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紅色孤將

    ──林彪

    二一、紅色孤將 - 图1

    林彪(1907-1971,湖北黃岡人)是五四運動想要解放的那種內地新青年的典範,從參加學生運動開始1,最終通過黃埔軍校投身革命2。黃埔軍校是速成班性質,以政治教育為主,其他以後自學。林彪還沒有畢業,北伐就開始了。他在葉挺麾下作戰,這支部隊的政治保護人是張發奎。蔣介石清黨後,粵軍陷入了一種石達開式的情緒,懷念廣州根據地的好日子。共產國際決定順水推舟,利用他們收復廣州,重建蘇聯軍援路線,於是產生了著名的南昌起義。林彪以中級軍官身分隨軍南下,在高級指揮官逃亡殆盡後投入朱德所部,跟隨朱德來到井岡山。

    紅軍的組成非常複雜,葉挺、林彪這種前國軍軍官的素質比毛澤東和賀龍召集的江湖好漢強得多,但在混亂環境內籌款求生的能力反而更差,所謂龍游淺底遭蝦戲。朱德後來說有些事只有毛幹得出來(指沒有底線的打土豪以籌款),就反映了長征期間共產國際撥款時斷時續的後果。毛在這個時候絕地反擊,大概不是偶然。江湖好漢—業餘軍人和正規列寧主義者—黨務官僚的階級鬥爭是共產黨的主要特殊之處,也是毛得以上臺的主要原因。國軍前軍官在這種環境中因處境尷尬而被孤立,最容易遭到懷疑和清洗。政治保衛局並沒有冤枉他們,畢竟從事實上看,他們叛變的可能性確實是最大的。其他人都已經沒有退路了,他們卻可以合理地指望蔣介石著名的寬厚。等不到長征開始,這種軍官或被殺或逃走,已經所剩無幾,百色起義的主將李明瑞3就是典型。僥倖活命的極少數,往往是託了國軍進攻根據地的福,才逃出了政治保衛局的虎口。林彪不屬於這兩類,因為他和毛澤東結成了各取所需的聯盟。毛在軍事方面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需要一個林彪這樣的人。毛、林聯盟控制了總前委,永遠結束了朱德的政治和軍事生命4。毛獲得了一方諸侯的地位,林彪第一次獲得政治決定權。

    張聞天以共產國際欽差大臣的身分,趕走了毛澤東及其富農路線。林彪迅速拋棄了老朋友,倒向更加缺乏軍事經驗的新領導,護送他們一起踏上逃亡之路,指揮了沿途的幾次戰役。他在長征路上企圖阻止毛捲土重來,卻沒有成功5。曖昧的狀態只有史達林才能解決,他最終決定支持毛。林彪知趣地交出了兵權,改任紅軍大學校長6。在此期間,毛對他非常猜忌,甚至公開指責說,王明背著他跟林彪聯繫。毛自己說林彪很有戰術天分,但別人也這麼說,他反倒不高興。如果抗戰沒有及時爆發,林彪的前途將會極其危險。

    抗戰導致八路軍人數急遽擴張,速度比國軍和日軍快得多,對原有軍官和抗日青年都形成了巨大的正向激勵。林在抗戰期間指揮了幾次偷襲,最多時能夠擊斃數百名日軍。這些事件對日本的軍事行動影響甚微,卻暴露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內部的奇妙關係。毛討厭林彪的平型關戰役,不遜於討厭彭德懷的百團大戰,說明他的眼光和識見確實高人一籌,也說明他確實沒有任何原則可言。他正確地指出,這種戰鬥除了使自己感覺更正確以外,沒有什麼軍事意義。八路軍沒有跟日本人作戰的能力,應該滲入被國民黨遺棄、日本人又沒有占領的大片真空地帶,在那裡建立組織和擴充軍隊,改善共產黨在未來的決策地位7。他對自己的判斷異常自信,甚至敢於對抗史達林的決策。在共產黨的政治生態場內,這事幾乎等於玩命。林彪經過幾次試驗,對日本人的戰爭素質有了一定的認識,開始轉向軍隊的擴充和軍官的培訓(一九三八年五月,毛將林彪調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默然放棄了原先的衝動。毛對他在抗日軍政大學的工作非常滿意,曾說:「我們的抗大,要培養出幾百個,幾千個,幾萬個像林彪同志那樣的幹部來。」給予了特別的禮遇(林彪被送回延安治傷時,毛騎馬十五公里迎接)。

    一九三八年,林彪經過國軍防線時遭到哨兵誤傷,一度前往蘇聯治病8,回國後繼續擴軍練兵,等待戰爭結束。中共的軍隊在抗戰期間的壯大,他的貢獻甚大。毛在延安的整風運動,他幾乎沒有參加。這種做法在黨內非常出格,但毛絕不是不能隱忍的人。然而毛也不是那種記性不好的人。幹部整訓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突然傳來蘇聯出兵滿洲的消息。毛向閃電一樣迅速地做出反應,立刻停止運動,解放正在改造的幹部,把他們派到最危險的地方去,同時向美國人、蘇聯人和國民黨表示友善和忠誠,希望借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盡快運送幹部和軍隊。美國人同意用飛機給他們運兵,接收華北各地。蘇聯開放了他們占領的滿洲和朝鮮,通過大連港接應從山東渡海而來的八路軍。國民黨的態度取決於各地的要人。衛立煌的戰區對他們一向友好,掩護了晉、察、冀邊區的建立。閻錫山的戰區戒心很重,引起了最初的衝突。傅作義的戰區以前非常友好,人送外號「八路半」,現在卻捨不得平綏鐵路的戰利品,以致反目成仇。林彪奉命協同高崗9進駐蘇聯占領的滿洲。滿洲經過日本人的多年建設,號稱東方魯爾區,年產飛機上千架,軍事工業超過了關內各省總和的兩倍以上,品質更不是大後方山溝裡的小廠所能比擬的。滿洲的兵員吃大豆成長,人高馬大,面對喝稀飯吃小米的關內士兵,猶如俄羅斯水手出現在南印度港口,看待後者的警察如同看待小孩。

    國共雙方都看到了滿洲的重要性,但形勢顯然不利於國民黨。蘇聯為共產黨開放了海陸空三路,國民黨登陸滿洲而依靠的營口港和葫蘆島港遠不能跟大連相比。他們姍姍來遲,主要的資源已經掌握在對方手中。僅僅蘇軍第一、第二方面軍移交的武器就包括:三千七百門火砲、迫擊砲和擲彈筒,六百輛坦克、八百六十一架飛機、一千二百挺機槍、六百八十座各種軍用倉庫、松花江艦隊的船隻。曾克林(原八路軍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後來回憶說,他們在蘇家屯倉庫(位於瀋陽郊外,日本關東軍最大的武器倉庫,裡面的武器可以裝備幾十萬人)「先後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槍兩萬多支、輕重機槍一千挺,還有一百五十門各種口徑的迫擊砲、野砲和山砲」。不僅裝備了自己和到達滿洲的其他部隊,而且還向山東運送了一批武器彈藥,僅子彈和砲彈就有五百多萬發。大連兵工廠日夜開工,將重型砲彈送往華中,否則徐州戰役是根本不可能展開的。除此之外,林彪還獲得了一份厚禮:關東軍宿將老兵和日本技術人員。由於日本在「滿洲國」推行的建設是全面的、而且層級很高,這批寶貴的人力資源比閻錫山在太原招募的數千退伍日軍重要得多。山西的日軍只是戰時軍人,但林彪獲得的日本人不僅數量多得多,而且包括了軍人和各類技術員,能夠提供一個工業社會的完整支援10。新的戰爭一旦爆發,這些資源就會給林彪一方投下決定性的砝碼。

    儘管日本人給林彪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但他最可靠的支持者仍然是蘇聯老大哥。高崗用老幹部習慣的直率語氣說:「『勾子(屁股)』靠著蘇聯,只要把臉面前海上陸上幾個口子一堵,東北就是我們的了!」國共和談很快破裂,新的戰爭應驗了高崗的預見。毛澤東和林彪只需要討論次要的細節問題,諸如四平該不該堅守,錦州和長春哪一個更重要之類,重要問題有史達林同志和蘇聯軍官負責,基本上穩操勝券11。一九四七年年初,史達林派遣裝甲兵、航空兵、砲兵顧問和坦克、裝甲、運輸車支援退守松花江北岸的林彪,一舉扭轉了戰局。一九四八年,蘇聯專家顧問團進駐滿洲。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和弗拉基沃斯托克(海參崴)的軍事專家為林彪制定戰役計劃,阿穆爾河的太平洋艦隊的軍艦配合林彪的攻勢(《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蘇聯與滿洲革命根據地》O.波利索夫著),有不少專家死在滿洲。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六月,在中共軍隊中的蘇聯軍事顧問(包括軍官和士兵),就有一百零二人陣亡,七百人受傷(不包括受傷後死亡的)。共軍內戰中所需要的一切幾乎全部來源於蘇聯,幾乎每支中共部隊都配備十名左右的蘇聯顧問,協調各個部門的行動、並保證戰鬥分隊的效率(B.傑里岑《燃燒的中國》)。毛澤東深恐林彪在關鍵時刻坐失良機,一再要求面見史達林。史達林不願公開接觸他,只派米高揚到西柏坡視察,幸好米高揚的判斷對毛有利:「一九四八年年終,中共的戰鬥行動展開迅速,進展良好,在中國北部進行了決戰。在得到了我們全部給予中國的七十萬日本關東軍武器的中國革命軍,向北京方向的中國中心挺近(A.列托夫斯基文集)。」

    一九四九年二月,毛澤東向蘇聯借債三億美元,希望蘇共提供日常必需品、石化產品和汽車(他提出的具體數字是三千輛)。這些物資大部分都要交給林彪。他表示:「三億美元是我們的請求,我們不知道你們是否會給我們這個數額,或多或少,假如你們不給,我們也不會生氣(B.傑里岑《燃燒的中國》)。」周恩來希望蘇聯提供反坦克武器和重型坦克。不久,周又要求提供「鋼軌、液化石油氣、大約五千輛汽車和其他產品」。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史達林決定提供三億美元的貸款,年息為百分之一,每年六千萬,分五年提供,部分貸款以軍用物資和交通工具的形式支付。史達林說:「我們還……可以向滿洲政府出售幾艘掃雷艇,並且在大連、旅順和弗拉基沃斯托克培養中國水兵掃雷……提供四十架殲擊機……建立海軍,打撈中國近海的沉船,並協助修理……建一個飛機裝配廠,我們可以給你們最先進的戰鬥機,想要捷克的,想要蘇聯的都行,目的就是你們用這些飛機培養自己的空軍幹部(A.列托夫斯基文集)。」

    一九四九年下半年,林彪的混合部隊席捲華中、華南。次年夏天,戰爭基本結束。林彪的身體太差,乘機要求解甲歸田。他對朝鮮戰爭態度消極,對毛澤東給他的眾多官爵也不感興趣。他名義上是政治局的第六號人物,實際上連出席會議的時間都不多。廬山會議以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養病。廬山會議其實也是毛拉他參加的,後者需要一個能夠替代彭德懷的人選。林彪從此擔任國防部長和軍委副主席,但日常事務多半由他的親信邱會作、黃永勝等人操持。他私下對毛澤東的評價甚低12,但在公開場合始終高調擁毛。劉少奇企圖將大饑荒的責任歸諸毛一人,他卻聲稱一切錯誤都是因為大家沒有正確理解毛的話13。劉少奇垮臺後,毛澤東只能依靠周恩來和林彪主持文武事務。兩人的精神狀態都不太好,林彪尤其需要藥品維持。他在這種情況下急欲奪權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但不能排除他的親信和親屬可能想利用他的力量。蒙古上空的墜機事件14迄今仍然是謎,當局事後來編輯的反林彪材料似乎只能證明他早已看透了毛,卻不能證明他有具體的謀反活動。當然,如果真有這樣的祕密謀反活動,當局不肯公佈要害證據也並不令人意外。


    1一九二二年,小學未畢業的林彪考入董必武等創辦的武昌共進中學;一九二四年,他成為共進中學學生運動的領袖、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被中共共青團武昌地委指定為共進中學團支部書記;一九二五年秋,五卅運動中帶頭參加遊行示威。
    2一九二四年底,中共要求各地組織迅速在內部選派優秀青年投考廣州黃埔軍校,林彪在上海考試通過被錄取。
    3李明瑞(1896-1931),原為桂系將領,因未能得到軍長職位而勾結共產黨反蔣反桂,由鄧小平等介紹入黨,曾任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和紅七軍軍長,一九三一年十月,在中共肅反運動中,被共產黨以「企圖率隊逃跑」罪名殺害於江西于都。一九四五年中共為其平反。
    4一九二九年古田會議全盤接受了毛澤東「黨管一切」的建軍主張。毛獲得紅四軍領導權,重新當選前委總書記,林彪當選總前委委員,進入紅軍決策層。反對毛主張的朱德從此失去實權。
    5據聶榮臻、伍修權、李富春等描述,林彪在遵義會議前和會議上「都沒有講什麼話,他的態度是曖昧的」。四渡赤水後,林彪給中央「三人小組」寫信建議撤換毛澤東,但未被採納。
    6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紅軍大學即後來的「抗大」成立,林彪調任校長開始教學,不再任紅一軍團長。
    7平型關一戰前後,毛在電報中反覆強調,「要以創造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為主」,「暴露紅軍目標,引起敵人注意,那是不利的。」而林彪則表示「目前須打勝仗,捉俘虜,提高軍民抗戰信心,提高共產黨與紅軍威信」。
    8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林彪赴蘇聯就醫。一九四零年三月,林彪接替任弼時任中共駐莫斯科代表團負責人。
    9高崗(1905-1954),陝西米脂人,高崗是陝北紅軍的代表人物之一。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集東北黨政軍大權於一身,號稱「東北王」。在高饒事件中被批判,自殺身亡。
    10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九日的《紐約時報》報導: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本外務省調查局局長加藤松平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向外界公佈,日本前關東軍官兵及其家屬,一共有十四萬人或被迫留在東北共軍中服役,或滯留在共產黨的控制區內生活;有教授士兵開砲打槍的,有教授飛行技術的,有跟隨部隊做戰術指導的,也有駕駛坦克和國軍直接交戰的。例如滿鐵技術員家庭的孩子砂原惠參加了土改、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中村義光留在第四野戰軍第二野戰病院。一九四九年,東北軍工部留用的技術人員一百八十六人中,日本人就有一百零三人,超過百分之五十。中華人民共和國空軍起源於關東軍第二航空軍團第四練成大隊的林彌一郎部,這支關東軍的王牌集體加入東北民主聯軍時,計有飛行員二十名、機械師二十四名、機械員七十二名以及其他各類地面保障人員近二百人。林彌一郎在回憶錄《我與中國》當中說:他籌辦了東北航空學院,新中國第一代飛行員大抵是他的門生。這段因緣構成了日中友好協會的傳奇,林彌一郎後來擔任該會會長。林彪對這些日本人關愛有加,甚至為了照顧他們的飲食習慣,把珍貴的大米留給他們吃,讓自己的戰士吃高粱米。四野百萬大軍當中,只有幾萬人是關內和蘇聯派去的外來幹部。
    11據列多夫斯基說:「蘇聯政府在蘇軍解放了滿洲之後,便取將滿洲交與中共之手的方針。合約所訂蘇軍撤離滿洲的期限一到(日本投降後三個月),國民政府遂決計向滿洲派遣其部隊,意在占領蘇聯紅軍撤離區域,但是莫斯科不允許國民政府向旅順、大連和中長鐵路(原中東鐵路)派遣兵力;不允許國民政府從地方居民中進行部隊改編和警力擴充,使得國民政府失去了組建和使用國民政府行政管理機構的可能性。蘇聯政府還宣佈,原服務於日本關東軍的工礦企業以及其他設施,皆作為戰利品屬於蘇聯。部分企業設備還被運往蘇聯境內。」「蘇共授意中共向滿洲派遣自己的軍隊──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即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中共在派遣到滿洲軍隊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北民主聯軍(另有一說,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四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其兵力來源是地方游擊武裝和被中共控制的八路軍,人數將近一百萬人(另有一說二十七萬人),使得中共得以開展武裝鬥爭攫取滿洲政權,並以此為主要根據地作為依託在全中國展開與國民政府的權力角逐。」見《一九三七—一九五二年事件參與者的文件與證據:在中國命運之中的蘇聯和史達林》(A.列托夫斯基著)
    12林彪在筆記中寫道:「他先為你捏造一個你的意見,然後他來駁你的意見。捏造是老毛的慣用手法,今後當注意他這一招。」「你先說了東,他就偏說西。故當聽他先說才可一致。」「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為己,過為人。」
    13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會上,林彪說:「現在這些困難恰恰是由於沒有照著毛的指示、毛的警告、毛的思想去做。」「當時和事後都證明,毛主席的思想總是正確的。可是我們有些同志,不能夠很好地體會毛的思想,把問題總是向左邊拉,向左邊偏,說是執行毛的指示,實際上是走了樣。」
    14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二日半夜,林彪和家人駕駛飛機從北戴河飛往蘇聯,因不明原因墜毀於蒙古溫都爾汗,機上人員全部喪生。林彪以突然出走的方式結束了政治生涯,中共對此採取了保密措施,但隨著國外媒體的披露和林彪長期不出面,國內民眾逐漸得知了這一消息。從一九七三年開始,毛澤東發起了批判林彪的鬥爭,在中共十大上,林彪被定為「叛徒」、「叛黨叛國」,文革之後也沒有給林彪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