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建立亲密感,改善行为
实战1 我在育儿路上很受挫,有没有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贝姬医生,我们也不知道该从哪里讲起,”两个孩子的父母说,“我们家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家里一天到晚都是吼叫声,我们也总是吓唬他们,可是除此之外我们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我们的孩子一点也不听我们的话。4岁的那个动不动就发脾气,7岁的那个也总是顶撞我们。有一天,老大赫斯顿突然说他很笨,没有朋友,可每当我们尝试跟他说件事的时候,他都说我们不懂,接着就把他的门摔上了。老二伊奇,每天早上我们把她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她都会哭个没完。一大早就遇到这种事,真是让人受不了。请帮帮我们吧!”
在最近的一次咨询中,这对父母一见到我就诉了一大通的苦。我深吸了一口气说:“第一,很高兴你们来找我。第二,我会帮你们解决你们提到的所有问题,一个也不落。”
他们笑了。我也笑了。我接着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并不会去解决你们刚才提到的任何一个问题,至少今天不会。事情是这样的,在亲密感建立之前,我们是无法改变行为的,所以我们首先要集中精力来做这件事。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你们所提到的任何一件具体的事,既不是发脾气、顶嘴和摔门,也不是下车后哭闹。真正的问题似乎是,你们的家庭系统有些失衡。所有人都失去了安全感。”
说到这儿,这对父母似乎平静了一些。仅仅听到有人指出问题(一个真正触动了他们的问题),并且显得成竹在胸就能让人感到轻松。于是,我们一开始并没有讨论吼叫和恐吓,而是谈了如何与孩子拉近距离,建立亲密感。我向这对父母介绍了一些我称之为“高效的亲密感培养法”。它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做法。如果有家庭(不管是我自己的家庭还是来访者的家庭)需要重新与孩子建立亲密感,回到平衡状态,我就会一再地把它们派上用场。虽然它们当中的一些工具及其实际应用可能带有些许理想色彩,但我认为有些方法还是适合所有人的。不论你家的系统失衡表现为孩子的无礼、撒谎、手足之争和发脾气,还是我将在后面的章节里讨论的其他具体的问题行为,这些方法都能引发积极的改变。因为它们能帮助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孩子拉近距离和增进亲密感上,而非集中在纠正某个行为上。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行为从来都不是问题,它只是症状。这些事半功倍的方法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因而也能让家庭气氛变得更加和睦。
情感资本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从行为入手,只能从亲密感入手
正如我向来访者解释的那样,如果父母与孩子争斗起来,那么一般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孩子与父母的亲密感遭到损害,要么孩子的内心产生痛苦,或是孩子的一些需求遭到压抑。想象孩子有一个情感账户,里面的钱是亲密感,而孩子的行为就是账户状态的表现,即账户里的钱是多还是少。我在前面提到过“情感资本”。如果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体会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情绪,并且努力理解孩子在经历什么,我们就是在往情感账户里存钱。如果情感资本充裕,孩子就会感到自信和安全,就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而这些内在的积极感受会促使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例如合作、灵活认知和调节情绪。因此,为了引发积极的改变,我们必须首先与孩子拉近距离,建立亲密感,如此才能让孩子感觉更好,进而让他们表现得更好。注意,行为的改变发生在最后。所以我们不能从行为入手,而只能从亲密感入手。
我们还要记住的是,情感资本既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就像银行账户一样,我们也会经常从情感账户里取钱。当我们要求孩子们打扫房间时,当我们告诉他们我们需要几分钟来回复一个突然打来的工作电话时,当我们说“该走了,亲爱的”或“看电视的时间到了”时,我们都得动用情感资本。我们平时花掉的情感资本是非常多的,因为我们常常不得不要求孩子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要求他们遵守他们不愿意遵守的规则。这意味着,我们平时存入的情感资本必须更多。我们需要储备足够的情感资本,以此来保证我们的情感账户不会无钱可取。
这里的窍门是,我们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更容易与孩子建立亲密感。若是在亲子冲突的时候这么做,效果就不会很好,因为在“或战或逃”模式下,我们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在心态平和的时候,我们可以放慢脚步,体会孩子的感受,看到他们的优点,进而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下面这些措施是供你在心态平和时使用的,这种时刻是改善亲子关系、学习新技能和促成行为改变的黄金时间。每当我察觉到家里的气氛有些异样时,我都会首先拿出这些工具,为情感账户补充资金。
积累情感资本的工具一:手机拜拜亲子时间
手机拜拜亲子时间是我最常推荐的育儿措施。要说事半功倍,什么方法也比不上它。
顾名思义,手机拜拜亲子时间就是撇开手机陪伴孩子。一旦手机在身边,我就没法专心陪孩子玩了,于是我就想出了这个主意。手机放在房间里的时候,我总是想要去查看,例如回复信息、在购物网站上下单,以及我在一天当中会遇到的数不清的其他事情。我虽然可以向自己保证不会去碰手机,而是专心去玩桌游、搭积木……但那种吸引力实在太强大了。
孩子最想要的就是我们的全心关注。从我们的关注里,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重要的、有价值的、被爱的。然而,我们的手机却像一块强大的磁铁,总是让我们分心,而孩子们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心不在焉。需要说清楚的是,我并非反对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我只是建议父母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设置行为规则。我们不仅需要为孩子设置行为规则,也需要为自己设置行为规则,这样我们才能给予孩子心无旁骛的关注。虽然我们无须时刻都这样做,但是在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这样做。
专心陪伴孩子是积累情感资本的最佳方式。如果孩子不听话、没礼貌,或是两个孩子不和睦,你都可以试试手机拜拜亲子时间。其他类似情形也一样。
手机拜拜亲子时间每次只需10~15分钟。我们的目标是走进孩子的世界,而非像我们一天到晚反复强调的那样,让孩子走进我们的世界。在手机拜拜亲子时间里,你要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耍,你要做的只是从旁观察。你绝不可以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你只需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手机拜拜亲子时间最大的好处之一是,游戏带给父母们的乐趣增加了。如果房间里没有电话,我们就能更专心地去玩游戏了。在手机拜拜亲子时间里,我总是告诉自己:“贝姬,没有哪件事比你此刻正在做的这件事更重要。”或者:“我不需要再去做其他事情了,能跟儿子一起玩就足够了,这样已经很好了。”如果没有手机催促我做这做那,我确实就能安心地投入游戏当中。
现在,我们来谈谈如何在你的家里开启手机拜拜亲子时间。
①给手机拜拜亲子时间起个名字,以此来体现这段时间的独特性。例如“爸爸与马可的专属时刻”,“妈妈与女儿的特别时刻”。
②把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
③没有电话,没有其他电子设备,没有惹人分心的任何东西。
④让孩子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这是关键。
⑤孩子是主角,你要做的只是观察、模仿,描述孩子的状态和孩子正在做什么。
重要的是主动告诉孩子,你要把你的手机收起来。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你知道手机会让自己分心。这么做能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很重要。
以下是提议手机拜拜亲子时间的具体做法。
●对于较小的孩子。“我们来玩一会儿手机拜拜吧!我要把我的手机放到另一个房间里,专心来陪你。只有我们两个人,你可以想想我们一起做什么!”
●对于较大的孩子。“嘿,亲爱的。你知道吗?我想跟你一起玩手机拜拜,只有咱们俩,让我的手机离得远远的。因为我知道,手机会发出噪声,还会分散我的注意力,特别烦人。过一会儿就开始怎么样?大概10~15分钟,你可以想想我们在一起做什么。”
记住,手机拜拜亲子时间所聚焦的是孩子自己的世界。尽量不要问孩子问题,而是要努力跟上孩子的想法。如果你觉得有些不自然,那也没关系!对于这种陪伴方式,大多数父母都会觉得有些不习惯。你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做法。
●描述。例如“你在建造一座塔”或者“你在用红色的蜡笔涂颜色”。
●模仿。如果孩子正在画一朵花,那么你也拿一张纸,坐到他旁边去画你自己的花。什么话都不需要讲。在模仿当中,你要用行动向孩子表明,你在全身心地陪伴他,他在你眼里是重要的、有趣的。
●印证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说:“我想玩卡车!”你就可以回应他说:“你想玩卡车!”如果孩子说:“那只猪想进谷仓。”你就可以回应他说:“嗯,那只猪想进谷仓。”
如果这些做法让你感到尴尬,那么请记住,这么做的目的只是陪伴孩子度过一段不受打扰的、高质量的亲子时间。如果做不到15分钟,那就可以试试10分钟、5分钟,甚至2分钟。手机拜拜亲子时间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很重要,感到自己是被爱着的,一旦孩子拥有了这样的感受,行为的改善就会水到渠成。
积累情感资本的工具二:填充游戏
家里小的孩子出生后,大儿子感到特别不适应,于是我想到了这个填充游戏的主意。我后来也经常跟孩子们一起玩这个游戏。当时,他变得非常执拗、没礼貌,脾气也特别坏……这些特点都让我想要离他远点。但我很快意识到,他其实非常痛苦。他的愤怒之下隐藏着他的担心:“我还会得到关注吗?”“我的需要还能得到满足吗?”“妈妈和爸爸还会花足够的时间来陪我吗?”新的家庭成员的到来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以至于他的情感账户几乎见了底。就在他惹我讨厌的那一刻,他其实非常需要我去为他注入情感资本。
因此,我想起了这个填充游戏。儿子每次不听话时,我没有激烈反应,而是深吸一口气,和缓而温柔地对他说:“我觉得,你是想告诉我,你身体里的妈妈不够了。”我的柔软也让他柔软了下来,于是他往往也回答说:“是的……现在只到这里。”然后伸手指向他腿上的某一处。这时,我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直到他“身体里的妈妈”被填充到头顶。这时,我还会继续拥抱他,好让他能够有“更多一些的妈妈”来度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的行为有改善吗?没有,不是马上就有。这个游戏并没有在顷刻间改天换地,但它绝对是一个转折点。这是第一步,因为它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更多的爸爸或妈妈——具象化了。
下次当孩子的表现让你巴不得走开时,你就可以试试这个填充游戏。你可以幽默地、半开玩笑地告诉孩子:你这个样子是因为你身体里的妈妈(或爸爸)不够了,所以现在该彻彻底底地填充一次了。
一旦你看到填充游戏的好处(你极有可能会发现,你和孩子的态度都会明显地和缓下来),你可能就会想要在孩子身体里的妈妈少到他不得不用无礼和顽劣来告知你时,主动跟孩子玩这个游戏。或许,你可以在孩子玩乐高积木前,或是在你让孩子开始准备睡觉前跟他玩这个游戏。你可以这样问孩子:“在开始之前,我能给你填充一些妈妈吗?”
提议玩填充游戏的具体做法。
①告诉孩子:“我想,你身体里的妈妈(或爸爸)已经不够了。我觉得现在只到你的脚踝那里!我来帮你填满吧!”
②长时间紧紧地抱住孩子。
③“现在感觉到哪里了?什么?只到你的膝盖?好吧,再来一轮……”
④再次紧紧地抱住孩子,或许要抱得龇牙咧嘴,像是你用尽了所有的力气。
⑤“什么?只到你的肚子?我还以为我填得更高了呢!好吧,我再给你更多的妈妈,第三轮……”
⑥孩子感到身体被填满后,再抱孩子一次,接着说:“我再多给你一些,以防你不够用。最近事情比较多,我得多给你填充点妈妈。”
什么时候玩填充游戏。
①当孩子在早晨醒来时。用填充游戏来帮孩子开启新的一天。
②在与孩子分开时。填充游戏能让孩子在跟你说再见前用非常具象化的方式把你装进心里。
③在你开始工作前。填充游戏能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
④在意料之中的麻烦发生之前(例如,在你要求儿子把他的玩具拿给妹妹之前,在儿子发现妹妹正在用他最喜欢的盘子之前,在孩子开始尝试一个你知道会比较难的拼图之前)。
⑤在孩子表现出不好的行为的时候。通过本心善良和情感资本的视角来解读孩子的行为是非常有益的。用你来填充孩子,能给他们的内心带去美好和安全感,进而提升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积累情感资本的工具三:接种情绪疫苗
情绪疫苗好比用来预防疾病的疫苗——我们今天强健体魄,将来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应对困难局面所靠的并不是改变或回避情绪,而是学着去调节情绪。如果孩子很难放下手里的平板电脑,我们就不能指望他们有一天突然开窍,高高兴兴地奉上平板电脑,我们只能指望他们能够去察觉、理解和接纳已有的情绪,进而逐渐适应和接受没有平板电脑的状态。同样,如果孩子很难在棋盘游戏或体育运动中体面地认输,我们就不能指望他们突然不再那么好胜,或是超脱地认为“这只是游戏而已”,我们只能指望他们能够去察觉、理解和接纳已有的情绪,进而使他们能够用深呼吸和更加体面的方式来接受已有的结果。
因此,倘若我们的目标是调节情绪,而非粉饰、改变或消除情绪,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去面对他们所经常遭遇的情绪崩溃呢?我这里有一条良策,即提前为未来的情绪挣扎做好准备。所谓接种情感疫苗,就是在情绪爆发之前与孩子建立亲密感,从而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防患于未然。我们主动走近孩子,与他们讨论并且确认他们或许很快就会遭遇的困难局面,探讨甚至模拟演练到时可能会采取的应对方式——这一切都在未然之中。通过建立亲密感、确认即将遭遇的困境和展望应对方式,我们早在情绪全面爆发之前就为孩子注入“情绪调节抗体”。这样一来,我们就实现了对情绪的预调节。当困难局面真正来临时,孩子就不会毫无准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她输掉比赛时,她就立刻能接受得云淡风轻!我们都知道,要想获得进步,关键还要靠不断地练习。
请记住,孩子们行为极不稳定的时刻也是他们情绪反应强烈并且身处孤独状态的时刻。而有了情绪疫苗,我们就将亲密感注入这样的时刻,哪怕这些时刻尚未到来。这么做能帮助孩子缓解情绪波动。
我这里还有一条良策,既然孩子可以从情绪疫苗中获益,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你今天可能会遭遇的某个困难局面,然后提前给予自己关注、理解和接纳。“我接纳自己的这种感受。我现在要深吸一口气,提前做好准备……也许当困难局面真正来临时,我就能用深呼吸和与自己共情来面对了。”这么做的效果会超乎你的想象。
提议接种情绪疫苗的具体做法:
情绪疫苗=建立亲密感+理解+有助理解的故事,它们都是在我们预想的事情发生前进行的。下面,我提供两个例子来帮助你理解。
为关闭电视接种情绪疫苗
父母:“在我们开始看电视之前,我们先来想想,到了要关电视的时候,我们那时会有什么感觉?要让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停下来是很难的,是不是?我也一样。”
孩子:“你能现在就把电视打开吗?”
父母:“我们会打开电视的,很快就会。我现在要做个深呼吸,让我的身体为关电视的时候做好准备。”为孩子示范具体怎么做。“还有,我在想,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挑出几条你在关电视时的反对理由,让我们的身体做好准备。”用轻松愉快但不含嘲讽的语气说:“再看五分钟!我的朋友们看得可要比我多多了!我马上就……求求你……我想做什么你都不让!”
●你正在做什么?你正在趁困难局面尚未发生时与孩子建立亲密感,并且把幽默的游戏元素加入其中。这并不意味着关电视的时间一到,孩子就会说:“妈妈,给你遥控器!”但这确实意味着,你正在培养孩子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要不了多久,孩子就会看着你说:“我还想再看一集!”而非大声尖叫着扔掉遥控器。
为作业难做接种情绪疫苗
父母:“我在考虑你写作文的事,你坐下来开始写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非常难。这一点我完全理解。我也一直觉得写作文特别难,而且很烦人。”
孩子:“没错。”
父母:“我在想,我们现在能不能一起做个深呼吸。我在书上看到,如果我们能提前预料到困难,并且跟自己聊两句,到时候就能觉得轻松些。”如果孩子对你的提议不感兴趣,那也没关系。你仍旧可以把一只手按在胸前,看着地板,或者闭上眼睛说:“刚开始写的时候,我可能会觉得非常头疼。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我现在要提前做一个深呼吸,提醒自己,觉得写作文难是没问题的。而且,就算是难做的事我也一样能做!”
●你正在做什么?趁困难局面来临前与孩子建立亲密感,对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的情绪给予理解。
积累情感资本的工具四:坐在孩子“情绪的长椅”上
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在我们独自面对情绪的时候,情绪才是可怕的。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觉得很难过(或者悲伤、害怕、生气),那也没关系。我陪着你,跟我说说吧。”那么我们的情绪就会立即开始消退。我们不再感到受不了,也更加有安全感。
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他们被扔到了一条情绪的长椅上,例如愤怒的长椅、失望的长椅,甚至没人喜欢我的长椅。而在这种时候,孩子们(包括成年人)都非常需要有人能在长椅上坐下来陪伴他们。只要有人能陪我们坐在一起,长椅感觉起来就不再那么冰冷了,我们此刻也就获得了一个温热长椅的人。
如果你的儿子告诉你:“我真希望我没有弟弟,他总是给我捣乱!”那么你就可以想象,他正坐在一条跟人相处很难受的长椅上。这时,你需要走过去,跟他坐在一起。你或许还得为他设置一条行为规则,但这并不影响你去跟他坐在一起。你可以这样对他说:“你觉得跟别人相处很难受。我明白,亲爱的。我不会允许你打弟弟的,但你觉得生气也是没问题的。我在这儿陪着你。”
如果你的女儿正在因为她最好的朋友要搬到另一座城市而闷闷不乐,并且对你大喊:“为什么我们不能搬家,让我跟丽芙继续在一起?我讨厌住在这里,我讨厌你们所有人!”这时,首先做一个深呼吸。女儿的行为背后是一种情绪,她在用这种方式来求得你的理解和支持。她正坐在一条失落的长椅上。这时,你要坐到她身边,告诉她:“你说的我都听到了。这种感觉确实非常难受。”
同时,你也要试着与你自己坐在一起。找到擅长安慰人的那部分自我(他在你心里!一直都在),让他与感到害怕、难过或自责的那部分自我坐在一起。你可以对有些崩溃的那部分自我说:“我在陪着你呢,崩溃感。我看到你了。我会倾听你的声音。你是我的一部分,你不是我的全部。我会跟你一起面对的。”
坐在孩子的情绪长椅上的具体做法。
如果孩子告诉你,他的情绪很不好,你就要提醒自己:“我需要跟他一起坐下来。坐在他的情绪长椅上,而非试图把他从上面拉下来。我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他建立亲密感,培养他的心理韧性。”告诉孩子你就在他身边,而不是要求孩子改变情绪。
怎么说
●“听起来你真是太难了。”
●“你太倒霉了,确实就是这样。”
●“我很高兴你能和我聊这件事。”
●“我相信你。”
●“你现在还小……唉,确实太难了。我理解。”
●“这件事让你感到很难过。亲爱的,难过没有任何问题。”
●“我就在这里陪着你。我很高兴我们能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有时候,我们没办法让自己的感觉马上好起来。有时候,遇到事情不顺利,最好的办法是安慰自己,还有去跟愿意理解我们的人说说话。”
●“我爱你。不管你现在有什么情绪,也不管你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我都一样爱你。”
怎么做
●跟孩子一起坐在沙发上或床上,听孩子跟你讲话。
●孩子说话时,尽可能少说话。多点头,表现出一副理解的表情。
●在孩子难过的时候拥抱孩子。
●跟孩子一起深呼吸。
积累情感资本的工具五:提升游戏力
父母们可能会把养育孩子这件事看得过于严肃,后勤工作事无巨细。例如:“你先上学,然后我去接你,带你去看牙医,再送你去参加足球训练,然后做作业,吃晚饭,晚上早点睡觉,好吗?”于是亲子关系很容易就会陷入对立、争吵,或是单纯的无趣之中。我在心理工作中发现,很多家庭都缺少一大类元素,即嬉闹、游戏、诙谐和趣味。
趣味非常重要,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诙谐和嬉闹能极大地促进情感资本的积累。欢笑能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的水平,并能提升人体的免疫机能。也就是说,我们得认真对待欢笑这件事,因为每当我们放声大笑时,我们的身体都会变得更加健康。此外,胡乱地跳舞、自创歌曲和追逐游戏等活动也能让孩子感到被爱,感到自己很重要,同时增加安全感。由于父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让孩子感到安全,所以趣味是养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人是笑不出来的,所以我们跟孩子一起欢笑能传达出这样的信息:“这是你的家,它很安全。有爸爸妈妈来保护你。你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做你自己。”
对一些父母来说,有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果这对你不是问题,你就可以跳过这一段。但是,如果跟孩子一起嬉闹会让你感到尴尬或不自然,例如你认为自己是那种比较严肃的父母,你就得先花一些时间来自我觉知。在养育孩子这个件事上,所有的父母都会在某些方面感到头痛,例如设置行为规则、应对冲突和让孩子觉得有趣。如果趣味这件事对你来说非常困难,那就很可能是因为没人为你做过这样的示范。通常情况下,这种父母本身就成长于借助羞辱(“你真让我难堪,马上停止”)、忽视(当孩子想玩游戏或搞怪时,父母不搭理孩子),甚或惩罚(“瞎说什么,回你的房间去!”)来阻止孩子嬉闹的家庭。如果你家就是这样,那么你很可能已经学会与喜欢嬉闹的那部分自我保持距离,因为在你小时候,你的那部分自我是不受欢迎的,于是你就把它隐藏了起来。你可以去重读上一章关于自我关照的内容,并且借助其中的一些方法来重新找回喜欢嬉闹的那部分自我。它一直在那里,尽管它不声不响,不敢露头(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下面列出了一些能让孩子感到有趣的想法,不过我也提醒你,这类做法多不胜数。如果孩子们在笑,空气中弥漫着轻松的气氛,你也不关注任何看得见的目标或结果,那么你就做对了。
让孩子感到有趣的具体做法。
●搞怪舞会。
●才艺秀。所有家庭成员轮流到“舞台”上去做一些夸张的动作。“演员”鞠躬致意后,所有“观众”疯狂鼓掌。如果孩子只想当观众,不想上台,那也没问题,不要逼迫或羞辱孩子。(感谢我家孩子的出色保姆乔丹想出了这个主意!)
●自编歌曲或儿歌。
●家庭卡拉OK。
●玩时装秀、过家家等假扮游戏。
●建造堡垒。
●孩子没礼貌、不听话或哭闹时,先用诙谐的方式来回应。例如“哦,天哪,玩具又不见了!好吧,好吧,它们会在哪里呢……哦,等等,等等,我找到它们了!它们藏到沙发下面了!看我不把它们给揪出来。好了!找出来了!累死我了!”
●问你自己:“我小时候喜欢玩什么?我总是想要有人来跟我一起做什么事?”我曾经为一个家庭做咨询,其中的父亲不知该如何陪孩子一起玩。后来,他想起了他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棋,随即眼前一亮。他买到了这种游戏棋,开始跟孩子玩了起来。终于,他在借助玩耍来与孩子建立亲密感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积累情感资本的工具六:“我有没有跟你说起过,有一次……”
亲子关系最艰难的时刻通常出现在针尖对麦芒的你来我往中。孩子失控,我们也跟着大喊大叫,例如“你怎么又这样”。接着,孩子开始一言不发,不愿再跟我们说哪怕一句话,让我们束手无策。矛盾已经激化,我们无法直接处理。孩子心中积压了太多的羞耻感,我们也失去了冷静。结果往往是,我们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完全失败(“你不理解我,请从我的房间里出去!”)或是矛盾进一步激化(你试图跟孩子讲道理,却把关系搞得更僵)。这时,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办法来避免硬碰硬地正面冲撞,迂回到后门去解决问题。
你可以对孩子说:“我有没有告诉过你,有一次……”即用我们自己的经历来间接地与孩子谈论眼下的事情。这么做能增加我们与孩子的亲密感,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看到了他本心的好,还能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完全无须直接与孩子谈论问题本身,因为孩子或许根本无法与你平心静气地讨论当下的事情。
“我有没有跟你说起过,有一次……”的具体做法。
①明确孩子到底在纠结什么。(是他人的成绩让孩子闷闷不乐,还是令人头痛的数学让孩子心烦意乱?)
②假设遇到问题的是你自己。想想你最近或小时候有没有因为类似的事情而挣扎过。
③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说,要等孩子冷静后再讲。例如:“我有没有跟你说起过,有一次……”然后谈谈你在遇到类似事情时的经历。
④告诉孩子你当时是怎么做的。理想的情形是你没有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仍旧在痛苦中挺了过来。
⑤结尾时,不要直接把这件事与孩子联系起来。例如你无须这样说:“像不像你现在这样……”只需讲你的经历,不要过多联系。你要相信,你讲的东西终究会到达孩子渴望亲近你的那部分自我。
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可以事半功倍,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当你跟孩子讲述你在类似情形下的经历时,你实际上就是在说:“你的本心是好的,你是可爱的,你是有价值的。你是一个好孩子,只是情绪有些崩溃。我透过你的反应看到了你本心的好,因为我的本心也是好的,我也有过同样的挣扎。”你不能直接对孩子说这些话,因为孩子的感受会非常强烈,他们会难以接受。但是,你却可以通过讲述你自己的经历来迂回地传达这些信息。
第二,你正在与孩子的内心进行深度的连接,因为你正在向孩子袒露自己软弱的一面。在孩子们的眼里,我们往往是从不出错的。毕竟,我们能轻松地完成让孩子们感到头痛的所有事情,从穿衣服、系鞋带这类小事,到解数学题或开车等更为复杂的事情,都是如此。在孩子们眼里,一切都困难重重,而在父母们眼里,一切都得心应手。这中间是一条巨大的鸿沟,足以令孩子们望而生畏。这一点也可能会使孩子们在无意识中产生羞耻感。如果我们身边自始至终都只有专家,那么谁都会在学习新知和尝试新事物的同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试想,如果你正在一位顶级厨师的注视下学习烹饪,或是当着网球名将的面学习打网球,那是什么感觉?如果你在学习烹饪时,身边是一个虽然懂得比你多,但偶尔还是会把大蒜烧煳的人,或是你在学习打网球时,指导你的虽说是一名退役校队选手,但有时还是会双发失误的教练,那么你的感觉就会轻松很多。这些人知道很多,但又没有知道太多。如果他们吐露了自己的挣扎,那么他们实际上就是在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犯错是学习的组成部分。虽说你的本心是好的,但这并不代表你的情绪就不会失控。这两件事可以同时存在……就像我。”收到这样的信息后,我们会不会长吁一口气?这就是我们想要传达给孩子的东西。
但是,这么做还有更厉害的地方。如果你向孩子讲述你面对类似问题的经历,你的面前就会上演不可思议的一幕——孩子会摇身一变,把善于解决问题的那部分自我显露出来。而如果这是他自己的问题,他善于解决问题的那部分自我就会被压抑,这一幕就极难出现了。在听你讲述自身经历的过程中,他很可能会开动大脑,寻找解决方案,而他这样做也会强化他解决问题的脑回路。这样一来,碰到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他的表现就会比过去更好。这种事也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不是吗?有时候,我们原本是在谈论别人的问题,可是谈着谈着,我们就会产生自己做出某种改变的思路或冲动。而如果讨论的对象是我们自己,这样的思路或冲动就不会产生。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挣扎才能减轻内心中的羞耻感和自责,才能为更有同情心、更善于解决问题的那部分自我留出施展才华的空间。
积累情感资本的工具七:积极修复裂痕
我们都会犯错。你会犯错,我会犯错,网络上的那些“完美父母”们也会犯错。我们大喊大叫,反应激烈,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我们指责,我们贴标签……我们这么做不是因为我们是坏父母,而是因为我们是正常人。那么,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闹了别扭,接下来要怎么做呢?要修复!我们在准则5里谈到过,修复为我们提供了改变最终结果的机会。与把害怕和孤独写进记忆(即使孩子不明说)不同的是,孩子将拥有父母主动与自己和好,再次让自己感到安全的记忆。这一结果比什么都重要。
我经常这样想,关系是否健康并不取决于有没有纷争,而是取决于我们在修复这件事上有没有做到位。所有的关系当中都会有裂,但这些裂痕也可以成为加固关系的绝佳契机。关系之所以会有裂痕,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我们无法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感受搁置一边去理解另一个人,去走近对方的心。即使我们努力去了解自己的敏感之处,或者努力去增强自我察觉的能力(以便认清自己有什么情绪,进而不受它们的摆布),我们也仍然无法阻止我们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出现裂痕。我们与朋友会有裂痕,我们与配偶会有裂痕,我们与孩子当然也会有裂痕。因此,我们只能在修复上面下更大的功夫。
是的,修复和道歉之间是有区别的。很多时候,道歉的目的是结束对话(“对不起,我大喊大叫了。好了,我们可以继续了吗?”),但好的修复可以开启对话。修复比道歉更进了一步,因为它试图在另一个人感到受伤、被误解或孤独的时刻重新与对方建立亲密感。“我很抱歉”这句话可以是修复的组成部分,但很少能当得起修复这两个字本身。
改变最终结果的具体做法。
①告诉孩子你一直在反思。
②尊重孩子的感受。
③说出你下次会采取什么不同的做法。
④借助好奇与孩子拉近距离。现在,孩子的感觉会好很多。
下面是一个包含以上四个步骤的修复示例。“我一直在想上午发生的事(反思),你当时推倒了妹妹搭的积木塔,随后我走了进去。我相信一定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不高兴,你才把妹妹搭的积木塔给推倒了(察觉)。对不起,我冲你大喊大叫了。我当时要是能多问问你发生了什么事就好了(采取什么不同的做法)。我们从头再来可以吗?你能告诉我你把积木塔推倒前发生了什么吗?这一点很重要,我很想听听,把事情搞明白(好奇)。”
如果有人能反思对你做过的事(“我一直在想……”),并能尊重你的感受(“碰到这种事,你一定很不开心”,或者“当我……的时候,那种感觉一定非常可怕”),那么他们就像是在说,他们在乎你心里的感受,而不只是你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是通过关注行为背后的感受来帮助孩子学习察觉和调节情绪的。所以,当最终的结果改变后,我们不仅拉近了我们与孩子的距离,我们还帮助孩子提升了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修复真的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
接下来,如果我们谈到自己希望当初能够采取不同的做法来应对,那么我们就能让别人知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是认真的。我们不仅对我们做过的事情负责,我们还承诺未来做出改变。如果我们表达了我们对他人在我们生气时的感受,我们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亲密感,因为我们能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们更在乎的是对方的感受和处境,而非我们的自尊或舒适。我们还能借此机会更多地了解对方,加深我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愿意倾听他们心中真实的声音。
现在,请允许我解释清楚,在跟我自己的孩子修复关系时,我有时并不会对把上面的四个步骤全用上。有时我只会说“对不起,我大喊大叫了”(反思),或者“我对你问我的事情反应太过度了,我猜你当时肯定觉得非常难受……我认识到这一点了,对不起,我爱你”(反思和察觉),又或者“我昨天心情不好,原因是工作压力大。看到你不喜欢吃晚饭,我觉得很生气,但这不是你的错。心情不好是我的事,不是你的事,我真后悔当时把气撒到你身上”(反思,察觉,说出下次会采取什么不同的做法)。所以,你只需按照你觉得正确的方式来修复就好了。在这当中,有时你不需要说太多,有时你又必须说很多。总之,关键是要承担起你自己的责任,并且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不是他们引起的,他们也没有义务来安抚你的情绪。如果任由孩子独自面对负面情绪,他们就会转向自责(“我是个坏孩子”)和自我怀疑(“也许我反应过度了?也许那不能叫大喊大叫?也许别人本来就应该这么对待我?”)。而当我们主动修复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确保不让孩子误入歧途,进而守护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请记住: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所独自面对的痛苦感受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而修复的过程则能用亲密感来取代这一孤独,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双赢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