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代
最后的分裂时代 安禄山之乱后,唐王朝已经不是统一国家,各地军阀割据,处于半独立状态。然而,以长安为都的唐王朝保住了大运河沿线地区,得以变身为财政国家并延续命脉。由此,中世的分裂倾向再次强烈出现,而对唐王朝来说,幸运的是分裂倾向也波及地方军阀,使他们之间没有形成大团结。然而,黄巢之乱使天下陷入大混乱,其间各地出现了局部统一的中心。其中最大的是朱全忠集团,这不外乎是由黄巢军的核心势力蜕变而来。虽然朱全忠篡夺唐朝,建立起五代梁国,其政令所及的范围,却只限于黄河沿岸的华北中原。在长江流域以南,以同样由黄巢集团分化而来、虽与朱全忠敌对却有着同样性质的军人集团为中心,逐渐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建立起独立政权。
首先在浙江省一带,建立起了钱镠的吴越国,而从北方包围着吴越的是地跨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杨行密的吴国(南唐)。在吴国以西的湖南省方面,形成了马殷的湖南国(楚)。这三个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心都是从黄巢集团分化出的派别。而在由此被切断与华北联系的福建省,有王审知的闽国,在广东省则有刘䶮的独立南汉国。此外,在四川省有王建的独立蜀国,而向东在与其相连的长江中游荆州附近,高季兴的荆南或称南平国,则是在周围势力均衡的基础上建立的半独立政权。这些南方诸国,出于贸易上的必要,有时在名义上承认中原梁王朝的主权并执臣下礼,做出和平的姿态。而对梁来说,最大的威胁是占据山西省北部的李克用的沙陀王国(1)。此国的国号为晋,到了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时,与衰落下去的梁相反,凭借当地的特殊资源迅速重振势力,成为强国。晋国最后压倒梁,成为后唐,后唐则为后晋所篡夺,后晋倒台后建立起后汉,而后汉则禅位给后周。这便是“五代”。地方上大小独立政权则层出不穷,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从其中选取出十国,模仿《史记》为其设立《世家》。“十国”是将吴与南唐分为两国,将蜀分为王氏前蜀和孟氏后蜀两国,加上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以及从后汉王朝分出来的东汉(2),加起来一共十国。
在这一时期前后,中世的割据达到顶峰。在之前的中国,分裂大多发生在华北,江南则大体上保持统一。这说明江南地区的开发还不充分,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支撑各地建立并维持独立政权。然而,五代却主要以长江流域以南为分裂主体,特别是像楚国这样的例子很罕见,之前从来没有湖南省这样的地方较长期地支撑独立政权的例子。
军阀的合并 即使是这样的分裂形势,发展到尽头之后,又一变而产生了统一的趋势,并加速迈进。这其中有两个可以考虑到的原因。
第一是军阀势力的动向。割据政权是战争的结果,而持续的战争总有一天会分出胜负,统一会以此时的胜利者为中心向前推进。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原的后梁朱氏与晋国李氏的战争。
李存勖的根据地晋国,出产优质铁矿和无烟煤,因而制铁业从唐代起就很兴盛,以制造利器知名。此外还有明矾这一特产,是鞣制皮革不可缺少的物品。士兵则是游牧民族沙陀,可以从长城之外无限接受战马的补给。因为有这些优势,晋国在面对开封的后梁政权时,逐渐占据了上风。
后梁则因为是黄巢军团的后身,所以缺乏教养,杀伐之风太盛,作为统治者的资质并不是很充分,这是不利的因素。因此出现了与安史之乱的最后阶段相仿的局面,和安禄山、史思明都被其子杀掉的先例一样,梁太祖也被其子朱友珪弑杀。友珪虽自立为帝,但立即就被其弟末帝朱友贞所杀。
在后梁领内的河北地区,自唐代以来便有军阀以魏州为中心保持半独立状态,这是安禄山集团的遗孽。正是魏州军阀叛变并向晋投降,对后梁形成了致命打击。晋王李存勖以魏州兵为先导进入开封,攻杀梁末帝。到了这一步,末帝仍然担心自己的兄弟谋叛,将他们全部杀掉。
晋王李存勖,也就是庄宗,占领开封即帝位,因为自己姓李,便声称继承大唐而定国号为唐,因为洛阳是唐的东都,所以又离开开封,定都洛阳。
因为后唐的建立,华北的三大军阀被合并到一起。其中心是沙陀族,再加上安史集团的遗孽河北军阀,以及黄巢集团的后身后梁的降兵。换言之,大唐后期的军阀被集约到新成立的后唐王朝之中,而迈向全国统一的原动力由此形成。
后唐庄宗被义弟明宗篡夺了皇位,明宗之子闵帝又被义兄潞王篡位并杀死,而潞王又被义弟石敬瑭攻杀。
契丹的兴起 石敬瑭将国号定为晋,以其庙号被称为高祖,建国后又将首都迁到开封。在与后唐作战时,石敬瑭从新近崛起于长城外的属于蒙古种的契丹那里借来援兵,并将长城内的“燕云十六州”作为成功的谢礼割让给契丹,而这为后世埋下了长期冲突的种子。一般所说的燕云十六州中,“燕”其实是指幽州,而十六州便是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等各州。后来后周世宗夺回了其中的瀛、莫二州,而契丹则又新占领了易州,因而进入宋代后仍然成问题的有十五州。此外还有营、平、滦三州,因为很早以前就成为契丹的领土,所以没有被当作问题。
在中国中世,统一倾向从五代中期后唐的时候开始出现,而在北方的异民族之间还要更早,从唐末起就开始了,以长城外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契丹帝国逐渐崛起。在此之前,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早已在松花江流域建国,灭掉与日本和唐有交往的渤海国,逐渐吞并内外蒙古,成为亚洲最大的武力国家。这似乎是古代匈奴帝国和中世突厥、回纥帝国的重生,但与之前的诸国都兴起于西方而向东扩张相反,契丹在历史上第一次崛起于东方而威服西方。这一现象说明,亚洲大陆东西之间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
亚洲历来都以帕米尔高原为境分为东西两部分,而西亚诸国与东亚相比,在文化和经济上基本都处于优势,因而文明从西向东流动。而这也必然要影响到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形势,能够直接接触西亚文明的西方游牧民族,经常压倒东方游牧民族而称霸。然而,从唐末五代时起,出现了新局面,东亚的中国文化逐渐兴隆,在生产力方面凌驾于西方之上。而这也随即反映到北方,由此,兴起于东方的契丹才可能成就其霸业。
契丹的崛起,也是东亚诸民族的民族自觉意识强烈的一个表现。这里的“诸民族”当然也包括中国人。而民族自觉的高涨,作为中国近世社会的一个特征,成为区别近世与中世的一个标志。
民族纷争 在后晋,高祖之子出帝时,朝廷中民族主义的国粹论高涨,耻于对契丹执臣下礼,要求实现地位对等的国交,并停止馈赠年例,结果契丹大怒。太祖之子太宗大举入寇,进入开封,打算自己统治中原,并将契丹的国号改为中国式的“辽”。然而,中原人民并不服从异民族的统治,游击活动到处爆发,太宗只得放弃统治中原的念头,收兵北归时在途中病死。晋与辽的战争是两个民族间国粹主义的冲突,结果证明无论哪一方都无法压倒对手。
在中原人的游击活动四处蔓延时,山西省的军阀刘知远起兵协助游击战,在辽军北归后乘虚进入开封,即位并定国号为汉。这位高祖在位一年后去世,其子隐帝即位,但在位三年便被周太祖郭威篡位。后汉仅持续了四年,在被算作正统的历代王朝中,其历时之短暂空前绝后。
进入后周,中国终于看到了统一的曙光。而这是因为后唐以后,政府的中央集权政策逐渐发挥了效用。当时的中原地区虽然服属于各个时期的中央政府,但中央的政令尚不能贯彻到地方的每个角落。因为地方政府的军节度使和州刺史在当地征收租税供养军队,将这种封闭性作为各自势力的基础,所以自治性很强,往往将中央的命令当成干涉加以抵抗。于是,中央政府逐渐改变政策,先把地方的租税集中到自己手中,再交付给地方,让其供养军队,这样军队就直属于中央了。此外,还从地方军队中选拔强壮的士兵送到中央,强化都下的禁军。
名君后周世宗 后周太祖在位三年去世,其养子世宗即位。世宗被称为五代五十余年间首屈一指的名君,最初通过击退北汉的入侵树立了威名。之前后汉被后周篡夺时,后汉一族的刘崇在山西北部自立,不服从周的统治,被称为“北汉”。而北汉瞄准周世宗继承太祖还没有确立起统治的机会,举全国兵力来袭,意图决战。世宗亲率禁军迎敌,激战之后大获全胜。在战斗即将开始时望敌而逃的军官七十余人,受到世宗的斥责并被全部处斩。这是为了惩治当时军队共同的恶习—被敌人重贿引诱而欲做内应。另一方面,在这次战斗中有功的将军赵匡胤等受到重赏。世宗振肃军纪,赏罚严明,因而得以驱使无比强大的军队。
此后世宗将兵锋南指,夺取了淮南江北之地,迫使南唐成为属国。由此,天下形势急转直下,持续了五十年的势力均衡面临崩溃,开始向统一迈进。这是因为,在获得这块包括海岸盐场的新领土之后,周得以制长江上游诸国于死命。
在中国,盐的产地有限,因而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结合自然会逐渐固定。而使这一趋势确定不移的,则是从唐代开始实施的专卖法。某一产地盐的消费区域被严格指定,并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边界上设立了严格如国境的警备线。设立这种人为的边界之后,其两侧的官盐价格不免要产生很大的差异。如果将盐从价低地区带入价高地区,就算携带的是官盐,也要受到和贩卖私盐一样的严酷刑罚。由此,生产地和消费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唐代,长江流域的开发大为进展,为了向这一地域供盐,江苏省海岸淮南盐场的产量急速增加,所以领有此地的南唐得以称霸江南。而这片盐场被后周夺走后,南唐残留的部分以及湖南、荆南地区,不得不从后周接受盐的供给,而盐价必然奇高,仅仅因为这一点,这些地区便失去了自立能力。
这一形势,也波及在沿海地区立国的吴越、闽和南汉诸国。这些国家因为领地狭小,维持独立格外艰难,必须在农业以外通过充当贸易中继站,或者通过培育茶、陶器等特殊产业来增加收入,以供养官僚和军队。各国的努力形成互补,才能勉强保持均衡,而一旦南唐这根顶梁柱开始摇晃,其影响自然非同一般。在北方的重压之下,各个南方政权逐个崩溃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周世宗的运气实在太坏,没能将这些可以预见到的成果收归己手。他虽然做出了北征契丹并恢复后晋割让的部分领土等惊人举动,但在位仅仅六年便在三十九岁时英年病殁。其子恭帝七岁冲龄后发生兵变,近卫军大将赵匡胤被拥立为天子,建立宋王朝。这便是宋的初代皇帝太祖,而后周世宗遗留下的统一事业经他之手得以大致完成。被废黜的恭帝,避免了历来禅让后的残酷命运。三国魏的先例,即禅让是具有充分实力的人堂堂正正举行政权授受的手段,丝毫不用担心前王朝的反击和复辟。与此同时,中世宣告终结。宋太祖即位后,被视为中世特征的禅让,永久地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了。
(1) 李克用为沙陀人。
(2) 即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