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17 怎样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3岁的韦斯利就要去上幼儿园了。他很兴奋,因为他看着自己的哥哥姐姐早上离开家去幼儿园已经好几年了。韦斯利的爸爸杰夫知道,真到了幼儿园门口,有些孩子是会哭闹的。但他什么也没有跟韦斯利说,因为他怕韦斯利胡思乱想。结果,当告别的时刻来临时,杰夫发现韦斯利就是那种离不开父母的孩子。他一边死死抱住杰夫的腿,一边大声哭喊着:“别走,别走,别走,爸爸,你别走!”杰夫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分离是艰难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哭闹,抱住大人不放,或者因为要上幼儿园而迟迟不肯出门,这都没有任何错。请记住,这些行为的根源在于依恋。在孩子眼里,父母在身边就等于安全,因为他们的身体告诉他们:“只要父母在附近就有人保护自己。”在与父母分离的时刻,孩子必须努力在新的环境、新的养育者或老师那里找到安全感,而这是很难的。这需要他们能够在离开父母时继续拥有父母在身边时的那种安全感。要想让孩子在情感上接受与父母的分离,他们就必须把父母在身边时所常有的那些感觉内化,即把它们装进心里。这样一来,他们才能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在这个过程当中,眼泪和痛苦可能都是少不了的,这一点也不奇怪。
我把安全感想象成一个光球,孩子在父母身边时,光球照着她,让她安心,进而使她能够去探索、游戏和成长。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希望这团光不仅能在父母在场时照亮她,还能在她与父母分开时从她的内心照亮她。这时,这团光就进入了孩子的心里,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借助内化这一概念来理解孩子实现成功分离所需的条件。孩子必须从父母那里“拿走”一些东西,这样他们才能抓住亲子关系带给他们的好感觉,哪怕父母不在身边。英国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了这样一条观点:孩子能够建立亲子关系的心理表征,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能获得亲子关系给予他们的感觉。我们可以使用过渡性客体来帮助孩子完成这一过程,例如用一条小毯子、一个毛绒动物或家里的某件物品来充当亲子关系的物理表征,这类物品能让离开父母的孩子觉得父母依旧在身边。我一直推荐存在分离焦虑问题的孩子的父母使用过渡性客体,它们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痛苦的分离时刻。毕竟,为了缓解分离焦虑,我们必须帮助孩子在与我们分离时“抓紧我们”。
即使在同一个家庭当中,不同孩子对分离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如果一个孩子很容易与父母分离,而另一个孩子只需想到即将与父母分离就会感到痛苦,那么这也十分正常。如果你想预测孩子与你分开时会如何反应,那么考虑孩子的气质类型会很有帮助。例如,我的一个孩子喜欢冒险,渴望尝试新事物,心态平稳,而另一个孩子是慢热型,非常谨慎,高度敏感(很容易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并且可能持续更久)。虽然在上幼儿园前,两个孩子所面临的外部条件都是一致的,但我和我丈夫都能估计得到,那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很可能会更容易与父母分离,哭闹的天数更少,也更早习惯幼儿园的生活。这里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在这件事上做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我的一个孩子并不比另一个孩子在分离这件事上表现得更好,他们只是拥有不同的感受而已。只有了解孩子的独特性情,你才能预估孩子在与你分离时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你才能设定合适的期望值,以便你能在孩子哭天抹泪的时候保持镇定,这一点非常重要。
说到哭哭啼啼的分离时刻,我们要记住的是,父母只能看到分离过程的一面,即说再见的时刻。我们通常看不到孩子们从不安到平静再到快乐的整个恢复过程。这一点很重要。事实上,很多在幼儿园里玩得最开心的孩子正是在分离时反应最强烈的孩子。孩子在分离时会如何表现的一大影响因素是父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孩子能够应付这一情形。我们并不能根据孩子在分离时的表现预估他在幼儿园或托管机构里的整体表现。理解这一点将能使父母们表现出更多的自信,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与孩子分离时的感受能够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察觉到了我们的犹豫、紧张或怀疑,他们在分离时刻的反应就会更加强烈,因为他们会吸收我们的焦虑,进而放大他们自身的焦虑。从根本上说,在分离的时刻,孩子其实是在问我们:“你认为我会把心情整理好吗?”在孩子看来,最可怕的就是父母在分离时刻流露出恐惧情绪。这就像是父母在说:“你在这里不安全。再见!”对任何孩子来讲,眼前的这一幕都非常可怕。所以请记住,身为父母的你能够为这一切定下基调。分离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可能是痛苦的,但父母还是要表现出自信,这是帮助孩子顺利过渡的关键因素。
育儿工具箱
■关注自身的焦虑
留意你与孩子分开时自己的感受。你可能会觉得难过、紧张,这是正常的!我们永远都无须摆脱这些感受,但有责任认清自己的需要,这样才能在分离的时刻当好孩子的主心骨。你可以照我常做的那样向自己的不适问好:“你好,焦虑,我接纳你的存在!”或者:“你好,难过,孩子长大了,和我的距离变远了。我接纳你的存在。我和我女儿说再见的时候,我会请你退后一步,这样我才能笑着对她说,她去幼儿园是安全的。”关于接纳自身情绪的方法,准则10里有更多的介绍。
■提前跟孩子聊聊
提前跟孩子聊聊即将到来的分离。如果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你就可以提前一周跟孩子聊聊幼儿园的方方面面,例如怎么去幼儿园,老师叫什么名字(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给孩子看看老师的照片),教室里有什么,还有你们在幼儿园门口分开时会是什么样子。你可以这样说:“再过几天,你就要去幼儿园了!幼儿园是你可以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和学习的地方。那里的老师会照顾你。幼儿园里有积木,有布娃娃,还有一块圆圆的地毯,你们可以坐在上面唱歌!上了幼儿园以后,妈妈每天早上会把你送过去,放学了再把你接回家。我不会和你一起在幼儿园里待着。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适应,因为你没有离开我单独与别的大人和孩子待在一起。”
这个方法也适合较大的孩子。如果你打算让孩子在朋友家过夜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那种过夜的夏令营,你就可以提前跟孩子聊聊即将来临的分离。给孩子看看目的地的照片,设想到时候可能会有什么感受,例如你可以这样说:“我在想你明天晚上在瑞贝卡家住的事,这是你第一次一个人在外面住,多棒啊!瑞贝卡的妈妈给我发来了几张她的房间的照片,让我们来看看你会睡在哪里……你看,她的被子是蓝色的,跟你的一样!墙角还有个小夜灯,她喜欢在睡觉时开着……嗯,这一点跟咱们家不一样。我很想知道,你换个地方睡觉会是什么感觉。”
■分离仪式和演练
制订分离时刻的仪式流程,过程要简短、温馨、易于演练。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我会给你一个拥抱,接着说‘再见,宝贝儿’和‘爸爸会回来接你的’,然后我就会转身离开。这时,老师就把你领进幼儿园了,如果你觉得害怕,他们会帮你的。我们来演练一下吧!”接着跟孩子演练分离的过程。你可以先扮演孩子,让孩子扮演大人,然后再调换角色。演练能让孩子对整个过程更加熟悉,提升孩子在分离时的安全感。
■过渡性客体
毛绒动物或小毯子对那些在分离方面有困难的孩子来说是很有用的,因为孩子总是把它们带在身边,所以它们就会成为联系家和幼儿园的纽带。你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张塑封的全家福(也可以使用透明胶带),在分离仪式中使用。告诉孩子,在你离开以后,他可以看着照片反复对自己说:“爸爸妈妈就在附近。爸爸妈妈就在附近。”挑选过渡性客体时,让孩子参与其中,例如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想把什么东西带到幼儿园去,看到它就能想起咱们家?”
■通过讲述一起回顾
我们可以在放学接到孩子或回家后跟孩子聊聊与父母分开前后发生的事,以此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如果孩子的分离焦虑特别严重,这一回顾工作就一定要做。当孩子回到家后,在一个平静、温馨的时刻,跟孩子聊聊早上在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事,例如你可以这样说:“今天早上咱们分开的时候,你有点不开心,这很正常。你这是第一次去幼儿园,当然心里会难受了。后来你的老师告诉我,你深呼吸了几口气,还看了手里的照片,然后就跟别的孩子一起去上课了。放学后,妈妈就来了,我说过我会来接你的!所以你现在就回家了。”或者,你也可以对从夏令营回来的孩子说:“我们要分开的时候,我知道你心里很难受,当时你哭了,好像很害怕……后来,你慢慢熟悉了营地的环境,也越来越不那么想家了。现在夏令营结束了,你也回家了,你还有那么多有意思的经历跟我说。我们又在一起了,我早就说过会是这样。”通过回顾整个过程,我们能让孩子明白,分离的时刻只是一个小插曲,并不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实践时刻:案例分享
杰夫知道,韦斯利在与自己分开时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他提醒自己,当晚要帮助韦斯利做一些准备。现在,杰夫蹲下身来,平视着韦斯利说:“你没有单独一个人离开过爸爸。虽然你会觉得有点害怕,但我知道,你会在幼儿园里过得很开心。”他抱了抱韦斯利,轻声对他说:“我跟你分开的时候,泰瑞老师会帮你的。我会告诉她,你喜欢听‘一闪一闪亮晶晶’。如果你想听她唱,她就会唱给你听。我会抱抱你,还会跟你说,我会回来接你的,然后我就要跟你说再见了。就像这样……”杰夫做了个深呼吸,给自己打了打气,接着就像他说的那样,抱了抱韦斯利,说:“爸爸会回来接你的。”然后他把韦斯利领到了泰瑞老师面前,泰瑞鼓励韦斯利跟爸爸说再见。那天晚上,杰夫帮韦斯利回顾了当天发生的事,还跟韦斯利演练了分离仪式,韦斯利抱着他心爱的毛绒玩具,他们还用上了韦斯利最喜欢的乐高玩偶。第二天早上,韦斯利看上去有些紧张,杰夫告诉他:“在跟爸爸妈妈分开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哭,有些孩子不会哭。你有任何感受都是正常的。不论怎样,爸爸知道你是安全的,你会在幼儿园里过得很开心。放学后我会来接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