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2 孩子不听话(或者说,不合作)怎么办?

    一天,一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索尼娅怒气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儿子菲利克斯一点也不听话,叫他干什么他都不干,他完全不懂得尊重人,所以我最后只能冲他发火了。我还能怎么做呢?帮帮我吧,贝姬医生!”

    当我们说“我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并非真的在说孩子没有听见我们说话。如果父母说:“冰激凌在厨房桌子上!”或者:“你现在还能看一集电视!”那么孩子是绝不会听不到的,至少我从没听到有父母说起过这种事。对于索尼娅遭遇的这类情形,我们实际上说的是“合作”。我们嘴上说的是“我家孩子不听话”,但我们的意思其实是:“当我想让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孩子不合作。”

    作为成年人,如果有人要求我们去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我们会如何应对?这通常取决于我们当时觉得我们与提出要求的人有多么亲密。如果我对我的婚姻非常满意,那么假如我丈夫让我下班后顺路给他带点东西,我就很可能会答应他。但是,假如我最近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对方的肯定,或是遭到了对方的误解,我就更有可能会告诉他我没空。

    我们越是觉得我们与对方亲密,我们就越是想满足他们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孩子听话与否只是特定时刻下亲子关系亲密程度的标尺。因此,遇到孩子不听话,你就不能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而是要归结到你们之间的关系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或是很少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事情,那么他就是在告诉你,你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修补了。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你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你不是坏父母,孩子也不是坏孩子,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见得有多差。但是,亲子之间有时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我家有三个孩子,我总是接收到这样的反馈(表现为孩子不听话):我必须放慢脚步,考虑每个孩子的独特需要,我还得做一些事情来巩固亲子关系。每当这时,我都会努力挤出时间来体会孩子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事情会让他感到痛苦,以及为什么他会觉得自己“没有被看见”或是受到了冷落。我这么做并不是在自责,而是在主动承担责任去搞懂孩子为何有些失意,以及亲子关系中的哪些部分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我总是提醒自己,亲子关系越密切就越能促进合作,因为我们都乐于帮助我们感到亲近的人。

    不听话的问题也有第二个因素。我的大儿子曾经对我说:“父母总是让孩子停止做好玩的事情,接着去做不怎么好玩的事情。所以孩子总是不听话。”我认为他说得很对。也许孩子正在玩积木,我们却想让他去洗澡,或者孩子正在吃巧克力饼,我们却想让他穿上鞋到外面去,或者孩子正在看电视,我们却想让他把电视关掉。我们要求孩子做一些他们“必须做”却又不愿意做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这些事情是优先事项,但对他们来说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合情合理的。成年人很可能也会这样。假设你正在和一个朋友吃午饭,这时另一个朋友走过来说:“嘿,你们能不能把手里的午饭放下,帮我打扫一下厕所?”我敢肯定,你们都会说不,然后继续享用你们的午饭。父母们对待孩子往往也是同一套做法:要求他们停止做他们喜欢的事,接着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去要求孩子。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提出要求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大喊大叫并不是促成合作的有效方式。事实上,这么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大喊大叫,孩子的身体就会进入应激模式。他们会从父母咄咄逼人的语气、巨大的音量和夸张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危险,这甚至会让他们无法去关注父母到底说了什么,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身的安全上。如果你曾经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大发雷霆:“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对不起,答案是确实没有。在这种情形下,孩子根本无法去“听”。孩子既没有不尊重你,也没有故意不听你说话,这只是因为,他的身体进入了一种原始的防御状态,就像被冻结了一样。然而,我们并不希望孩子害怕我们,我们也不希望他们在我们想要他们合作的时候进入冻结状态(注意:就算你大喊大叫了,只要你能在事后主动修复关系,你也仍然是好父母)。如果我们能把关心、尊重、趣味和信任加入我们对孩子的问话当中,那么曾经的针锋相对就会逐渐转变为合作。

    育儿工具箱

    ■先拉近关系,再提出要求

    关于让孩子听话,最重要的策略是,在你要求孩子到你的世界里来做这做那之前,你首先要到他们的世界中去跟他们拉近关系。孩子必须首先感到自己被看见,然后才能放下他们喜欢的事情(例如画画或玩黏土),转而来满足你的要求(例如收拾绘画工具)。感到被看见是增进亲密感的一大法宝,感到与他人亲近能促使我们想要与他人合作。如果我们能借助语言来接纳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就好像在说:“我看到你了,你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你有你自己的愿望、想法和感受。”我们发出的信息是,我们此刻正在倾听孩子的心声,而这将促使他们用合作来回馈我们。

    示例:

    ●“你搭积木搭得真认真!我知道你不想停下来去洗澡,可是如果我们现在抓紧时间洗个澡的话,你睡前就还能有时间继续搭。”

    ●“我知道你还想继续玩,因为你们玩得特别开心!可是我们现在得走了,不过你和马蒂亚斯很快就会再见面的。”

    ■给孩子做选择的权利

    这一条策略与上一条策略搭配使用效果特别好。如果你能给孩子做选择的权力,他们就会更愿意合作。没有人喜欢被耳提面命,特别是孩子,因为他们已经被管得够多了。这一条策略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可以选择飞奔到卫生间或者像火箭一样发射到那里,那么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会更愿意选择合作——去刷牙。只给孩子提供你同意的选项,接着告诉他,你相信他会按照自己选择的去做。

    示例:

    ●“我们现在离开艾比家,还是你再玩一局离开?你自己决定……再玩一局?好的,我知道你会按照你自己的选择去做的,所以就听你的吧。”

    ●“你是现在收拾你的盘子,还是洗完澡以后收拾……洗完澡以后?好的,我相信你会这么做的。这样安排挺好的。”

    ■提升游戏力

    提升游戏力、善用幽默能促使我们改变视角,进入孩子的世界,这正是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所苦苦寻找的东西。如果我们带给孩子的感受是有趣而非懊丧,我们就能走进孩子所喜欢的那个充满了诙谐、轻松和欢笑的世界。实话说,我们自己也想进入这样的世界。如果我们能把欢笑带入亲子互动,孩子就会觉得与我们更加亲近,进而更可能与我们合作。

    示例:

    ●“天哪……你听话的耳朵丢了!好吧,我来找找,你等一下,我想我找到它们了。我的老天,你知道吗?它们居然在这只花盆里!它们怎么跑到花盆里去了?咱们得赶紧把它们装回去,免得它们在花盆里生根发芽,最后开出花来!”

    ●“我知道……听父母的话一点意思也没有!要是我一边转圈跳舞,一边说话,你会不会更爱听?”

    ■闭眼技巧

    我通常并不十分喜欢各种养育“技巧”,因为它们往往偏重短效的服从,而非长效的亲密感建立和能力培养。但我最喜欢的育儿策略之一——“闭眼技巧”是个例外。这一技巧能为孩子提供他们之所以愿意听话的多项核心要素——它能同时给予孩子尊重、信任、独立、自主和乐趣。我说着“我要闭上眼睛了”,用两只手遮住眼睛。接着继续说:“我要说的是,如果我睁开眼睛的时候能看到有个孩子穿好了鞋……甚至连搭扣都粘好了……我就会大吃一惊!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太厉害了!我都看傻了,我得跳个扭屁股舞,然后还可能跌倒在地上!”然后停下来,等待。

    很有可能,孩子会像离弦的箭一样火速去把鞋穿好。为什么?因为此刻的孩子是自由的。他觉得自己握有主动权,而非只能被动听命于你。他觉得你信任他,因为你已经捂住了眼睛(哪怕你可能会从指缝里偷看)。而且,你还加入了趣味性,答应做一些滑稽的事。哪个孩子不喜欢看父母如此搞怪呢?

    这一策略也适用于较大的孩子。许多七八岁孩子的父母告诉我,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孩子不仅喜欢闭眼技巧,而且还要求父母跟他们这么玩。如果你确信,这么做对你家的孩子无效,你仍旧可以借鉴这一策略的思路,把它改造一番来给孩子玩。例如“我看到你还没有打扫你的房间……嗯,好吧,我要开始准备晚饭了,我相信你会遵守你的承诺,在你下楼之前把衣服收拾好的”。这么做的依据同样是信任原则。如果你还想加入一些趣味性,那么就可以在离开时补充一句:“如果房间真的收拾干净了,我就可能会表演个节目!”

    如果你想不通这么做为什么会有效,那么就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上司让你修改报告,接下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上司就站在你的办公桌前。第二种情况,上司说完立即走开,这一动作中透出信任与鼓励。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分别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我的工作肯定会做得更好。我们都喜欢被信任,而非被控制的感觉。要是上司答应在我改完报告后跳舞呢?我肯定会立即开始工作。这么好玩的事情怎么能错过?

    ■角色互换游戏

    谈到让孩子能够在我们需要他合作的时候合作,我们平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很多。总的来说,我们越是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看见、被信赖,感到自己独立而自主,他们就越是愿意听从我们的要求。理解这一点可能会让人备受鼓舞,因为在一天当中,我们有无数的机会来积累情感资本,而情感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听话资本。

    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可以跟孩子玩下面这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作“我现在必须听你的话”。在介绍这个游戏时,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当个小孩很不容易,总是被父母要求做这做那!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你当大人,我当小孩。你让我做什么事,我就必须按你说的去做,前提是保证安全。”告诉孩子,他不能让你去给他买吃的、买玩的,只能让你做你平时做的事情。不过,这里的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互换角色,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当大人的感觉,以及对孩子身为一个小孩要面对各种困难表示共情。在你们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你可以夸大听“大人的话”的困难程度:“唉,真的吗?我必须收拾磁力片吗?我不想收拾。”或者:“唉,为什么要现在洗澡呢?要是能不洗该多好!”我发现这个游戏对我自己也有启发,让我了解了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有多么难受。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菲利克斯不听话,索尼娅察觉到了自己的懊恼:“你好,懊恼。孩子处于不听话的阶段时,做一个父母确实太难了。”接着,她提醒自己:“听话的本质是合作,而合作的前提是亲密感。”她深吸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她跟菲利克斯玩了角色互换游戏。菲利克斯让索尼娅单脚跳,收拾蜡笔,还让她一遍又一遍地做滑稽的舞蹈动作。不出所料,菲利克斯很喜欢这个游戏,而索尼娅也发现,这个游戏比她想象的更好玩。

    那天晚上,当索尼娅要求菲利克斯收拾他的房间时,她记起要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看到,于是她对菲利克斯说:“要到时间了……很快你就得停止玩积木了。我知道,玩积木的感觉特别好!不过我们得跟它们说晚安了。很快你就得把地板上的衣服收起来,然后开始刷牙了。你想现在就收拾,还是两分钟以后再收拾?”索尼娅欣喜地看到,当她跟孩子拉近关系,并且提供多个选项时,孩子变得更愿意听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