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李红杰
2007年8月28日
2006年春,我有幸应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之约,开始了本书的翻译工作。本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很广,所以翻译时要查阅很多资料。这一方面固然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浅。相信这本书也能带给您一份别具风味的科普大餐。
这是一本关于引力波探测的书,作者玛西亚·芭楚莎是美国知名科普作家,是获得颇负声望的美国物理学会“科学写作奖”的第一位女性。作者首先从古老的时空观出发,简单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了天文学及物理学的发展史,特别是时空观的发展史,之后又着重介绍了引力波探测的发展历程。时空观的发展,一直贯穿着物理学的发展史。在中国,古人在对时空的思考中产生了天圆地方、阴阳互生等概念;在西方,哲学诞生于古希腊人对时空的思考,之后天文学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之后经典物理学又诞生于天文学。16世纪,哥白尼通过《天体运行论》一书告诉了世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到了17世纪,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及运动学三大定律,标志着经典物理学从天文学中分化了出来,人类的时空观也因牛顿及前人的努力而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逐渐相信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和其他天体一样运行于静止的空间中;时间则不紧不慢地流逝着。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给时空观带来了又一次革命,它告诉人们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者构成了时空这个实体;空间不再是静止的,时间也不再是不变量了,唯一不变的是两者的结合体——时空。
物理学发展至今天,告诉了我们自然界存在着4种力: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各种力的作用都是通过交换特定介质实现的,比如电磁力是通过交换光子/电磁波实现的,而传播引力的介质就是引力子/引力波。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的同时,也预言了这种波的存在。就像加速运动的电荷会辐射出电磁波一样,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也会辐射出引力波。但引力波与电磁波有着本质的区别。电磁波是在时空中传播的一种波动,而引力波则是时空自身的波动。不过,由于其他天体发出的引力波传至地球时已十分微弱,导致时空波动的幅度很小,起初科学家们对探测这种波并不热心。直到195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韦伯教授宣布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才掀起了探测引力波的热潮。时至今日,全球各地已经建起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引力波探测设备,而且还有很多新式设备正在兴建或即将建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LIGO项目。本书对这一项目着墨颇多。那么,大家为什么热衷于探测引力波呢?
综观天文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观测手段的每一次重大革命都会带给人们很多惊喜,都会大大拓展人们的观测范围。望远镜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靠肉眼来观察天象,观测范围十分有限。望远镜出现后,新的天象纷至沓来,人们不但看清了月球的外貌、行星的卫星等,甚至还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河外星系。射电望远镜的出现又一次大大拓宽了人类的视野,帮助人们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脉冲星、黑洞等天文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引力波这种全新的探测手段出现的话,一定会带给人类很多全新的天文现象,对人类理解宇宙的起源、时空的特性等都将具有重大意义,甚至还有可能带来另一场时空革命。所以全世界不少宇宙学家、天文学家才将毕生精力献给这项事业,本书作者才耗时多年,经多方采访、广泛搜集资料,记录下了这项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书虽然着重讲述了引力波探测事业的发展历程,但在哲学、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文笔优美,繁简得当,且不乏幽默诙谐之处,将严肃而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以细腻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也是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作为译者,我本着严谨求真的态度翻译了本书;作为读者,我郑重地向大家推荐本书。
无论是翻译还是写作,都是我期望已久的梦想。感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给了我这次实践的机会。在翻译的过程中,我的导师张新宇研究员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大学同窗好友刘万霖给予了很多帮助,我的弟弟李红坤帮忙校了一遍稿子,提出了不少建议,还有很多朋友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译稿完成后,我发现每次校对都能找到一些漏洞,因此我相信书中仍有不少疏漏之处,还请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