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应用的第二波冲击:媒体的社会化
也许就在昨天,谁也无法想象,你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媒体人。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06年年末举行的《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评选。当时的情形是:编委会成员、各版面编辑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3000人为这次的人物评选犯了难。
“面对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还有一位似有还无的人物,大会难以达成一致,连开数次的编委会也未能做出最后的决定。”不过最终,结果还是出来了。“12月25日,如期出版的《时代周刊》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连续79年的时代风云长廊上,出现了划时代的个案。在一个白色键盘和一台反光纸构成的新时代的显示屏下,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又不能被忽略的英文单词:‘YOU’。是的,就是‘你’,每一个互联网中的普通人,欢迎来到‘你’的时代。”[1]
“你”的时代,“你”指的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每一个人,互联网让每一个人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让每一个人成为了一个移动的新媒体。
媒体的社会化是由于网络浪潮的冲击。民众接受信息的途径首先是从传统媒介转向互联网门户网站。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我国的网络就开始起步。之后几年里,出现了一些早期的门户网站。但是,早期的门户网站很不成熟,加上互联网用户很少,传统媒体业务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1997年之后,门户网站开始提出“内容为王”的发展口号,在内容丰富之后,它们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与传统媒体并存的“第四媒体”。四大门户网站成为我国网民们的首选,它们分别是以新闻报道为优势的新浪,以娱乐为优势的搜狐,以游戏为优势的网易,以及草根的乐园——腾讯,各有倚重。
门户网站不断挤压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同时,其本身也渐渐成为了新的“传统媒体”。随着媒体进入手机时代,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普及之后,信息的传递效率极大地提高,微博的大V以及转发机制,微信的公众账号+朋友圈,成为媒体的主力军。移动互联网不仅抢夺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的市场,也威胁到了传统互联网的地位,当前在手机客户端,微信的每日新闻、网易新闻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都抢占了原来的门户网站的地位,它们传递信息更快捷、更方便。而腾讯由于网住了大量的新生代,在新媒体领域更可谓技压群雄。
另外,搜索引擎也是促进媒体社会化的一个因素。搜索引擎实现了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锁定目标、获取信息,虽然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的新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更加快捷、更有针对性,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集中。当搜索成为习惯,什么是热点不再是专业媒体说了算,而是由每一个人决定。
通过百度搜索的热点,我们就能够很直观地看到,人们通过搜索引擎搜寻的热点信息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比如2013百度搜索风云榜中,十大上升最快事件是:1、雅安地震,2、国五条,3、H7N9禽流感,4、神舟十号,5、雾霾,6、钓鱼岛,7、遗产税,8、二胎新政策,9、中央巡视组,10、互联网金融;十大话题人物是:1、李天一,2、姚贝娜,3、华晨宇,4、科比,5、章子怡,6、汪峰,7、王力宏,8、李娜,9、张亮,10、王林。这些在搜索引擎中最热门的事件和人物背后,无一不是2013年引人关注的新闻。
社交媒体兴起
门户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的出现,推进了媒体数字化的进程,但是,人们通过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只能够获取他人的信息,我们自己只是旁观者,无法参与其中。社交媒体的出现则揭开了媒体社会化的新篇章。
社交媒体的最早涉足者是QQ。2003年移动QQ刚刚诞生,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信息交流仅限于我们的QQ群之中,它的便捷性、传大文件的能力、朋友间的关注,黏住了我们的心,今天月活跃用户达8.29亿,同时在线人数超过2亿,我们多将其作为朋友沟通交流的小圈子。
微博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真正地拉开了社交媒体的序幕。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我不再是看客了,我要参与、我要发言!截至2014年6月,新浪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为1.5亿,腾讯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为5900万。
在人类过去的发展史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工具能让这么多人参与其中,不是看客、不是听众,是参与者。
2011年,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微信诞生了!随时随地,一键转发,群聊、公众号、朋友圈,信息流通之快史无前例,远远超越微博。
人人开始参与、使用这些网络信息传播工具。信息的源头不再是专业的记者,而是我们每个人;信息的流转不再依赖专业媒体,而是我们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源头,也是信息的发送平台。自此,媒体实现了社会化!
现在,无论是QQ、微博还是微信,都可以实时向用户推送热点新闻,只要是网络用户,几乎不可能错过最新最热的新闻。此外,QQ与微信的群聊功能、微博与微信圈的转发功能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人们可以通过转发链接和图片的方式,向自己的好友发布最新看到的新闻和其他信息。信息的传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普通人都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我们不仅在听和看,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应用发表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崛起,意味着传统媒体江河日下的时代已经到来。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有这样的描述:“2012年12月31日,《新闻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纸质版。它以一张位于美国纽约办公大楼的黑白照片作为封面,以缅怀一个时代的结束。”
确实,专业的媒体人数量有限,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专业媒体记者很可能不在现场。但是,在现代社会,现场一定有可以传播信息的人。随着移动端应用的进步,每个人都可以配图分享自己的见闻,普通人成为了很多新闻的第一手信息来源。
2005年7月7日上午8:51,伦敦地铁中控室显示国王地铁站异常。官方很快确认,发生了爆炸事件。这时候,人们非常恐慌和焦急,都在担心现场的情况。可是,发生突发事件的地铁中没有新闻媒体,也不会有现场直播。
正当所有人焦急等待的时候,一张现场图片传了出来。这张来自现场的图片,拍摄时间距离爆炸发生只有三分钟,虽然照片的效果无法与专业媒体拍摄效果相比,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照片很快被BBC网站转发,随即它又登上了世界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
当现场进行阶段性清理之后,记者才得以进入爆炸现场,这时候爆炸已经发生两小时了。
这次事件中,社会化媒体初步展示了它的魅力。
现在,传统媒体纷纷开始向社会化媒体转变。当然,这里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消亡,社会化媒体绝不会完全替代专业媒体,毕竟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提炼分析能力是业余的社会化媒体做不到的。不过,传统媒体必须做出改变。很多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转型正在进行中。
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之后,英国BBC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大幅度改革。他们重新整合了过去传统报道中形成的组织机构,特别增加了UGC社交网络媒体部,专门负责24小时收集来自全球的公民记者发布的信息。如今,BBC每天发布的新闻中,来自公众发布的信息已经占据40%的比例。BBC全球新闻总裁彼得·霍洛克斯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自身的结构来回应观众提供的信息和内容。”
媒体的社会化也意味着媒体监管方式的改变。在报纸、杂志时代,媒体内容的产生门槛比较高,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提供,发布渠道也比较严格,需要审查通过之后才能发布。在电视时代,内容的产生门槛更高,审查也更严格。而在网络时代,门户网页的内容产生门槛有所降低,审查的严格度也在降低,常常是事后审查。
移动网络应用普及之后,人们开始在网络的社区里散播信息,很多人开始变成草根媒体,只要看到新闻事件,就会进行记录发布。特别是微博和微信相继出现之后,媒体迅速社会化,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丰富度比专业的新闻记者采集快得多,并且这些信息发布不需要审核。
随着审核门槛的降低乃至消失,信息过滤也就成为了媒体社会化之后的核心问题。那么,谁既能够收集来自社会化媒体的海量信息,又能够过滤信息,并整合提炼信息,谁或许就能够走在媒体社会化的浪潮之巅,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引领者。
[1] 《互联网时代》第5集《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