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7 行为是一扇窗

    想象下面这个场景。现在是下午5点半,堵心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在你的家中上演。你正要去厨房准备晚餐,却听到两个孩子因为玩具该谁玩的事吵了起来。这时,你的手机突然响起提示音,上司发来一封邮件,对你最近做的项目表达不满。然后,就在你要开始做饭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冰箱里已经没有鸡肉了,于是只好从柜子里抓出一盒麦片,决定用它来充当晚餐。谁知这时,你的伴侣又走过来说:“家里的卫生纸用完了,你怎么没有去超市买?”

    听到这样的话,你忍不住把手里的麦片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溅得到处都是,同时大喊:“你自己怎么不去买!你为家里做过什么!我真是受够了!”然后一扭头气冲冲地走了。

    我们来看看,在你情绪激动,一边大喊大叫,一边摔麦片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表面上看,你的行为失控了。但是假如往深处看,我们就能看到有个人正处在痛苦当中。她心烦意乱,觉得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没有人来安慰她,于是愤怒从心底涌起。

    这一幕是不是很有意思?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行为,但是透过行为,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人。摔麦片本身并不重要,但是透过这扇“窗”,我们却能窥见问题的核心。任何行为都是一扇“窗”,里面藏了一个人的感受、想法、冲动、感觉和未能满足的需求。行为从来都不是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本身,它只是问题的线索。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那个场景当中。在把麦片摔到地上的那一刻,你需要伴侣为你做些什么呢?如果那个人是我,那么我肯定知道这么做确实不对。我摔东西和喊叫的行为仅仅表明我的情绪非常强烈,而非我不知道对错。我不需要伴侣用任何一种形式来教育我、批判我、惩罚我,或者羞辱我。我需要重新找回安全的感觉,需要重新肯定自己的本心是好的。稍稍冷静下来后,我需要反思自己为何会情绪失控,需要反思是什么让我的负面情绪累积到了爆发的地步?还有,我怎样做才能提升自己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好让自己下一次能够成功地调节这些负面情绪?

    要想让自己做出改变,将来遇事能够更冷静地应对,唯一的方式就是去探求自身行为背后的感受。这句话听起来或许不合常理,但是倘若我们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评判和改变行为上面的话,结果反而会阻碍行为的改变,因为我们忽视了行为深处的核心冲突。

    现在,仔细想想伴侣的以下两种反应方式。

    伴侣的反应(1):贝姬太不可理喻了。她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呢?她不尊重我,是不是?这可不行!她太激动了,反应太夸张了!我不能让她觉得这么做没问题。我要告诉她:“贝姬,摔东西是不对的!你知道的!这样太不尊重人了!惩罚你三个礼拜不能看电视!”

    伴侣的态度(1):生气,疏离,愤愤不平,批判。

    伴侣的反应(2):贝姬的反应好激烈,我不喜欢她这样。不过我想知道她当时遇到了什么事情。摔东西不对,她应该是知道的,所以她肯定遇到了难以承受的事情。她是个很好的人,所以她心里一定特别痛苦。我也经历过痛苦,那时的我也有些失态。我会去跟她说:“你怎么了?是不是碰到了什么事情?我知道你平时不是这样的。我们聊聊吧,你做了什么并不重要,我更在乎的是你的感受。我会陪着你,跟你一起面对。”

    伴侣的态度(2):好奇,共情,试探,关心。

    我想,所有人都喜欢伴侣用第二种“把行为当作一扇窗”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而非第一种“唯行为论”的方式。

    改变行为问题的核心:行为只是线索,背后的动机更值得关注

    现在,我们来谈谈孩子。许多年来,大多数父母接触到的都是“唯行为论”的教育观念。例如奖励小红花、奖励实物、表扬、忽视、关房间……这些都是矫正行为的方法,关注的是“如何改变行为”。注意,我也是个实用主义者,所以我知道,我们有时候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也想改变我的孩子的行为!但是,真正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改变。如果我们能把关注点深入表象之下,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让他们的内心不要那么冲动,他们的行为便会和缓许多。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就能帮助孩子提升心理韧性,调节情绪,而这一结果又必然会带来行为的改变。当然,这一改变不会立即发生,但是只要发生了,它就会是永久的、能够迁移至不同情境的重大改变。

    假设你的儿子总是从他几个月大的妹妹手里抢走玩具。这时,如果我们只关注他的行为,那么我们会看到一个不懂得分享的自私孩子。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的行为看作一扇窗,窗里是他对家里多了一个妹妹的真实感受,那么我们眼前就会立即出现一个对他生活的世界感到不安、害怕生活里的重要东西被突然抢走的孩子。这时,我们的应对方式就会不同。我们可能依旧会把玩具从儿子手里拿走,还给小宝宝,但是接下来,我们就会与他共情,例如这样对他说:“唉,家里多了一个小妹妹肯定让你很不开心!”现在,既然我们已经理解了孩子的心思,我们就可以多给他一些一对一的陪伴,或者通过跟他玩假扮游戏来帮他调整心态。(“翻斗车要抢它刚出生的妹妹推土机的玩具!嗯……咱们来想一想现在该怎么办……我们来帮翻斗车做个更好的决定吧。”)毕竟,这件事的焦点根本不在玩具上,而在于儿子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需要父母来帮助他重新获得安全感。而一旦他对局面再次拥有了掌控感,他的行为就会自动改变。行为只是表象,核心问题一旦解决,表象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家里,如果较大的孩子从小宝宝手里抢了玩具,小宝宝通常也不会在意。而且,由于我关心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给我的启示,所以我常常……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观察。我不会让孩子把玩具还回去,而接下来就会发生不同寻常的一幕。由于我看到了孩子本心的善良,所以我并不害怕这一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于是我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我知道问题的核心与玩具毫无关联,却与孩子的感受息息相关。并且,孩子更多时候会主动把玩具还回去,这不是开玩笑。

    放弃控制行为,关系最重要:为什么不建议随意去奖励或惩罚?

    矫正行为的方法确实能暂时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不否认这一点。我也不否认,解决行为深处的问题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可现实当中不一定有这种条件。有时候,我们必须迅速纠正孩子的行为。也有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来解决行为深处的问题,因为工作和家庭已经让我们疲于奔命,而我们所承担的各种角色也让我们分身乏术。但是,如果不解决行为深处的问题,我们就无法改变行为背后的动机。这就像是天花板漏水了,我们只用胶带封堵,却不去了解水是哪里来的。如果我们的眼里只有行为,我们就会失去帮助孩子培养能力的机会,甚至失去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人而非一系列行为的机会。

    如果在我眼里,孩子抢玩具只是一个不该发生的行为,我就会执着于去改变这一行为。我可能会用小红花贴纸来引导孩子,只要一天不抢玩具就能获得一朵。我也可能会告诉孩子:“如果你还抢妹妹的玩具,你就不能看电视了!”或者:“你回房间冷静冷静!”然后把他关进他自己的房间。这些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孩子缺少共情,只能独自应对;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告诉他,他在你眼里是一个“坏”孩子,需要外力约束才能有好的表现(别忘了,孩子一直都在按照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样子来看待自己);而最严重的是,这些做法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即引发了这种行为的痛苦和恐惧。

    如果你的孩子比较乖巧,那么各种行为矫正法或许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因为这类孩子很想让自己活成父母喜欢的样子。可问题是,虽然这种强调听话的做法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比较省心,但是孩子大了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例如不会说“不”,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损害自己的利益满足他人。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叛逆,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时,各种行为矫正法往往只能强化而非纠正问题行为。因为,如果我们心里的感受没有被看到、被听到,我们就只能通过升级行为来寻求关注,以期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简单说,如果我们把行为当作主要问题,而非洞察未满足需求的窗,那么我们或许能暂时制止问题行为,但是行为深处的需求却依旧没能得到满足,于是类似的行为还会再次冒头,成为打不完的地鼠。如果我们不去管水是哪里来的,水就一直会漏下去。

    各种控制行为的做法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控制”二字本身。注重控制行为强过关系建设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如果你只想改变孩子的行为,那么当然,如果孩子小,奖励小红花和关房间或许都能“成功”。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小红花不再管用,结果可能就会非常可怕。一次,一对父母为了他们16岁的儿子来找我。他们说,他们已经完全管不了他了。他跟兄弟姐妹闹别扭,晚上还会到外面去,过了熄灯时间很晚才回来。最近,他甚至逃学了,他的父母才因为这件事来找我。

    这对父母一直在用各种行为矫正法来管教孩子,例如惩罚、奖励、小红花、关房间等各种控制形式。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儿子一直“不听话”,他们咨询过许多专业人士,得到了使用奖惩措施的各种“药方”。他们说,这些措施一开始是有效的,但是新问题还是会不断出现。于是他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应对新问题,接着似乎又能管用一阵子……随后又会有新问题出现。他们说,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听完他们的讲述,我突然意识到这对父母在16年里都没能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他们刚刚踏进诊室的时候,这一连接几乎完全不存在。如果我们用贴小红花和关房间等手段来对待孩子,那么我们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我们只关心他们能否在行为上服从。我们所表现出的只是对他们的痛苦和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漠视(对他人感兴趣是与之结成人际关系的关键要素),而孩子是可以察觉到这一点的。现在,16年过去了,这个孩子其实是在用行为告诉父母:“我不在乎你们的小红花和惩罚了。我已经长大了,你们也没办法再把我关进房间了。我不再害怕你们了,而且你们手里也没有筹码,因为我们之间本来就是你是你,我是我。”孩子长大后,各种控制行为的方法都将失效。他们不再对我们的奖励感兴趣,我们也无力再去惩罚他们。如果我们为了控制行为而牺牲了我们与孩子的亲密感,那么虽然孩子一样也可以长大,但是从许多方面来看,他们在人的发展上仍然像个幼儿,因为他们没能培养起情绪调节、问题应对、自我激励和冲动抑制等实现成功人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我们忙于针对孩子的外在行为实施外部控制,我们就会忽视孩子内心这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当专注于建立亲密感而非改造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我们没有通过信任、理解和关心来为我们与孩子的感情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就无法让亲子间的亲密感受继续存在下去。我经常想到“情感资本”这个词,即孩子在与我们相处当中所体验到的所有积极感受。在亲子发生冲突或亲子关系出现裂痕时,我们就可以拿它来修补。如果我们没有趁孩子还小就把这一基础打牢,那么等孩子进入青春期甚至长大成人后,我们就会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孩子个子高了,力气大了,更独立了,也更有可能反抗贴小红花、关房间等奖惩做法了,于是我们一直倚赖的各种行为矫正法也就不再有用了。

    对这个家庭来说,一切是不是已经太晚了?对你的家庭来说晚不晚呢?不晚,当然不晚,而且永远都不会晚,这一点我们已经知道了。但是,改变起来确实会相当困难。目标有可能实现,但相当不易。我联合几位专业人士,针对这个家庭做了大量工作,终于看到了一些显著的改变。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和跌宕起伏。治疗结束后,情况有了巨大的改善,但仍旧需要付出许多努力。这对父母非常坦诚,也一直在反思。现在,我依然在与他们保持联系,一方面了解他们继续与如今已20岁的儿子修复感情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了解他们做了哪些改变来养育家里的其他孩子。“如果能早一点知道这一切就好了!”孩子的父亲在治疗开始一年后这样对我说,“太多的专业人士建议我们使用奖励、惩罚这套办法来应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而且这些做法看上去非常合理。他们列举的数据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问题行为减少90%。谁不想用这样的方法呢?可是我没有想到,这么做还会有其他的影响。我们要的不是修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想要理解他,帮他应对他眼里的困难局面。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以前的做法只是加重了他的问题。对所有父母来说,这一点都太重要了。”

    我同意,所以我们才在这本书里相遇。

    循证育儿法的短视:只是暂时改变行为,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我热爱科学,也热爱实证研究。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大量科学文献都为各种行为矫正法提供了证据。父母们经常不解地问我:“你为什么要反对有数据证实能改变孩子行为的育儿方式呢?那么做怎么会是错的呢?”那么做并非一定是错的。不过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在于,关于行为改变的各种证据可能会让我们只看到眼前的所见,却遗漏掉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且,这类研究也有一些荒唐之处。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心理督导师曾经告诉我:“如果我想的话,我可以搞一项研究来论证某种方法能将问题行为减少100%!如果每当孩子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情,父母就打他一顿,或者让他到大街上睡一晚,那么我敢肯定,我的这项研究结果将是,几周后孩子们都变得更听话了。”当然,我的心理督导师肯定不是在为虐待孩子张目。他想表达的是,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看待数据,而借助恐吓和高压所引发的行为改变并不值得夸耀。循证育儿法常常根据行为是否改变来判断干预是否成功,它的首要着眼点是行为,所以仍旧是一种“唯行为论”。在我看来,行为的改变并不足以证明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如果你的孩子不抢玩具了,可他却仍旧担心新来的妹妹会把他的整个世界毁掉,那么你帮助的其实并不是他,而是你自己,并且这样的改变也无法持续。因为,如果孩子没有被看见,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那么激发了先前行为的感受就只能变得愈发强烈,直到有一天转化为另一种问题行为。太过专注于改变行为可能会侵蚀我们的人性,导致我们只去关注我们自己和孩子在表面上的表现,而忽视了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的那些元素,例如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恐惧、我们的需要,以及我们的同情。对于这个问题,我的主张可以说是“真相不唯一”,即我既认为数据很重要,也主张全面深入地看待数据。如果那些用以证明行为改善的数据得自对孩子的控制和胁迫,得自对孩子害怕被抛弃的利用,那么我们就要质疑这样的数据,它们显然无法让我信服。

    “唯行为论”的养育法之所以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既具体又明确。坦白讲,如何借助小红花来奖励好的行为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想要弄清楚孩子为何不主动做出那些行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从操作方面讲,把孩子关进房间似乎比跟孩子沟通更为简单。但假如我们能迎难而上,我们就会迈出重要的一步。阿尔菲·科恩在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图书《超越管教》(Beyond Discipline:From Compliance to Community)中写道,只要父母或专业人士“把事情的焦点放在改变孩子的行为上,那么他们就已经无意识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无视我们许多人眼里真正重要的东西,例如孩子的想法、感受、需要、主张、动机、价值观等引发了特定行为的东西。行为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表现出了特定行为的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科恩如此解释道,传统的管教方式或许可以暂时“改变行为,但无法让人获得成长”。他力劝成年人培养“‘透过’行为洞察真相的能力,以此来理解激发行为的动机,以及找到影响动机的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如何才能透过行为看到深处的动机呢?虽然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在面对顶嘴的儿子、乱扔食物的女儿或在家具上跳个不停的一对宝贝儿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难以实施。我在前面提到过,改变始于好奇。从现在开始,你不妨在亲子冲突后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对于孩子的行为,我最善意的解释是什么?

    ●孩子当时到底在经历些什么?

    ●在那个行为发生前一秒,孩子心里是什么感受?

    ●孩子当时无法调节的冲动是什么?

    ●我过去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如果我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那么让当时的我感到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孩子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没有得到我的理解?

    ●孩子是好孩子,只是情绪有些崩溃,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透过孩子的行为往深处看,我们能发现什么?

    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假设我们已经诚实作答),我们自然会去关注已经发现的问题,会去关心刚刚表现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过程。你刚刚告诉4岁的儿子,你要接一个工作电话,需要他保持安静,可他非但不安静,还乱扔你桌子上的东西,同时大声喊叫。放下电话后,你没有训斥儿子,而是提醒自己,他的行为是一扇窗。你还对他的行为做了最善意的解释——他非常需要你的关注,需要你看到他,而小小年纪的他还无法控制身体里的情绪。你回忆起过去的一幕,你需要伴侣的关注,可他却放不下手机,于是你火冒三丈,冲他发了脾气,这与刚刚发生在你跟孩子之间的事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意识到这一点后,你对儿子说:“妈妈接电话的时候,要你一个人安安静静待着确实挺不容易的。我们玩得好好的,妈妈突然要接电话,我知道那种感觉一定特别不好受。过一会儿,咱们可以把刚才发生的事再演练一遍,也许在妈妈必须接电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悄悄地把手握住,这样你就知道妈妈还是在陪着你了。”

    对许多父母来说,这类不施加惩罚的做法会令他们感到不安,或者至少也会与他们的直觉相抵触。他们担心,对行为不良的孩子给予积极的关注只会鼓励他们继续如此行事。例如,最近有父母对我说:“我不再惩罚孩子了,但是我们现在掉进了一个怪圈,她会通过一些坏的行为来得到我的陪伴。我不希望她学会用这种方式来获取我的关注,可她现在就是在这样做!帮帮我吧!”

    我理解这种担忧。但是我考虑的不是减少对孩子的关注,而是在其他时候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源自对关注或者亲密感的渴求,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孩子也就无须继续渴求了。这也是不良行为很少能在事后迅速得以修正的原因。若要真正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父母就要持续不断地去关注孩子。身陷怪圈的孩子需要父母提供更多的主动关注和一对一的高质量陪伴,需要父母进一步保证他们能够被看见、被珍视,保证他们哪怕不表现出问题行为也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增加关注或许意味着每天给予孩子10分钟的无打扰时间(我称之为“手机拜拜亲子时间”,我稍后会详细介绍),或者对孩子说:“想不想吃冰激凌?我陪你一起吃!”如果你能花时间陪伴孩子,特别是陪伴经常出现不良行为的孩子,那么你就是在告诉他们:“你在我眼里不是坏孩子。”而当他们的问题行为再次出现时,你就可以深吸一口气,同时提醒自己,行为的改善不是一日之功。同时,孩子发脾气后,我们也不必把对孩子的关心搞得太过隆重。你或许可以这样说:“宝贝儿,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们可以一起想一些办法,既能让你哥哥知道你很生气,同时也不会伤到你。现在,我得继续叠衣服了。你要是愿意就可以继续跟我坐在这里。以后咱们可以经常这样待一待,就咱们两个人,好不好?我爱你。”

    想要理解行为是一扇窗,并能真正学会透过这扇窗看到孩子的内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觉得这件事非常难,那也没有关系!你没有做错任何事。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小时候也没有人能看见你的行为背后的挣扎。把行为视作线索是一项能力,需要练习。我建议你用锻炼肱二头肌的类似方式来对待自己。你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重复,还要忍受各种不适和痛苦。但是,一旦你开始察觉到变化,那就没有什么能够比看到自己的所有努力得到回报更值得骄傲的事了。而且,那种努力给你的感受其实既踏实又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