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19 家里有高敏感的孩子,怎么办?
6岁的毛拉正在4岁的妹妹伊斯拉身边玩耍。她开始搔弄伊斯拉的脚趾,接着又去捏她,轻轻推她。妈妈安吉来到两个孩子中间,说:“毛拉,我是不会允许你打人的。我知道你生气。你可以生气,但我是不会允许你打人的。”就在这时,毛拉开始大叫:“别说了!别说了!走开!”安吉感到很懊丧,于是问毛拉:“你为什么总是遇到一丁点事情就生气?!”毛拉没有任何要停下来的意思,她一边踢妈妈,一边尖叫:“你讨厌!你讨厌!你讨厌死了!”
安吉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毛拉需要什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怎么变脸变得这么快?
有些孩子对事物的感受更深,脾气也比其他孩子来得更快,他们的强烈情绪也持续更久。如果这些描述让你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孩子,那么我想说的是你并没有想多。与别的孩子相比,你的孩子很可能更容易发脾气,而且发脾气的时间更长,表现也更激烈。在这里,请允许我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孩子没有问题,你也没有问题。我再说一遍,因为我想让你再读一遍:你的孩子没有问题,你也没有问题。
我平时不喜欢贴标签,但我发现,如果我们能有个称谓来描述这类孩子,那么这将会有助于父母去沟通和寻求帮助。我把这些情绪反应强烈的孩子称为“高敏感的孩子”。这一称谓既反映了这类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也解释了他们为何经常情绪失控,更易陷入“遭受威胁”或“或战或逃”的状态。没错,这类孩子确实让人头痛,他们的父母也确实需要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但这么做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理解这类孩子最害怕什么,情绪崩溃中的他们在寻找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的情绪变化如此剧烈。对于这类孩子,这本书中用来帮助其他孩子的各种做法(例如说出孩子的感受或提供支持)可能只会火上浇油。当你试图去理解这类孩子的感受时,他们往往很难接受帮助,而是大喊“别说了!”而且,即便看似很小的事情也可能让他们雷霆大作。因此,你要认识到这样一条重要的事实:你没有做错什么;你没有说错了话,用错了语气。这类孩子只是无法接受你直接提供的支持,因为他们已经被汹涌的情绪所吞噬。我知道这种情形所带给我们的那种巨大的沮丧、疲惫和挫败;我知道此时此刻,你或许正在回忆你与你家孩子的一些不堪经历,你当时说了一些后悔说出的话,或是表现出了某种事后证明不该表现出的反应。请深吸一口气,注意心里传来的质疑自己是坏父母的声音。跟它打个招呼,然后找到那个与自己共情的声音,认真听听它在说些什么。它说:“你正在阅读这本书,正在反思和学习,并且愿意尝试新的做法,你非常了不起!”让我们再次重温我们的终极真理:你是好父母,你有一个好孩子,但你们两人都有可能遇到困难。
好消息是,我向你保证,高敏感的孩子可以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平静和踏实的感觉,并且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只是需要父母的帮助。他们需要我们有学习新做法的意愿,需要我们坚定地相信他们的本心是好的。
要想理解高敏感的孩子,我们就得回头去看进化论。对这类孩子来说,与他们脆弱的一面紧密相连的是羞耻感。别忘了,羞耻感会让人进入原始的防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被保护自己的需要所控制。这时,我们就会封闭自己、攻击或拒绝他人。如果孩子处于这一受威胁的状态,他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危险的;即使父母试图帮助他们,他们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攻击,所以这类孩子才会在原本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把我们推开。除此之外,这类孩子也特别容易觉得自己的本心是坏的;他们担心让自己受不了的那些情绪也会让别人受不了,担心自己的情绪会把其他人推开。这类孩子对自己的坏和不可爱怀有很深的恐惧——他们担心父母无法忍受自己,无法成功应对,担心自己在感到摇摆不定时父母能否化身定海神针。
当然,他们的这些担心都没有通过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我从没听到过这类孩子对他们的父母讲:“我经常觉得我被我的情绪所吞没,我担心它们也会把别人吞没,所以我就会陷入强烈的恐惧状态或激烈的攻击状态。请忍耐我的崩溃,同时保持镇定,这样我才能知道我是好的、可爱的、有价值的。”没有哪个孩子能真正理解这一点(坦率地说,有同样感受的成年人也很难把这件事说清楚)。记住这些话,它们是关于这类孩子的最重要的事实。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了解这类孩子所可能表现出的强烈情绪和反应。假设你家有个高敏感的女儿,她遇到了分享玩具的问题。她开始从朋友的手中抢夺玩具,并且不愿归还。如果换作普通的孩子,遇到父母对她说:“我知道,分享是很难的!我在这里陪着你,让我来帮你。”那么她有可能会接受父母的帮助(例如维护行为规则,提供安抚)。但是对高敏感的孩子来说,父母为她提供直接的帮助就可能招致情绪的爆发。在这个孩子的身体里,内心脆弱的一面(“我想要玩具……然后我抢了过来……我希望我没有抢……”)激发了强烈的羞耻感(“我不应该那样做,我是个坏孩子”)。因此,假如父母走近孩子,她却表现得像是一只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笼中野兽,或许还哭着大叫:“你走开!”或者:“不要,把玩具给我,我恨你!”那么我是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的。此时此刻,她已经被自己那些汹涌而可怕的情绪所淹没,可是在我们看来,她表现出的却似乎只是冷酷无情,不讲道理。记住,在理解情绪方面,逻辑从来都帮不上忙。面对高敏感的孩子时,这一点尤为明显。
由于这类孩子的情绪爆发和打人骂人的表现往往源自成年人眼里的小事情,所以他们得到的回应也往往是拒绝和不接纳。父母可能会对他们大喊:“好呀,如果你不想让我帮你,那我就不帮你!”“回你的房间去,等你冷静了再出来!”“你反应太夸张了!”“一切都被你搞乱了!”在这里,我还是要说,如果你觉得你就是这样做的,那么这也不是你的错。你仍然是好父母,请继续读下去。这类孩子特别害怕让自己失控的那些情绪也会让别人失控,害怕自己觉得是坏的和无法控制的情绪真的是坏的和无法控制的。所有的孩子,不管是高敏感的孩子还是其他孩子,都是通过观察他们信任的成年人对自身情绪的回应方式来了解什么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如果高敏感的孩子所得到的回应只是父母的尖叫、难听的话或生硬的拒绝,那么他们的情绪问题就只会雪上加霜。
我们回到前面那个抢玩具的孩子的例子。假设面对父母的帮助,她的反应是大喊:“我恨你!”那么她真正想说的其实是:“我受不了了。我拿走了那个玩具,是因为我受不了想要它又没有它的那种感觉。而现在,我心里又开始害怕自己是坏的,是不可爱的。这一恐惧让我的身体陷入了遭受威胁的状态,所以我必须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这时,她需要父母明白,虽然表面上看,她的情绪失去了控制,甚至还攻击他人,但在表象之下,她其实处在一种遭受威胁的恐惧而崩溃的状态。她需要父母的帮助,但她无法接受直接的帮助,因为她觉得自己正在遭受威胁,而周围也都是敌人。这类孩子的父母必须学会“镇场子”,即出现在孩子身边,让孩子看到她受不了的情绪并没有让她周围的世界受不了,于是她就可以不必独自一人去面对她的情绪。这类孩子的父母必须去减少破坏,而非解决问题。他们应当去关注孩子内心的挣扎,而非关注表面上发生的事情。
育儿工具箱
■用好奇代替指责
处于指责模式的父母常常在自责和责备孩子之间摇摆。他们心里的声音似乎是这样的:“我有问题,我把孩子搞得一团糟。”“我的孩子有问题,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处于好奇模式的父母是这样想的:“我想知道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就如同她的外在表现……她觉得自己受不了了,觉得自己很‘糟糕’!她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她需要什么?”
孩子情绪爆发后,父母首先要向内看,看清自己处在哪种模式。善待你心里那个想要指责的自己:“你好,指责,我知道你想接管局面!不过我想请你退后一步,这样我才能找到那个好奇的自己。我知道它也在这里。”
■控制局面
高敏感的孩子常常会“爆炸”。他们的情绪会在一瞬间失控,还会打人、踢人、扔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局面。父母需要做个深呼吸,记起自己的首要职责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对于眼下的情形,这一点就意味着父母要把孩子带离现场,带他去一个较小的房间,陪他坐下来,然后经受情绪风暴的冲击。需要说明的是,孩子并不会喜欢你这样做。他会反抗和哀求:“等等,不要抱我,不要!不要!不要!我会平静下来的!”注意,你必须坚持下去。你这么做不是因为你想赢,不是因为你的孩子喜欢耍心眼,也不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谁才是老大,而是因为,你需要让孩子看到,你并没有被他的情绪所吞没。你必须让孩子明白,你是他的主心骨,能够在他情绪崩溃的时候照顾他。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并不想让你把他抱进他的房间,但你可以想象,他在心里是这样对你说的:“请成为我需要的主心骨。我显然不在状态,无法做出好的决定。请你让我看到,我受不了的感觉并不会让别人也受不了。”
一边采取行动,一边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要把你抱到你的房间去。我不会惩罚你,我只会陪着你。你是一个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
■“你是一个遇到了困难的好孩子”
也许最重要的是,在情绪爆发的时刻,这类孩子会注意到你对他们的看法;他们实在受不了自己的情绪,也实在害怕自己的坏,以至于他们极为警惕来自父母的会让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得以证实的任何蛛丝马迹。“你是一个遇到了困难的好孩子”是一条复杂的应对策略——它并不要求你真正去做什么,而是需要你从特定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因此,遇到孩子情绪崩溃的时候,即你想要把他推开的时候……你要努力把他想象成一个正在被痛苦和恐惧所折磨的孩子。你要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是一个遇到了困难的好孩子,这么想能点燃你去帮助他的欲望。而把眼前的一幕解读为“坏孩子做坏事”则只会让你想要去评判或惩罚他。你可以在孩子情绪失控时对他说:“你是一个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也可以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再对他讲:“我知道刚才你心里很难受。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我爱你,我永远都爱你。”
你也可以把这句话用作自己的口头禅,帮助自己在孩子情绪失控时保持冷静。“我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我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有时候,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充满爱意地看着他们,同时心里知道,我们会帮助他们挨过去。
■陪伴,等待
在高敏感的孩子情绪崩溃时,如果你只记得一条对策,那就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你的陪伴。你带着爱的、尽可能平静的、没有任何花哨语言的陪伴,无疑是你最重要的育儿工具。你的陪伴能传达你对孩子本心的好的肯定,那样子就像在说:“你没有让我感到害怕,你不坏。我就在你身边,这样你就知道,你是好的、可爱的。”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他并没有让我们受不了,并没有让我们不知所措。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高敏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情绪崩溃时能有我们陪在身边。我们的陪伴胜过一切语言。例如“你是一个好孩子。你是可爱的。你没有让我受不了。你并不孤单。我爱你,我在这里陪着你。”这些信息是高敏感的孩子们所渴望得到的,但他们也很难直接接受这些信息。
当然,陪伴并不代表我们要乖乖挨打和承受危险。同时,这也不代表你不能出去透口气。假如你正在和大发脾气的儿子待在他的房间里,而你想出去透口气,那么你就可以对孩子说:“我爱你。我需要一点空间来做几个深呼吸。我马上出去,就在你的门外,很快就回来。”这与你大喊“你这个样子,我没法跟你待在一起!”是完全不同的。出去透口气的几个关键之处是,向孩子解释你需要静一静,不要指责,以及明确说明你会回来。
■大拇指游戏
高敏感的孩子往往讨厌谈论感受。感受太强烈,太烦扰,让他们受不了。对这类孩子来说,感受太接近他们的脆弱的一面。我们已经知道,他们的脆弱与羞耻感的联系十分紧密,以至于能让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怎样才能与那些不喜欢谈论感受的孩子谈论感受(这对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很有帮助)呢?这时,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大拇指游戏。下次你想跟孩子谈论涉及感受的事情时,你就可以这样说:“我想跟你玩个有意思的小游戏。躺下来,不要看我!尤其不要看我的眼睛。我一会儿要说一些事情……你要是同意的话,就给我竖个大拇指。你要是不同意的话,就把大拇指朝下。你要是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的话,就把大拇指横过来。”如果你说完后,孩子只想往被子里钻,那么你要允许他这样做!孩子不想让人看到他心里的感受,你任由他这样做会让他觉得你理解他。
接下来,说一些可笑的事情,一些你知道孩子听了会把大拇指朝下的事情,例如“今天我对我妹妹有意见,因为她带了500个冰激凌回家,却只给了我一个。”你的话很可能会把孩子逗笑,这一点对缓解紧张气氛很有帮助,孩子会感到安全许多。你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时机,这时你或许可以接着这样说:“今天我对我妹妹有意见……家里有个妹妹让我心里很难受。有时候,我宁愿这个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停下来,等待。如果你得到了回应,或者孩子竖起了大拇指,你就继续说下去,不要评论。对你来说,这一点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你或许可以简单回应“我听到了”或者“我知道了”,你正在慢慢培养孩子对感受、脆弱和亲密的耐受能力。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安吉想起首先要控制局面。于是她走向毛拉说:“我要把你抱到你的房间去。我不会惩罚你,我只会陪你坐着。你是一个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我爱你。”毛拉尖声大喊:“不要,不要!”但安吉记得,她要让孩子知道,她此刻并不害怕她的女儿,她是女儿的主心骨。走近毛拉的房间后,安吉关上门,坐了下来。安吉还记得要专心平复自己的心情,而不是努力去改变毛拉。
感到自己稍稍平静了一些后,安吉告诉毛拉,她要去看看伊斯拉,看完就回来。离开之前,安吉对毛拉说:“我爱你。没关系的。我爱你。”安吉向伊斯拉解释,毛拉现在心里很难受,需要她陪着待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安吉回到了毛拉的房间,静静等待毛拉的情绪风暴平息。她反复提醒自己:“我没有问题,孩子也没有问题,我可以应付这个局面。”那天晚上,毛拉平静下来后,安吉跟她玩起了大拇指游戏;她意外地发现,毛拉居然真的跟自己玩了起来,而且她在游戏中还得知,那天白天,幼儿园的一个大孩子在操场上推了毛拉。虽然安吉知道,这并不能成为毛拉欺负妹妹的理由,但是得知实情后,安吉就能更好地理解毛拉的心情了。她知道,毛拉是个好孩子,她只是遇到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