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6 怎样纠正孩子的无理与对抗?
8岁的法拉问妈妈希瑟自己能否在周六晚上去朋友家玩。“你知道的,我们周六要去看奶奶,所以你不能去。”希瑟说。
“我讨厌这个家。”法拉小声嘟囔。
“你刚才说什么?”希瑟问,“你说了什么?”
法拉爆发了:“我说我讨厌你,我讨厌这个家!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
“你怎么可以这么跟我说话?现在回你的房间去!”
当孩子们展现出无礼甚至大胆对抗的一面时,父母有两个选择,一是把孩子的表现看作对我们的不尊重(“孩子不尊重我”),二是把这一表现视为孩子未能成功调节自身情绪的结果(“孩子此刻心里很难受”)。
父母们很容易选择第一种视角。这是一条更明显、通常也更加难以撼动的思考路径。但是,你可以想想你自己,你为何有时会对人无礼?你为何会跟上司顶嘴甚至抗命?对于这类问题,我总是得到相同的答案——我觉得自己被误解了;我希望自己能够“被看见”,但希望落空了;我感到很难过,因为别人并没有认真听我说话,我跟那个人的关系在那一刻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了解了我自己为何会情绪爆发之后,我就更加明白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无礼或对抗言行了。
假设你告诉7岁的儿子亨特上午不能玩电子游戏,可你吃完早餐进入客厅,却发现亨特正在玩电子游戏。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行为视作对我们的不尊重,我们就会这样想:“我说过不能玩!亨特把我的话当空气吗?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尊重父母!”不被尊重的感觉是很难受的,于是大多数父母都会产生大吼大叫或实施惩罚的冲动。这并不是因为这么做能让亨特重新尊重我们,而是因为身为成年人的我们无法忍受被孩子轻视,于是我们就会借助惩罚来宣示自己的权威,以此来让自己好受些。
但是,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行为视作情绪失控,我们可能就会这样想:“亨特特别想要一些东西,但是我说不行,于是他无法忍受这种想要却得不到的感觉。我得好好跟他聊聊,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还有,我想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这才导致他不听话。”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很差的。情绪越强烈,孩子就越是无法调节。所以,在情绪爆发时,孩子一般不会通过表达来宣泄,也不会借助深呼吸或者放空自己来整理心情(我们只会期望成年人这样做),而是容易表现为亨特的大胆对抗或法拉的“我讨厌你”。情绪越强烈就越有可能表现为这类言行,而这样的言行往往又会让父母把孩子推得更远,例如“你不能这样对我说话!”或者“马上回你的房间去!”于是,我们陷入了恶性循环:孩子无礼让父母生气,父母生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也让孩子感到更加孤独,误解和孤独继续让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坏(别忘了,孩子受不了的与其说是情绪本身,不如说是独自承受情绪),进而导致孩子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言行。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努力把孩子欠缺情绪调节能力所引发的表现(例如无礼和对抗)与他们非常真实也非常正常的情绪(例如愤怒和悲伤)区分开来。我们必须学着透过表现看本质,把孩子的出言不逊视作他们对理解的渴求。我们也必须改变想法,不再认为倘若不惩罚问题行为,它就会变得更严重。即使不惩罚,问题行为也不会得到强化。有人认为,如果我们“放过孩子,不去惩罚”,他们就会知道“跟父母这样说话是可以的”。这种看法把人类的行为看得过于消极,我是无法认同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刚刚度过了非常不顺利的一天,你的伴侣问你有没有把洗碗机里的碗碟取出来,于是你回答:“我今天都要忙死了,没工夫收拾洗碗机。你不会自己做吗?”这时,你的伴侣既没有反唇相讥,也没有责怪你的无礼,而是说了下面的话:“这话好难听呀。不过,亲爱的,肯定是有些事情让你觉得受不了,你才做出这种反应。跟你的语气相比,你的遭遇更重要。所以跟我说说吧,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我想了解一下。”
你听了感觉如何?接下来,你继续粗鲁地对待伴侣的可能性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如果你的伴侣这样回应道:“我不会容忍你这么无礼。你一个星期不准看电视!”那么我想我们都知道,接下来所有人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对孩子来说,道理也一样。如果我们能用共情和善意来回应孩子的无礼,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被看见”,进而更可能用善意来回应我们。
叔 ji 分 享 公 号 Q L S F 6 8
育儿工具箱
■不要上当
如果你把孩子表面上的行为当作事实来回应,那么你就是上了孩子的当。你要把孩子的行为看作内心世界的反映,也就是说,你要看到行为背后的感受,而非行为本身,这样你就不会上当了。两种视角所带来的结果完全不同。
那么要如何做呢?
●第1步:为孩子设置行为规则(“我不会允许你……”)。
●第2步:把孩子往好处想,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担忧和对“被看见”的渴望。有时,你只需静静陪着孩子就够了(记住,在孩子看来,你的陪伴就是对他的肯定,因为你这么做就是在告诉他,你没有被他吓到)。
示例:
●“我要把游戏机收走了。我说不能玩,可你还是玩了。这里一定有问题。我们各自先想想这件事,然后再看看要怎么办。你不听话一定是因为存在跟电子游戏有关的问题。另外,我们之间肯定也有问题,所以才会发生这种事情。”
●“这种话太难听了……不过你一定是特别不高兴才这么说的。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的塔倒了。要是我的塔倒了,我也会很生气。我在这里陪着你。我爱你。”
●“我不会允许你用这种口气说话的……不过你一定是因为遇到了烦心事才这样对待我的。我想跟你单独聊聊。我知道,做一个孩子特别不容易。跟我说说你的想法吧,我很想知道。我爱你。就算你冲我发脾气,我也依然爱你。”
●有时无声胜有声。你随时都可以深呼吸、点头,或者看地板。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即使是目光接触也不利于孩子冷静下来。你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告诉孩子:“我听到了。我在这里陪着你。我爱你。”
宣示你的权威,但不要惩罚或吓唬孩子
如果孩子公然与你对抗:
①深呼吸。记住,孩子与你对抗并不意味着他不尊重你,或者他是坏孩子。
②宣示你的权威。在维护行为规则(你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这一职责)时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假如你要把原本不该在沙发上蹦跳的儿子抱起来,你就可以告诉他:“我要把你从沙发上抱走。”或者,如果你发现女儿躲在衣柜里玩平板电脑,你就可以告诉她:“现在把平板电脑递给我,如果你舍不得,我可以帮你拿走它。”接着,你或许可以这样说:“我要把平板电脑从你手里拿走了。亲爱的,我知道你现在感觉很不舒服。”
③把行为规则落到实处,但要记住,你这么做是因为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而不是因为孩子故意不听话。这或许意味着,你要留在房间里陪伴儿子,或是要把平板电脑放到女儿够不着的地方。不要指望女儿因为被抓了现行就能突然拥有控制冲动的能力。她这么做是在告诉你,她需要你来帮她遵守行为规则,而这就是你现在要做的事。
④设法将孩子的冲动升华,即帮助孩子用不违反行为规则的方式满足愿望。你或许可以这样说:“你要实在想跳的话,我也不会让你在沙发上跳,我们可以去外面的草地上跳。”“我想你是在告诉我,我们得列出一些你一个人可以做的有趣的事情,好在我忙着处理工作邮件的时候做。”
⑤想清楚再行动。孩子难以控制冲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孩子冷静下来后,你能否帮他练习在冲动时停下来深呼吸,然后做出更好的选择?你是否需要提升孩子的认同来让他遵守特定的规则?
■说出真相
下一次制定行为规则的时候,如果你知道孩子会不喜欢,那么就要把这一点说出来。这么做能肯定孩子的感受,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你还能借此机会来一场头脑风暴,把问题提前解决掉。例如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不能在沙发上跳。我知道,你听了很失望,是不是?你喜欢在一些东西上面跳,而沙发的弹性又那么好。我在想,你还能在什么东西上面跳呢?”“我得处理一些工作邮件。你知道咱们家的规矩,今天不能玩平板电脑了。你可能很难想出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在我忙工作的时候做,我也知道,你很想玩平板电脑。我理解。嗯……想一想,我忙工作的时候,你还能做些什么事情呢?”
■重建亲密与规则
当孩子与父母顶嘴或对抗时,父母往往会想要远离孩子。可是在这些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恰恰是父母主动走近孩子。尽管孩子表现出来的是无礼和对抗,可他的内心深处却在呼喊:“我觉得你根本不懂我的心思。我需要你理解我,靠近我,看到我的本心是好的。这并不是说你要放任我做喜欢的事,而是说,你要来找我弄清楚我为什么会那么做,同时还要设法拉近我们的距离。”这时,最重要的应对措施是开启手机拜拜亲子时间。你也可以尝试“我有没有跟你说起过,有一次……”和填充游戏(详见实战1)。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当法拉大喊“我讨厌你”的时候,希瑟对自己说:“这是情绪失调,不是不尊重我。”于是她接纳了法拉的感受。“我理解……你去不了朋友家,心里很失望。”法拉听了有些吃惊,不过她还是怒气冲冲地回应:“你不懂!你永远都不会懂!”接下来,希瑟想起,有时候只要能陪着孩子就足够了。她又做了一次深呼吸,看向地板,然后缓缓点头。“我在这里陪着你。”
那天晚上,等他们都冷静下来后,希瑟在法拉的床上坐了下来。她说:“我知道,不能跟朋友们玩让你很生气。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我有没有跟你说起过,有一次我错过了朋友的16岁生日聚会,因为我得去看我哥哥的足球比赛?那种感觉太难受了,我快气死了。”接着,希瑟还肯定了法拉是个好孩子。她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刚才遇到了让你难过的事情。这点我知道。不管你说了什么还是做了什么,我对你的爱都是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