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终极侦探

司法机关觉得厄巴纳算法在侦破犯罪案件方面堪称鬼才,它在追捕嫌犯时总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也有一些争议。

后厄巴纳算法时代的亚特兰大出现了一起多人死亡的凶杀案,警方从犯罪现场的快餐包装纸上收集到了一份DNA,但在美国DNA联合索引系统(CODIS)中找不到与之匹配的数据。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一个计算机科学家用厄巴纳算法和CODIS创建了一个新的程序,该程序不仅可以利用这些DNA数据预测嫌犯的身高、眼睛和皮肤颜色等外貌特征,还能预测嫌犯的个性特点以及可能从事的行业。然后这个计算机科学家带领学生,把CODIS中的DNA数据和这些人的面部照片匹配,从而研发出一种技术,根据某人的DNA生成相貌的大致素描,前提是知道目标的年龄和面部毛发类型。

于是警方想用这个算法找到和犯罪现场DNA匹配的罪犯头像照片,但没有成功。他们又把算法运行在驾驶执照的头像数据库里,这回找到了一个嫌疑人——乔治·布朗,几小时后把他抓了进来。乔治·布朗没有不在场的证明,而且是唯一符合由DNA生成的相貌素描的人,但除此之外,没有发现他与此次犯罪有明显关联。他拒绝提供DNA样本,警方得到了法院的搜查令,然后比对了他和犯罪现场留下的DNA,果然相符。乔治·布朗被认定有罪,判处死刑。

布朗提出上诉,他的律师说根据犯罪现场留下的DNA画出素描的行为侵犯了乔治·布朗的隐私权。美国最高法院裁定,使用DNA判定一个人的身份是合法的。警方只是将算法运行在合法取得的证据上。

然而,此案引发了公众对丧失隐私权的大规模抗议。38个州决定DNA只能用来匹配合法收录到CODIS中的嫌犯,除此之外不能使用。最后,佐治亚州州长将乔治·布朗的死刑改判为终身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