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老實人」
──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廣西桂林人)的出身跟陳炯明、閻錫山幾乎相同,也就是崇尚教育的小康之家。宋明以來,中國社會的基礎就是這些人。曾國藩、林則徐和近代的鄉紳都是從這個階級中產生的。新學堂代替了舊科舉,李宗仁的廣西陸軍小學堂就相當於陳炯明的法政學校。他畢業的時間太晚,錯過了辛亥年的大好機會。少壯軍人在一九一二年飛黃騰達的速度之快,只有法國大革命以後的幾年才能相比。李宗仁在一九一二年考入廣西陸軍速成學校讀書,一九一三年畢業,或許是個錯誤,失去了最佳的機會窗口,所以才會等到北伐以後才成名。
他從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先當了幾年教官,對自己的前途似乎沒有確定的想法。護國軍興,他才下定決心投入行伍。他後來對唐德剛承認:「炒排骨」(當排長)是個無利可圖的職位,待遇還不如教官。他升到團長,年已三十。如果在比較穩定的時代,這個升遷紀錄就算相當出色。在蒼黃反覆的民初,這就證明他當時是個不搞投機的老實人。
護國戰爭後,滇、桂軍長期進駐廣東。在富裕的廣東紳商眼中,他們越來越像寄生者和掠奪者。最後,他們支持孫文和陳炯明打回廣東。粵軍乘勝進軍廣西,瓦解了長期統治廣西的陸榮廷勢力。孫文和陳炯明隨即決裂,粵軍從廣西撤退。廣西陷入群雄逐鹿的混亂當中,提供了李宗仁崛起的機會。他和白崇禧、黃紹竑1結成了著名的聯盟,擊潰了主要競爭者沈鴻英2。這時,孫文去世。滇軍唐繼堯覬覦兩廣,利用新政府威信未立的視窗期東征。李宗仁以寡擊眾,打敗了滇軍,威望陡然增加。
李宗仁加入新成立的廣州國民政府,希望分享財政資源,結果未能如願。國民革命軍終歸沒有統一,種下了日後分裂的伏脈。桂軍無法就食廣東,只有指望北伐打開餉源。因此,他變成了蔣介石的盟友。後者不大喜歡蘇聯和廣東人的包圍,特別注意從江浙招收子弟兵,希望盡快進軍長江流域。李宗仁選擇了依附蔣介石,這儘管純屬功利目的,但還是得罪了蘇聯。蘇聯害怕國軍北伐成功,就會不再需要他們,然而這種恐懼很快就變成了現實。李宗仁積極輔佐蔣介石清黨,勢力迅速膨脹。
南京政府幾次企圖統一軍令,都沒有成功。抗戰爆發大大加強了蔣介石的地位,剝奪了李宗仁公開分裂國民黨的機會。蔣介石在一九四八年的失敗給他提供了最後一次機會,他無法抗拒誘惑。代總統的權力非常短暫,卻使他既不能去北京,也不能去臺北。他在美國社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到寂寞,最後返回大陸養老3。長期的反動資歷給他積累了統戰價值,這是張國燾和其他紅色叛逃者不可能具備的。
李宗仁回國前留下的回憶錄和回國後提供的資料大相逕庭,而且兩者都無法跟同時代的其他資料對證,因此史料價值不高,卻很不幸地被大量流傳和引用。在現代史的所有材料中,事後回憶是最不可靠的一種。當事人有最大的動機,根據事後諸葛亮的小聰明,修飾自己在盲目決策時的動機。任何人只要對照日本人方面的紀錄,就會發現李宗仁在臺兒莊戰役的回憶中故意毀謗湯恩伯4。日本人對湯恩伯的勇敢和靈活相當忌憚,對西北軍的評價卻不高。他們還覺得徐州會戰的指揮相當拙劣,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也有同樣的看法5。
李宗仁的軍事教育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類型,而蘇聯教給黃埔軍官的知識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類型。兩者在火力配置方面的訓練要求相差甚大,李宗仁在這方面缺乏起碼的概念。他的能力主要在人事協調方面,能將將不能將兵。二戰的火力升級淘汰了許多黃埔老將,李宗仁的兵法其實比他們更過時。在戴安瀾6和孫立人的那種戰役中,他是連後勤軍官都不能勝任的。作為政治家,他雖然是名義上的國民黨人,卻更多地屬於北伐以前的類型,在列寧主義的擠壓下,逐步喪失了自己的政治感覺,淪為投機者和裝飾品。
1黃紹竑(1895-1966),新桂系三巨頭之一,以謀略見長。一九四九年在北京議和時試圖保全桂系家底,一九五七年遭到揭批,一九五八年被人大開除,一九六六年自殺。
2沈鴻英(1870-1938),綠林出身,陸榮廷部將,一九二四年自稱建國軍總司令。
3一九六五年,李宗仁回到北京,受到隆重接待;一九六六年三月,他的妻子郭德潔病逝;七月,在「組織關懷」下,與二十七歲的護士胡友松結婚。
4李宗仁晚年在口述回憶錄中稱:臺兒莊戰役,在孫連仲部損失慘重,急需救援時,他「嚴令湯恩伯軍團迅速南下,夾擊敵軍,三令五申之後,湯軍團仍在姑婆山區逡巡不進」。以致李宗仁「訓誡湯軍團長說,如再不聽軍令,致誤戎機,當照韓復榘的前例嚴辦。湯軍團才全師南下。然此時臺兒莊的守軍已傷亡殆盡」。其實,他對湯恩伯的指責並不符合事實。白崇禧晚年在臺灣接受中研院訪談時曾說:「湯恩伯司令用兵適宜,當敵攻擊臺兒莊之際,迅速抽調進攻嶧縣而呈膠著狀態之兵力,反包圍臺兒莊之敵人,與孫連仲部相呼應,同時,並調關麟徵、周碞二部擊破敵人由臨沂派來解圍臺兒莊之沂州支隊,於任務完成後,仍回師臺兒莊,此為其用兵靈活、合適之處。」而從日本軍部原始檔案中可以看出,湯恩伯在臺兒莊一役並非對抗李宗仁的指揮、為保存實力而遲遲不肯出擊,而是運用靈活的戰術,以「圍魏救趙」的戰法,分流進攻臺兒莊的日軍,從而緩解臺兒莊正面的壓力。日軍在後背受到湯恩伯軍威脅的情況下匆忙撤退,遺棄了大量輜重、大砲、坦克。正是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在臺兒莊地區的出現,使得日軍做出蔣介石要在徐州與日軍大舉決戰的錯誤判斷,遂調集大軍到徐州作戰,從而使該役真正上升為大規模的「徐州會戰」。此舉打破了東京大本營原定華北方面軍「不過黃河」的「有限作戰」禁令,徹底改變了「不擴大政策」。
5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1878-1966),德國將軍,曾為蔣介石的軍事顧問。臺兒莊大捷後,各國駐華武官紛紛前往戰地參觀,當時史迪威與法肯豪森討論戰果,法肯豪森說國軍沒有按照自己原來的計劃乘勝追擊,日軍定會捲土重來。不久,徐州被日軍攻克。
6戴安瀾(1904-1942),黃埔三期,參加過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徐州會戰、崑崙關戰役,在緬甸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