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技術官僚

    ──傅作義

    一三、技術官僚 - 图1

    傅作義(1895-1974,山西省榮河縣人)是閻錫山和陳炯明的同儕和晚輩。辛亥軍興時,他在太原陸軍小學讀書。學生軍集體參加革命,然後又回去讀書。當時學生軍參加革命乃司空見慣,但再回去讀書就比較少見,這說明山西的社會秩序沒有遭到多大的擾亂。一九一二年,傅作義升入清河第一陸軍中學。一九一五年入保定軍校。畢業後返回山西,此後在山西軍界服務,由旅長升為師長。這樣的生平酷似正常國家的職業軍人,不像業餘愛好者當家的民國軍界。閻錫山參加北伐,給他帶來了獨當一面的機會。他在著名的涿州戰役(一九二七年九月至一九二八年一月)中抵抗張學良的優勢兵力,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三個月的圍城戰役是民國史上少見的歐洲式戰爭,充分發揮了晉軍的科班水準。在此前和此後的大多數戰役中,政治都比軍事重要得多。也就是說,統帥的外交和策動能力決定戰爭勝負。前線部隊很少需要將作戰能力發揮到極致,北伐的大多數戰役都是這樣。傅作義證明他是少數真能作戰的將領之一,地位急遽上升。

    北伐軍出於外交的考慮,選擇閻錫山的部隊入駐平津1。在各國公使的眼中,黨軍和馮玉祥部隊的蘇聯氣味都太濃厚了。閻錫山是辛亥舊人,也就是革命陣營中合法性最強的一方。閻錫山主持北平政治分會,傅作義鎮守天津。中原大戰時期,閻錫山、馮玉祥支持汪兆銘在北平開府。張學良入關支持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兵敗下野,但他們的實力仍然存在,只能交給緩衝人物代理。於是傅作義出鎮綏遠,宋哲元出鎮華北。他們分別代表閻錫山和馮玉祥的舊勢力,同時又是蔣介石和張學良能夠接受的溫和派人物。傅作義從此變成了相對獨立的勢力,不因閻錫山的再起而改變。

    綏遠是山西移民的北美洲和南非洲,自然會引起移民和蒙古原住民的衝突。傅作義在河套地區的建設頗有成績,也就意味著蒙古人的空間岌岌可危。危機緊迫,蒙古上層人物開始分化。親華、親蘇、親日三派漸漸形同水火。德王2代表親日的少壯派,一度希望蔣介石抑制傅作義和山西移民的擴張,就像印第安人和黑人指望英國抑制北美和南非移民社會的墾殖活動,失望後投向關東軍一方。一九三五年以後,晉綏軍和蒙古人不斷發生衝突。傅作義打贏了大多數戰役,包括著名的百靈廟戰役3,給蔣介石和大後方的輿論留下了錯誤的印象,覺得日本人資助的蒙古人不過耳耳,日本人自己的戰鬥力也不會太強。

    蔣介石覺得應該在內蒙這樣有利的戰場乘勝追擊,也可能懷有將戰爭引向蘇聯和外蒙古的隱祕動機,他在一九三六年將全國各軍將領召集到西安,準備發動全面抗戰。他派傅作義打前鋒,讓張學良當預備隊,嚴重地傷害了張學良的感情。在張學良看來,傅作義只是晉軍的偏裨小將,他自己跟閻錫山是平起平坐的人物,沒想到蔣介石覺得他連傅作義都不如。這次部署對他發動西安事變起到了極大的刺激作用,但時機對張學良非常糟糕,因為全國都知道抗戰迫在眉睫,很難相信扣押總司令的將領不是為日本人出力。

    西安事變解除,蔣介石一回南京,原有的戰略部署就恢復了。傅作義仍然是前鋒,抗戰僅僅推遲了幾個月。山西高地原本是國軍計劃堅守的重點,結果太原沒有守住,日軍和蒙軍直取黃河。傅作義從日本側背發動進攻,挽救了敗局,保全了晉西北高地和陝北,使國軍的計劃沒有完全落空。在隨後的包頭和綏西戰役中,他的戰績優於全國大多數部隊。儘管如此,或者正因為如此,他的部隊和蒙古王公、八路軍都不和。八路軍在戰爭期間不斷兼併華北國軍和地方團隊,卻很難滲透傅作義的防區,因為他的軍隊和河套移民社會基本同構,軍不離民、民不離軍,團結能力很強。

    抗戰結束時,他的部隊正好卡住了八路軍進軍滿洲的要道,首先爆發衝突。傅作義連戰皆捷,解除了晉北、綏東的危局,證明沒有滿洲工業區支持的八路軍根本不足為懼,但他無法阻止八路軍通過山東海路、蘇聯和察哈爾進入滿洲,他只能不斷打擊缺乏重武器的華北解放軍,成功地控制了華北大多數要地。只要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滿洲的戰爭仍然懸而未決,他在華北就能穩操勝券。然而一旦滿洲塵埃落定,林彪部隊就在重武器、運輸和人數方面優於關內的一切部隊,這反映了日本的滿洲占領區對國統區的巨大工業優勢,中原大戰時張學良入關的一幕勢必重演。這時,傅作義必須選擇南下或是易幟。他太信任河套的農業—軍事基地了,覺得歷次易幟都沒有妨礙他東山再起,於是向毛澤東提出回綏遠搞水利,實際上等於割據一方。毛澤東卻順水推舟,說綏遠地方太小,把全國水利都交給他。於是他當上了水利部長,名義上地位更高,實際上卻被架空了。舊部拆散以後,他在政治上已經死亡。

    傅作義的性格屬於技術人員一類,能力很強,循規蹈矩,沒有遠見,不敢冒險。在正常國家,他多半會憑藉傑出的能力升到高位,享受平靜和榮耀的生活,但永遠不會捲入政治。他生逢亂世,不得不客串政治家,但性格改不了,非但不肯在沒有機會的地方創造機會,連已經存在的機會都不想充分利用。他像優秀工程師一樣,總是服從最近或最強的主人,為主人做好分內的工作,如果不滿也只是消極抵抗。蔣介石認為他是叛徒,拒絕接受他暗中輸誠的表示,這並不公正。只要蔣介石有能力統治中國,傅作義是不會拋棄他的。技術官僚都不會喜歡搞運動的手段,但都沒有辦法公開反對,所以傅作義企圖向臺灣的舊主表態,並不是虛偽或反覆。毛澤東肯定從來沒有信任他,但也非常清楚他這種人不是搞顛覆的材料,因此沒有直接打擊他。傅作義居然得以善終,似乎是技術官員的德性所應得的結局。


    1一九二七年六月,閻錫山通電擁護三民主義,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一九二八年六月,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兼任北平臨時政治分會(轄京兆、直隸、熱河)委員和代理主席。
    2德王(德穆楚克棟魯普,1902-1966),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人,主張內蒙古獨立,並與日本在察哈爾、綏遠聯合建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任副主席、蒙古軍政府總司令等職。
    3百靈廟位於綏遠北部,是烏蘭察布盟草原上著名的召廟,為喇嘛、蒙民聚集中心,也是漢蒙交易最繁盛的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百靈廟戰鬥發生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日至二十四日,交戰雙方分別為傅作義領導的綏遠軍及德王領導的蒙古軍。最後綏遠軍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