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4 如何纠正伴随攻击行为的发脾气(打人、咬人、扔东西)?
4岁的利亚姆看到,他6岁的姐姐夏洛特从厨房里拿了一个蓝色的水杯。利亚姆大喊:“不行,我想要那个!蓝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他们的妈妈艾莉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夏洛特已经拿到蓝色水杯了。我知道你喜欢蓝色的。你今天可以用红色的或者绿色的水杯。”利亚姆爆发了。他走到放水杯的抽屉前,趁艾莉森还没有赶到,伸手进去,把水杯到处乱扔。艾莉森走近后,他开始打她、掐她,同时还大声尖叫:“我讨厌你!我讨厌你!”
即使孩子这样发脾气也是正常的、健康的,我保证。这类伴随躯体攻击行为的情绪爆发表明,孩子的额叶(即负责执行功能的脑区)已经不再发挥作用,他已经被情绪的生理反应所淹没,进入了对抗“威胁”的状态。打人、踢人、掐人、吐口水、咬人……这些行为告诉我们,孩子在内心里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当中,而且他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于是他就表现出了任何人在面临危险时都会表现出的反应——用激烈的方式自我保护。
人脑的前额叶皮质是语言、逻辑、计划和判断等功能(这些功能都能帮助我们调节情绪)的生理基础,在幼儿中发育却极为滞后。所以,幼儿很容易爆发出强烈的情绪。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能自由地感受和体验,可他们却完全无力调节这些感受和体验的强烈程度。他们无法像成年人那样理解内心的焦虑和不适感,所以在他们情绪崩溃的时候,他们所感受到的可能不只有不适,还有害怕。在上面的“水杯”例子当中,利亚姆不仅要面对无法得到蓝色水杯的挫折感,还要面对由巨大的挫折感所引发的恐惧和惊慌。他感到受挫,也对受挫的感觉感到害怕。这在生理学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的上升,同时血压和呼吸频率也一起上升。结果,他无法正常思考。他进入了“或战或逃”模式,而威胁则来自他自己内心那些他既无法承受也无法理解的感受。孩子把内心的变化看作威胁,只有当父母告诉他们,那些变化不是威胁,孩子才能转变看法。所以,孩子只是在用情绪爆发的方式来表达:“我害怕我心里的那些感受。我不知道我的心里为什么会这样。我被这些可怕的感受所攻击,可我无法摆脱它们,因为它们就在我心里。所以请帮帮我,帮帮我,帮帮我!”
学着在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冷静地提供帮助是非常困难的事,这不只是因为孩子的攻击行为,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要想防止局面进一步恶化,父母们就要展现出权威的一面。这么说虽然听起来理所应当,但很多成年人,特别是女性,在平时就很难做到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由于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所以许多父母会下意识地指望孩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出来说:“我是成年人,我对这里的一切负责,我知道该怎么做。”另一大难点是,在我们用这种方式来扮演权威角色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能够容忍孩子对我们的不满。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例如,当我们把孩子抱走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大叫“不要,不要抱我”,或者,当我们站出来把孩子与朋友分开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愤怒地盯着我们。这类情形使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一些尖锐的问题。例如“如果我的决定遭到抵制,那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或者“如果我来扮演权威的角色,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又或者“如果我爱的人一脸愤怒地看着我,我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我会有什么样的冲动?”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展现我们权威的一面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孩子失控的时候通过约束孩子的行为来体现对孩子的爱。
克服了与扮演权威角色有关的挣扎后,你还得去面对一个行为失控的孩子。重要的是要记住,第一,孩子情绪爆发是因为他们对内心的感受和冲动感到害怕。如果在你看来,孩子只是受到了惊吓,而非孩子本身是坏的、好斗的,那么你就会更有可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东西。第二,你要提醒自己,在孩子表现出攻击行为的情况下,你要做的事情与孩子只是单纯发脾气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即保持冷静,同时保证孩子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保证孩子的安全意味着约束孩子的行为。因为,失控的孩子需要父母坚决地介入其中,制止危险行为,进而营造出更加安全、更强调行为规则的环境,以此来使孩子无法继续制造破坏或伤害。
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刻,不要试图教导孩子,或者帮助孩子学习新的技能,你唯一需要做的只是约束。我有时会在心里反复对自己说:“约束,约束,约束。我能做的一切只是约束。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约束,约束,约束。”
育儿工具箱
■“我不会允许你……”
大声说出下面的两句话:“你不能扔水杯!”以及“请不要再扔了,行吗?”然后停下来,深吸一口气。现在,再来试试这一句:“我不会允许你扔水杯的。”对所有的父母来说,“我不会允许你……”这句话都是育儿工具箱里的必备工具。“我不会允许你……”所表达的意思是,一切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父母会阻止孩子继续以失控的、在孩子自己看来也非常糟糕的方式行事。因为,我们经常忘记,在失控的时候,孩子的感觉也是不好的。他们不喜欢自己心里无法做出好的、安全的、决定的感觉,就像成年人不喜欢看到自己做出糟糕的事情一样。然而,在发脾气的时候,孩子因为发育上的局限没有能力阻止自己。如果他们能够阻止自己扔东西,他们就不会扔了;如果他们能够阻止自己打人,他们就不会打了;如果他们能够阻止自己咬人,他们也就不会咬了。失控的孩子需要成年人介入,为他们提供他们自身无力提供的约束。父母以“我不会允许你……”的方式介入,并且持续跟进,不让这一结果发生,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和保护。
我说的“跟进”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说“我不会允许你踢妹妹的”,那么你接下来往往需要用身体把两个孩子分开。如果你说“我不会允许你打我的”,那么你接下来往往需要随时准备用手制止孩子打你。如果你说“我不会允许你在桌子上跳的”,那么你接下来往往需要把孩子抱走。
值得注意的是,“我不会允许你……”并不是应对日常情形的最佳策略。我不建议你总是强力阻止孩子,试图掌控一切。“我不会允许你……”只适用于孩子无法做出明智决策的时候,例如在孩子感到不安全,或是他的行为表明他急需父母扮演坚定的引领者时,在这类情况下,如果你说的是“请不要……”或“你不能……”,那么孩子就会因为自己需要对一切负责而感到害怕。这只会让孩子进一步失控,因为孩子会觉得你在逃避责任,进而会认为:“为什么父母要让我来负责?父母明明看到我很无助,却不站出来帮忙!那些已经占据我的内心、并且让我无法承受的感觉如今也让我的父母手足无措……这种感觉更可怕……比什么都可怕。”难怪孩子无法冷静下来。
■区分冲动和行动,以安全的方式释放
有咬人的冲动是可以的,但咬人是不可以的。有打人的冲动是可以的,但打人是不可以的。找到安全的方法来疏导孩子的冲动比努力抑制冲动要有效得多。例如,如果孩子经常咬人,你就可以准备一条可供啃咬的牙胶项链。当你发现孩子不高兴时,你就可以把项链拿给他,以此来切断他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发泄冲动的循环。同样,如果孩子踢人,你就可以让他待在一个可以自由踢踹的房间里。毕竟,我们只能学着去调节我们允许自己拥有的情绪和冲动。父母们常常希望孩子能够丢掉冲动(“你为什么想要打别人?你是不是有毛病?”),但是,只有从人性的角度接纳冲动,并且通过疏导来允许孩子释放冲动,孩子才能获得调节冲动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做出更好的决定了。
■控制火势(及其具体步骤)
你可以把孩子情绪崩溃的情形想象成失火,这似乎并不难,因为这种时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焦灼。对于情绪失控所引起的火,我们是没有灭火器的(毕竟,情绪是人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并不想让孩子的情绪归于寂灭),所以我们只能寄望于控制火势。如果真的着了火,你会怎么做?你会希望火波及的区域尽可能小。如果可以的话,你会把火从开阔区域“移”到一处狭小的空间,关上门,然后静静地等待火势逐步减弱。
如果你已经说了“我不会允许你……”,并且已经站出来阻止孩子的失控行为,可孩子依旧怒气冲冲,那么他很可能就是在恳求你来约束他。有时候,坚决地阻止孩子做危险的事情是爱他和保护他的最高形式。你可以借此来向孩子表明,他的情绪之火不会吞掉整座房子、整个院子或整场生日聚会。你可以采取下面的这些步骤。
第1步:认识到孩子的情绪已经失控后,告诉自己:“孩子的情绪之火需要控制。我可以做到这一点。”孩子会试图拒绝你的帮助,因为他的内心会把一切都看作威胁。可他真正对你说的却是:“请你坚决地站出来,做对我最有益的事情,即使我在尖叫和抗议。”
第2步:把孩子抱到一个相对“安全”(即没有可能会被情绪风暴殃及的各种危险物品)的小房间。这么做能让孩子知道,他的情绪之火不会烧掉整座房子。告诉孩子:“我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你的安全,而现在,安全的意思就是把你抱进你的房间,跟你一起坐下来。你现在很安全。我爱你。我就在这儿陪着你。”与其说这些话是说给孩子听的,不如说这些话是说给你自己听的。这些话能让你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记起自己的职责。即使孩子仍旧在挣扎,你也要坚持做你该做的一切。记住,孩子不是不听话,而是感到害怕。你是唯一知道孩子此刻需要什么的人,那就是你充满爱的陪伴,以及你对孩子的危险行为的坚决制止。
第3步:进入房间,关上门,坐在门口,让孩子无法出去。孩子会想出去吗?很可能会。但幸运的是,你的个头比孩子大,所以你只管坐在那里。
第4步:防止孩子实施任何躯体攻击行为。为了感到安全,也为了控制情绪,孩子需要父母来证明,父母能够阻止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以及自己的感受不会危及自身或他人。你需要时刻准备用手制止孩子打你或踢你,并且对孩子说:“我不会允许你打我的。”或者:“我不会允许你扔书的。”
第5步:集中注意力深呼吸。让呼吸夸张一些,让你的呼吸声能够同时被你自己和孩子听到。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门口实践“热巧克力呼吸法”,那就很好了。孩子能够被父母的情绪状态所感染。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你调节情绪的过程(哪怕孩子正在大发脾气),那么你就是在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第6步:反复告诉自己:“我没有任何问题,孩子也没有任何问题。我能应付这件事。”如果你觉得你这样跟孩子坐着有些奇怪,你就可以这样对自己说:“这种感觉有点奇怪,这意味着,这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经历。这是一个好兆头,意味着改变正在发生。”
第7步:不要试图讲道理,不要说教,不要惩罚,一定不要说太多。孩子正处在受威胁的状态,顾不得去处理语言信息,于是很可能会把你说的话视作威胁。但是,孩子却可能接收非语言信息并做出反应,例如我们的身体语言、语气和语速。在孩子情绪大爆发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孩子正在使用一种不同的语言,似乎孩子能够理解你的意图和你的动作,却无法理解你说的话。因此,你的深呼吸和冷静才是孩子需要的东西。等待孩子的情绪之火逐渐熄灭。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分钟,也可能需要半小时。
第8步:在和孩子说话之前,首先要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让语气变柔和。刺激耳膜、激动无比的情绪大爆发需要的是镇定、平稳的声音。说话时,你的声音要比平时更缓慢、更柔和。同时,你还要避免看孩子的眼睛(可以看地板或别的东西),因为在孩子(或成年人)处于“或战或逃”模式时,直接的目光接触可能会被他视作某种威胁。你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情绪有些崩溃。我在这儿陪着你。我爱你。你可以觉得生气、不高兴,没问题。”或者,你也可以尝试反复唱一段简单的儿歌,速度要慢,例如“布莱克,布莱克,没事的。布莱克,布莱克,没事的。布莱克,布莱克,没事的。我们一起做个深呼吸”,接着做一个夸张的、孩子能够听得到的、缓慢的深呼吸。
你用在孩子身上的这些控制措施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可以把情绪表达出来,但我不会允许你的情绪造成破坏或伤害。把情绪宣泄出来能让你觉得更舒服,但不计后果的爆发只会让你觉得更难受,所以我不会允许你这样做。”
■重新翻译孩子的语言
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孩子会说出一些特别难听的话。例如“我恨你!”“别烦我!”“你走开!”这时,我们可以把孩子的话重新理解一下。实际上,孩子并没有在跟你说话。虽然他说得很大声,而且似乎也是指向你的,但你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实际上是在对他内心无法控制的、让他觉得受到威胁的可怕感受说话。这就像是孩子在对他的失控说:“我恨你!”“别烦我!”“你走开!”以此来保护自己,甚至以此来恳求得到解脱。如果你能用这种方式来重新理解孩子的话,你就会发现保持冷静这件事已经变得容易许多。你就会看到,孩子正在担惊受怕,正在遭受攻击,因而非常需要你的陪伴。
■通过讲述一起回顾
孩子的情绪平稳下来后,大多数父母都会这样想:“唔,这事终于结束了,让生活继续吧!”但是,假如等所有人都平静下来后,我们还能再次走近孩子,通过讲述当时的情形与孩子一起回顾,那么孩子就很可能会受益匪浅。我们可以让孩子回到自己情绪失控的那一刻,同时给他关心、共情和理解,以此来把情绪调节能力的诸多关键要素与情绪失控的时刻相关联。这样一来,当情绪再次失控时,孩子就会更容易想起这些要素。
实际上,讲述当时的情形是为了通过回顾情绪崩溃时的慌乱来让孩子理清头绪。这是一项可选策略,你无须每逢孩子情绪崩溃都这样做,只要不时拿来用用就会有帮助。例如,如果弟弟因为哥哥不跟自己玩而情绪失控,并且表现出了攻击行为,那么你就可以在事后几小时,甚至一天后这样对弟弟说:“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你想跟哥哥玩,但是哥哥不同意,于是你说‘求求你’,可哥哥还是不同意……那种感觉特别不好受,接着你又是乱踢,又是大叫。爸爸把你抱进了你的房间,跟你一起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你就安静下来了。”
这时许多父母会问:“然后呢?我接下来该怎么做?要不要告诉孩子,下次该如何面对?”不要!你的陪伴、条理和讲述本身已经改变了孩子对整件事情的记忆。别忘了,拥有情绪调节能力(即更少发脾气!)始于理解与亲密,而讲述的作用正是如此。现在,你可能会感觉孩子变得柔软了一些,于是你想这样说:“嗯,哥哥不跟你玩确实让你觉得很不好受。要是再发生这种事,你打算怎么做呢?”这么说是没问题的,没什么坏处。不过要记住的是,关键是亲密和讲述,解决方案是次要的。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艾莉森走到利亚姆身边,把他从放水杯的抽屉旁边拉开,同时说:“我不会允许你扔杯子的!”艾莉森知道,利亚姆此时觉得自己处在危险当中,所以她没有因为利亚姆说“我讨厌你”而生气。她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失去控制的、让利亚姆感到恐惧的感觉,而非他表面上说了或做了什么。艾莉森发现儿子已经被恐惧吞没,就把他抱进了他自己的房间。在这当中,她抓住了利亚姆的手腕,不让他打到自己。艾莉森对儿子说:“我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你的安全,而现在,安全的意思就是把你抱进你的房间,跟你一起坐下来。你现在很安全。我爱你。我就在这儿陪着你。”她掩上屋门,把利亚姆放下来,紧接着坐在了他的身边。利亚姆一边挣扎,一边尖叫着大喊:“出去!我讨厌你!”艾莉森仿佛看到,利亚姆实际上是在对他自己的那些感觉说话,而非对她说话。这使她意识到,她的职责是坚决地带领孩子穿越这场情绪风暴。利亚姆仍旧尖叫个不停,艾莉森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挫折感也越积越多。她告诉利亚姆:“我得出去一下,做几个深呼吸,很快就回来。我爱你。你是个好孩子。”她走出房间,做了几个深呼吸,并且提醒自己,她很安全,她能应对眼前的局面。接着,她回到房间,阻止了利亚姆踢她,并且零零星星地说了几句话:“我在这儿。”“把情绪释放出来。”“没关系,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情绪有些失控。”最终,利亚姆平静了下来,想让妈妈抱抱自己。艾莉森没有惩罚或报复他,而是拥抱了他,并且说:“我知道……我知道……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