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5 怎样化解手足之争、二胎矛盾?
6岁的哈里和4岁的安妮卡正在玩积木,他们的父亲雷正在准备午餐。雷听到一声尖叫,然后是一阵哭声,接着又是一阵异响。他跑进游戏室,发现哈里霸占了所有的积木,一块也不给妹妹玩。安妮卡跑向父亲哭诉:“他推我!把我推倒了!”哈里尖叫着说:“才没有!是她拿走了我正要用的积木!她老是给我添乱!”
为什么兄弟姐妹之间会有这么多争吵呢?我们先从伊莱恩·马兹利什和阿黛尔·费伯的绝妙比喻说起。她们是我非常喜欢的育儿图书《和谐相处的兄弟姐妹》的作者。她们提醒我,如果孩子有了别的兄弟姐妹,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的伴侣有了别的配偶。你当然会想:“这对我来说好在哪儿?”想象一下,有一天,你把她的一件东西(原本是你的)从她手里拿了过来,可所有人立即开始对你大喊大叫:“你怎么能这样!你怎么能从她手里抢玩具!她还那么小,不懂事,你看看,你都吓到她了!”这时,你不仅会大惑不解,还会怒火中烧,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有“被看见”。而这就是孩子开始拥有兄弟姐妹之后的生活。
弟弟妹妹的到来会激发孩子的依恋需求和被抛弃的恐惧。从依恋的角度来看,孩子总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安全。他们在问:“我的需要会得到满足吗?我能觉得自己被看见吗?我本来的样子、我的各种特点、我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会得到肯定吗?在父母看来,我的本心是好的吗?”如果孩子们互相争吵,他们就是在“告诉”父母,他们感到不安,他们在家中的安全感(这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受到了兄弟姐妹的威胁。他们自然希望你听到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特别的时间和关注,并且容忍他们因为这件事而产生的一系列情绪。他们在亲子关系中越是感到安全,伴侣的新配偶所形成的威胁就越小。当然,这样的生活仍旧会存在困难与冲突,因为要与另一个人分享你所爱的人的关注永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些因素会让情况雪上加霜,而有些因素则会使矛盾得以缓和。
要想缓和矛盾,父母就必须接纳孩子指向兄弟姐妹的一系列情绪。许多父母都抱有下面这些十分常见却又不切实际的想法:“兄弟姐妹应该成为最好的朋友!”“我的孩子们应该永远善待彼此!”“我让孩子有了弟弟(妹妹),孩子应该对此感到非常高兴!”我是在暗示家里最好不要有一个以上的孩子吗?是在暗示兄弟姐妹之间通常会彼此敌视、彼此憎恶吗?不是,完全不是。这些想法跟前面那些想法一样极端。我只是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越是能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我们就越是能引导孩子去包容他们的兄弟姐妹,孩子就越是能调节相关的负面情绪,不让这些情绪转化为相应的行为,这正是我们的目标。记住,问题不在于情绪,而在于对情绪的调节。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察觉、理解和接纳这些情绪(以及在这些情绪转化为危险行为时设置行为规则)。我们越是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例如孩子对某个兄弟姐妹的嫉妒或愤怒,孩子就越不可能将这些感受通过行为爆发出来,例如侮辱、殴打、嘲弄和贬低。
谈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斗,我们还要考虑另一个重要因素:出生次序。出生次序值得单独写一本书,不过我先在这里择要介绍几点。首先,在兄弟姐妹出生前,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独生子女状态,这类孩子的脑回路是在拥有父母全部关注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兄弟姐妹的到来会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世界。当然,这类孩子也可以去适应,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改变仍旧是巨大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全部看法都建立在他们认为自己是家中唯一孩子的基础之上。兄弟姐妹降生后,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往往会显得非常自私,但在“我不喜欢她,把她送回医院!”或“看我!看我!”的恳求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脑回路正在遭受巨大冲击的孩子。第二个和第三个孩子(以及后面出生的所有孩子)的脑回路是在完全相反的环境中形成的。只要一出生,他们就总是跟别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总是看到别的孩子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也总是在跟别的孩子争夺父母的时间和关注。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常常需要忍受挫败感。积木搭得没有第一个孩子好,跑步不如第一个孩子快,阅读也没有第一个孩子轻松。这里并不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你只需理解这种互动关系。当然,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非只有一种。在有些家庭里,弟弟或妹妹的表现反而胜过哥哥或姐姐。例如小的已经学会阅读了,大的还不会,或者小的运动能力很强,大的却表现平平。这些微妙的情形各自都有难以应对的方面。但是总的来说,当你思考孩子到底在经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不安,以及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什么尚未满足的需求的时候,你都要考虑出生次序在其中的作用,这一点至关重要。
育儿工具箱
■手机拜拜亲子时间
要想改善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手机拜拜亲子时间,即孩子各自与父母单独相处的时间。孩子越是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有安全感,他就越能把兄弟姐妹视为玩伴而非对手。每当我家的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我就会提醒自己:“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亲密感和安全感。他们都需要我单独去关心他们,以此来让他们对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感到放心。好吧,我们来安排一段手机拜拜亲子时间!”手机拜拜亲子时间是实现诸多改变的根基。
■“不求公平,但求满足孩子所需”
我看到许多父母都通过“追求公平”来处理冲突,但实际上,追求公平反而是冲突的一大推手。我们越是追求公平,就越是在鼓励争斗。如果追求公平,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提高警觉度,那样子就像在说:“继续像老鹰一样盯紧你的兄弟姐妹,弄清楚他们有什么,这样你才能知道你想在这个家里得到什么。”我们不应在家里追求公平,还因为这当中存在更长远的考虑,即我们要引导孩子从内心发掘自己的需要,而非从外界寻找。我可不希望孩子成年后这样想:“我的朋友有什么?他们做什么工作?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他们有什么,我就要有什么。”这样的人生是焦虑的人生、空虚的人生,也是缺乏内在生活的人生,即缺乏内心感受,只在表面上与他人攀比的人生。
如何破除公平的魔咒呢?如果孩子大叫“不公平”,那就努力引导他关注内心。不要强迫孩子这样做,要亲身垂范。不要去确保公平,例如“你很快也会有新鞋的!”而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看到哥哥有了新鞋而你没有,这让你很难过。你也能有一双新鞋吗?现在不行,亲爱的。不用担心,在这个家里,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你的鞋还好好的。你可以不高兴,没问题。我明白你的感受。”
或者,如果孩子尖叫着说:“不公平,我参加足球训练,你却带着马拉去买冰激凌!你明天也要带我去买冰激凌,只带我去,你必须这样做!”如果你看重公平,你可能就会这样回答:“好,那我明天就带你去吃冰激凌。”这么做会让孩子学到,他应当通过观察别人(谈到手足之争,这里的别人就是他的兄弟姐妹)来决定自己想要什么。而如果你看重的是孩子的需要,你就可以像下面这样来回答。
父母:“你想让我带你去吃冰激凌,是吗?”
孩子:“是的,带我去吧!”
父母:“好的,也就是说,我们明天的手机拜拜亲子时间,你想做的事就是我带你去吃冰激凌?”
孩子:“嗯……也许吧。或者也可以像我们说过的那样一起去公园。嗯,去公园也行。我想好了告诉你行吗?”
父母:“当然可以,考虑一下,然后告诉我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学会看向自己的内心,以此来弄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允许孩子对父母宣泄情绪
如果孩子知道他们能向你倾诉他们对兄弟姐妹的情绪,他们最终把情绪发泄到兄弟姐妹身上的可能性就会大幅降低。因此,你要告诉孩子:“家里有个姐姐可能会让你觉得很难受,是吧?”“你对刚刚来到家里的弟弟有这么多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他能让你高兴,也能让你难过,让你生气。所有这些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聊聊这些情绪。”或者:“我们一会儿要去看你姐姐的体操比赛……我知道,看到姐姐得到那么多关注,你心里可能会有点不平衡。不过就算你有这种感觉,你也仍然是个好孩子。你可以跟我说说你的这种感受。”记住,情绪即力量。不被接纳的情绪更有可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你越是接纳孩子的嫉妒,当嫉妒浮出水面时,问题就越是容易解决;你越是不允许孩子嫉妒(“不要那样说你姐姐”),嫉妒情绪就越是容易把孩子吞没,并且表现为言语侮辱(“玛丽是这里最差劲的体操运动员,她笨死了!”)或问题行为(在观众应该保持安静的时候喧哗,或是从你身边跑开,大声尖叫)。
我之所以允许孩子向我宣泄情绪,是因为我对兄弟姐妹间的侮辱或谩骂是零容忍的。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欺凌,我建议所有父母杜绝这类言行。骂人并非天真无邪的玩笑,这么做可能会伤害另一个孩子的自信,特别是在父母不出面制止时。所以,我建议父母私下告诉孩子,他可以把自己对兄弟姐妹的愤怒或嫉妒单独说给父母听,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宣泄这些情绪的专门渠道。你甚至可以在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候告诉他:“我知道,有兄弟姐妹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我也知道,你对你姐姐有非常多的不满。你可以趁着单独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把这些不满都说出来,我不会跟你说这样的生活很幸福,也不会说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我会尽力理解你的感受并且帮助你。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我肯定不会允许你骂你姐姐,或者对她出言不逊的。我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证家里每个人的安全,包括在说话方面。”
■降温,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危险再介入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非遇到问题就找我们来评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发生矛盾的时候让局面降温;一旦孩子们整理好了自己的情绪,他们往往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有没有例外的情形呢?有的。出现打人、扔东西、肢体冲突、威胁、骂人和讽刺挖苦等危险情形时,我们就必须站出来保护孩子们。我们不只要保护遭到威胁的孩子,还要保护情绪失控的孩子,双方都需要我们的帮助。介入(存在危险情形时)
孩子情绪失控后,他们就会需要我们站出来控制局面。这时,你可能会用到我们在上一章里介绍过的“我不会允许你……”的表达。例如“我不会允许你打妹妹的。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你可以生气,没问题。我也可以帮你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愤怒”。这句“我不会允许你……”的表达可能会需要结合实际的动作来实施,例如站在两个孩子中间,或是把一个孩子从另一个孩子身边拉开。介入冲突后,你需要评估孩子们是否正在冷静下来,还是说,你还得让他们分开得更远些。这么做并非是因为哪个孩子是坏孩子或是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你需要更多的空间来保护每个孩子的安全。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就可以这样说:“我需要你们都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就是现在。你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我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你们每个人的安全,而现在,安全就意味着我要把你们分开,这样你们才能冷静下来。我很快会去看你们的。我爱你们。”你也可以只把其中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抱进她的房间,同时对另一个孩子说:“我知道你心里很难受,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打人。你妹妹需要我来帮她冷静下来。我过一会儿也会来找你的,我知道你也需要我。我爱你。”
需要用到“我不会允许你……”这一表达的危险情形有时也包括孩子彼此出言不逊或讽刺挖苦,这是父母需要站出来把孩子们分开的另一个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阻止孩子欺负别人,同时避免让另一个孩子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两个孩子都需要我们的帮助。
降温,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存在危险情形时)
如果孩子们吵了起来,但没有身体侵犯(如打人、踢人)或言语攻击(如威胁、骂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局面降温,而非解决问题。我们要在调节情绪方面为孩子们做好示范,而非强迫孩子去调节,例如“我需要来个深呼吸!”而非命令孩子“深呼吸!”你不是法官,你要同时引导他们说出各自的看法,不偏袒,不站队,不贴标签。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假如你的两个孩子正在为了一辆玩具消防车而争吵。这时,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做法是“让杰茜先玩,她才两岁”,或者“麦克,你先玩。杰茜,你后玩”。但是,专注于为局面降温的做法是这样的:“消防车暂时先由我来保管。好的,我拿到了。现在,我想我得做几个深呼吸。”做几次深呼吸,让孩子们也能学你的样子来调节情绪。“嗯,两个孩子,一辆消防车!这个问题确实不好解决。我们要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然后停下来等待。提醒自己,你的职责不是尽快解决问题,而是为局面降温,以便孩子们能够整理自己的情绪,进而调动他们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时的你正在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代替孩子解决问题,结果就只会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这件事上对我们形成依赖,这对所有人来说都不是好事。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身为父亲的雷想起:“要降温,而非解决问题。”于是开始亲身为孩子们示范如何调节情绪。“你们这里好热闹!我想我得做几个深呼吸。”他把一只手放在心脏的位置,做了几次孩子听得到的深呼吸。哈里和安妮卡从没见过父母这样做过,于是都有点愣神。雷继续说:“我看到有两个孩子正在生气……我知道,你们两个都不喜欢事情弄成这个样子。我也不会给你们评理,说谁对谁不对。安妮卡,好像你也很想玩积木。而哈里呢,你好像要搭什么东西,所以也要用积木。嗯,这个问题真是不好解决。两个孩子,都想要积木,脑子里都有自己想要搭的东西……我觉得,只要我们能好好地想一想,就一定能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嗯……”接着他停住了。最后,哈里说:“来,这些积木给你。”安妮卡看上去很满意。整个过程让雷感到有些疲惫,不过他也提醒自己,他的孩子们正在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而刚才所做的一切对实现这一目标很有帮助。此外,他还看到了更多的问题。他发现,安妮卡和哈里可能都觉得跟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很难受,所以他决定为两个孩子各自安排一段手机拜拜亲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