史根源》( 1930年11月11日),《银行周报》第14卷43号杂纂,第10页。
33 夏东元:《晚清洋务运动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页。
34 《中国早朝工业化:盛宣怀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7页。
35 《轮船招商局节略》光绪三十二年,转引自夏东元:《晚清洋务运动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179页。
36 汪熙:《论晚清的官督商办》,《求索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
3 7 《危言•开矿》,《汤寿潜史料专辑》,萧山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93年版,第245页。
38 《麦孟华集》,顺德县志办公室1990年编印,第67页。 '•
39 《罗浮待鹤山人诗草》第二卷,第29页。
40 《盛世危言》"吏治上"。
41 《盛世危言后篇》第三卷,第】4页。
42 《盛世危言》“议院上”。
43 《要世危言》"商务二”。
44 《盛世危言后篇》第六卷,第10-11页。
45 《盛世危言》"自序"。
第二十六章1886年:拿昆明湖换渤海
1 [日]安冈昭男著,胡连成译:《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
131^Q
2 徐建寅:《欧游杂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
3 《致醇邸复陈海军规模筹办船坞》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33 •信函五》,安
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92页。
4 《致捷璀琳》光绪十二年六月初八日,《丁汝昌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5 《寄译署转呈醇邸》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三日辰刻,《李鸿章全集• 22 •电报二》,安微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69页。
6 《禀清帅》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丁汝昌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6页。
7 《北华捷报》所译之1886年8月27日《申报》,第224页,转引自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
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7页。
8 《北华捷报》所译之1886年8月27日《申报》,第225页,转引自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
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7页。
9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 7一】38页。
10 王家俭:《中日长崎事件交涉(1886—1887)》,《台湾师大历史学报》1977年第5期。
11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12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13 《世外井上公传》第三卷,第719页,转引自《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34页。
14 孙建军:《1886年北洋舰船长崎油修起因探析》,《大连近代史研究》2007年刊。
15 《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1—212页。
16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17 奕承等:《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页。
18 《李光昭欺罔招摇折》同治十三年八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 6 •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15—117页。
19 《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2110页。
20 《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2123-2125页。
21 《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2141-2142页。
22 《内务府档案•奉宸苑第4602号卷》,转引自叶志如、唐益年:《光绪朝三海工程与北洋海军》, 《历史档案》1986年第01期。 ••
23 《翁同睇日记》第五卷,中西书局2012年版,总第2100页。
24 《醇亲王致李鸿章函》光绪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海军衙门函稿(未刊稿)》,转引自姜鸣:《龙
旗飘扬的舰队;近代中国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 5页。
25 陈义杰整理:《翁同解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总第2256页。
26 秦雷:《清朝海军"贵胄学校"一一昆明湖水操学堂始末》,第九届清宫史研讨会会议论文。
27 《致张佩纶》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33 •信函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572页。
28 《复总署请设海部兼筹海军》光绪十年二月十三日,《李鸿章全集• 33 •信函五》,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8年版,第368页。
29 可参见徐笑运《清季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章京研究》,《历史档案》2019年第4期;徐笑运《总理海
军事务衙门制度建设及其政务运作》,《历史教学问题》2019年第6期。
30 王道成:《颐和园与海军衙门》,《北京学研究报告(2007)》,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一
106 页。
31 叶志如、唐益年:《光绪朝三海工程与北洋海军》,《历史档案》1986年第1期。
32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版,第401页。
33 《军机处代递徐承祖论韩事函》(附日人密探各事清册),《清季外交史料》(3),湖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7-1308页。
34 《复庆邸》光绪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致总署论电灯新式并催造路拨款》光绪十七年五月二十六
日,《李鸿章全集。 35 •信函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214页。
35 孙宝虐:《日益斋日记》,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97-198页。
第二十七章1887年:广学会的成立
1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2 《同文书会发起书》,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页。
3 梁碧莹:《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299页。
4 《同文书会年报》第四次,1891年,《出版史料》1988年第3、第4期合刊,转引自王林:《西学与 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5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6 《谕禁止外人入内地放赚及贩卖灾民妇女》,《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253页。
7 《谕禁止外人入内地放赈及贩卖灾民妇女》,《清季外交史料》(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如15
年版,第253页。
8 苏州博物馆:《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页。
9 《谢家福日记(外一种)》,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84—85页。
10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11 尚智丛:《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
12 《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13 《近代中美文化交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302页。 •-
14 [英]苏特尔著,[英]梅益盛、周云路译述:《李提摩太传》,广学会1924年出版,第57页。
15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 138 页。
16 段埼:《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7—68页。
17 [美]杰西•卢茨著,曾矩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18 胡汉民:《戊戌庚子死事诸人纪念会中之演讲》,1905年旧历九月初八。
19 [英]苏慧廉著,关志远等译:《李提摩太在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20 王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47—48页。
21 《广学会年报》第十一次( 1898年),《由版史料》1992年第1期。
22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86页。
23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24 赖建诚:《亚当•斯密与严复》,浙江大学出版社如09年版,第5页。
25 [英]艾约瑟等:《西学启蒙两种》,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313—316页。
26 马林:《富民策》"序言"。
27 花之安:《自西徂东》,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4页。
28 [美]林乐知:《译民主国与各国程及公议堂解》,李天纲编校:《万国公报文选》,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7—440页。
29 [美]林乐知:《欧洲与中国关系紧要论略》,《万国公报》第352卷,第720页,转引自袁伟时:
《中国现代思想散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30 [美]林乐知著译,蔡尔康纂辑:《中东战纪本末》“王韬序”《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
七十一辑•中东战纪本末》,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2页。
31 孙家鼐:《复龚景张太史心铭书》,《万国公报》第91卷,1896年8月。
32 《康南海自订年谱》,(吾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35页。
33 梁启超:《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1914年,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茂 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5页。
34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146页。
第二十八章1888年:北洋海军以残阵成军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95—196页。
2 以上总结,参考了《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版,第269-275页;马骏杰:《重读北洋海军》,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版,第208—214页。
3 《复醇邸议拟海军程奏底》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 34 •信函六》,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8年版,第386页。
4 《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资料氾编》(下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版,第
746—747 页。
5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319 页。
6 《复醇邸议拟海军程奏底》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 34 •信函六》,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8年版,第386页。
7 王袱主编:《严复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2—353页。 —
8 《海军惩劝程片》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 15 •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451页。
9 马骏杰:《重读北洋海军》,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版,第215—229页。
10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319页。
11 张一摩:《心太平室集》卷八,丈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24页。
12 《附光绪十七年五月初五日上谕》,《李鸿章全集74 •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13 《复奏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光绪十七年八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74 •奏议十四》,安微教育
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155页。
14 山东巡抚、帮办海军大臣张曜于1891年8月23日去世。去世前留有一封遣书给李鸿章,内称:"所 难瞑者,身为海军帮办大臣,抚东五年,沿海炮台尚未修备,此北洋第一重门户,竟不能躬睹厥 成,曜身死心未死也,今一一托诸中堂,愿有以永固国家久远之基……惟中堂为国努力。七月十七 日戌刻。张曜遗书。"见《李鸿章全集74 •奏议十四》"附张曜遗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148页。李鸿章遵张曜遗嘱,将该遗书呈递给了光绪皇帝。李鸿章在回奏中提及张曜,可能 是希望光绪皇帝能够回忆起张的这封遗书,进而意识到地台修筑尚未完工是一个基本事实。
15 《复奏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光绪十七年八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 14 •奏议十四》,安徽教育
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16 《复前河台吴》,《李鸿章全集• 3 5 •信函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222页。
17 《致张佩纶》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33 •信函五》,安徵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572页。
18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8页。
19 琅成理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曾致函中国驻英使馆参赞马格里,称"福建帮”在北洋海军中势
力庞大,各舰艇均被他们的亲晟填满,训练有素的北方人则被他们排斥。见《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 志( 1860—191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406页"
20 《香港交水师总兵林增泰等》光绪十六年二月十七日辰刻,《李鸿章全集• 23 •电报三》,安徽教
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1 《复伦敦薛使》光绪十六年七月初八日巳刻,《李鸿章全集• 23 •电报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85页。
22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404页。
23 王家俭:《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24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404页。
25 《复奏海军统将折》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 15 •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 405—406页。
26 王伯恭著,郭建平点校:《蜷庐随笔》,山西古籍由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27 成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一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6页、第94页、第99页。
28 《言有章致盛宣怀函》光绪二十年六月初六,《感宣怀档案资料•第一卷•甲午中日战争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
29 李国祁:《清末国人对中日甲午战争及日本看法》,《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1995年。
30 《寄丁提督》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四日申刻,《李鸿章全集• 24 •电报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166页。 *•
31 《寄刘公岛丁军门》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日午刻,《李鸿章全集• 24 •电报四》,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89—190页。
32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中国档案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6卷,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32年版,第11页。•
33《寄旅顺丁提督龚道》光绪二十年九月初六日巳刻,《李鸿章全集• 25 •电报五》,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8年版,第17页。
34[日]藤村道生著,米庆余译:《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35《复陈陆海兵数为倭事筹备的饷折》光绪二十年六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 15 •奏议十五》,安 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374页。
36[日]小川又次著,米庆余译:《征讨清国策案》,《日藏甲午战争秘录》,(澳门)中华出版社 2007年版。该《策案》是小川又次在两次秘密赴华侦查及听取诸多谍报人员汇报后,于1887年2月 完成。其"攻击策案"分“彼我形势" "作战计划" "善后处理”三大部分。有评价称,甲午战争 "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战略方案进行的"。
37董蔡时、王建华:《关于甲午陆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
38司督阁:《甲午战时辽居忆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六册,中华书局1993 年版,第357页。
39[日]龟井兹明著,高永学、孙常信译:《血证:甲午战争亲历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版,第231—232页。
40《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07页。
41陈霞飞:《中国海关密档》第六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24页。
第二十九章1889年:光绪大婚不给慈禧面子
1《清高宗实录》卷一四八六,乾隆六十年九月上,辛亥。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十日,207/3-50-3,转引自茅海 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1—12页。
3《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2190页。
4《光绪朝东华录》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2542页。
5《屠光禄奏疏》卷四第18页《归政届期谨陈旧章疏》,转引自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 (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748页。
6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7《戊戌变法史研究》(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748页。
8蔡乐苏、张勇、王宪明:《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十五年春季《上谕档》,转引自《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 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10《翁同解日记》第四册, 中华书局1989年版,总第2256页。
11《翁同斛日记》第四册, 中华书局1989年版,总第2102页。
12《翁同益日记》第四册, 中华书局1989年版,总第2103页。
13《翁同舒日记》第四册, 中华书局1989年版,总第2261页。
14《翁同解日记》第四册, 中华书局1989年版,总第2261页。
15《翁同睇日记》第四册, 中华书局1989年版,总第2159页。
16《翁同麻日记》第四册, 中华书局1989年版,总第2159页。
17《翁同卷本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总第2160页。
18《清宫遗闻》“慈禧后致疑于奕谋",《清朝野史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19 姜鸣:《一时者旧凋零尽:光绪十六年冬季的传染病》,《东方早报》2013年3月17日。
20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75页。
21 [英]濮兰德等著:《慈禧外纪》,辽沈书社1994年版,第98页。
22 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81-85页。
23 《寄总署》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刘坤一集》第三册,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345页。
24 《寄总署》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刘坤一集》第三册,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346页。
25 《张塞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42页。
26 王照口述、王椅相笔录:《德宗遗事》,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11辑,四川人民出 版社1985年版,第253页。
27 《致荣中堂》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刘坤一集》第五册,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43页。
28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北京古藉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29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536页。
30 流行的说法称,这份假照会是溥儒之父载漪等人伪造,目的是给慈禧太后制造危机感,加速她废黜
光绪的进程。但相蓝欣认为,此说缺乏史料依据,据他推断,这份照会的原型,是李提摩太提交给 各列强政府的几条针对中国问题的建议。这份建议被身在上海的江苏统道罗嘉杰获取后,将之报告 给荣禄,荣裸随后将之面呈慈禧。见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3年版,第299—302页。
31 刘北汜、李毅华主编:《故宫旧藏人物照片集》"前言",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
32 德龄:《清宫禁二年才己》,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147页。
33 徐珂:《清稗类钞》,转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版,第273页。
第三十章1890年:清帝国开炼钢铁
1 当时,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因事离队,右翼总兵刘步籍即将提督淡降下,换升总兵族。此举被痕威 理视为对自己的藐视与挑衅。因琅威理当时的身份是“水师副统领" "赏加提督衔"。提督离开, 副提督尚在,却改升总兵旅,琅无法接受。
2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64页。
3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张文囊公全集♦奏议》卷二十七,(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版,
第1-4页。
4 《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署贵州巡抚潘府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上海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9页。
5 《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署贵州巡抚潘府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上海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9页。
6 王瑰、陈艳丽、马晓粉编:《〈清实录〉中铜业铜政资料汇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第368页。
7 《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署贵州巡抚潘薪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上
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9—172页。 ••
8 《复潘伟帅》,《曾国荃集》(四),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324—325页。
9 方一兵:《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
10 《光绪十六年六月四日贵州巡抚潘需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上海人民
出版社1961年版,第182页。
11 《光绪十六年六月四日贵州巡抚潘磨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浑务运动》(七),上海人民 出版社1961年版,第182—183页。
12 《光绪十六年八月三日贵州巡抚潘蔚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上海人民 出版社1961年版,第183—184页。
13 湖北看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8页。
14 《致广州李制台》,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七日发。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25页。张之洞曾在电文里对继任粤督的李瀚章说:"盖铁机非洞 所自请带者,公既嘱令移鄂,即不肯以铁款累雪。布机乃洞所愿带者,公于所筹本款似宜有以济鄂 也。"张带走了纺织厂所需的进口 “布机”,却没有带走炼铁厂所需的进口 "铁机”,显见他一开 始并无在湖北开设钢铁厂的打算。
15 《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16 《致海署》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八日发,《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89一 5340页。
17 《复调鄂督张》光绪十五年十月初九日亥刻,《李鸿章仝集• 22 •电报二》,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546页。
18 《寄醇邸》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十日巳刻,《李鸿章全集• 22 •电抠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546页。
19 《筹拟铁矿情形禀》光绪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夏东元:《残宣杯年谱长编》(上),上海交
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竟319—320页。
20 《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21 《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
22 《盛宣怀致张之洞函》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二日,《盛宣怀档案^科•第四卷•汉冶萍公司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10页。
23 《致海署》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发,《致京李中堂》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发,《张之洞全 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3页。
24 袁为鹏:《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学版)》2001年第1期。
25 袁为鹏:《政治与经济之间:清末汉阳铁厂厂址定位问题新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 4期。
26 《钟天纬致盛宣怀函》光绪十七年七月初一日,《感宣怀档案资科•第四卷•汉冶萍公司 (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28页。
27 叶景葵:《卷庵书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上海人民由版社1961年版,
第526页。
28 《查明炼铁厂用款咨部立案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三日,《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1295页。
29 《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页。
30 姜铎:《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128页。
第三十一章1891年:皇帝开始学英语
1《花甲记忆》,学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312页。本小节参考了邹振环《光绪皇帝的英语学习与进 入清末宫延的英语读本》,《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
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第4998页。原载《字林西报》,1892年11月4日。
3《翁同铢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82页。
4《翁同铢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81页。
5《翁同徘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83页。
6《翁同稣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84页。
7曹舒丽安:《我的外祖父颜永京牧师》,《颜惠庆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 295 页。
8"咨送"指的是:广州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的学生三年学满后,考试成绩优异者,可授予官衔并 保送入京,进入京师同文馆参加复考,通过者可以留馆肆业深造。
9《花甲记忆》,学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310—312页。这次演讲没有办成。丁金良说,没办成的原 因是“各国特使在过年的时候都谢绝前来恭听皇上所准备的一篇英文演讲稿"。
10[美]何德兰著,晏方译:《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 78页。
11《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9—80页。
12《中外杂志:天直聪明》,《向图新报》1891年第12卷第9期,第19—21页。
13《天亶聪明》,《万国公报》1892年第37期,第6页。
14《天亶聪明》,《申报》1893年9月3日;《报纪天直聪明一则系之以论》,《申报》1893年9月8日。
15[英]李提摩太:《恭记:皇上肄习英文事》,《万国公报》1892年第37期,第8-9页。
16杨代春:《(万国公报〉与晚清中西文化交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17详情可参见本书前文:《1887年:广学会改变中国》。
18《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1页。
19《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第4998页。原载《字林西报》,1892年H月4日。
20苏精:《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56页。
21《光绪皇帝学英语》,《纽约时报》1892年2月4日。郑曦原编,李方惠等译:《帝国的回忆:〈纽 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9页。"12月28日讯”指的是 1891年12月28日。
22《翁同解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5 8页。
23《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取书店2009年版,第119—121页。
24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61页、第186页。
25《翁同能日记》第四册, 26《翁同睇日记》第四册, 27《翁同益日记》第四册, 28《翁同酢日记》第四册, 29 《翁同稣日记》第四册, | 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52页。 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52页。 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56页。 .、 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66页。 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 30页。 |
30陈旭麓:《关于〈校邠庐抗议〉一书—兼论冯桂芬的思想》,《近代史思着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2—223页。
31 《显志堂稿》序,光绪二年校邠庐刊,吴序。第5页。
32 《翁同铢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95页。
33 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90页。
34 冯桂芬:《校邠"抗议》之"采西学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35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页。
36 《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54-65页。
37 《广学会年报》第十一次( 1898年),《由版史料》1992年第1期。
38 《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39 扬家骆编:《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二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17页。
40 《翁同解日记》第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32页。
41 《翁同舒日记》第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34页。
42 《矢野文雄致西德二郎(机密第60号信)》,1898年6月24日,转引自《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77页。
43 《翁同静日记》第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28页。
第三十二章1892年:周汉被精神病
1 郭舜平等译:《田贝致布薪恩函》,第1312号,1891年5月27日于北京美国使馆,7月2日收到。收 录于《清末教案: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79—280页。
2 周汉:《大清臣子周孔徒遗嘱》,光绪二十四年,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 1984年版,第225页。
3 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4 王继平:《清季湖南教案论略》,《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5 《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条款》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四,转引自李济琛、陈加林主编:《国耻录:旧
中国与列强不平等条约编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2页。
6 《周程朱张四氏裔孙公启》光绪十六年二月一日,《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
176 页。
7 《谨遵圣谕辟邪》光绪十六年正月一日,《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75页。
8 《鬼叫该死》附"灭鬼歌",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1891年12月11日)。《反洋教书文揭帖 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01页。文末署名称:"万里城、严防内、官斌、平亥、常乐清、师 孔、黎庶忠、齐心战,各印赠十万本”,共计80万册。显然,这八个名字都是化名。
9 《掌京首道监察御史关辅汉,兵部车驾司员外郎杨再省,通政使司籁外知事岳佐清奏议》光绪 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82页。"关辅汉” "杨再 省" "岳住清"三人均非真名。
10 《鬼叫该死》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00页。
11 《湖南通省公议》光绪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 224 页。
12 夏燮:《中西纪事》第20卷,第9页,转引自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1987年版,第451页。
13 《湖南士民公传》光绪二年八月,《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04页。
14 吕实强:《周汉反教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第422页。
15 《致总署》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发,《张之洞全集》第七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 5667—5668 页。
16 《致天津李中堂》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九日发,《张之洞全集》第七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5674页。
17 《复总署论湖南毁教书图》光绪十八年正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 35 •信函七》,安微教育出版
社2008年版,第312页。
18 《致总署、天津李中堂》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三日发,《张之洞全集》第七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5685页。
19 《李中堂来电》光绪十八年三月十四日未刻到,《总署来电》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五日申刻到,《张
之洞全集》第七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85页。
20 《湖南通省公议》光绪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
224 页。
21 黄海:《花随人圣庵报忆(附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7直。
22 《致长沙陈抚台》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七日申刻发,《张之洞全集》第九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7530—7531页。
23 《致长沙陈抚台》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七日申刻发,《张之洞全集》第九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7531页。
24 成其章、王如绘编著:《晚清教案纪事》,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
25 《郭嵩海请付史馆折》"批示"光绪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 14 •奏议十四》,安徽
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26 李鸿章此举,既是为故友尽心力,也有意借着褒奖郭嵩春来犷张洋务的生存空间。按李鸿章给兄长 李瀚章的私信,"筠仙请宣付史馆,奉朱批:郭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招物议,所请着不准行。 闻由礼力持。筠老忠诚力学,至死犹被恶名,数奇可慨。惟弟与心交四十余年,不可无此一路,以 尽后死之责也"。见《致李瀚章》光绪十七年八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 35 •信函七》,安微教 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页。"礼"即礼亲王世铎。世铎的意见能得到慈禧的认同,可知清廷中 枢此时已趋于保守。
27 周汉:《供词》(三),刘苏华、李长林选编:《湖南近现代社会事件史料选编》,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0页。
第三十三章1893年:关东铁路为太后大寿让路
1 慈禧六十大寿庆典的耗银,具体数目已不可考,但在千万两白银以上是可以确定的。据一份不完整
统计:衣物耗械232万余两;金饰合银38.6万两;辇轿耗银18.3万两;架彩、彩绸耗银101万两;彩 殿、彩棚耗银46万余两;铺塾(仅算入颐和园与中南海内的福1理)、陈设耗银22.4万余两;灯只耗 银27.7万两;匾额、对联耗银7万余两;各处修缮工程,仅慈宁宫与宁寿宫即高达55万余两;街道 点景工程耗根至少240万两;宴席、演乐与唱戏,至少耗租80万两;赏用物品至少耗银30万两。见 《一人庆寿举国道殃:略述慈禧"六旬庆典"》,《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3期。
2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六十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 5740—5741 页。
3 参见本书前文《1869年:拒铁路于国门之外》。
4 《光绪朝东华录》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1862、第1867页。
5 《复醇邸议铁路驳恩相徐尚书原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 34 •信函六》,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3页。
6 《光绪十五年三月初二日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张之洞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0—255页。
7 《致海署》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八日发,《张之洞全集》第七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版,第5389页。
8 《清实录》第五十五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57页、第764页,转引自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 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艰难起步》,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9 《致海署、天津李中堂》光绪十六年三月初十日发,《张之洞全集》第七册《电牍》,河北人民出
版社1998年版,第5474页:
10 围绕着关东铁路是否预订汉阳铁厂所产之铁轨,张之洞与李鸿章有过一番激烈的词锋往还。详见朱
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艰难起步》,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一 294 页。
11 《致总署预估关东路工》光绪十六年三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 35 •信函七》,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46页。
12 《寄译署庆邸》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日辰刻,《李鸿章全集・23 •电报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354—355页。
13 有资料称,李鸿章此电的含义,是"慈禧太后六十庆典在即,户部向鸿章商借关东铁路建筑款 二百万。鸿章函总署:'函路需费,请另筹。'"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 忠公(鸿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5006页。此说显然错解了李鸿章的这封 电报。
14 《附海署来电》光绪十九年三月十九日亥刻到,《李鸿章全集• 23 •电报三》,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354页。
15 《交通史路政编》第七册,交通铁道都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7页。
16 李鸿章这番担忧并非借口。李留心钢铁事业甚久,对汉阳铁厂的情况比较熟悉,不太相信张之洞可
以将铁厂办好。事实也正如他所担忧的那般,汉阳铁厂在张之洞手里始终未能炼出一根合格的铁 轨。参见本书前文《1890年:清帝国大炼钢铁》。
17 《附:庆邸寄鄂督张》光绪十九年四月初九日亥刻到,《李鸿章全集• 23 •电报三》,安徽教育出
版社2008年版,第368页。
18 《致总署论永定河》光绪十九年十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 35 •信函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575页。
19 有材料称,1894年1月5日,"慈禧作寿需款,鸿章奉命暂停山海关外铁路,移作庆典之用”。见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第5009页。
20 《铁路停工》,《申报》1894年3月22日。
21 《工人失业》,《申报》1894年3月27日。报道中的"营口访事人",即《申报》在营口招聘的记
者。1872年《申报》刊登广告《招延访事》,向社会公开招募新闻采编人员。之后,《申报》用 了大约三年时间,在全国26个重要城市聘请了 "访事人",来保证可以及、时报道各地发生的重要 新闻。
22 《光绪朝东华录》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230页。
23 《光绪朝东华录》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230-3231页。
24 《张之洞的别敬、礼物与贡品》,茅海建:《依然如旧的月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第229—230页。
25 《吁恳赏给地段祝嘏折》光绪十九年十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 15 •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8年版,第204页。
26 《直隶派办庆典点景地段委员随同照料折》,《李鸿章全集,15 •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422页。
27 《万寿点景工需续申报效折》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刘坤一奏疏》(二),岳麓书社2013年
版,第862页。
28 《一人庆寿举国遭殃:略述慈禧"六旬庆典”》,《故宫博物院院刊》]984年第3期。
29 茅海建:《张之洞的别敬、礼物与贡品》,茅海建《依然如旧的月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如14年版,第232页。 .
30 《致总署:议兵轮分年大修》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 35 •信函七》,安徽教育
出版社2008年版,第587页。
31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第 5008—5009 页。
32 表格引自何家伟、龚松柏《交通运输与中日甲午战争》,《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Q1年第4期。
33 [日]小川又次著,米庆余译:《征讨清国策案》,《日藏甲午战争秘录》,(澳门)中华出版社
2007年版。
34 李秉衡:《致浙江廖谷中电》,《李秉街集》,第611页,转引自《中日甲午战争全史•第三卷•战 争篇(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2页。
35 刘晨:《从交通运输看清军在中日辽东战役的失败》,《西部学刊》2019年第22期。
第三十四章1894年:大清"战胜" 了日本
1 清廷陆军与海军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见本书前文《1878年:连小小的武举也废不掉》
《1886年:拿昆明湖换渤海》《1888年:北洋海军以残阵成军》与《1893年:关东铁路为太后大寿 让路》四章。本文不再赘述。
2 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41页。
3 全部版画展出网址:https: // www.jacar.go.jp/jacarbl-fsjwar-j/gallery/index.htmlo 本章所述涉及版画, 皆可在此网址查询到,以下不再赘述。
4 唐权:《清末版画中的甲午战争》,《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9月9日。
5 张伟:《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岷起、发展及其演变》,《历史文献》第十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版,第330页。
6 《清末版画中的甲午战争》,《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9月9日。
7 《附译署来电》,《李鸿章全集,24 •电报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8 《济远航海日志》,转引自成其章:《中日甲午海战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
168 页。 ‘
9 陈悦:《北洋海军舰船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页。
10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81页。
11 《申报》1894年8月1日刊文《牙山战记》称,"华兵精神百倍,无不以一当十,廖战良久,日兵辙
乱旗靡,遂即退回。惟统领叶志超军门,当两军相见之时,一马当先,蓦受枪弹,以致所伤甚重, 遽陨大星,诚可惜也"。该报道未明言信息来源。另有《牙山大捷图》,图中文字称:"牙山为叶 聂二军门驻守之所。倭逆以四千余众来攻,我军只二千余名,各奋神威,以短兵相接,斩获倭首 二千余级。倭逆知势不敌,急调据韩城之兵接应。然兵锋既柱,依然败北而逃。是役也,我军以少 击众,死伤无几,倭兵已死伤过半矣。他日雄师大集,倭人知其死所乎。"
12 《申报》1894年7月30日刊文《禁传暗电》称:"目下中国各电报局出一新章,凡暗码之电,概不
传递,盖虑有意外之事也。"
13 陈平原:《图像叙事与低调启蒙一一晚清画报三十年》,《文艺争鸣》20】7年第4期、第7期。
14 《实事求是》,《申报》1894年8月28日。
15 [日]陆奥宗光著,伊舍石译:《蹇蹇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0—51页、第148—149页、
第 152-153 页。 ^
16 吕万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密电码是怎样被破译的》,《历史教学》1979年第6期。
17 [美]丁渔良:《同文馆记》,《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版,第171—172页。
18 黄协境:《本报最初时代之经过》,《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年编,第26页。
19 士绅们的这种自信,可参见本书前文《1883年:太后欲雪庚中之耻》。
20 《点石斋画报》初集甲册序文。
21 《胜倭确信》,《中报》1895年3月5日、3月6日。
22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4页。
23 徐沛、周丹:《清末民国画报上的战争叙事与国家神话—以中日军事冲突的图像表征为例》,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0期。
24 《高事要电》,《申报》1894年7月25日。此节分析,参考了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
的失实报道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25 《论和议有可成之机》,《申报》1895年2月9日。
26 雪珥:《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对此略有描述,见该 书第H7页。笔者未曾查阅《字林沪报》。
27 《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32),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图119。
28 蒋廷敲:《蒋廷皴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第三十五章1895年:朝野反思甲午之败
1 [法]施阿兰著,袁传璋、郑永慧译:《使华记(1893-1897)》,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
12页。
2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第5064页。
3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152页。
4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第 5064 页。 ..
5 军机处《洋务档》,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转引自《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婺注》,
生活•读书,新知三朕书店2009年版,第84—85页。
6 《翁同稣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03页。
7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8 军机处《洋务档》,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转引自《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
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1—102页。
9 康有为的《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而图自强呈》(又名《上清帝第三书》)也在其中。康此时的改
革思想,主要得自广学会出版的西学著作和《万国公报》的政论文章。光绪皇帝也喜欢阅读这些书 和报纸。这可能是康有为的奏折被选中的主要原因。广学会的情形,见本书前文《1887年:广学会 改变中国》;光绪的阅读情形,见本书前文《1891年:皇帝开始学英语》。此外,陈炽的《请一意 振作变法自强呈》(又名《上清帝万言书》)也被光绪选中。甲午年之前,翁同铢等曾向光绪推荐 过陈炽的《庸书》。
10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2页。
11 《翁同钵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09页。
12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07页。
13 据翁同解称,胡熠架的奏折是由两位深谙西学的学者,浙江定海人王修植与安徽绩溪人邵作舟执笔 "代作"。见《翁同酢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12页。
14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15 《翁同解日记》第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32页。
16 参见本书前文《1891年:皇帝开始学英语》第三小节"光绪的思想逸出牢笼“。
17 李秉衡:《李忠节公(鉴堂)奏议》,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760—761页。
18 《李忠节公(鉴堂)奏议》,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761页。
19 额勒精额:《遵议各处条陈时务就不可开铁路等敬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一日;《军机 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分别转引自《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第104页;张海荣:《关于引发甲午战后改革大讨论的九件折片》,《广东社会科学》 2009年第5期。
20 《中日会议和约已成折》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 16 ♦奏议十六》,安徽教育
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21 《据实陈奏军情折》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 15 ♦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423页。
22 《复新疆巡抚陶模》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 36 •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85页。
23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83-284页。
24 翁飞、董丛林编注:《李鸿章家书》"示儿",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60—161页。
25 查继佐:《罪惟录》卷十八"科举志•总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7页。
26 《复莲池书院山长吴》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36 •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109—110页。在给其他友人的信函中,李鸿章也多次表达过相同的见解。
27 郭嵩森之前,晚清朝廷观察西方,有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林则徐的时代。那时节,西方只是中国人一厢情愿想象的西方。这位虎门销烟的英雄,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荒诞地写道:英国兵 的双腿构造与中国不同,屈伸艰难,他们只要倒下去就爬不起来,故而英军毫无陆战能力,不必担 忧他们登陆。第二个阶段,是斌椿的时代。这位老大人虽然去过欧洲,但西方只是一种他一厢情愿 想象的东方。在斌椿眼里,西方的一切文明,都可以在中国经典中找到依据,其丈明不过是中华文 明的余绪。每一个读过斌椿考察报告的人,都只能在其中看到另一个"清帝国"。老大人将西方的 一切都涂抹上了一层浓厚的东方色彩。直到郭嵩春出使欧溜,始敢直言"蛮夷"政体之优良非中国 "三代之治"所能及。
28 《郭嵩底全集》(十),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376页。
29 《郭嵩表先生年谱》(下),(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1年版,第675页。
30 《曾纪泽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61页。
31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24页。
32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出使日记续刻)》,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612页。
33 《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47页。
34 《由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82—83页。
35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出使日记续刻)》,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802—803页。
36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出使日记续刻)》,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772页。
37 《论世变之亟》,《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38 《论世变之亟》,《论世变之丞: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39 《论世变之亟》,《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40 《论世变之亟》,《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41 《原强》,《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42 《原强》,《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43 《原强》,《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44 《原强》,《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1895年5月1日至11日, 严复还在《直报》上刊文《救亡决论》,公开嘲讽那种"西方文明起源于中国"的论调。说这种人 自居名流,对西学并不真的了解,只凭着一些转述耳闻,然后再从中国的古书中搜猎相似的言辞, 就敢于放言讲什么"西学皆%土所已有",这种人实在是"其语近诬,诬时讨厌",非常可笑—— "有此种令人呕啰议论,足见中国民智之卑”。见《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70—73页。
45 《原强》,《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46 《原强》,《论世变之亟:严复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47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4),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版,第2975页。
48 《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 03/108/5613/9,转引自李元鹏:《光绪乙未年地方督抚的自强论争》,《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49 《治言》,《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50—251页。
50 《上欧阳中鹄书》,《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40—241页。
51 《仁学二》,《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65页。
52 《报贝元征》,《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10页。
53 《仁学二》《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60—361页。
54 《仁学二》《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62页。
55 《仁学二》《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62一>363页。
56 《仁学一》《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59页。
57 《仁学二》《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64—365页。
58 康有为“保中国不保大清"活动的始末,参见黄彰健《论康有为"保中国不保大清"的政治活 动》,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亲1-67页。下文论述亦 多参考该文。
59 "湖南腹地自立"的详情,参见本书后文《1897年:湖南"腹地自立"》。另,除了谭嗣同这类 “思想上的叛逆者",1895年“兴中会"诸人杨箭云、谢瓒泰、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邓荫南等,还曾计划发动广州起义,直接对清廷实施武力冲击。
第三十六章1896年:"甲午后改革"遇挫
1光绪皇帝的改革倾向,由他在1895年7月19日下达改革谕旨,并以胡靖菜的奏章为首,将一批讨论 改革的奏折下发给地方督抚们讨论,不难管氮。
2马忠文:《荣禄与晚清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8—140页。
3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督办军务处王大臣会奏,《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 《清末新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8页。
4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上谕,《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清末新军编练沿革》,中 华书局1978年版,第18页。
5《翁同钵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44页。
6《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一日军机处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德籍将领汉纳根问答节喀》(摘录)。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清末新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4页。
7《翁同就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45页。1894年10月30日翁日记载:"上召见恭、 庆两邸,李公及余在东暖阁,恭邸奏对甚多,不甚扼要(恭邸第一次,上见)。惟汉纳根进见一节 阻止,得允,余与李公亦力宜不可。"另:此时距离慈禧六十大寿的正日子已只有数天,庆亲王与 礼亲王稍后又去见了慈禧,"但云今日所言皆系庆典。时事如此,令人嗟诧"。(见第2756页) | |||
8《翁同铢日记》第五册, | 中华书局1989年版, | 第2745页。 | |
9《翁同就日记》第五册, | 中华书局1989年版, | 第2746页。 | |
10《翁同解日记》第五册, | 中华书局1989年版, | 第2746页。 | |
11《翁同献日记》第五册, | 中华书局1989年版, | 第2750页。 | |
12《荣禄致鹿传霖便条》。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 第576页。 |
13光绪二十年十月十八日上谕,《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清末新军编练沿 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页。
14《翁同密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52页。
15《汉纳根条陈节略》,转引自《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清末新军编练沿 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4-5页。
16[美]林乐知译述,蔡尔康札记:《德汉纳根军门语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5—539页。
17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下册,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51页。
18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胡靖某奏,《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清末新军编练 沿革》,中华书局】978年版,第6页。
19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七日胡帽菜致军机处电,《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清末新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7页。 ^
20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署南洋大臣张之洞电,《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左料选辑》第二辑 《清末新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页。
21监察御史胡景桂于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上奏弹劾袁世凯,说他在小站练兵,“学习洋操,几兵丁衣帽营官服色、营房规制悉仿泰西” •是流于形式,且用人"不论才咚之高下,但论情面之大小,债遗之多寡",还有"层层剥扣” 士兵的军饷等情况。光绪遂命荣禄前往天津勘察实情,荣裸 回奏说以上指控均属子虚乌有。见《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二辑《清末新军编练沿 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0—22页。
22《户部奏:裁减制兵、考核钱粮、整顿厘金、停放官兵米折、各省盐斤加价等》光绪二十一年六月 初四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 1853—1911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232—234页。
23《户奏各省摊还洋款请旨饬各省赶紧设法片》,《清季外交史料》(5),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第2423页。
24《谕各省将军督抚比来交涉棘手着激发天良练兵筹柄》,《清季外交史料》(5),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5年版,第2509页。
25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有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一4页。
26《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27《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II页, 28《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瓦
29《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页
30《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31《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页
32《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页
33《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震
34《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页
35《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页。
36《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页。
37《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页。
38《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页。
39《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42页。
40张侃:《中国近代外债制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80-281页。
41余治国:《中国近代财政集权与分权之博弈》,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8—49页。
42《刑部左侍郎李端菜奏请推广学校折》,《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第 484—488 页。
43《总理衙门议复李侍郎推广学校折》,《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第 488—489页。
44《总理衙门奏》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十二日,转引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211页。
45丁文江、赵丰田编著:《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46《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146页。
47《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216页。
48《管理官书局大臣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22—626页。 '
49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转引自《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218页。
第三十七章1897年:"湖南腹地自立"
1 《军机处寄山东巡抚李秉街电旨》,青岛市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胶州湾事件档案史料
汇编》(上册),青岛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
2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第5131页。
3 康有为:《与赵日生书》,尹飞舟编:《湖湘文库:湖南维新运动史料》,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 621 页。
4 梁启超:《上陈宝箴书》,《湖湘文库:湖南维新运动史料》,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631页。
5 《上陈宝箴书》,《湖湘文库:湖南维新运动史料》,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631-633页。
6 《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7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外一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页。
8 梁启超:《时务学堂札记残卷序》。《饮冰室文集》卷三十七,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69页。
9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10 《学堂日记梁批》,石峻等编:《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筒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年版,第390页。
11 何树龄:《致康有为函》,《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二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
578 页。
12 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转引自《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813页。
13 王先谦等:《湘绅公呈》,《湖湘文库:湖南维新运动史料》,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118一 119 页。
14 唐才常:《致欧阳中鹄书二则》,《湖湘文库:湖南维新运动史料》,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
654 页。
15 《湘报》第30号,转引自陈宇翔:《谭嗣同唐才常与维新运动》,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
128 页。
16 罗志田:《旧中有新:戊戌前后王先谦与叶德辉对国情的认知》,邓文初主编:《历史在此转 向》,东方出版社2018年版,第392—393页。
17 《湘绅公呈》,《湖湘文库:湖南维新运动史料》,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1]9页。
18 王先谦等:《湘省学约》,《湖湘文库:湖南维新运动史料》,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120页。
19 叶德辉:《答友人书》,《湖湘文库:湖南维新运动史料》,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872页。
20 叶德辉:《明教》,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21 杨树达等撰,崔建英整理:《郎园学行汜》,《近代史资料》1985年第4期。
22 《答友人书》,《湖湘文库:湖南维新运动史料》,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869—870页。
23 叶德辉:《叶吏部与南学会皮鹿门孝廉书》,《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
167 页。
24 《明教》,《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25 《明教》,《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26 李肖累:《星庐笔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9—30页。 '
27 《上欧阳中鸽二十六通》,《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514页。
28 《致汪康年二十五通》,《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534页。
29 《沈基》,《章士钊全集》第一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12 2页。
30 欧阳予倩:《上欧阳辨姜师书序》,《谭嗣同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 517—518 页。
31 唐才质:《〈戊戌闻见录〉摘抄》,政协长沙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合编:《谭嗣同研究
资料汇编》,1988年,第272页。
32 《致毕永年一通》,《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577页。
33 邓潭洲:《谭嗣同传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据邓讲:"梁启超《谭嗣同传》作
'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而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则作'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虽仅三 字不同,而含意却有很大差异。为此,笔者特走访唐才质先生,他认为前者虽系第一手资料,但当 时梁启超已成为保皇克骨干,其为谭氏作传,不免有曲笔,如依梁所言,则与谭氏《仁学》中揭示 的反对为君主'死节'之说,显相抵触,故后者较可信。……兹从之。”
第三十八章1898年:百日维新
1 金梁:《四朝佚闻》,《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694页。
2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版,第358页。
3 《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二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17页。
4 《翁同解日记》第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32页。
5 《翁同舒日记》第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34页。
6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555—556页。
7 康有为《我史》爵“常熟将欲开制度局,以我直其中”。茅海建的考据姑论是"我尚未读到相关史 料。然从后来发生的事实来看,制度局之设,非为翁同番所能决定之事"c见《从甲午到戊戌:康 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306^。此外,戊戌年总理衙门大 臣向康有为问话时,《翁同益日记》影印本第三十七册第2页有这样一段记载:"传康有为到署, 高谈时局。以变法为主,立制度局,新政局,练民兵,开铁路,广借洋债数大端。狂甚。灯后愤甚 虑甚。"其中,“狂甚。灯后愤甚虑甚”均是篡改的痕迹。见谢俊美《翁同琳人际交往与晚清政 局》,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版,第758页。
8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16页。
9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59页。
10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828页。
11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83页。
12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93页。
13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59页。
14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06页。
15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05页。
16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66页。
17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22页。
18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20页。 -
19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675页。
20 笔者认为,该建议背后潜藏着两层考虑:第一,荆襄之地有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经营的势力,比如
唐才常的自立军;第二,让爱新觉罗氏远禹其发源地满洲,有助于实现政权的全面汉化——康在戊
戌年有过改服的主张。
21 洪汝冲奏折全文,见《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 8年版,第864—867页。下文
引自该奏折者,不再赘注。
2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9-240页。
23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第 454—461 页。
24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6页。
25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75页。
26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 6—1037页。
27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6页。
28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27—528页。
29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30 雷家圣:《〈大东合邦论〉与〈大东合邦新义〉互校记》,《引狼入室:晚清戊戌史事新探》,中 西书局2019年版,第274页、第290—291页。
31 康梁及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戊戌年前后确曾怀有"中日两国合邦共抗西方侵略”的美好愿景(日
本政府甲午年后的对话政策中,恰也有这方面的运作)。直到1899年11月,唐才常还在《亚东时 报》刊文称:"日人热心保支,而有异于英、美各国用心……斯乃天所以成将来二国合邦之局。" 见《日人实心保华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 192—193 页。 一
3 2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6页。
3 3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4页。
3 4 《杨锐七通》,《汪康年师友书札》(3),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版,第2205页。
35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166一
167 页。
36 唐才质:《〈戊戌闻见录〉摘抄》,谭嗣同纪念4t等编:《谭嗣同研究资料汇编》,1988年版,第 272 页。
37 《金銮琐记》,《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38 罗惇鼎著,孙安邦、王开学点校:《罗瘦公笔记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39 《京师与厚弟书》,《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7页。
40 汪明特:《戊戌政变中之刘裴村》,《越风》半月刊第21期,民国二十五年(1936 )十月 三十一日。
41 《致京湖北臬台瞿》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亥刻发,《张之洞全集》第九册,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7659页。
42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51页。
43 高楷:《刘光第传》,《刘光第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9页。
44 《晚翠轩集》附《遗札》,转引自汤志钧、汤仁泽:《维新•保皇•知新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0年版,第67页“注释①"。
45 林旭:《春秋董氏学跋》,转引自《维新•保皇•知新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 86 页。
46 《林旭遗闻》,姜汝群编:《民国野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47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94页。
48 《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49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3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95页。
50 《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7页。
51 《仁学二》,《谭嗣同集》,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64—365页。
第三十九章1899年:底层社会全面失序
1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可参考窦国庆《霸权的兴起、均势的幻灭和地区秩序的终结》一书的叙 述:"门户开放的意义并不在于文字表述,而在于将道义责任引入现实主义的权力安排。美国门户 开放的本质是‘为尽力犷展在中国的商业利益而获取优惠与特权',但是,美国提出保证中国领土 主权完整,获得中国心理认同的同时,也赢得了道义优势,而且使其他列强感到如果不对美国门户 开放做出积极回应将会陷入孤立。受到门户开放冲击最大的是在中国利益最多的英国,然而反应最 强烈的是日本和俄罗斯,因为对中国的无情掠夺使它们在中国的地位最脆弱。相似的民族文化使英 法对美国的做法相对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日俄对中国不仅有赤泳裸•地羞辱和压榨,还对美国做法难 以产生心理认同。从全球战略格局角度出发,美国和英法之间全球贸易竞争稳定按照商业原则进 行。而日俄与美国在其他地区几乎没有关联,只有亚太地区存在交集。日本稀缺资源、俄罗斯天然 对西方有不安全感,门户开放使列强矛盾呈现出主张开放与努力封闭势力范围的斗争。"见该书第 116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
2 王照:《方家园杂咏纪事》其四,《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3 《梦蕉亭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4 《奏定地方官接见教士章程》,路遥主编:《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中文卷(上),山东大学
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页。
5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折抄单》,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339页。
6 [德]秋德满著,陶飞亚译:《晚清基督教、帝国主义与义和团的兴起》,《山东社会科学》1990
年第6期。另可参见狄德满《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江苏 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7 [德]李希霍芬:《山东及其门户一一胶州》第六章,《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山东人民出
版社1986年版,第63—67页。
8 [美]柯文:《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98-599页。
9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0 George M.Stenz: Life of Father Richard Henle, p38-39,转引自[韩]李银子:《19 世纪后半期鲁西 民间宗教结社与拳会的动向》,《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11 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7—600页。
12 李秉街、张汝梅、毓贤的奏折,见《义和团资料丛编:山东教案史料》,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 171 —176页。袁世凯的奏折,见《近代史资料专刊•筹笔偶存•义和团史料》,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第157页。
13 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23—28页。’
14 《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327—332页。
15 路遥:《义和团运动起源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5页"威县在晚清整体属直隶, 但境内有许多飞地属于山东的冠县、邱县和临清县。故又有"山东威县"之说。见路遥、程敬著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358—360页。
16 《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4-95页。
17 《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38页。
18 《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216—218页。
19 《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218页。
20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第三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7页。
21 《清朝野史大魂》第三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6页。
22 [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37页。
23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24 刘大鹏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95页。
25 《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另见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两书系同一人整理的刘大鹏日记,但内容存在差异,不知缘故 何在。
26 《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页。
27 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该则日记未收入山西 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中,未知是何缘故。
28 《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7页。该则日记也未收入山西人民
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
29 《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34页。
30 《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47页。
31 《拳时北京教友致命》第9卷第37页,转引自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年版,第171页。
32 《近代中国社会和民众运动的综合研究》,第87页,转引自《教案与晚清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版,第171页。
33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155页。
第四十章1900年:"庚子之变"
1 《清代通史》(四),(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196页。
2 关于该照会,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认为出于伪造;《剑桥中国晚清史》认为伪造者是端
郡王载漪。牟安世推潮认为,这四条意见,尤其是最后一条"勒令皇太后归政",是促使慈禧转 向与列强开战的主要原因。其出处则是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魅良受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委托拟定的 《丁教习娃良条陈》,该条陈曾于1900年6月18日送交各国驻华使节讨论。不料信息泄露,其主要 内容被江苏粮道罗嘉杰知悉,密报给了荣禄,再由荣禄告知了慈禧。见牟安世《义和团抵抗列强瓜 分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326页。
3 《清代通史》(四),(台北)商务印书生1962年版,第2197页。
4 《张之洞全集》第十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974页。《刘升一集》第三册,岳
麓书社2018年版,第362—363页。
5 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 14页。
6 《清代通史》(四),(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198页。
7 《庚子西狩丛谈》,《义和团》(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8页。
8 《伴毓鼎澄斋日记》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86页。
9 罗惇矗:《拳变余闻》之"廷议和战之争执”,《清朝野史大观》(二),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 145 页。
10 《许景澄集》第五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561页。
11 《唐文治自订年谱(选录)》,《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 版,第743页。
12 《史馆本传》,《许景澄集》第三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74页。
13 《庚子西狩丛谈》,《义和团》(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33页。
14 《金銮琐记》,《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15 《唐文治自订年谱(选录)》,《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
版,第743—744页。
16 《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183页。
17 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第一集,(台北)新生报社出版部1981年版,第1122页。
18 《许景澄集》第五册之"许文肃公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568页。
19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2页。
20 吴相湘:《近代史事论丛》第一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76页。杜士兰的文件送 出后,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了大沽炮台。
21 《谕内阁以外邦无礼横行当召集义民誓张挞伐》,《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 162—163 页 o
22 早在19世纪60年代,总理衙门便已组织学者翻译了《万国公法》。按照国际法如何才算对外宣战,
清廷是很清楚的,甲午年的对日宣战诏书,便是一次基于国际法的应用。
23 《军机处寄出使俄国使臣杨儒等电旨》,《义和团档案更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
202 页。
24 《致俄国国书》《致日本国书》《致英国国书》,《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 228—229 页。
25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六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199页。
26 《刘坤一张之洞致总署及荣禄请专力剿匪电》,《清季外交史料》(6),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第2759—2760页。
27 张汉清:《卖国贼袁世凯怎样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史学双周刊社辑:《义和团运动史论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页。袁世凯在庚子年对待义和团的手段,随着时局和清 廷中枢的立场变动而有许多不同的因应,具体可参见张玉法《近代变局中的历史人物》,九州出版 社2013年版,第38—40页。
28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2—163页。
29 《盛宣怀行述》,《义和团》(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8页。
30 《盛京堂来电并致南洋》,《李鸿章全集•27 •电报七》,安微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31 《盛京堂来电》,《张之洞全集》第十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28页。
32 《寄盛京堂》,《李鸿章全集• 27 。电报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强。
33 罗惇忌:《罗鹿公笔记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34 《刘制台来电》,《张之洞全集》第十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49页。
35 关于毕德格的“倒清拥李”计划,可参见夏良才《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起"例清搦李"的密谋
事件》,《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6期。吉辰《昂贵的和平:中日马关这和研究》一书对此也有介 绍,见该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72—74页。
36可参见李吉奎《孙中山与刘学询》,《孙中山研究丛录》,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11-332 页;孔祥吉:《戊戌前后的孙中山与刘学询关系发微》,《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7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页。
38《日本李使来电》,《李鸿章全集•27 •电报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39翁飞:《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 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646页c 40《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页。
41《革命逸史》四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2页。
42[美]史扶林:《孙中山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43《孙中山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135页。
44《孙中山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45《孙中山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133页。
46孔祥吉:《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学术月刊》2005年第 8期。
47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页。
48参见李吉奎《容闵庚子政治活动事略》,珠海容因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主编:《容阂与科教兴国》, 珠海出版社2OQ6年版,第159—160页。
49裴景福:《河海昆仑录》,痛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1900年7月一12月)》,(台北)正 中书局1977年版,第967页。裴之原文如下:"庚子六月,文忠奉诏入京,二十日将午发广州,将 军巡抚以下送至天字码头日近亭。既登舟,待潮未行。……未初,公延余入见,是日热甚,公衣蓝 缔短衫,着鲁风履,倚小藤榻。余至,杖而起,坐定,公日:'广东斗大城中,缓急可恃者几人? 尔能任事,取信于民,为地方弭患,督抚不若州县也。能遏内乱,何至招外侮,勉之!'……余 日:'公看京邦如何?'公日:'论各国兵力,危急当在八九月之交,但聂功亭(士成)已阵亡, 马(玉皂)宋(庆)诸军零落,牵制必不得力。日本调兵最速,英国助之,恐七八月已不保矣!' 言至此,公含泪以杖触地日:'内乱如何得止?'默然良久。……余复问曰:‘论各国公法,敌兵 即入京,亦不得无礼于我。、公日:'然但恐无人主持,先自摇动。'余日:'公何不将此意陈 奏。'公日:'我到沪后当具奏,恐亦无济。'余复问:'万一都城不守,公入京如何办法?'公 日:‘必有三大问题:剿拳匪以示威,纠祸首以泄愤,先以此要我,而后索兵费赔款,势所必至 也。'余日:'兵费虺•款大约数目?'公曰:'我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作 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言次涕出如糜,余亦怆 然,遂辞出。"
第四十一章1901年:新政不过是权术
1王维俭:《庚子年间的丁魅良》,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美关系史 论文集》第二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91—95页。 •"
2《李提摩太通信集》第50号,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 218 页。
3
《清代通史》(四),(台北)商务印书馆】962年版,第2228页,,
4 《义和团》(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4页。
5 《庚子年间的丁建良》,《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二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6 《庚子年间的丁魅良》,《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二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一 105 页。
7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45—947页。
8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红旗出版社1982年版,第450页。
9 王开垢《“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新解》,《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0 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义和团》(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页。
11 《清代通史》(四),(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228页。
12 《罗痛公笔记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1页。
13 王树槐:《庚子赔款》,•(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31 ) 1974年版,第565页。
14 省馆编研处供稿:《庚子赔款浙江知多少》,《浙江档案》2003年第4期。
15 《光绪二十七年内阁中书许杉折》,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上)》,东方出版社
2010年版,第313页。
16 《谕各省将军督抚着将赔款按期拨解不准短欠》,《清李外交史料》(6),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第2855页。
17 马长伟:《从辛丑到辛亥:庚款摊赔背后的官民博弈》,《民族复兴的起点: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102页。
18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19页。
19 《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孑华书局1959年版,第914—916页。
20 1899年7月11日,宋恕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近日各省志士通人无不奇窘,无论经史、时务,皆
不敢谈,并孔教等极能冕字样,今亦为极忌讳字样。有言《春秋》《孟子》者,大臣目为乱党,官 场中有稍言及'爱民'者,大臣目为汉奸,竟成大闭塞世界。"(宋恕:《致孙仲恺书》,《宋恕 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92页)若慈禧真如上谕中所言,自始至终便是一个主张"取外 国之长,补中国之短"者,那戊戌政变后的这种"大闭塞世界",又是谁造成的?
21 《清代通史》(四),(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228页。
22 《致西安易道台顺鼎》,《张之洞全集》第十册《电版》,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97页。
23 《易道来电》,《张之洞全集》第十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97页。
24 《王抚台来电》,《张之洞全集》第十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97-8498页。
25 《致安庆王抚台》,《张之洞全集》第十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97页。
26 《致西安鹿尚书》,《张之洞全集》第十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06一 8507 页。
27 《辛丑正月初十日鹿尚书来电》,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版,第85页。
28 《致西安鹿尚书》,《张之洞全集》第十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26— 8527 页。
29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二十七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3 0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98—104页。
31 《致江宁刘制台、广州陶制台德抚台、济南袁抚台、安庆王抚台、苏州聂抚台、杭州余抚台、上海 盛大臣》,《张之洞全集》第十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40-8541页。
32 陶模:《变通政治宜务本原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五辑44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年版,第25—35页。
33[英]苏珊•汤丽著,曹磊译:《英国公使夫人清宫回忆录》,江苏凤凤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 174—190 页。
第四十二章1902年:新式学堂挽不回青年
1《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2罗惇矗:《京师大学堂成立记》,《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柳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版,第957页。
3《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57页。
4《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57页。
5《行人失辞》,《新民丛报》第13号,转引自严安生著、陈言译:《灵台无计逃神矢:近代中国人
留日精神史》,生活•放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331页。
6吴汝纶:《东游丛录》,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70页。
7《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58页。
8荣庆与张百熙之间的冲突,可参见戴逸《荣庆其人与〈荣庆日记〉》,《步入近代的历程》,辽宁 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196页。
9较之张百熙版本,张之洞版本的改革方案有一个明显改进,就是将初等小学明确定性为义务教育阶 段。这是中国数千年来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实施义务教育。
10张百熙:《奏请添派重臣会商摩务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江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1年版,第288页。
11《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958页。
12《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78页。
13《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 151—156 页 o
14《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页。
15《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16《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5页。
17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18章太炎:《致梁启超书》,《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7页。
19陈毅宸:《独史》,《陈酸宸集》上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60-575页。
20邓实:《史学通论》,《政艺通报》1902年第12期。
21曾统化:《中国历史出世辞》,《政艺通报》1903年第9号。
2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七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4页。
23张爆、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960年 版,第529页。
24《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466页。
25高阳不才子:《电世界》,《小说时报》1909年9月。缩写内容见《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 —122页。 "
26碧荷馆主人:《新纪元》,小说林社1908年版广,缩写内容见《中国古代科幻故事集》,中国少年儿
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121页。
27苑书义主编:《20世纪中国经世文编》(1 )清末卷,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287页。
28 李妙根编选:《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138页。
第四十三章1903年:《苏报》案痛击清廷
1 沈若原名沈克诚,是戊戌年前后谭嗣同等人的同志,信奉"保中国不保大清";庚子年,沈参与唐
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遂化名沈若寄居京津,在《天津日日新闻》报馆的印刷厂 做事,却不慎遭人举报,被逮捕后由慈禧直接下令杖杀于狱中。
2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8页。
3 《中国报学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3页。
4 .《查禁各报谕》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宋原放编,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
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5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页。
6 李诗原文,见梁启超《李鸿章传》所附"李鸿章年谱"。回译诗文,见蔡尔康、林乐知编译:《李
鸿章历聘欧美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158—159页。
7 《复莲池书院山长吴》,《李鸿章全集• 36 •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
110 页。
8 王敏:《新式传媒应对无方与清朝的覆灭》,张华腾主编:《辛亥革命与袁世凯:清末民初社会转 型时期人物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52页。
9 卢宁:《早期〈申报〉与晚■清政府:近代转型视野中报纸与官吏关系的考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2012年版。杨月楼案、杨乃武案、"海防与塞防之争"中《申报》的具体报道情形,本文限 于篇幅从啥,有兴趣者可参见该书相应章节。
10 见《左文襄公全集•书欣"卷十五》,转引自刘丽:《中国近代报业采访史论:以〈申才艮〉为中心 的考察》,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85页。
11 《上曾制帅》同治元年四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 84页。《复李鸿章》同治元年闰八月初九日,《曾国藩全集•书信4》(二五),岳麓书社2011年 版,第534页。
12 《答吴桐云观察》光绪元年,《左宗棠全集•书信二》,岳麓书社2014年版,第513页。
13 顾建娣:《第二次酉阳教案的处理及余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3年 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8页。
14 曾、李分歧的具体情形,可参见李恩涵《外交家曾纪泽》一书的第四章"中法越南交涉",东方出 版社2014年版,第163—242页。
15 《驻朝庆军缓至明春再酌撤留折》光绪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 10 •奏议十》,安微教
育出版社2008版,第276—277页。
16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括号内文字
系回忆录原文所有。
17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44—149页。
18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19 《大公报出版弁言》,1902年6月18日。 ' ••
20 《论归政之利》,1902年6月21日
21 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 — 12页。
22孔祥吉:《晚清知识分子的悲剧一一从陈鼎和他的〈校邠庐抗议别论〉谈起》,《历史研究》1996 年第6期。
23《中国报学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9页。
24《建储私议》,《苏报》"论说"栏目,转引自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 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25《历诋篇》,《苏报》"论说"栏目,转引自《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26《天涯子函稿照录》,《苏报》“代论"栏目,转引自《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27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版,第317页。
28《苏报案始末记叙》,《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 318 页。
29《苏报案始末记叙》,《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 318 页。
30“假孙中山"的真名叫作钱宝仁,本是个流氓,曾给康有为的弟子龙积之做过佣役。所以对晚清革 命党人的事迹颇有一些耳闻。当时,张园有集会演说,钱宝仁也上台慷慨激昂了一番,然后便认识 了陈范。钱对陈诡称自己是孙中山,此行是"秘密返国,策动革命"。陈范何曾有过与这等大名鼎 鼎的人物亲密接触的经验,激学到不行,不但拿钱赞助钱宝仁,还给他在《苏报》弄了个办事员的 身份作为掩护。钱还讴骗陈范,说自己手里有一尊金佛,变卖后一生吃用不尽,陈范于是又想卖了 《苏报》,在半个银圆还没见到之前,就要把报纸交给钱宝仁打理。幸亏其子陈仲岐识破骗局,才 没闹个倾家荡产。见熊月之《说假孙中山案》,《万川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一 82页。
31《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4一】07页。“苏报案"期间,清廷坚称从未下达 过这样一份上谕。
32《章士钊全集》第一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4页。
33《章士钊全集》第一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406页。
34秦力山:《沈若凌死》,《国民日报汇编》第四集。
35转引自王敏:《新旧与中西之间:晚清报纸视域中的“苏报案"》,《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
36彭平一:《关于沈廷与"沈蒸案"若干史实的补证》,《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5期。
37转引自《新旧与中西之间:晚清报纸视域中的“苏报案"》,《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
38牛锦红:《媒体与司法的博弈:近代中国媒体与司法重大案件研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第74页。
39《章士钊全集》第八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40《关于沈息与"沈苑案”若干史实的补证》,《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第四十四章1904年:再一次编练新军
庆亲王奕助虽身为总理练兵大臣,但他对练兵之事并无了解,高度依赖会办大臣袁世凯与铁良二人 襄同办理。练兵处的组织结构主要仿照袁世凯的练兵制度而设,练兵处的成员也大多来自袁世凯
麾下。 ,
2 《清通鉴》(20),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80-8781页。
3 《陶湘致盛宣怀"录闻四纸"》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二日,《盛宣怀档案资料•第
三卷♦辛亥革命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4 彭贺超:《铁良南下与清末军事改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4期。
5 《中国近代财政集权与分权之博弈》,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3—54页。
6 关于各省土膏统捐的详细研究,可参见《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版,第43—85页。本小节的叙述多处参考了该书的研究。
7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 1905年正月一八月),(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版,第198—199页。
8 《致江宁周制台,苏州效护院,广州岑制台、张抚台》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午刻发,《张之洞 全集》第十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88页。
9 《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一书认为这个献策者是九江道瑞敢。见该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版第60—62页。
10 《梦蕉亭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11 《柯督办奏解土药税情形》,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禁毒史资料( 1729—1949
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9页。
12 宫玉振:《铁良南下与清末中央集权》,《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13 《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9页之注释[2]。
14 袁世凯在1903年初上奏称. “各省兵制不一,军律不齐,饷械不同,揉法互异,平居声息不相通,
临战胜负不相顾,故成效难期,规定画一之法,实为扼要之图。"随后清廷便有练兵处的创设, 致力于从地方督抚们手中收回兵权。见《清代通史》(四),(台北)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 2459 页。
15 张国淦:《张国沧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16 梁旭毅:《良弼》,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合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
稿•人物传记》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8页。
17 彭贺超:《清末练兵处调入留日士官生原因考析——兼论士官生与北洋派的关系》,《近代史研 究》2020年第4期。这种做法于袁世凯而言可谓一贯手段,做山东巡托时,袁便奏请旗人荫昌“佐 赞军务”;直隶总督任上,又挑选3000名旗人子弟加入新军,且保举铁良为这批士兵的统领。
18 王柯:《〈汉奸〉:想像中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9年3月号。
19 《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四日,《林则徐全集》第五册,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第2401页。
20 《靖逆将军奕山等奏4艮察看粤省兵民实在情形片》道光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
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三),天津古籍由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21 《钦差大臣琦善奏陈英占炮台欲攻虎门和省垣现拒守两难折》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鸦片
战争档案史料》(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46页。
22 《扬威将军奕经等奏为军营需人较多请调员差遣片》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宁波市社会科
学界朕合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浙江鸦片战争史料》(下),宁波出版社1997年版,第 14页。
23 《扬威将军奕经等奏报英人呈递书函拟暂示羁縻并请调劲兵图剿折》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五),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页。 ,
24 《扬威将军奕经等奏报官兵接仗不利长溪岭与营盘被焚等情折》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鸦片
战争档案史料》(五),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5页。
25 《着给予定海总兵葛云飞等工总兵以桃典事上谕》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二日,《鸦片战争档案史
料》(四),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页。
26 《靖逆将军奕山等奏报察看粤省兵民实在情形片》道光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鸦片战争档案史
料》(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27 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二十二日"守城王大臣"接到上谕,内称"现在夭津一带逃民纷纷来
京,难保无奸细及暗藏军火",命令"守城王大臣"须严查"汉奸"入城。
28 李炳之:《我所知道的铁良》,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责料选辑》第120辑,中
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113页。
29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清末新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0直。
30 张绍程:《清末的陆军贵胃学堂》,《文史资料存稿选编• 16 •军事机构》(下),中国文史出版
社2002年版,第212页。
31 王栋亮:《清末陆军贵胄学堂述略》,《历史档案》2008年第4期。
32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如15年版,第209页。
3 3 《清代通史》(四),(台北)商务£p书馆1962年版,第2461页。
34 来新夏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1页。
35 刘彦:《中国近代外交史•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咪版,第309页。
36 《清通鉴》(20),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20页。
37 刘成禺著,蒋弘点校:《世载堂杂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3 8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三十四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39 在旧金山民国公宴会上的演讲。《黄兴自述》下册,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年版,第311—312
页。黄兴说这番话的背景,是抨击袁世凯的政治品德素来不佳。
40 孙中山:《我的回忆—与伦敦〈滨海杂志〉记者的谈话(一九—年十一月中旬)》,《孙中山 文粹》,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41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六,北京天华印书馆1939年版,第19页。
42 《张文襄公年谱》卷六,北京天华印书馆1939年版,第21页。
43 羽戈:《岂有文章觉天下》,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44 载涛:《载注与袁世凯的矛盾》,《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因 为相似的原因,载注也不放心庆亲王奕助,先是用奕助组阁,以缓冲载法与隆裕太后(光绪皇后, 当时有意效仿慈禧垂帘听政)之间的冲突,然后又利用奕助的政敌来做牵制,先后开去奕助"管理 陆军部事务” "管理陆军贵胄学堂"之差,后又限制责任内阁不得过问军国大事,将一应军事问 题转由"军年大臣负完全责任”。如此种种,使得奕助的"内阁总理大臣.'彻底沦为有名无实的 探设。
45 佛掌:《中央集权发微》,《克复学报》第二期,转引自张坍、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 选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845页。
46 莫理循:《中国局势》,窦坤等译著:《直击辛亥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
47 郑怀义、张建设:《皇叔裁涛》,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此说最早出自朱家涪的《有关载 涛种种》一文,溥杰对这一说法的补充意见是:"’奴才练过兵,没有打过仗'一语,虽然可能是 事实,但写出来未免寓有眨意。"见《皇叔栽涛》一书附录"溥杰先生的修改意见”,第367页。
第四十五章1905年:慈禧被迫放弃科举
1 齐陈骏:《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枳室史稿》,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2 方健:《北宋士人交游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3 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2页。
4 郭培贵:《二十世纪以来的明代学校与科举研究》,《明史研究论丛》2014年第2期。
5 《剑桥晚清中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18页。
6 王先明:《近代绅士: 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657页。
7 《罪惟录》卷十八“科举志•总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7页。
8 《刘坤一集》第二册,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602页。
9 《袁世凯等奏请废科举折》,《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静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 110—111 页。
10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上谕》,《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113页。
11 《袁世凯等奏请废科举折》,《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110页。
12 《论中国宜及时力行改革》,《大公报》1904年3月29日。
13 胡香生辑录:《朱峙三日记(1893—191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页。
]4 《清通票》(20),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20页。
15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16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上谕》,《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109页。
17 《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18 《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19 《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7页。
20 《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7页。
21 《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页。
22 《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0页。
23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17页。
24 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论文集》(历史卷 下),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657页。
25 杨国强:《近代中国社会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26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1983年版,第26—31页。
27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更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 究中心2008年版,第373—375页。虽然1907年"革命" 一词的使用量下降到1600次左右,1908年减 至700余次,1909年减至100余次,但这种效果显然与预备立宪的关系更大。
28 邹鲁编著:《中国国民党史稿》(下),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1177—1178页。
29 李一翔、方敏:《晚清遗老吴庆9氐的人生历程》,《近代中国》第二十五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16年版,第256页。
30 刘熠:《地方的维新:戊戌前后四川省的办学运作》,《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3期“吴庆抵在 四川的教育改革,曾引起一些担心受牵连的"官本位”者的不满。这些川省地方官员批评说,吴庆
抵认可推荐的蒙学书目,以史学、天文、地理、算学居多,不适合拿来给学生"正心术",会带偏 学生的价值观。这些官员认可的蒙学书籍,是《弟子规》《名物蒙求》《性理字训》之流。
31 吴仰湘:《通经致用一代师:皮锡瑞生平和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89页。
32 《王度传》,《湖北革命实录馆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
553 页。
33 周秋光、莫志斌主编:《湖南教育史•第二卷(1840—1949)》,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24页。
34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61页。
第四十六章1906年:两种•'预备立宪”
1 五大臣指的是:镇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就鸿慈、湖南巡抚端方与商部右丞绍英。
徐、绍二人后被李盛铎、尚其亨代替。
2 《清太后立宪政谈》1905年8月22日,《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真。
3 端方:《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 版社1957年版,第33—38页。下文引自该奏折者,不再赘注。
4 有说法称,载泽、端方考察归国后,曾于诏对中对慈禧"极言立宪规模宜效法日本,并论官制改革
的切要,谓'循此不变,则唐之藩镇,日本之藩阀,将复见于今日'"。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二辑《现代政治人物述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88页。载泽如此说不意外,端方 是否也持相同的看法,似可存艮。原因有二:第一,此说与端方的奏折主旨有差距;第二,稍后, 清廷以奕助、载泽主持官制编制馆,直隶总督袁世凯也入京直接参与官制改革,而同为地方总督的 端方,却只获允派人入京与议。
5 "梁启超代拟宪政折稿考”,夏晓虹:《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
17—77 页。
6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27—30页。下文引自该奏折者,不再赘注。
7 出洋考察五大臣分作两路,载泽、尚其亨与李盛铎为一路,考察的是日、英、法、比四国;戴鸿慈 与端方为一路,考察的是美、德、奥、俄、意五国C这也是载泽与端方分别向慈禧提交改革方案的 缘故之一。
8 蔡尔康、戴鸿慈、栽泽:《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出使九国日记•考察政治日记》,岳麓书社1986年
版,第579—581页。
9 以英国为例。英王具有首相任命权、法律批准权、解散议会权和主持议会开幕、闭幕仪式等权力, 但这些权力往往是仪式化的。即便是法律批准权(当然也包括不批准权),也是自安妮女王以来便 没有实行过,君主对法律有不同意见时,会选择与内阁讨论,而不是直接否决内阁的成案。参见常 士阎等编著《比较政治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页。
10 《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出使九国日记•考察政治日汜》,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576页。
11 《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三卷•辛亥革命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本初"即袁 世凯,取"袁绍字本初"之意而为代号。
12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1页。 •■
13 赵炳麟:《赵柏岩集》(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14 另:时人陶湘说"本初另有深意,盖欲借此以保其后来,此固人人所料及者。端借此可以安于南洋 之位,倘不力赞立宪,恐有刺客随之。泽为留学生所迷,极力推陈出新,专为沽名钓誉起见",称
袁世凯主张责任内阁制的动机,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后半生(袁与光绪因戊戌年之事交恶)。此说流 传甚广,但过于诛心,笔者频怀疑其可信度。见《感宣怀档案资料•第三卷•辛亥革命前后》,上 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
15 《京师近信》,《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日第2版,转引自李细珠:《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
的责任内阁制》,《明清论丛》第八辑,紫禁城白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6 《本馆接某亲王与直督冲突电》,《中报》1906年9月27日。
17 张国沧:《北洋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18 黄溶:《花随人圣庵拍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85页。
19 李细珠:《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责任内阁制》,《明清论丛》第八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版,
第7-8页。
20 陈安仁编:《中国近代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00页。
21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2页
22 李细珠:《张人骏其人及其对新政的态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卷。
23 许同莘:《张文哀公年谱》卷六,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7页,转引自李振武:《丙午年外官官 制改革讨议—侧重各督抚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4期。
24 《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天津袁宫保》,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丑刻发,《张之洞全集》
第十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577页。
25 《京师近信》,《时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第2版,转引自李细珠:《论清末预备立宪时
期的责任内阁制》,《明清论丛》第八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26 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自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4-65页。
27 怪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澄斋日记》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俏年版,第561页。
第四十七章1907年:刺杀安徽巡抚
I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5— 366 页。
2 万尚庆:《恩铭被刺不是严复辞职离皖的原因》,《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9期。
3 刺杀后的具体情形,可参见王道瑞《新发现的徐锡麟刺杀恩铭史料浅析—读恩铭幕僚张仲妨给端
方的信》,《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4 《革命逸史》第五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73页。
5 《革命逸史》第五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6页。
6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页。
7 《张香帅留心民党》,《申报》1905年4月12日。
8 《出使九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9 《时报》1905年9月25日。
10 《时报》1905年10月9日。据说,章太炎当年亦有"但愿满人多桀纣,不愿见尧舜。满洲果有圣
人,革命难矣"之语。
11 孙传坂:《安微革命纪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安徽 文史资料集苹丛书•辛亥风雷》,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 12 癸巳生:《徐锡麟皖江革命史》,《安徽文史资料集萃丛书•辛亥风雷》,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版,第81页。
13 《徐锡麟》14—17页,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未刊著作出版者。转引自王开玺:《1907年安庆起
义与晚清政局简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4 尹郎:《皖变始末记》,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 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页。
1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16 尹郎:《皖变始末记》,《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445页。
17 徐锡麟绝命词全文:"为排满事,蓄志十几年,多方筹划为我汉人复仇,故杀死满人恩铭,后再杀
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别无他故,灭尽满人为宗旨。"落款是“光汉子徐锡麟"。此外,徐还 在供词里说:“众学生程度太低,无一可用之人,均不知情。你们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 足斩了,全身砍碎了,均可。不要冤杀学生,是我诱逼他去的。……我与孙文宗旨不合,他也不配 使我行刺。我自知即死,可拳笔墨来,将我宗旨大要,亲书数语,使天下后世皆知我名,不胜荣幸 之至。"见绍兴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绍兴文史资料》第四辑"徐锡麟史料”,浙江人民 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18 孙传璃:《安徽革命纪略》,《安徽文史资料集萃丛书•辛亥风雷》,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79页。
19 《革命逸史》第五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1页。
20 潘赞华:《徐锡麟刺杀皖抚恩铭》,《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徐锡崎史料”,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6年版,第96页。
21 《栋选知县举人褚子临等条陈宪政八大错十可虑》,《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第801卷,(台
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22 《程德全》,吴晓晴、范崇山主编:《江苏文史资料•第四十九辑•民国江苏的督军和省长》,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版,第6页。
23 邵雍:《端方与晚清政局》,《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版,第37页。
24 《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转引自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历更研究》1993年第1期。
25 《盛宣怀档案资料•第三卷•辛亥革命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7页。
26 《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0—101页。
27 《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0—103页。
2 8 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07—109页。
29 徐佛苏:《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新民丛报》第83号,转引自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
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188页。
30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王逢常编:《梁启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
12页。
31 陈孟坚:《民报与辛亥革命》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86年版,第635—636页。
32 《民报与辛亥革命》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86年版,第640页。
33 木书编辑组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第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页。
34 《梁启超全集》第三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2页。
35 藉建诚:《梁启超与〈民报〉对社会主义和土地国有论的经济争辩》,《中山人丈社会科学期刊》 2004年第1期。
第四十八章1908年:老太后的终极布局
1 《清通鉴》(20),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41—8942页。
2 武斌:《百年政治风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9页。
3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53页。
4 刘光永:《大清的挽歌:清末改革管虢》,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128页。
5 李建新、李锦顺:《近代中国的议会与宪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6页。
6 丁进军编选:《清末宪政编查馆拟订政事结社集会律》之《宪政编查馆大臣奕助等为遵旨拟订政事
结杜集会律事奏折》,《历史档案》1994年第4期。
7 《清末宪政编查馆拟订政事结社集会律》之《宪政编查馆拟订结杜集会律清单》,《历史档案》
1994年第4期。 "
8 关于《大清报律》各条的具体解读,可参见于衡《大清报律之研究》之"大清报律之检讨",(台
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6页。
9 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生活•读书•新知三朕书店2008年版,第63一
79页。
10 赖骏楠编著:《宪制道路与中国命运:中国近代宪法文献选编(1840—1949)》上卷,中央编译出
版社2017年版,第299—300页。
11 钟里满、耿左车、李军、邢宏伟、王珂、张永保、邹淑芸、夏普、李义国、张新威、张大明、宋 朝锦、潘冠民:《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 告》,《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
12 屈桂庭:《诊治光绪帝秘记》,《逸经》第29期。屈桂庭即屈永秋,见郑洪《晚清民国西医“御 医”屈永秋生平考略》,《华医史杂志》2018年第3期。另可参考朱金甫、周文泉《从清宫医案论 光绪帝载淞之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3期。
13 《澄斋日记》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92页。
14 杜钟骏:《德宗请脉记》,庄建平主编:《近代史资料文库》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第184页。
15 《清史实录:政治、外交、文化与革命》(上),东方出版社2018年版,第139页。
16 《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二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第17页。
17 《致西安鹿尚书》,《张之洞全集》第十册《电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06—
8507 页。
18 《清宫二年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61页、第186页。
19 《澄斋日记》(2),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32页。
第四十九章1909年:t咨议局与地方自治
1 刁振娇:《清末地方议会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2 《宪政编查馆、资政院王大臣会奏各省诺议局章程及案语并议员选举章程折》,孟森、杜亚泉:
《各省咨议局章程笺释》,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9页。 '••
3 王道编辑:《中国选举史喀》,内务部编译处1917年版,第4-5页。
4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六,第19页。
5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上海三朕书店2013年版,第53
页"表一"。
6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上海三底书店2013年版,第 64页。
7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 55-56 页。
8 胡春惠:《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4年版,第562页。
9 《宪政编查馆、资政院王大臣会奏各省膝议局章程及案语并议员选举章程折》,《各省咨议局章程
笺释》,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9页。
10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
58页。
11 《宪制道路与中国命运:中‘国近代宪法文献选编(1840—1949)》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
版,第299—300页。
12 熊范舆:《国会与地方自治》,《中国新报》第5期,《张锡勤文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版,第326页。
13 《论国会不与内阁并立之弊》,《时报》1910年11月7月,《张锡勤文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
社2017年版,第327页。
14 梁启超:《论政府阳挠国会之非》,《梁启超全集》(四),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7页。
15 梁启超:《诰议局权限攀务十论》,《梁启超全集》(四),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1页。
16 《宪政编查馆、资政院王大臣会奏各省诺议局章程及案语并议员选举章程折》,《各省咨议局章程
笺释》,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81—84页。
17 奕助等:《遵旨复考察行政大臣于式枚奏陈咨议局章程权限折》,1909年7月,宪政编查馆印行单 行本。
18 张塞:《本省单行程规则截清已行未行界限分别交存交议案》1909年11月18日,《张骞全集》 (1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2页。
19 《浙江退议局第一届常年会议事录》第2册,第61-62页,转引自耿云志:《论话议局的性质与作
用》,《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历史档案汇编》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 132 页。
21 按《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与《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城矮设议事会或董事会,乡设议事会或 乡董、乡佐;府厅州县则设议事会、参事会。
22 [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2页。
23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 728—729页。
24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8页。
25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38页。
26 《江苏自治公报类编:宣统三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27 《御史萧丙炎奏各省办理地方自治流弊滋大请严加整顿折》宣统三年闰六月初七日,《清末痔备立
宪档案更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57页。
28 《宣统政纪》卷一一,武汉师范学院科研历史系编:《辛亥革命论文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
年》(下册),1981年版,第377页。
29 《安陆令禀版婚书捐被斥》,《申报》宣统三年一月二十一日。
30 周新国、陆和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苏社会研究》,甘肃人民出板社2011年版,第85—87页。
31 郑若玲编著:《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32 《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5页。
第五十章1910年:请开国会运动
1 张塞:《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张塞全集》(1),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87—188页。
2 《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张塞全集》(1),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第 187—189 页。
3 心史:《宪政篇•请愿速开国会各省代表在上海会议记事》,《东方杂志》1909年第13期,第 446—447 页。
4 天津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 )》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 1852 页。
5 梁启超:《国民筹还国债问题》,《梁启超全集》(四),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0— 1943 页。
6 《时«!艮》1909年12月18日,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
社1993年版,第273页。
7 《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 )》(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7页。
8 《国会代表上都察院请愿书》,《张寒全集》(1),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3—196页。
9 《译电》,《时报》1910年2月2日,《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由
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 *
10 《俟九年预备完全定期召集议院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 641—642 页。
11 《中国时事汇录•记国会请愿代表进行之状况》,《东方杂志》191V第2期,第27—29页。
12 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中册),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821—822页。
13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9页。
1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历史档案汇编》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一
135 页。
15 《仍俟九年预备完全再定期召集议院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
版,第645页。
16 耿云志:《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簿议局联合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2期。
17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
18 《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910年第6期。
19 《为资政院起草请速开国会疏》,超炳麟:《赵柏岩集》(上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
515 页。
2 0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21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22 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 4》,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156页。 ,
23 《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第75—77页,章博:《"机构强似人":资政院对清季国会请愿运动
的推进》,《近代史学刊》2018年第2期。
24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62页。
25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63页"注释1"。
26 《缩改于宣统五年开设议院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
78—79页。
27 《令民政部及各省督抚解散请开国会之代表谕》,《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646页。
28 卫春回:《张客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29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页。
30 《东三省总督锡良奏奉省绅民呈请明年即开国会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
书局1979年版,第648—649页。
31 《伦贝子奏对之秉直》,《广益丛报》1910年第255期,第2页,转引自周增光:《宗室王公与清末
新政》,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页。
32 《开设议院年限不能再议来京请愿人等迅速送回原籍询》,《清末筹备立宪枯案史料》(下册),
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52-653页。
33 侯宜杰:《温世霖请愿获罪》,《夭折的转型:侯宜杰读史随笔二集》,东方出版社2018年版,第
145-149 页。
34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67页。
第五十一章1911年:清帝国土崩瓦解
1 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04页。
2 《管韩合刻四十四卷•韩非子书序》,转引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附录》,中华书局1964年 版,第1197页。
3 张树声:《遗折》,《张靖达公奏议》第八卷,清光绪间刻本,第32—33页。
4 《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91—292页。
5 孔祥吉:《关于康有为的一篇重要佚文》,《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
57页°
6 《汪康年师友书札》(2),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版,第1475页。
7 孙中山:《有志竟成》,《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5页。
8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语丝》1925年第8期;冯自由:《革命逸史》 (上),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9 陶模:《变通政治宜务本原折》,《陶勤癖公奏议》卷十一,第28页。
10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1984年第7期。
11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4—209页。
12 《宪政编查馆会奏各省造议局章程及按语并选举章程折》1908年7月22日,《政治官报》光绪
三十四年( 1908)六月二十六日。
13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17页。
14 各省造议局在辛亥年的详细活动,可参见《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一书的第六章至第十章。
15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宪制道路与中国命运:中国近代宪法文献选编(1840—1949 )》上 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8—329页。
16 亨廷顿对"革命"的解释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以及其政治制度、社会
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这段话的前 半部分,指向变革的目的,后半部分则指向变革的手段。[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 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1页。
17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梁启超全集》(三),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4页。
18 鲁迅:《无声的中国》,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讲,李新宇、周海婴主编:《鲁迅大全集》 (四),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6页。
19 《梅兰芳全集》第四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211页。
20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3—444页。
21 《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1页。
22 《剪辩之凤潮》,《越铎日报》1912年1月18日。
23 .《剪发风潮之剧烈》,《汉民日报》1912年3月6日。
24 杜春和、丘权政整理:《胡绍之等致胡适的信》,《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一磐,中华书局1980年
版,第216页。
25 《自由谈话会》,《申报》1914年4月20日o
26 《劝诚剪辫条规》,《申报》1914年7月12日。
27 阎锡山:《呈大总统筹补山西人民生计,先办六政,特设考核处暨办理情形文》,1918年5月
25日。
28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版,第467页。
29 梁实秋:《雅舍忆旧》,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0 王法^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85页。
31 找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6页。
32 《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2页。
33 王霞亭:《回忆昌邑县"五•一八"惨案》,山东省昌邑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
一辑》,1983年发行。
34 《大总统莅任宣言书》,章佰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二卷,武汉出版社1990
年版,第1386页。
35 《大总统莅任宣言书》,《北洋军阀1912-192 8》第二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13 8 8一 1389 页。
后记
1 《中国国民党史稿》(下),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1177-1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