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8 减少羞耻感,让关系更亲密

    虽然来到我诊室的父母们表达了他们对孩子的各式担忧,也历数了孩子的种种顽劣,但是,父母们的讲述中常常包含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三个例子。

    “我女儿总是不愿意说对不起。昨天,她把妹妹最喜欢的玩具藏了起来,惹得妹妹哭个没完,可她却不承认是她惹哭了妹妹,还坚决不肯道歉,所以我就急眼了。她真是太不懂事了。她是不是完全没有同情心?”

    “我儿子特别倔。他数学题做不出,我抽时间帮他,可我教他的时候他却不听,后来还发脾气。真是气死我了!我怎么也理解不了他为什么不让我帮他!”

    “我女儿经常撒谎,不过一般是在小事情上,比如不承认偷吃了糖。可是最近,她在大事情上也开始撒谎了。她被学校的足球队开除了,却没有告诉我。我已经跟她说了,她必须跟我讲真话,撒谎是不对的,可是完全不管用。”

    羞耻感的本质:我不能做自己,我不能有这种感受

    这些都是什么情况?这些孩子的心里是否都藏着某种共同的挣扎?乍看上去,这一点似乎并不明显。但是在我眼里,每一个孩子,不管是拒绝道歉的、顽固不化的,还是撒谎成性的,都把他们的心门紧紧关闭了起来。他们都在痛苦的现实中苦苦挣扎着,不管是偷了妹妹玩具、做不出数学题,还是想要吃糖却得不到。在上面的每一种情形中,父母们口中的孩子都感受到了内疚、羞辱和难堪,而他们随后又都采取了不成熟的方式来应对,以此来逃避这些负面感受。这就是羞耻感的本质,即“我不能做我自己,我不能有这种感受”的情绪体验。

    羞耻感是危险的信号弹:它激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每个人对羞耻感的体验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给羞耻感下一个定义。在我看来,羞耻感是一种“我的一部分自我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没有人愿意去了解和接纳那部分自我”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它令我们不愿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此刻的样子。羞耻感促使我们避免与他人接触,它让我们躲藏起来,与他人保持距离,远离他人,而非走近他人。而且,羞耻感还会唤醒孩子的终极恐惧,即“我的本心是坏的,我没有价值,我不可爱,别人不愿意跟我亲近。我将孤独无依”的想法。由于孩子的生存依赖于依恋关系,所以他们的身体会解读为,羞耻感就等同于“极度危险”。对孩子来说,能够激发“被遗弃的恐惧”的情绪、感受和行为绝对是最难驾驭的东西,因为它真切地威胁到了生存本身。

    不过,要想理解羞耻感,我们就必须知道,羞耻感是人类长期进化而来的适应性感受。对孩子来说,孤独就是危险的代名词。因此在依恋关系中,羞耻感如同一发信号弹,指示孩子“把无法建立依恋关系的那部分自我隐藏起来”。羞耻感是一种十分负面的感受,因为它能向身体传达一条非常重要却又十分残酷的信息:倘若你继续做你自己,你的需要就不会得到满足,而是会遭受拒绝。这种拒绝往往表现为评判、不接纳、忽视、惩罚、责骂和关房间等形式,与被抛弃的感觉非常相似。羞耻感告诉孩子,你必须改变做法才能找回安全感。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理解,羞耻感其实是孩子(或成年人)的威胁侦测系统中的一种有益情绪。羞耻感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能把孩子“卡”在那里,动弹不得,让孩子看起来像是拒绝道歉、不愿接受帮助,或者不诚实。但问题在于,孩子的木然和呆滞往往会激怒父母,因为我们会把孩子的这一表现理解为对我们的无视,会把他们的行为视作无礼或冷漠。结果,我们不仅看不到孩子的羞耻感并且作出相应的处理,反而还会冲他们吼叫,与他们争夺控制权,或者把他们关进房间。这些做法只会强化羞耻感,继而让整个局面陷入恶性循环。但是,一旦我们能及时察觉孩子的羞耻感并且认清它的本来面目,那么随后我们就能用更好的方式来应对了。

    羞耻感只会加重行为问题:父母要识别并减少孩子的羞耻感

    识别孩子的羞耻感是所有父母至关重要的育儿技能。对各种表现形式的羞耻感的识别能力是父母们的一张王牌。因为一旦拥有了这一能力,我们就能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当然,不是开始放任孩子,而是让我们的做法更加有效。许多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都隐藏着羞耻感。而且,羞耻感还能让孩子的各种问题行为变本加厉。如果你再次陷入与孩子的控制权之争,或者如果你心想:“我知道养育孩子不容易,但是需要弄成这个样子吗?”那么就请注意,让局面升级的往往是孩子的羞耻感。

    身为父母,我们的目标是察觉孩子羞耻感的出现,搞懂什么情形会唤起孩子的羞耻感,以及观察羞耻感会转化为什么样的行为。接下来,我们就要帮助孩子减少羞耻感,找回安全感。先察觉羞耻感,再减少羞耻感。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我们回到先前的那个例子,姐姐把妹妹最喜欢的玩具藏了起来,尽管妹妹哭得很伤心,可她仍旧拒绝承认和道歉。拒绝道歉是羞耻感的典型表现,孩子看似冷漠无情,实则已被自己的“坏”吞没,并被羞耻感“卡”得一动不动。她不能道歉,因为一旦她这么做了,她就必须把自己看作一个做了坏事的人,就不得不去面对不受人喜爱的负面感受(“没人会去爱、会去照顾如此糟糕的孩子”)。她无法面对一旦道歉就必然会浮现的被抛弃的恐惧,于是她僵在了那里,以此来逃避更大的痛苦。是的,在不肯说“对不起”的这一行为背后隐藏了如此复杂的感受。羞耻感也可能表现为冷漠、麻木或者对父母的无视。一旦发现孩子僵住,你就要考虑她可能已经被羞耻感裹挟。如果你察觉到了孩子的羞耻感,那么就要给自己按下暂停键,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孩子被羞耻感吞没,我们就必须主动放下原先的意图,让孩子道歉,让孩子领情,或者让孩子诚实回答,进而专注于减轻孩子的羞耻感。

    下面这种做法无助于减少羞耻感。“伊拉,你必须说对不起,这个词多简单!别把事情搞复杂了!你怎么能这么不在乎你妹妹呢?快点!”这时,伊拉被父母扣上了“坏孩子”的帽子,这让她更加坚信,自己是“坏孩子”,她在羞耻感上也“卡”得更结实了。

    而这么说或许能帮助孩子察觉并减轻自己的羞耻感:“嗯,说对不起是很难的,我也有过这种感觉。你还没有准备好,那么我先来帮你说吧。”然后,身为父母的你走到另一个孩子身边说:“对不起,我拿走了你最喜欢的玩具。我知道你很难过。我能做些什么来让你好受一点吗?”接下来,最关键的是,不要用带刺的眼神去批判孩子,不要说教,也不要说“看,这多么容易!”这样的话。你只需相信,是的,相信,孩子已经领会了你的意思,并让这件事情告一段落。或许几个小时后,你发现孩子已经不再被羞耻感困扰(你看得出来,她又在自在地玩耍了),这时你就可以说:“说对不起是很难的,我是大人都觉得很难!”或者,你也可以拿两个毛绒动物来模拟一个动物受了委屈,另一个动物在纠结要不要道歉的情景。然后停下来,看看女儿会说些什么。需要注意的是,只要羞耻感依然存在,反思、领悟和成长就无从谈起。如果孩子被羞耻感裹挟,我们就必须放下教育的念头,停止感觉上合理的做法。我们必须把目标从纠正行为转变为让孩子看到她的本心是好的,让孩子知道她是可爱的、有价值的,我们是在乎她的。只有这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从羞耻感中解脱出来。这一步是无法绕开的,否则我们的身体根本不会买账。

    在你看来,上面这个帮孩子道歉的例子是不是显得你有点软?有点肉麻?有点便宜了孩子?我过去也有这种感觉。我当时担心,如果不坚持让孩子说“对不起”,而是由我来代替她说,那么我就是在纵容孩子。出现这种担忧后,许多父母还会这样想:“我不能让一个15岁的大孩子觉得她妈妈只会示范如何道歉,这太可笑了!她必须战胜自己,学会自己说对不起!”但是,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会有羞耻感,不管是5岁还是15岁。所以,你必须深入体会孩子当下的处境。如果你家的青春期孩子在被学校足球队除名的事情上撒了谎,那么她也可能是被“卡”在了羞耻感里。只是她的具体表现不是拒绝道歉,而是撒谎。所以,虽然我这时候说的不是“说对不起是很难的”,而是“我理解,谈论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是很难的”,但背后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先停一下,深吸一口气,重新来关注孩子(也包括我们自己)内心中的善良。记住,孩子的本心原本就是好的,所以我们无须通过训练来让孩子变好。不过,我们确实有必要帮助他们跨越一些障碍,以此来让他们看到自己本心的好。这些障碍乍看上去是问题行为,但实际上,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孩子。我之所以建议父母们努力帮孩子减少羞耻感,为孩子示范如何道歉(绝不能强迫孩子道歉),并非是因为这么做对孩子来说“感觉更好”,而是因为,这么做最有可能让孩子最终做到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且独自去道歉。

    当然,孩子的一部分羞耻感可能来自一些外部因素,也就是说,这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用来评判孩子的一些条件不是孩子所能左右的,这很不幸。例如,特定的身形和家庭经济状况所引发的羞耻感就可能会给今天的孩子带去很大的压力。但好消息是,你越是竭尽所能帮助孩子减少羞耻感,增加亲密感,孩子就越是能够应对那些超出你控制范围的羞耻感。因为,不管孩子的羞耻感来自哪里,减少羞耻感的最佳方式通常都是一样的,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是好的,认识到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

    被隐藏的自我:如果羞耻感被放任,会对孩子造成长期影响

    如果我们没能察觉并减少孩子的羞耻感,任由它在孩子身上发酵,这就很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影响。今天的许多父母已经亲身体验了这一影响的结果,因为总的来讲,与我们相比,我们的上一辈更容易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对今天的许多父母来说,羞耻感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紧紧附着在不被父母接纳的那部分自我身上。然后,当我们突然被允许(甚至被鼓励!)表现出儿时不被父母接纳的行为(例如表达不同意见,坚决地说“不”,或者说出自己的感受来吸引他人共情)时,羞耻感仍然存在,我们仍旧感觉自己“卡”在不被接纳的当初,而不管那时是3岁、8岁,还是其他年龄。乃至到了今天,我们仍旧在回避这些行为,或是因为表现出了这些行为而感到焦虑,而不是用成熟的方式来接纳它们。

    假设你在一个非常看重“坚强”的家庭中长大(你现在已经知道,这两个字其实等同于压抑情绪)。也许你还记得父母说过这样的话:“你怎么这么爱哭?”“真晦气!”“你这种样子,没人愿意跟你待在一起。”这个家信奉的是“振作起来,强作欢颜”。在这种情况下,你偶尔会感到脆弱、悲伤或忧虑的那部分自我将会如何应对?它会把自己藏起来。它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你是坏的!你是危险的!安全是与他人保持亲密,但你威胁到了这种亲密!为了我的生存,你必须离我远一点!”这不是别的,就是羞耻!当然,你对那部分自我威胁依恋关系的担忧其实在家庭之外并不成立,你可以既表达自己的感受,又拥有稳固的亲密关系。然而,在你成长的家庭当中,你的这一担忧是成立的。于是为了生存,你形成了相应的脑回路。这些旧习改变起来会颇费一番功夫。

    把时间快进几十年。现在,你已经结婚了,工作压力很大。上司经常责备你,你担心被解雇,总是焦虑不安。你的一部分自我很想哭泣,很想向伴侣敞开心扉,通过倾诉来获得理解和支持。然而,童年的教训却深藏于你的内心,暗暗支配着你的行动。“支持?你以为流露出脆弱和焦虑的一面能得到支持?它只会威胁关系,而不会加深关系!把这种想法丢开吧,抛弃吧,你要保护你自己!”于是,你没有去找伴侣,也没有去找朋友。你的焦虑不断累积,发酵,直到以暴躁、沮丧和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你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也许,你会借助酒精来消化情绪。你的伴侣甚至已经发现了你的异常,并且对你说:“我发现你有点不对劲,有什么事情可以跟我说说,我们一起面对!”但是,你的内心只会告诉你:“哈!我才不会上当!我清楚着呢!一起面对?那样的话我就完蛋了!”

    跟孩子一样,羞耻感也会阻碍成年人的积极改变和成长。我们的羞耻感能影响我们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的方式,能影响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也能影响我们在亲子冲突中回应孩子的方式。因此,在你努力察觉和减少孩子的羞耻感的同时,你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思考自己的羞耻感。你过去不得不学着去隐藏的是你的哪部分自我?这一隐藏自我的经历对现在的你有什么影响?你的哪部分自我直到今天仍然需要得到认可、共情和接纳?

    亲密感最重要:亲密是羞耻的对立面,也是羞耻的解毒剂

    我的一位来访者在治疗开始几个月后告诉我,她为自己想了一句口头禅:“亲密感最重要。”她说,每天早上,她都会在心里跟自己说这句话,她甚至还把这句话写成纸条贴到了冰箱上。她这样对我说:“我觉得,你说的所有的话,背后的主题都是亲密感。亲密的感觉最重要,别的都是其次。即使我儿子说‘我讨厌你’,我也仍然能首先去感受他的内心。即使我女儿不听话,我也仍然能体会到她内心的痛苦,而不是强迫她听话,强迫当然无论如何都不会管用。甚至,即使我丈夫冲我发脾气,我也仍然能理解他到底在说些什么,而不是立即为自己辩解。我对自己也一样!不管我遇到了什么事情,只要我能关心自己的感受或者与他人分享我的感受,我的状态就都不会太差,我就都不会崩溃。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亲密感最重要’这句话帮了我的大忙。”

    亲密感最重要,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密是羞耻的对立面,也是羞耻的解毒剂。羞耻感让人想到的是孤独、危险和“坏”,而亲密让人想到的则是陪伴、安全和美好。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亲密并不意味着准许。准许的对象通常是具体的行为,而亲密所反映的则是我们与行为背后的特定个人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亲子冲突中关心孩子的感受并不会强化他们的不良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及对任何人而言,羞耻感都不会促成积极的行为改变。羞耻感像一个泥坑,它能把我们困在里面,动弹不得。而亲密感则能给人自由,能让孩子知道:“你可以做你自己。哪怕你感到痛苦,你也仍然可以做你自己。你可以跟自己在一起,我也会跟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