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民政府

    孙文的活动 在百鬼夜行的军阀争霸之内乱时代,令民众感受到一缕光明的,是孙文的活动。他的三民主义,是不是所有阶层都完全理解,不得而知,但民众将孙文的活动理解为正义的爱国运动。事实上,他的三民主义虽言“三民”,但并不是价值相同的三民并立,其主体是民族主义。在受到四方列强压迫、置身半殖民地状态的中国,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袁世凯一死,北京政府的控制就松弛了,南方诸省的军阀产生了叛离北方的倾向。这是因为南方财政丰足,不愿意岁出剩余被北方夺走。于是借着支援遭袁世凯驱逐的国会议员的名目,另外树起正统政府。

    民国六年(1917年),孙文与国民党系统的议员应邀入广东,召开非常国会,被选举为大元帅,组织军政府(1)。南方的分离从此表面化,但孙文等开明政治家,未必能与单纯想借机强化势力的旧式军阀一直顺利合作。次年,早已是广东实权人物的陆荣廷改组军政府,孙文被排斥,亡命上海(1918年)。这是孙文第一次在广东起义(2)的结果,但到底南方受孙文的感化很深,即便是逃亡中,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另一方面,以北京政府为中心的华北政界中,段祺瑞是实力派人物。因为他不喜欢抛头露面,常常暗中行使实力,故以不好名利的形象在日本人之间拥有很多支持者。虽然他最终都没有登上大总统之位,但作为实力者,是第一位的,即便是反对派掌权的时期,在野的他也有影响政界的力量。北京政府是列国承认的正统政府,故而南方诸省采取独立行动时,北京当然考虑武力解决。但北方政府财政贫弱,唯一可依赖的是关税收入。当时关税以英国人为总税务司,从中国的行政系统分离,直属北京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动向无关,税收直达北京。北京政府的军队也是不正规的佣兵,发起军事行动需要庞大的费用,所以任何时候都只是空喊口号。

    然而,民国九年(1920年)军阀陈炯明进入广东,掌握实权后再次请来孙文,后者宣布组织正式的中华民国政府,就任大总统,宣告正统在广东。但是,当他为讨伐北京所谓的伪政府而发动北伐军,并进入湖南、江西时,陈炯明因对自己的地位感到不安而发动政变,消灭了民国政府。孙文又逃亡上海(1922年),这是他第二次广东革命的结果。

    接着,陈炯明失去人心,无法维持地位,孙文一派的云南、广西军队开进陷入混乱的广东,赶走陈炯明后第三次迎回孙文(1923年)。他被推选为大元帅,组织军政府(3)

    孙文被赶出广东之时,在上海频繁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派遣的代表取得联络,致力于再建国民党。最终反省之前的失败,得出中国革命必须有苏联提携的觉悟。

    国民党的改组 第三次掌握广东政府的孙文,召开了国民党改组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苏容共的政策,同意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就是所谓的国民党左倾,但很快也有人认为这是共产党侵夺的开端而脱离国民党(1924年)。

    这之后,国民党的活动忽然增添了新的内容。孙文为了模仿苏联红军组织国民军,于黄埔设军官学校,招募学生,培养干部。在学校创立两三月后发生的广州商团事变中,学生军很快派上了用场。当时广东的资产阶级对国民党的左倾感到不安,在英国等外国的援助下组织自卫团,以谋防卫。双方在广州市内爆发战斗,军政府实行火攻,学生军勇敢作战,镇压了商团。之前孙文的起义总以失败告终,是因为想利用已有的军阀势力,依赖不可靠的军队进行革命。这次,以一开始就对革命充满热情的学生为干部组织军队,取代此前阵容混乱、没有斗志的旧式军队,作为政府的忠实部下,可堪指令。广东残存的军阀部队被逐渐清除,以苏联武器武装、苏联式方法训练的新军成立了。

    当时北京政府的实力派段祺瑞,因日本原内阁(4)的成立而失去支持者,与直系斗争失败后下野,引起骚动。然而,直系军阀的曹锟受部下吴佩孚等人的推戴,逐个收买旧国会的议员,恢复国会,被选举为大总统,被时人称为贿选总统。对此,反对派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兵北京,迎击的吴佩孚虽有压倒性优势,却因部下冯玉祥倒戈而一败涂地,结果曹锟逃亡,吴佩孚退隐河南的根据地。奉系军队将冯玉祥迎入北京,又担心民心不服,遂求段祺瑞出山,拥立为北京政府临时执政,计划借他之手恢复全国和平。

    段祺瑞采取临时执政这样奇怪的称号,是与南方交涉妥协的结果,想借此请广东的孙文来北京共同收拾事态。对此,孙文力排左派的反对,答应段氏的邀请,将后事托付给右派的胡汉民,在汪精卫等人的陪同下,乘日本汽轮踏上北上之途。孙文的决定受到了左派的严厉责难,谓其不顾以往的失败,竟又与军阀妥协。但不可忘记的是,孙文虽然容共,却并不共产化,无论如何他都是国民党的首领。

    这时,孙文最关心的是与日本的关系。在北上途中特地腾出时间绕道日本,因为今后要交涉的对手段祺瑞以及支持段的张作霖,过去都与日本保持着深刻的联系。也许,他是怀着通过国民会议使南北妥协、收拾事态的腹稿,期待取得日本朝野的支持。不幸的是,当时的日本完全不理解孙文的心情。

    孙文抵达天津后很快发病,病情恶化,再者,段祺瑞政府的态度亦尽令孙文失望。次年的民国十四年(1925年),他病逝于北京,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嘱,享年六十岁。他虽是革命家,可更是政治家,通晓世界情势,对中国人民的处境最是优先考虑。他的哲学,正如《建国方略》所言,“行易知难”,是将王阳明的“知易行难”颠倒的新学说。他主张“心理建设”,革命的根本目的到底还是立足于此。

    孙文之死令南北形势骤变,和解无望,混乱愈深,特别是北方的张作霖与冯玉祥决裂。冯以政变推倒段祺瑞政府,但又被张作霖打败,沿京绥铁路向西北移动,谋求联络苏联。张作霖进入北京,为了共同对付冯玉祥,与宿敌吴佩孚和解,组织安国军,就任军政府大元帅。

    国民政府的北伐 在南方,孙文一死,国民党就将广东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同时内部产生动摇,左右两派对立激化,其中顺利扩展势力的是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他也曾留学日本,此时刚从俄罗斯归国,被视为左派主力,但就如他的名字中正,任何时候他都以国民党的正统自居。

    由于有年轻军官的支持,蒋介石逐渐掌握了党的实权,开始相继叛离对他不满的右派,尤其是孙文身边的老政治家。特别是蒋介石的亲信、左派的廖仲恺被暗杀后,蒋以武力镇压反对派,驱逐胡汉民等右派(1925年)。次年,以共产党有计划政变的嫌疑,蒋率先逮捕了被疑为政变据点的中山舰的舰长。后来该事件被暧昧处理,受牵连而被驱逐的苏联顾问等亦复职,但蒋介石还是想借此向内外阐明:国民党无论如何都是国民党,不是共产党。

    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国民政府内站稳脚跟的蒋介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踏上孙中山未竟的北伐之途。革命军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革命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

    然而翌年,革命军进入江苏、占领南京之际,蒋介石认为国共终究难以相容,开始对共产党员进行彻底镇压。与共产党分裂也意味着和苏联分道扬镳。

    革命军能够以破竹之势席卷江南一带,共产党在大都市的劳工活动起了很大作用。因此,一旦蒋介石与共产党断绝关系,北伐的进展就骤然停滞。而且,国民党左派与蒋介石态度相异,党内斗争益发激烈。尤其是蒋介石背离苏联后,计划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必然也会导致非左派党员的不信任,因为突然由左转右,操之过急。同时也可以说,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内部的实际情况认识不足,他们联合国民党左派,集中反蒋势力,最后却因引起国民党左派嫌厌而被驱逐。

    此后蒋介石定都南京,集中国民党的力量,又以上海、南京的资本家为后援,北伐得以继续。蒋介石与冯玉祥及山西军阀阎锡山取得联络,沿津浦铁路北上。占领山东济南之际,因日本出兵而受阻碍,但北伐军避而不战,绕开济南,继续北上。北伐军迫近北京近郊时,张作霖见形势不利,率军返回奉天。然而,他的列车通过京奉铁路与日本使用的南满铁路的交叉点时,桥梁上安置的火药爆炸,张作霖受重伤而死。这是日军的阴谋,在当时已被内外指出。一直以来,张作霖利用日本的势力确立了对东北三省的统治,同时以东北为根据地对中央行使发言权。但正如西洋民间传说中利用恶魔积累财富的人,最后却被恶魔杀死一样,他也走向了完全相同的命运。之所以被恶魔杀死,是因毕竟没有完全服从恶魔,张作霖虽也行恶事,但并没有完全成为日本的爪牙。

    蒋介石一进入北京,就到西山孙中山墓前报告北伐的完成,而后要求全国人民效忠国民政府。其时,在沈阳继承张作霖地位的张学良,无视日本劝阻,挂起青天白日旗,表明与国民政府合并,随后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副司令(1928年)。于此,蒋介石权威确立,各地虽多少残存有蠢蠢欲动的反蒋势力,但因世界各国皆认可国民政府,国内的情势也渐趋沉静。这正是蒋介石立于得意巅峰的时期。

    日本与美国 动摇蒋介石政权并最终使其在中国大陆失去立足之地的,并非内政僵局,而是复杂的世界形势。特别是日本,必须负很大的责任,但背后起了更大作用的则是美国的外交。

    到日俄战争为止,美国都对日本示好,这场战争的终结仰赖美国仲裁之处也很多。然而此后,日本反对美国的诺克斯东北铁路“中立化”计划,反与俄罗斯勾结,拒绝美国进入东北,故而美国政策一转,开始敌视日本。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日本虽然都站在同盟国一方,但任务不同。美国向欧洲战线输送军队,成为决定胜败的原动力;日本则在占领胶州湾之外,专以海军力量警备海洋,作为英国的同盟国,扮演了所谓东洋看家狗的角色。美国股市大崩盘(1929年)之后持续的经济大萧条,造成了各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强化,没有殖民地的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处境尤为艰难。

    陷入这种情势的日本,不得不固执于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对张学良的态度失望后,日本转而拥立杨宇霆,企图树立亲日的地方政权,但张学良先发制人杀了杨宇霆。于是日军使出最后狠手,动武驱逐张学良的军队,占领了全东北(1931年)。其后请出蛰居天津的宣统废帝溥仪,令其执政,不久又扶上皇帝位,制造了“满洲帝国”,耍出一幕脱离时代的大花招(康德元年,即1934年)。

    其时,南京国民政府外受日军压力,内受以江西瑞金为根据地的共产党红军的威胁。虽数度出动大军包围红军,但皆败北,最后,国民党切断物资流入,进行封锁作战。红军苦于食盐不足,被迫突围,进入湖南,开始“大长征”,最后进入陕西,在延安建立根据地(1935年)。

    抗日战争 挑起九一八事变(日本称为“满洲事变”)的,是驻守日本租借地的关东军的参谋石原莞尔。他提倡世界最终战论,认为日本军队行使武力应以本次事件为终结,将东北建设成世界模范的王道乐土。然而讽刺的是,“终结战”成了世界大战的开端。殖民东北之后,日本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出现了比石原更加异想天开的东条英机,由他来指导国政。

    中国方面,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与红军领袖毛泽东达成和解,约定共赴国难,一致抗日,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接着,日军整顿强化了东北的中国战线,于同年再次先发制人,采取积极策略,让驻北京的派遣军在演习中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1937年),即七月七日的卢沟桥事变。此后,从东北出发的日军越过长城,占领了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在南方,日军自杭州湾登陆,占领南京时大肆实施虐杀暴行,受到各国谴责;接着沿长江而上,攻略武汉,又南下占领广州。面对如此局面,蒋介石退守四川重庆,尽管不时遭到空袭,却艰苦忍耐,坚韧不拔。

    事实上,战线的扩大对日本来说是更为沉重的负担。重庆的国民政府在云南通过滇缅公路获得美国、英国的补给,全然不见崩坏之兆。多少令日本放松一点的是欧战爆发,正面受到德国攻击的英国无暇东顾(1939年)。与德、意订立《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后,日本气势大振,但因东西相隔遥远,彼此之间不过是单纯的精神鼓励罢了。

    美国则采取了更为有效的压制日本的手段,即切断石油供给。因为当时德国几无对抗英国的海军实力,同盟国的大西洋防卫靠英国的海军力量就足够了。所以,美国将海军力量集中于太平洋方面,能够安心采取石油禁运措施。此后不久,日本决定对美国、英国、荷兰开战,企图从中央突破所谓的ABCD对日包围网。ABCD的A是美国(America),B是不列颠(Britain),即英国,C是中国(China),D是荷兰(Dutch)。荷兰为了防卫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地,常与英国采取共同行动。

    日本海军以偷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虽然首战获得若干胜利,但在美国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之前,已节节败退,激战四年后终至投降(1941—1945年)。日本本土被同盟国占领后,在中国的军民全部撤回,但在东北因苏联突然参战,日侨当中出现了莫可名状的惨剧。苏联进而占领了库页岛及千岛列岛。日本与苏联之间存在中立条约,却因单方废弃而立刻遭到攻击,这是始料未及的。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陆海军受到国民的绝对信赖,但一旦开始大规模战争,其指挥的拙劣就暴露无遗。陆军在中国持续增强兵力,拖延不绝,毫无效果,犯了兵法大忌。海军则执着于旧式的巨舰巨炮主义,举全国之力制造武藏、大和等无用的大战舰,而使用又不得其法,没有派上丝毫用场就白白断送。战争之初,虽然亲眼目睹了空战的威力,却不知更新战术。再者,军纪颓废败坏,特别是上层军官的腐败堕落简直无法容忍。可笑的是,对此愤慨批评最为用力的正是石原莞尔,以至于身为内地师团长的他常常被其他系统的宪兵监视。

    蒋介石于大局的战略亦可言失败。他尽可能将共产党军队安排到抗日前线,企图消耗,而将直系部下引入内地,保存实力。然而,一旦日军队瓦解,国共两军就开始争夺地盘,结果不惯实战、贪图安逸的国民党军队输给了经验丰富的共产党军队。

    蒋介石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着手处理战后工作,但又事与愿违。国民党本是革命政党,和共产党并非不能在政策上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但美国顾问的干涉限制了蒋的自由,终致国共合作再度破裂,发展至全面内战。由此暴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虚弱,及其背后被美国拜金主义毒害的干部的腐败。国军接连战败,退守到此前一直被日本侵占的台湾,代之而起掌握大陆全部领土的共产党以北京为首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废除中华民国纪元,采用新历,毛泽东任共产党主席,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1949年)(5)

    共产党军队进入北京之前,国民政府已将故宫宝物、图书馆贵重藏书等运往南京,再以驱逐舰送入台湾。在台北安顿的国民党政府依然认为自己是中国的正统,遵守孙文遗志,维持五权分立,称大陆的共产党为“匪”,而北京政府则呼对方为“贼”,彼此对抗,互不相让。这与东德、西德和朝鲜、韩国的对立又有不同之处。


    (1) 即国内一般所称的护法军政府。

    (2) 即第一次护法运动。

    (3) 即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国内一般称广东革命政府。

    (4) 1918年,原敬任日本总理大臣,改变了此前寺内内阁支持段祺瑞的政策。

    (5) 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