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14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哭泣?

    阿卜杜拉是7岁的优素福的父亲,他刚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得知优素福未能入选旅行棒球队。阿卜杜拉走到优素福身边,对他说:“哎,宝贝儿,你虽然没进旅行棒球队,但你还在原来的棒球队里,这样也不错呀,是不是?你还可以跟你的老朋友们一起打球。”阿卜杜拉发现优素福哭了。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是否该说些好听的来安抚优素福。

    这里有一道多项选择题:想象一下,你正在和一个朋友聊天,却突然意外地发现自己特别想哭。你对自己想哭这件事有什么感觉?你心里的想法是什么?

    A.“我不应该哭!这太奇怪了。”

    B.“这会让我的朋友感到不舒服。”

    C.“我的潜意识想告诉我什么呢?一定是很重要的事。”

    这里没有正确答案,有的只是信息。你发现了什么?你因为自己想哭而自责吗?你在意朋友的反应吗?你对自己的态度是好奇、尊重和共情吗?

    通过了解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我们可以得知关于自身成长经历的许多信息。仅仅从这道选择题里,我们就能一窥我们的原生家庭对待哭泣的方式。毕竟,虽然哭是常事,但我们对哭的反应却各不相同,这取决于我们幼年时形成了怎样的脑回路。

    哭是依恋关系中的信号,表示我们需要别人来提供情感支持和亲密感。哭能说明我们的感受非常强烈。有时,我仿佛看到我的眼泪在对我说:“身体里发生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所以我从你的眼睛里流出来,让你停下来注意它。”但是,眼泪也是孩子软弱内心的自然流露,可能会招来父母的强烈反应。请记住,我们对孩子的什么行为反应强烈,就代表我们幼时压抑了自己的这一行为。对哭泣的羞耻感往往会代代相传:孩子哭,因为他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父母反应强烈,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对情感支持的需要;父母用自己幼时被对待的方式来回应孩子,把对哭泣的羞耻感传给孩子。眼泪也可能会让父母产生羞愧,因为他认为孩子的痛苦是自己的错,或者说明自己是不合格的父母。让我们从自己这一代开始,打破恶性循环。请提醒自己:“身体从不说谎,流泪是身体传递感受信息的方式。我可以不喜欢我的或孩子的眼泪,但我必须尊重它们。”

    每当谈到哭泣时,我都会被问到同样的问题:“如果眼泪或哭泣是假的该怎么办?”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为什么我们要说这些眼泪是假的?我们需要跳出来反思我们对特定情形的描述如何影响我们对孩子的看法。如果我们给孩子贴上假哭的标签,我们就是在主观臆断,就是在疏远孩子,认为孩子图谋不轨,或者把孩子看作“敌人”。想到这里,我就感到不寒而栗,因为这与我们这些父母的出发点背道而驰。我们想要怀着接纳的、不带偏见的好奇心走近孩子,而这一好奇心来自相信孩子(包括大人!)一直在利用现有的条件尽最大努力生活。换句话说,孩子的本心是好的……那么,他们哭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在,这就是我想要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是带着好奇心走近孩子的——我不是站在一边主观臆断,而是走近孩子的内心;我和孩子是面对着同一个问题的战友。

    我们来想想假哭的问题。是什么能让我这样一个成年人掉下眼泪?毕竟,谁都有这种经历。假如我想让别人知道我的情绪很强烈,或者想让别人知道我需要什么,可我却发现别人要么漠不关心,要么不以为然,要么草草应付,那么我的反应肯定会变得更加强烈。我会不顾一切地想要被看见,被理解。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假哭,我们就会把关注重点从外在表现转移到未满足的深层需要上。遇到这种情况,你或许可以这样说:“看得出来,你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我很想知道,跟我说说吧。”或者:“看得出来,你特别难过。我相信你,真的。”这类表达会非常有用。此刻需要记住的是,这并不代表你必须屈从于孩子在那一刻碰巧想要的东西。毕竟,想想父母和孩子各自的职责,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可以同时做到两件事:一是坚定地维护行为规则,二是带着共情和接纳走近孩子。

    育儿工具箱

    ■和孩子聊聊眼泪

    平时找机会跟孩子谈一谈眼泪。例如,你们在一起看书时发现,书里有个角色正在经历痛苦。这时,你就可以停下来对孩子说:“她看上去很伤心。她会不会哭呢?我伤心的时候有可能会哭,但也有可能不哭。哭与不哭都可以。”或者,你也可以谈谈你哭出来的那一次:“我还记得,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大人带我去买冰激凌,我最想吃的是冰激凌三明治。可是我发现,冰激凌三明治卖完了!天哪!我特别失望,就哭了起来。”这时,我们就是在告诉孩子,哭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只要你明确告诉孩子你也曾哭过(甚至是为了看上去很“小”的事情而哭)后,孩子再次伤心流泪的时候就不会感到那么孤单了。

    ■把眼泪与重要的事情联系起来

    我告诉我家孩子:“眼泪能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里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事情。”我可能还会继续说下去:“有一天,我正在看一个电视节目,却发现我哭了,我甚至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哭!你知道吗,我们的身体有时比大脑更早知道一些事情?我的身体一定是在想一些重要的事情。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但我知道这没问题。”对孩子来说,这条信息非同寻常,它能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身体有时知道一些我们的大脑还没有理解的事情。我见过许多成年人都在用“搞不懂,我为什么要哭,我这是怎么了?”的自责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眼泪。我们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我们需要耐心去理解我们的眼泪和我们的身体发出的信息,这么做对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有益。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花点时间跟孩子一起探究关于眼泪的话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并质疑“眼泪代表软弱”这一常见看法。你可以通过下面这些问题来启发孩子思考:“你觉得眼泪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呢?眼泪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还是既不好也不坏的东西?你知道眼泪能帮助我们的身体释放压力吗?这是不是很有意思?有些人不喜欢哭,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男孩和女孩都可以哭吗?大人和小孩都可以哭吗?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哭吗?女孩哭比男孩哭更正当吗?还是说,男孩和女孩都可以哭?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阿卜杜拉深吸一口气,想起眼泪不是敌人,悲伤不是敌人,软弱也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感受无人理解的孤单。这才是最痛苦的事。他提醒自己,能够抚慰孩子的是他的陪伴,而不是他的解决方案。他对优素福说起了刚刚发生的事:“你真的很想进入那支棒球队。我知道,这太让人失望了。”然后,他停了下来,与自己心里那个早已学会否定自己流泪的声音对话:“流泪是没问题的,而且这很重要。”接着,他用平和的口吻对优素福说:“我们的眼泪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里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事情。在我们家里,我们都想了解重要的事情,所以你可以让这些眼泪流出来。我在这里陪着你。我就在这儿。”优素福哭了,阿卜杜拉自己也觉得泪水在眼睛里打转。父子俩的心很少贴得如此之近,阿卜杜拉心想,要是他也能与自己的父亲有更多这样的相处机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