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9 说真话

    乍看上去,“说真话”这一原则或许过于显而易见,可能也是这本书里最直白的一条,但它做起来却极为困难。为了你的孩子,你需要真诚地与他们沟通,不含糊,不回避。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坦然面对你自己的许多感受,特别是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对大多数父母来说,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很可能也认为,父母应该说真话。你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说假话的人,你很可能也会教导孩子说真话。但是,一旦谈到复杂、具体的话题,说真话往往就会让你感到不适。如果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和伴侣争吵,那么在你为此而安抚孩子的时候,你就需要去面对你的婚姻和你自己的冲动所带给你的怀疑、悲伤和懊恼。如果承认孩子没有入选足球队是件糟糕的事,承认人有时候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走出悲伤,那么你就会想起自己遭受拒绝的痛苦经历。给孩子解释种族主义是怎么一回事可能会勾起我们的愤怒、恐惧、内疚,或是多种感受杂糅在一起的复杂情绪。而给孩子解释他们是从哪里来的(特别在涉及孩子们想知道的生理细节时),也会让我们想起幼时家人对性的态度让我们产生的各种复杂感受。

    让心更近:好的养育建立在父母直面真实自我的意愿之上

    我们与孩子谈论重要的、让人难过或尴尬的真相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在这当中产生的对各种情绪的忍耐力。这一点也是父母提升自我比学习任何单一的育儿方法都更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越了解自己的脑回路,越学着去忍受和理解自己的痛苦,越去提升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我们也就越能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好的养育建立在父母直面真实自我的意愿之上。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心才能与孩子走得更近。

    父母们常常担心,告诉孩子真相会吓到孩子,会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可是,我们常常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才会吓到孩子。孩子害怕的与其说是信息,不如说是缺乏信息而导致的茫然和孤独感。孩子天生就对环境中的变化异常敏感(“为什么所有人突然都开始说地震?”“为什么爸爸妈妈看起来很担心?”“我无意中听到他们在说奶奶,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如果他们不理解这些变化,他们就会感到害怕。一旦感知到危险,他们就需要成年人来帮助他们打消顾虑,以此来重新获得安全感。这一切都是进化的结果。为了生存,人类的孩子必须把森林里的异响解释为有熊接近,除非大人能告诉他们,那声音其实来自一只松鼠。或者,大人发现,那声音确实来自一头熊。不管真实的情形是什么,孩子都会感到恐惧,直到大人出现。这时,即使父母告诉孩子那确实是一头熊,孩子也会因为知道有大人保护自己而感到更加安全。我们陪在孩子身边,给予他们支持,告诉他们实情,关心他们的感受,这些才是能让孩子感到安全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哪怕处境艰难,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没有大人在身边,结果会如何?如果孩子独自面对他所感受到的变化和由此而产生的恐惧,没有人来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结果会如何?对于这类情形,心理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描述它,即“未成形的体验”。大体上说,这是一种“情况不对劲,但是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未成形的体验”非常可怕,因为那种不对劲的感觉会萦绕在身体周围,让他们找不到安全感。另外,如果让孩子自己去理解那些“可怕的变化”,他们往往就会采用那些能带给他们一些掌控感的方式,例如自责(“一定是我做了什么才导致了现在的状况,我是不好的,我太让人受不了了。”)和自我怀疑(“一定是我的感觉出了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对劲。我的感觉不太准。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爸爸妈妈会告诉我的。”)。

    那么替代方式是什么呢?是与孩子建立亲密感(你是爱孩子的、受孩子信任的大人),同时把真实的信息清楚而直接地告诉孩子。这么做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同时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需要注意的是,我并不主张毫无必要地去惊吓孩子。我主张提升孩子的能力,而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学习应对压力来获得。所以,孩子必须有一个愿意面对而非逃避真相的父母。情绪调节能力的根基是理解真相。也就是说,看到父母直面残酷的真相,孩子也会学着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不同的情况下,说真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说真话并不总是意味着,你要把孩子想了解的所有信息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们。何况有时候,你自己也不掌握这些信息。说真话有四种方式:肯定孩子的感受,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告诉孩子什么是你不知道的,以及把关注点放在表达的方式而非内容上。

    说真话的方式一:肯定孩子的感受

    有事情需要告诉孩子时,我开头常常会这样说:“发生了某件事情,你肯定注意到了。”这句话很关键。孩子对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强大的感知能力,他们只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分辨事情的危险程度。实际上,研究已经发现,与成年人相比,孩子对环境的感知更加细致。我们常常对自己说:“孩子太小了,不可能注意到这些。”或者:“他根本不可能发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注意到身边发生了什么,那么你的孩子应当也已经注意到了。一般来说,孩子都是弱小无助的,所以他们才是敏锐的观察者。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察觉环境中的变化(例如潜在的威胁)来保证自身的安全。

    例如,你正在陪3岁的女儿玩积木,这时,你的伴侣在走廊里打开了吸尘器。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不会对吸尘器的声音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能让我们反射性地意识到,这种声音来自吸尘器,我们是安全的。但是,在年幼的孩子看来,这种声音却是意料之外的变化。她可能会哭,或者紧紧抱住父母,或者跑向与声音传来相反的方向。为了肯定孩子的感受,你可以这样对她说:“我们刚才在玩积木,爸爸打开了吸尘器。吸尘器的声音特别大,你完全没有想到会这样。我们没有想到的特别大的声音都会让我们害怕。不过那是吸尘器的声音,吸尘器的声音就是这样的!我在这儿陪着你,你现在很安全。”

    你的孩子既不是在为难你,也没有无理取闹。记住,孩子害怕的不是吸尘器本身,而是她不理解的突然响起的巨大响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要让孩子不去注意这种声音,而是要让她理解这种声音。一旦孩子认识到,这种声音是吸尘器发出来的,并且父母也陪伴在自己身边,那么这种声音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即使孩子对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做出明显的反应,肯定孩子的感受也同样重要。想象一下,你和伴侣在厨房里吵了起来,而孩子正在吃午餐。随后,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还夹杂着难听的字眼,你们的表情也变得难看起来。这时,你就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告诉孩子实情:“我和爸爸刚才说话的声音非常大,你肯定注意到了。”如果孩子一直在吃午餐,看起来好像并不需要我去解释,那么我还会说上面的话吗?我肯定还是会说的。因为我知道,孩子天生就善于观察和感知,所以就算他看上去很平静,我还是会认为,他的心里还是会产生恐惧,而我不想让他独自面对这一恐惧。记住,我对“说话声音大”这件事的解释其实很简单——首先提到说话声,接着肯定孩子的感受。这么做确实非常重要。告知孩子实情往往需要我们对事情做出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我经常提醒自己:“只讲事实,别的都不说。”这样一来,我就给了孩子当下需要的东西:一是我的陪伴,二是他可以去理解的事实。之后,根据具体情形的不同,我可能还会加上一些话。我可能会安抚孩子,这不是他的错(特别是在孩子注意到大人情绪强烈,或者发现大人相互争吵时),或者编一句口头禅来消解孩子的担心(例如在吸尘器的例子中,“虽然声音很大,但我是安全的。虽然声音很大,但我是安全的”)。但是,这些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还是肯定孩子的感受。

    肯定孩子的感受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如果我们不把实情讲出来,而是想当然地认为“那不是什么大事”,或者“他这么小,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么孩子就会怀疑他们的感觉。他们可能就会想:“也许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我猜是我的感觉出了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还会一直存在下去。这就像是我们在训练孩子无视周围发生的事情,而训练的结果还会一直保持到他们的青春期和成年后。你想让你的儿子勇敢地向他的朋友们表达不同意见,扛住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吗?孩子必须信任他对环境的感知和他内心的感受,他才能说出:“兄弟们,我觉得不能这么干。我不去。”你想让去约会的女儿在感到不舒服时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只有父母从小肯定她的感受,让她养成信任自己感受的习惯,她才更有可能说出:“不,那样我会不舒服。”“停,我不喜欢这样。”

    肯定孩子的感受能让孩子日后及时发现事情不对劲,也能让他们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能力不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或成年后就能自动具备的,相关的脑回路是在孩子年幼时形成的。如果你现在心里想的是:“老天!我的孩子已经十几岁了,我完全没这么做过,我错过了窗口期!”那么我们就可以回到“现在还不晚”这条最重要的原则上来。脑回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造。你可以跟你家的青春期孩子谈谈你的养育方式,聊聊你已经意识到的事情,还有你打算怎样改变。你可以试着对孩子说“你那么感觉没问题”,或者“你是你身体唯一的主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感觉到了什么,你想要什么”。相信你能做得到。

    说真话的方式二: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孩子问的问题让我们感到不适,或是让我们觉得超出了他们的年龄,我们该怎么办?例如:“有一天你会死吗?”“好的,但是小宝宝是怎么钻进妈妈肚子里的?到底是怎么进去的?”

    如果你跟大多数父母一样,那么你也会想要回避真相,或者会这样想:“我的孩子还没有准备好了解这一信息!”在我看来,一旦孩子开始提出问题,那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做好了得知或至少初步得知相应事实的准备。你可以先简要回答,然后视情况决定是否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孩子问的问题或许看似幼稚,但提问这一行为本身也说明,他们已经对事实有所察觉,并且做好了学习的准备。人必须首先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和好奇心,然后才能提出问题。假如我有一个朋友是物理学家,她对我说:“贝姬,我正在做关于分子光解离的研究。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这时,我会感到非常茫然,因为我对分子光解离一无所知。我充其量只能问一句:“什么是分子光解离?”别的问题全都问不出。如果我能提出更加复杂的问题,那就说明我对这个话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孩子问出了关于死亡的问题,那就说明他已经在思考死亡了。如果孩子问到了受孕的具体过程,那就说明她已经在思考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了。提出问题的孩子需要得到解答,这样一来,他们才不会被脑中已经产生的想法、感受和画面所困扰。因此,你可以尝试放下“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执念,并且提醒自己:“不管有没有准备好,孩子已经对这件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说真话的方式三:告诉孩子什么是你不知道的

    有时,父母无法做到如实回答孩子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了解实情。诚实地告诉孩子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说真话”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的早期,父母们会跟我说:“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无法向孩子保证疫情很快会结束!”他们借口自己缺乏相关的知识,于是不去与孩子谈论病毒,谈论生活中的变化。问题在于,孩子需要的并不是针对未来的保证,而是当下有人能来关心他们。他们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感受。这些东西也是成年人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想要尽早给予孩子的。你不可能永远都知道答案,但你却可以永远致力于让孩子感到安全和安心。

    如果我无法明确回答孩子,我往往就会套用一个句式“我不知道的是……我知道的是……”这时,“我知道的是……”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在安抚孩子,我会陪伴他,关心他。不管发生什么,这是我们所唯一确定知道的东西。这听起来就像是:“你害怕今天抽血。我不知道的是,抽血要花多长时间,有多么疼。我知道的是,抽血肯定会疼,但是过一会儿就不疼了。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们一起度过这段时间。”如果是更严重的事情,例如你告诉孩子,祖母得了癌症,于是孩子问:“她会好起来吗?她会完全好起来吗?”这时,用“我不知道的是……”这句话来陈述事实。“这是个好问题。我希望她会好起来,宝贝儿!但是现实是,我们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好起来。我知道的是,我会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你,哪怕真实的情况会让人难过。不管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我都会陪你一起面对。”

    说真话的方式四: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

    谈到诚实沟通,父母们往往纠结于说话的内容。例如“我该怎么跟孩子说他爷爷去世了?”“我该怎么跟孩子解释什么是无家可归?”“我该怎么告诉孩子,我们不再见他舅舅是因为他人很坏,还不知悔改?”对于这些情形,我想说的是,能够解释这些不完美事实的完美词语并不存在。实际上,我们说话的方式,例如语速、语气、停顿、对孩子的观察、有没有把手放在孩子的后背上、有没有夸奖孩子“这是个好问题”,或者告诉孩子“很高兴能跟你聊这个话题”。这些因素比任何具体的词句都更加重要。就算存在“完美的语言”,但只要你的语气是冷淡的,或者你不关心孩子的感受,你就都会让孩子感到茫然无助和不知所措。最能让孩子的身体记住的是你对孩子的陪伴和你对他感受的关心。

    如果要跟孩子谈论痛苦的事,你就要先让孩子有所准备。我一般会这样说:“我想跟你说一件事,这是一件我们都会觉得特别难过的事。”说话时,你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语速要放慢。说完这句话后,做一个深呼吸。这么做不仅能让你定一定神,也能让孩子有机会学着你的样子来调节情绪。接下来,直接把实情说出来,不要绕弯子。例如“爷爷今天去世了。去世的意思就是生命停止了。”而不是说“爷爷离开这里了”或者“爷爷睡着了,要睡很久很久”。说出这一痛苦的事实后,先停下来,了解孩子的感受。例如,你可以这样问:“你听了有什么感觉?”或者:“你觉得难过是很正常的,我也很难过。”又或者,你也可以把手放在孩子的后背上,只是关心地看着他。

    如果孩子用语言(“我很难过”)或表情(哭泣或愤怒)表达了他的感受,你就要用接纳、肯定和包容的态度来回应他。如果孩子提出问题后,你知道你的回答会让他很难受,那么你一开始或许就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我现在就来跟你说这件事,你听了可能会觉得难过,但是我会一直陪着你的。”也许,你想在回答孩子的问题前先把心情整理一番,于是你也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要认真地回答你。但是我需要一点时间来想一想,想好了再跟你说。我肯定会跟你说的,因为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里的重点是,只要你做好了准备,那么即使孩子没有再问起这件事,你也要去答复他。如果你不这样做,孩子心里的恐惧感就会加重,因为他将独自面对一开始促使他发问的那些感受和信息。最后,你还要记住的是,你是可以哭的。你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让孩子知道,虽然你的情绪也很强烈,但你仍然会始终如一地陪伴他、保护他。因为,所有人都会有情绪。让孩子知道我们也会感到难过,知道我们尽管痛苦挣扎也仍然能走出来,这是我们能让孩子学到的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