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或现或隐的威胁

    当画师为他画像时,人到中年的弘历笑得并不由衷——在我看来,甚至还显得有点勉强。也许,这略带凄凉的微笑中含有这样的认识:一宗伟大的事业,往往会因为那些为之服务的人们本身的卑下而变得不再伟大;一个伟大的人,往往难以抗衡多数人的卑下;乐到极点,往往会转而生悲。

    如果说,历史上曾有过哪位君主为登基作过细致入微的准备,弘历便是一人。当弘历还是幼童之时,他的皇祖父玄烨便因为他的沉稳勇气和聪慧才智而对他恩宠有加。他的父亲胤禛在于 1723 年继承皇位后,便立即将他立为皇储——胤禛本人刚刚经历并赢得了一场异常残酷的皇位之争,他不希望这样的事在自己身后再度发生。

    第三章 或现或隐的威胁 - 图1

    确实,胤禛继位时面临的局面是严酷的:皇子们争权夺利,他们随从之间的派系斗争,使得帝国的政治运作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为了自身地位的安全,胤禛剥夺了许多满洲王亲贵族的兵权,并通过严肃纲纪而使官僚体制得以摆脱派系斗争之累。从加强安全及巩固帝国中央集权的考虑出发,他创立了一个新的高层咨询机构——军机处,通过它来控制帝国的秘密通讯体系。为了使地方政府的财政合理化并进而减少腐败,他以一种公开征税的新制度取代了非正式的加额征税。胤禛矢志不移地使事物趋于合理化,并颇具匠心地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机制。当二十五岁的弘历于 1735 年 10 月继承大统时,胤禛将自己的所有成就都留给了儿子。同父亲继位的过程相比较,弘历的帝国简直是放在一个托盘上奉送给他的。第三章 或现或隐的威胁 - 图2

    即位之初,弘历将自己的年号定为“乾隆”。帝国的一份诏谕曾经解释道(但并非提供正式的文字诠释):新继位的君主从上天(“乾”)得到了不可胜数的支持(“隆”),他将以自己的全副身心(乾惕)使得父皇留下的“丰功盛德”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第三章 或现或隐的威胁 - 图3但事实上,在弘历在位的几十年间,胤禛留下的遗产却渐渐地被耗损殆尽了。若说弘历没有尽心尽力,那对他是不公平的。这是由这一时代的种种特殊问题所造成的。第三章 或现或隐的威胁 - 图4胤禛面临的是对于自身安全的直接挑战,而弘历所要面对的挑战却要微妙得多。尽管他不必再同一个时时觊觎皇权的贵族阶层相抗衡,但却每天都要同一个很懂得以无声的方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利益的官僚体制打交道。这一时期,从表面上看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已能和睦相处,由于皇帝本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炫耀卖弄,亦由于他对于书画的爱好,这一点显得更为突出。满族上层人士已学会了对中国精英文化的因应之道,而汉族上层人士则默认了满人的霸权地位。然而,文化差异的这种缩小是必须付出代价的,弘历有时甚至怀疑,他的满族同胞现在有能力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所提供的只是某种微不足道的支持了。满洲威权正缓慢而平静地消退。这是一种不能不予以正视,但同时却又难以有效应对的威胁。更何况,在政治的表象背后,还有着商业的勃勃发展与人口的繁衍增长这些造成伟大历史性变化的杠杆在起作用。

    关于弘历生平的各种资料可谓汗牛充栋,可能最终亦无人有能力为他作传。第三章 或现或隐的威胁 - 图5要透过他的许多代笔人而真正认识他本人,就必须阅读皇帝审阅奏折时用朱笔写下的评论、诏谕和各种随心所欲的批语(它们都保存在清宫档案里),除此之外别无他路。第三章 或现或隐的威胁 - 图6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必须以事件为背景。如果与叫魂危机有关的种种事件能对弘历传记的写作有所帮助,那就必须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弘历自己经手的各种文件来揭示他对于在他看来特别棘手的某些问题是如何作出反应的。在这些问题中,有两个至关重要,那就是:谋反与汉化。


    • 关于雍正的继位问题,参见吴秀良(Silas H. L. Wu):《通往权力之路:康熙和他的继位者们,1661 ~ 1722 年》(Passage to Power: K'ang-hsi and His Heir Apparent, 1661 ~ 1722),哈佛大学出版社 1979 年版。关于胤禛治国时期的主要研究著作是冯尔康的《雍正传》,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 《清实录》,第 2 卷第 5 页,雍正十三年九月三日。

    • 例如,在财政事务方面,曾小萍(Madeleine Zelin)在她关于胤禛推动各省财政合理化的研究中指出,诸如通货膨胀之类的新因素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新问题,而这是征收附加税的新税制所无法解决的。参见曾小萍:《地方官手中的银两:十八世纪清代中国推动财政合理化的改革》(The Magistrate's Tael: Rationalizing Fiscal Reform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g China),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91~298 页。

    • 关于弘历的传记,可以阅读方超英的《弘历》,载亚瑟·海默尔(Arthur W. Hummel)编:《清代名人录》(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2 卷本,美国政府印刷办公室(华盛顿)1941 年版,第 369~373 页;并参阅康无为(Hmold L. Kahn):《皇帝心目中的君主统治:乾隆朝的想象与现实》(Monarchy in the Emperor's Eyes: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Ch'ien-lung Reign),哈佛大学出版社 1971 年版。

    • 关于清代的通讯体系以及其中“朱批”部分,将在本书第六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