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9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和焦虑?

    5岁的布莱克非常怕火。哪怕在生日聚会上看到点燃的蜡烛,她也会害怕得哭起来,而且这一切往往只发生在眨眼之间。有一次去野营,布莱克跟父亲利奥返回营地,发现别的家庭已经点燃了一个巨大的篝火。利奥反复安慰布莱克说,她是安全的,火是不会烧到人的。接着,利奥还说火很好玩,一点也不可怕。布莱克紧紧抱着爸爸,又是哭,又是叫。利奥感到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从根本上说,恐惧是大脑对主观认定的威胁的反应。回想你上一次感到特别害怕的时候,你当时也许觉得心跳开始加快,肚子也不舒服。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恐惧都会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感受,例如心率加快、胸闷或胃部不适。这些躯体感受告诉我们:“我现在处于危险当中。”进而使我们产生恐惧的情绪体验。跟大人一样,孩子小小身体里的恐惧情绪也是无法控制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孩子并没有夸大他们的恐惧,也不会为了吸引大人关注而编造恐惧。他们确实感受到了自己心里的恐慌,并且需要大人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安全感。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应当是察觉孩子的恐惧,接着帮助孩子从“我有危险”的状态过渡到“我很安全”的状态。

    虽然大多数父母都理解这一最终目标,但有时候,他们只会本能地去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应感到害怕,好让孩子摆脱恐惧。只要孩子说:“我怕!”父母似乎就会想要回答:“不,不,你的感觉完全不对!”

    在孩子感到恐惧的时候,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孩子不应该害怕肯定是无效的。这时,孩子的身体正在经历应激反应。在这种“我有危险”的状态下,大脑负责逻辑思维的区域会停止运转,以便集中力量解决生存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处于恐惧模式,那么讲道理是不会让她产生安全感的。能让孩子感到安全的做法是让她知道你在陪着她。孩子最害怕的是独自面对恐惧。换句话说,孩子需要少讲道理,多给关心。

    此外,我们也会在努力说服孩子摆脱恐惧的同时错过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你没必要害怕”的做法侧重于为孩子灌输一些理由,但“嗯,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跟我详细说说吧”的做法则侧重于了解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例如,如果你去探究孩子为什么怕狗,你可能就会得知她刚刚读过一本书,书里的主角被狗咬了;如果你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敢一个人待着,你可能就会发现你去上班的某个下午发生了什么;如果你去询问孩子为什么不敢坐校车,你可能就会明白,孩子在车上看到了两个学生打架。了解恐惧背后的细节能让你掌握更多的信息来帮助孩子。

    最后,我们不能借助讲道理来帮孩子摆脱恐惧,还因为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相信他们的恐惧和不适感。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真正面对危险的时候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孩子心想:“嗯……这里有些不对劲,我的直觉告诉我有问题。我得离开这里。”那么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能去做出反应。

    谈到一般性的焦虑而非有特定对象的恐惧时,上面这些原则也同样适用。孩子感到焦虑时(“我不想去上游泳课!”或者“我怕数学考试考不好”),我们往往会想要去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的(“你喜欢游泳,一切都会好的!”或者“往好处想,亲爱的”)。但是,与应对有特定对象的恐惧一样,试图通过讲道理来让孩子摆脱焦虑状态只会火上浇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接收到的恰恰是我们所逃避的东西,而非我们愿意说出来,并且去面对的东西。我们以为鼓励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思考或感受是在帮他们,但孩子们接收到的却是我们的言外之意,即他们不该有紧张、害羞或犹豫的感觉,有这些感觉是错的。这么做会让孩子对焦虑本身产生焦虑。这就像是他们的脑中形成了这样的信念:“我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人无法简单地摆脱焦虑。我们只能提升我们对焦虑的容忍度,允许焦虑存在,同时理解焦虑存在的意义,如此才能让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的管理。这么做能够为其他情绪的出现提供空间,从而防止我们被焦虑所淹没。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对抗内心的某种情绪,而是承认它的存在,同时仍旧正常生活,那么我们就能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的平静。因此,父母的职责不是改变情绪本身,而是探求孩子焦虑的原因,并在焦虑来临时让孩子感到自在。

    育儿工具箱

    ■跳进洞里陪孩子

    想象一下,假设你的孩子正在对某一情境感到焦虑。它可能是一件小事,例如参加生日聚会,也可能是一件大事,例如亲人离世。现在,把焦虑想象成地上的一个小洞,你的孩子正待在里面,处在不适当中。我们希望孩子能觉得我们也跳进了那个洞里,陪他们待在一起,而非试图把他们从洞里拖出去。如果我们跟孩子一起待在洞里,接下来就会发生两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一,孩子不会再感到孤单。第二,我们将会让孩子看到,我们并不害怕他觉得可怕的事情,因为我们愿意跳进洞里来陪他。假如孩子晚上担心早上醒来后发现你不在身边(哪怕你从未不打招呼就离开)。这时,你要把道理放到一边,“跳进洞里”,例如这样说:“你不敢睡觉,特别担心早上醒来看不到我,是不是?嗯,这确实非常可怕……”(而把孩子从洞里拖出去的做法或许是这样:“亲爱的。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从来都没有不打招呼就离开!”)

    ■提前演练

    父母们常常不愿意提起孩子们所焦虑的事情。我们既不愿想起那些事,也不想去聊它们,只是祈祷孩子们能把它们忘掉,或是期待下次事情会有不同的结果。但请相信我,逃避往往只会加重焦虑。如果我们不愿意跟孩子讨论让他感到焦虑的某件事情,我们就是在告诉孩子,那件事也让我们感到焦虑,而这只会加重他的焦虑。演练能让父母有机会让孩子看到,在我们眼里,他感到焦虑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同时,这么做也能让孩子有机会去提前适应让他感到焦虑的情境。演练可以帮助孩子去适应与父母的分离、看医生、体育选拔、游戏社交、课堂朗读……实际上,我想不出什么情形是演练所无能为力的。你可以直接跟孩子一起演练,也可以让孩子拿毛绒玩具来演练。特别是在孩子无法与你直接演练,或是孩子对演练有所抵触的情况下,毛绒玩具会帮上大忙。

    应对分离的演练大概是这样。你对孩子说:“周一是你上学的第一天。我们来想想到时候怎么说再见,然后练习几次,这样我们就能为那一刻做好准备了!”接下来,想出演练的具体步骤,然后开始练习。你们甚至可以练习你跟孩子分开的过程,如果孩子感到难过,你也可以让孩子练习深呼吸和使用口头禅来平复心情。即使孩子在演练中感到痛苦,你也要记住,这种演练不仅不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反而还能让孩子更好地应对将来的焦虑情境。

    用毛绒玩具演练看医生的过程大概是这样。你拿一只泰迪熊,你的女儿拿一只独角兽。你学着泰迪熊的声音说:“你好,独角兽,欢迎你来诊室!你和你妈妈可以跟我一起去检查室。”随后,你要完全按照医生的实际操作来进行,甚至可以演练一些孩子害怕的事情。例如“好的,独角兽!我需要你坐在你妈妈的腿上,我要检查你的耳朵,看看里面是不是一切正常!你能待着一动不动吗,独角兽?嗯,你做得很好!”

    ■讨论具体恐惧的沟通话术

    父母们喜欢对孩子害怕的东西避而不谈,好像不提孩子害怕的东西,孩子就会把它们忘个精光。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上策是直接去谈,因为这么做能让孩子看到,身为大人的我们并不害怕这个话题。下面的谈话方式对父母和孩子都有益。

    第1步:跟孩子聊聊他的恐惧,目的只是为了收集信息和拉近距离。一开始,你可以这样说:“跟我说说你天黑时一个人走进没人的房间是什么感觉。”或者“好像有几个房间你不太敢一个人去。”少说,多问。不要说教,也不要解释,只是收集信息。接着把你听到的东西重新说一遍,看看你理解得对不对。例如这样说:“好的,我看看我理解得对不对。你天黑时一个人走进那些房间的时候,你感到非常害怕。你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害怕,但你知道你确实害怕,是这样吗?”

    第2步:确认孩子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恐惧是帮他勇敢面对恐惧的关键。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黑有时确实会让人害怕,因为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我们不确定身边有什么东西,我们就可能会害怕。你天黑时不敢一个人到一些房间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3步:告诉孩子,你很高兴你们能一起谈论这件事。你要使用“重要”一词,以此来向孩子表明,他心里的恐惧是值得去谈的。这么做能鼓励孩子去面对这些情绪,而非一味逃避(逃避只会加重恐惧)。你或许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很高兴我们能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这件事情非常重要。”

    第4步:鼓励孩子跟你一起解决问题。抛砖引玉,给孩子机会来想出他自己的解决方案。谨记不要用道理来说服孩子,克制由你来单方面解决问题的冲动。像“我想知道”和“我在想”这类表达能促使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例如,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嗯……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去地下室,一步一个台阶地下楼……你开始感到害怕就告诉我,你觉得害怕加重了也告诉我。”当你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恐惧时,你就是在跟孩子一起面对恐惧。这时,孩子就不会感到自己在独自面对恐惧了,恐惧也就不再那么强烈了。接下来,你或许还可以说:“我想知道,当你每往下走一步时,你可以对自己说些什么……”或者,你也可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例如:“我在考虑,现在只练习往下走一个台阶,或许过几天,你可以再往下走一个台阶,第二天再接着往下走……嗯……”

    第5步:编一条口头禅。对于那些被焦虑纠缠的孩子来说,口头禅在焦虑来袭时是非常有帮助的。不管是大声说出来还只是在心里默念,口头禅都能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镇静作用的话语上,而非引发困扰的事情上。比如这样的口头禅:“紧张没关系。我能过得去。”“我是害怕的我,也是勇敢的我。”“我很安全,我的父母就在附近。”跟孩子一起编一条能让他感觉变好的口头禅,并且鼓励他在感到害怕时反复念诵。

    第6步:给孩子讲讲你曾经“慢慢克服某种恐惧”的经历,例如“这让我想起,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很怕狗。我还记得那些时候的感觉有多么难受”。不要把你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例如“但是后来,我意识到我是安全的,问题就解决了”,而是要让情况逐渐好转起来,例如“我记得我跟你爷爷聊过这个问题,我发现心里觉得害怕是正常的。我记得,我跟你爷爷读了很多关于狗的书,然后我开始跟着他一起去近距离观察身边的狗。然后有一天,在你爷爷的鼓励下,我伸手摸了一只狗。渐渐地,狗对我来说就没那么可怕了。心里觉得害怕,却还要鼓起勇气面对,这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利奥提醒自己:“我知道在我眼里,这个篝火并不可怕,但是在布莱克看来,它确实是可怕的。我要做的是帮助布莱克理解自己的恐惧,同时让她知道自己并非独自面对恐惧,而不是说服她摆脱这一恐惧。”他把布莱克拉到一边,对她说:“你很怕那堆火,是不是?我相信你的感觉。我就在这里陪着你。”随即,他感到布莱克的身体放松了下来。他很惊讶,就是这么一句在他看来普普通通的话,却让她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他继续说:“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害怕过一些东西。哪怕是现在,我也仍旧害怕一些东西。有时候,我会反复告诉自己,觉得紧张很正常,觉得紧张很正常。我现在要多说几遍,咱们再来做几个深呼吸。”利奥在帮助布莱克调节情绪。布莱克看样子正在慢慢平静下来。利奥又对她说:“你愿意的话可以坐在我的腿上。我们可以坐在这里,离它远一点。如果你觉得可以靠近一点的话,或是你想烤点棉花糖吃,随时告诉我。你要是不想靠近也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