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11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无法忍受挫折?

    4岁的布雷登正玩一套有12块拼块的拼图。爸爸伊森在他身边。布雷登已经拼好了3块拼图,现在正在摆弄第4块,但是怎么也拼不好。伊森在一旁看着着急,就对他说:“布雷登,那一块还用不到。你没看到吗,它不合适!连颜色都不一样!”布雷登看着爸爸,扔掉了手里的拼图说:“我不会拼!我讨厌拼图!我讨厌拼图!”不久后,伊森告诉我,布雷登经常这样,本来玩得好好的,可一遇到困难就不玩了,或者坚持要父母来帮他完成困难的部分。

    在学习领域有个相当深刻的悖论,那就是,我们越是承认自己不懂,承认自己是错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就越是能快速成长、进步、取得成绩。这一点对成人和孩子同样适用。它同时也提醒我们正确看待困难和错误,把它们当作学习和锻炼挫折耐受能力的机会。毕竟,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力越强,他们也就越能去坚持拼图、解数学题或写作文。当然,这些技能也可以用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因为忍受挫折是排解失望、与看法不同的人有效沟通和努力实现个人目标的关键因素。

    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提升挫折耐受能力,我们就必须提升我们自身对孩子所受挫折的耐受力。我知道这并不容易做到。当我的孩子在为某件事情而犯难时,我有时会提醒自己,她正在观察我如何看待她所遭遇的挫折,而这一点能够为她自己如何看待这一挫折奠定基调。换句话说,我越是能包容她在面对困难时的挣扎(我让她自己解决问题,不为她提供解决方案),她就越是能接受眼前的困难。如果她发现我认为解不出数学题很正常,那么她就会平静地看待自己解不出数学题这件事;如果我能耐心地看着孩子学习系鞋带,那么她就能耐心地练习这项新技能。除去我在这一章里介绍的其他应对方法,我们所能做的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事情就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平静、克制、不急躁、不指责和不看重结果。不论是孩子遇到难事,还是孩子发现我们遇到难事,我们都应当这样做。

    挫折非常难以忍受,它常常让我们崩溃,让大人和孩子产生负面想法,例如“我做不到!”“我不想再试下去了!”“你来替我做吧!”忍耐挫折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要求我们不再期待快速、正确地完成事情。忍耐挫折要求我们立足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接纳自己能力不足,同时关注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如果我们具备“成长心态”,这一点就会比较容易做到,即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坚持来培养,相信失败和挣扎不是学习的障碍,而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成长心态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首次提出的概念,它为儿童拥抱挑战和培养挫折耐受能力提供了理论框架。这一理论认为,只要努力,任何人都能获得进步,所以遇到挫折也要努力。另一方面,持有“固定心态”的人认为,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你要么能做某事,要么不能,如果哪件事没做成,那就意味着你不是那块料。所以,毫不奇怪的是,拥有成长心态的孩子(以及大人!)不惧怕挑战,能够从错误中学习,也能在困难的事情上坚持更久,因为他们相信努力会带来成长。成长心态告诉我们,我们能控制努力和进步,却不能控制具体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我们越不执着于成功,我们就越愿意尝试新事物,从而进步和成长。当然,这是一切成功的关键因素。

    成长心态的好处之一是,它能提升人对学习的耐受力。“对学习的耐受力”听起来可能会有些奇怪,学习是件好事,为什么还需要去耐受呢?别忘了,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学习,而学习也并不容易。如果有一条时间线,一头是“不懂”,另一头是“懂”,那么中间的部分就是“学习”。这个部分可能会让人非常不舒服,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我们往往会觉得,这个部分比料想的更长;我们希望“懂”能马上到来,或者希望退回既无须费力,也无须承受失败或尴尬风险的“不懂”的舒适状态,这是很自然的事。学习能暴露我们的弱点,让我们自觉能力不足。这时,我们需要展现出的是勇敢。

    为了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我认为这一点比“聪明”或“得到好结果”更重要),我们必须帮他们做到“虽然不懂但仍旧努力”。能否实现这一点将取决于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如何回应。我经常提醒自己,身为父母的职责不是帮助孩子离开“学习”的部分而进入“懂”的状态……而是帮助孩子学会停留在“学习”的部分,忍受尚未达到“懂”的状态!因此,我们不应该替孩子解决问题,轻视他们眼里的困难,或者对他们努力理解那些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东西失去耐心,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努力。孩子能在“学习”的部分停留越久,他们就越有可能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忍耐艰苦的努力,实践丰富的想法。

    育儿工具箱

    ■深呼吸

    遇到挫折时,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深呼吸。深呼吸可以让我们的神经系统平静下来,这样我们才有条件来使用其他应对措施。发现孩子遭遇挫折时,与其告诉孩子“深呼吸”,不如亲自示范。如果你家的3岁宝贝儿正在因为叉子叉不到食物而恼火,那么请看向别处,做几个夸张的深呼吸,让孩子听到。如果你家的6岁孩子正在因为学习字母的发音而犯难,那么就当着孩子的面做几个深呼吸。记住,孩子是通过观察我们来学习如何调节情绪的;深呼吸能让孩子看到,即便遇到挫折也可以拥有安全和平静。而且,深呼吸后的我们还会更加冷静,因而更不会做出冲动反应。

    ■巧用口头禅

    我喜欢口头禅。它们能把情绪的洪水猛兽(例如遭遇挫折发脾气)制服,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安心又可控的东西来关注。因此,它们是孩子平复心情的一大利器。但是,你不能强硬地让孩子对自己说某句口头禅,而是可以装作把你过去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东西顺手教给孩子的样子。例如这样说:“你知道吗?在我6岁的时候,我一遇到困难就会特别烦躁!天哪,那种感觉太难受了!我还记得我爸爸,就是你爷爷,跟我说的话。他说,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把手按在心脏的位置,深吸一口气,然后告诉自己这件事感觉很难,因为它确实难,而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所以,我也开始对自己说这句话!如果你也想试试的话,那可能会很有意思……也许看着有点奇怪,但是真的很管用。来,我做给你看看……”如果孩子年龄较小,你或许可以教他说:“我可以做到。”“我喜欢接受挑战。”“我能做困难的事情。”“这很难,但我能坚持下去。”

    ■视挫折为学习而非失败的标志

    我很早就开始对我的几个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学习是很难的吗?我是认真的!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学习一些东西,我是这样,你们也是这样,所有人都是这样。只要学习就会有挫折感!”如果孩子像是听懂了我的话,我就会继续说下去:“还有,仔细听,因为这件事情很奇怪……挫折感,就是那种‘唉,我做不到’或者‘唉,我怎么做得这么慢!’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的大脑误以为我们做错了什么,但实际上,它只意味着我们正在学习,正在做正确的事情!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上当。我们得时刻留意这种感觉,及时提醒自己,我们正在学习,学习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举个例子,假设我的孩子正在穿衣服,而我知道他可能无法顺利穿好,那么在他开始穿之前,我可能就会对他说:“哦,你要穿衣服了,是不是?那就要做好受打击的准备……”接下来,我可能会自己念叨几句,同时又碰巧让孩子听到:“贝姬,新的东西都是很难的……从来都是这样……没关系……我能搞定困难的事情……”

    ■建立一套成长心态的家庭价值观

    你可以在家里建立一套可供孩子(包括你)在遭遇挫折时使用的成长心态的家庭价值观,这么做可能会非常有帮助。以下是我喜欢的4条价值观,我常常把它们贴在工作区或厨房里,让全家人都能看到:

    ①在我们家,我们喜欢接受挑战。

    ②在我们家,努力比结果重要。

    ③在我们家,遭遇挫折意味着我们在学习新东西。因为我们喜欢学习新东西,所以我们也能用平常心来看待挫折。

    ④在我们家,我们认为坚持做困难的事会让大脑成长,而大脑的成长至关重要。

    建立了这样的一套家庭价值观后,接下来就要经常聊起它们,特别是在你们遭遇挫折的时候。我曾经一边做饭,一边大声“贩卖”成长心态的价值观(“哎呀!这个菜没弄对!不过这道菜是新学的,而且特别不好做。在我们家,我们特别喜欢接受挑战。而且我已经知道怎么做会更好了,所以这已经很好了!”)。挫折感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只有自己是倒霉蛋,怀疑自己“不够好”。所以,你越是能让孩子看到你自己的挣扎,同时为他展示什么叫作挫折耐受能力,你就越能提升孩子的这一能力。

    ■注重应对挫折感,而非获取成功

    挫折耐受能力是停留在“懂”与“不懂”之间,或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孩子身上,我们真正需要培养的是应对挫折感的能力,而非获取成功的技能。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在努力途中感到更加自在,哪怕尚未成功。但要做到这一点的话,父母就必须首先转变心态。你要告诉自己:“我无须教孩子如何顺利地穿上衣服,我需要教的是如何在穿得不顺利的时候忍受挫折感。我无须教孩子如何把数学题做对,我需要教的是如何在做数学题的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接种情绪疫苗,演练“我有没有跟你说起过,有一次……”

    接种情绪疫苗是提升挫折耐受能力的关键步骤,因为提前预知即将来临的挫折感能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演练也是很有效的做法,因为你能借此提前练习某项技能。假如你预料孩子会在编织手链的过程中遭遇困难,这时你们就可以提前演练,然后中途停下来练习深呼吸和口头禅(例如“我能做困难的事情”)。这样一来,孩子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对接下来要面临的困难情形有所准备,而且你还提前帮孩子准备好了应对方案。最后,你也可以跟孩子讲讲你过去遭遇挫折的经历(甚至可以聊聊你当下遭遇的挫折),这么做能让孩子意识到他不是独自一人在承受。如果你在学习当中发现,你身边的其他人似乎都没有遭受过打击,那么想要提升挫折耐受能力就会困难重重。关于接种情感疫苗和“我有没有跟你说起过,有一次……”的更多内容详见实战1,关于演练的更多内容详见实战9。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伊森首先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把手放在心脏的位置,做了几次呼吸,告诉自己他是安全的,可以重新走近他的儿子。他首先尝试跟布雷登修复关系:“我刚才有点冲动,不过那是我的事,跟你没有关系。我很抱歉我那么对待你。”几分钟后,他觉得机会来了,就对布雷登说:“你知道吗?有件事我从没告诉过你。拼图是很难的!这种游戏的目的就是不让人能轻轻松松拼好!还有,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有件事情做起来很难,那一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可实际上,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错!”

    “我不管了,”布雷登说,“我已经不玩了。”

    伊森没有上钩,而是记起要教孩子应对挫折感,而非获取成功。伊森尝试了新的做法。他不声不响地拿起几块拼图,在一旁拼了起来。他假装遇到了困难,暂时没有拼成功。他叹了口气,大声说:“唉,这太难了!”伊森心想,布雷登会觉得他是在装样子,可能还会说:“爸爸,我知道你这是装的。”可布雷登并没有这么说。相反,他还饶有兴趣地看了过来。伊森知道,他还是不能太直接,所以他继续装下去,自顾自地哼唱了一句口头禅:“如果它不合适,就把它放一边……再去试另一块……”他放下一块,又拿起另一块,让孩子知道什么叫作灵活应对。终于,布雷登凑了过来,要求由他自己来拼最后一块。伊森感到非常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