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晋
晋兴吴灭 在魏国,掌握实权的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开始呈现出魏晋双重国家的面貌;而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又废掉魏元帝而自立。这便是晋的第一位天子武帝。
在吴国,当时算是长寿的大帝孙权在位三十一年后去世,其后屡屡内讧,国势不振。晋军趁孙权之孙孙皓荒淫之机,渡过长江攻陷建业(今南京),孙皓投降,天下再度统一。
晋的统一是在分裂倾向很强的中世的第一次统一,然而统一的前路上,却潜伏着险恶的困难。其中最为重大的问题,是怎样处理异民族在内地的杂居。位于今山西省的并州地区,自后汉以来便有南匈奴部落。他们在隶属于郡县的中国人之外自成系统,由部帅统领,居住在原野中的帐篷里,经常与中国居民发生摩擦。在今陕西、甘肃省,即当时的凉州地区,据称有人口百万,而一半是戎狄。这里所说的“戎狄”是藏系民族,当时一般的称呼是“氐”“羌”。从后汉末起,他们发动叛乱,侵入中国的郡县,而当时后汉以“内入”的名义将中国人迁往内地。曹操则反过来将羌人移民到内地,终于到了与中国人口参半的地步。
此外,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等当时的幽州地区,有不少鲜卑、乌丸等北方民族内徙而来,并且在其背后还有着游牧部落的大部队。
面对这样的现实,武帝不得不对王朝的未来怀有危惧。而他得出的结论是,要克服困难,只能依靠同族的团结。晋之所以能夺走魏的皇位,是因为自从祖父司马懿以来,司马一族历经三代都紧密团结,在朝廷内扶植了潜在势力。而且,当初是作为大臣在不断与反对派作斗争的过程中扩大势力的,而现在已经是晋的天下,表面上没有反对者,因而似乎要强化司马一族的势力基础是极为容易的事。务必注意的是,曹氏因同族互相憎恨和迫害,最后天子孤立无援而灭亡,司马家绝不能重蹈覆辙。
八王之乱 于是,武帝大封同族到各地为王。诸王应当成为皇室的藩屏,因而可以在领地内维持强大的军备,在军事上独断专行。而且为了提高诸王的权力,将州郡长官指挥下的军队都裁撤了。这样一来,州刺史、郡太守都只不过是纯粹的文官。然而事态真的按照武帝的设想发展了吗?
武帝死后其子惠帝即位,但不辨菽麦,昏庸愚蠢。皇后贾氏是功臣之女,据说极为专恣又长于奸智,废掉皇太后杨氏并杀掉其父,掌握朝政后频频杀死大臣。最初贾氏让宗室中年长的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又恶其专权,与惠帝的弟弟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掉司马亮,事后又将楚王杀掉。汝南王的弟弟赵王司马伦眼见朝政紊乱,率兵入宫,废掉贾皇后又将其杀死。到这一步还算好,可司马伦又趁势废掉惠帝,自己即位。这么一来,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举兵讨伐赵王,将其杀死,又迎惠帝复位。此时骚动似乎平息了,然而有功的诸王又起内讧,齐王首先被杀。这是诸王受到属下军团首领的掣肘,被随意摆布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在幕后操纵诸王的是张方、孙秀等出身社会下层的军阀将领。张方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煽动河间王和成都王背叛朝廷,又杀死站在天子一边的长沙王司马乂。在此前后,张方已然成了独立军阀,能够脱离诸王而自由行动,甚至胁迫天子移居长安。不过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这些做法太过火,不得人心,随后张方被河间王所杀。而河间王和成都王也相继被杀,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一人辅佐皇室。
这些事实显示出,为了强化皇室,武帝将同族封王建国并授予兵权,结果以惨败收场。大凡人类的天性不过如此:在困难时能够紧密团结,但到收获成果的时候却反目为仇。这并不是同族间才有的现象。
后汉末的袁氏在四代中出现五位三公,同族之间必定曾紧密互助。然而到了最后袁绍据冀州称霸时,几个儿子却立刻失和,互相排挤,终致灭亡。曹操最初正是趁此机会纠集亲朋,树立起了霸权。尽管参与创业的第一代人能够紧密团结,平定其他势力,但到了曹操晚年,这一集团也早早产生龟裂。据传言,曹操即将大功告成被封为魏王(1)时,被比作汉高祖之张良的参谋荀彧因与曹操意见相左,被迫自杀。曹操的长子文帝曹丕与两个弟弟,即长于武艺的曹彰和文才优秀的曹植争得你死我活,朝臣也跟着分派而斗,结果给了司马氏可乘之机。所以想一想就可以明白,取代曹氏的司马氏也不可能例外。
贵族的奢侈 晋王朝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贵族化、奢侈化,而这也是重蹈前朝的覆辙。后汉末,在王朝眼看就要灭亡的情况下,灵帝听信宦官之言,向天下田地每亩征收十钱,用以修缮宫殿,并让人铸造毫无用处的铜人。曹操身为武将却爱好文艺,自己写作诗赋。其孙明帝则喜好奢侈,大事营造洛阳宫,又建芳林园,遍植奇树,饲养异兽。明帝之子齐王曹芳在位时,遭遇司马氏崛起,与之对抗的是同族的曹爽,以及同乡功臣的后裔夏侯玄等,但这些人都已经贵族化,优柔不断,遭到司马懿的反击而被杀。到了晋王朝,虽然第一代天子武帝在即位之初颁布俭约令,甚至亲自取出宫中称为“雉头裘”的华美毛皮在殿前焚烧,以为百官示范,但随即又软化态度而沉湎于甘美的奢侈生活,以至后宫美女数以千计。本来晋王朝的官僚很多是从魏继承来的,大都已贵族化,在安逸的环境中长大而不知武事。八王之乱虽是由出身社会底层的军人暗中引起,但正因为诸王及其身边的官僚无能,这些军人才会如此猖獗。而比起内乱,来自外部异民族的冲击更为可怕;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贵族化的官僚更显无能。
异民族的暴动 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发动叛乱时曾试图将并州的匈奴部帅刘渊招入军中。刘渊与其子刘聪商议后,表面上接受成都王的招请,而等到接受北单于的称号、统领五部兵马后便自立为汉王。此前,匈奴单于曾屡次与汉朝公主结婚,因而刘渊使用汉姓刘,号称继承了汉的正统,并号召民众承认自己的统治。
不过匈奴人的汉在刘渊死后持续内乱,刘渊的族子刘曜与部将石勒同时得势。晋惠帝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其弟怀帝即位后,不仅匈奴,氐、鲜卑等异民族,以及内地人民的叛乱在各处爆发,天下陷入四分五裂。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晋政府的状况却让人心中没底。在八王之乱中唯一幸存的东海王拥立怀帝,但怀帝却因猜忌而不给他权力。司马越怀恨在心,做出闯宫杀死天子侧近等举动,愈发失去人心。而就在此时,石勒入寇,东海王传檄四方,召集援兵,却无人响应。不得已,东海王率领亲兵出阵,而参谋则是在朝野颇有名望的王衍。
王衍是魏末晋初在社会上名声很大的清谈派“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堂弟,他本人也属于清谈派,名声有时甚至凌驾于王戎之上。“清谈”本是从当时的贵族主义中诞生的畸形儿,一边标榜老庄虚无思想,一边又不否认自己对名声和权力的欲望比别人更强烈,因而是只在特权阶级中才行得通的极为自私任性的思维方式。
东海王司马越眼见敌军声势浩大,而己方的援军迟迟不来,劳心过度而病死军中。失去主帅的军官们将名声很高的王衍推举为大将,而王衍在这种时候也没有说出个不字。他一面说自己从年轻时起就完全没有出人头地的念头,因为接到命令,不能断然推辞,拖拖拉拉一直来到这里,现在这种情况,靠自己的才能实在应付不了,一面却不坚决推辞,反而接受了推举。石勒的军队如同怒涛一般汹涌袭来,包围十余万晋军,自王衍以下的将领被一个不剩地俘虏了。石勒召来王衍,质问西晋的政治情况。王衍虽承认西晋的政治失败,却声称自己没有任何责任,还对石勒说如果想要称帝自己可以帮忙。这下石勒也惊呆了,当面指责王衍说:你从年轻时就开始当官,一直做到大臣,声名盖世,居然说自己对朝政的失败没有责任。说完令其退下。石勒嘴上说让这种人活着对世人没有好处,却又不想招来屠杀名士的指责,便等到夜里,让人将王衍住处的墙壁推倒,将其压死。从此以后,王衍的下场成了窝囊死法的典型。而这与其说是个人的问题,不如说是关乎当时贵族社会形态的问题。
西晋的灭亡 石勒向洛阳进军,与刘曜合力攻陷洛阳,俘虏怀帝并送到汉的首都平阳,不久将其处死。
怀帝之侄愍帝接到洛阳陷落的消息,在长安即位,但不久又因受到汉军的围攻而投降,也被送到平阳杀了。
当时异民族的暴动并不只限于首都附近并州的匈奴,而是四处蜂起,民族间冲突不断,天下陷入不可名状的混乱。这意味着,之前曹操最先采用的用异民族压服异民族、用军队统御军队的冒险政策露出了破绽。这种政策本来就危险而勉强,因而一旦有一处出现混乱,便会立刻波及全体而无法停息,这在一开始就是显而易见的。战乱开始在中原扩大后,晋宗室、琅邪王司马睿早早对华北断了念头,转而占据吴的旧都建业,图谋自立。他将中原名族召集到帐下,又安抚当地土豪,在接到长安陷落之报后受到部下的推戴而即位,这便是东晋元帝。
晋的南渡 东晋立国的基本方针,是收容从北方中原逃难而来的军队、难民,与他们合力守卫国防前线。国防的第一线是淮河,这条河在地理上是区分黄河流域的华北中原与长江流域的江南的界线。今天依然以这一线为界,分为以北的旱田地带和以南的水田地带。国防的第二线是长江,这条浩荡有如海洋的大河自古以来就是阻挡北来侵略军的天险。魏的曹操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会战而遭到大败,并不是很久远的事。幸而江南有丰富的资源,足以负担增强后的前线国防军的军饷。当时江南的开发还在进行,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无论新来的移民有多少都能容纳。更加幸运的是,在中原蜂起的异民族并非只有一族,他们互相反目,反复进行种族战争,因而在大征服者出现并树立霸权之前,没有余力准备南征东晋,而这为东晋留下了重整旗鼓的时间。
五胡强盛 发生在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因而被称为“永嘉之乱”的民族斗争所带来的大乱是史无前例的。屠杀一再发生,中原的人口据称到了百无一二的地步。异民族被总称为“五胡”,除了汉的刘氏所属的匈奴以外,还有被称为羯的匈奴别种,石勒即属此族。并州的拓跋氏和幽州的慕容氏是移居到长城以南的鲜卑人,他们的根据地原本位于长城以北。关中则有氐族苻氏和羌族姚氏,他们虽同是藏系民族,却互相对立。对此,汉人也殊死抵抗,到处建造起小型的要塞坞,以图自卫。
从总人口来说,无论如何都是汉人占多数,而异民族是少数,并且又分为数种、数族,因而某一政权之下的人数更少。所以进入五胡时代后,不管哪个种族得势,其霸权都不能持久,统治范围也有限,大约一百三十年间兴亡于中原的国家多达十六个。
出身匈奴的刘渊所建立的汉在其子刘聪死后,分裂为刘曜的前赵和石勒的后赵并互相争斗,石勒取得胜利,领有中原的大半,到其养子石虎时盛极一时,却也早早显露出衰亡的征兆。辽东鲜卑的慕容氏和关中氐族的苻氏代之强大起来,前秦的苻坚登场后,消灭慕容氏,称霸中原,趁势南下,企图击败东晋,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
当时东晋正值元帝之孙孝武帝在位。不过,在元帝和孝武帝之间在位的天子共有七个,因而从第一代武帝算起,孝武帝已经是第十二代。就在前秦苻坚南下大军锐不可当、东晋朝野震骇的时候,将军谢石、谢玄等在淮河的支流淝水之畔,迎击苻坚并使其大败溃逃。也就是说,东晋成功地在国防第一线阻挡了敌人的袭击。当时朝中谢石之兄谢安执掌大局,因为一族立下大功,自此以后,谢氏便成为与东晋开国功臣王氏相比肩的名门,受到崇敬。不过在淝水之战中奋战立功的,其实是驻扎广陵、中原出身的军阀部队“北府兵”。
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并退回关中后,苻坚被其宿敌、出身氐族的后秦姚苌所杀。到姚苌之子姚兴时,后秦以长安为都,盛极一时,特别是佛教繁荣,印度的经典有很多都是这时被翻译为汉语的。现在日本使用的《佛说阿弥陀经》便是其中之一。
(1) 应该是封“魏公”时(2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