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前印刷时代:语言承载信息

    技术是人的延伸,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传播信息的载体。在语言文字时代,技术就是语言和文字,这两项交流技术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么,语言到底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菲利浦·列伯曼(Phillip Liberman)在《人类说话的进化》一书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3.5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使用语言。”

    当然,关于语言何时、何地,特别是怎样起源这些问题,至今仍是学术界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历史上争议不断。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语言在文字产生之前,承担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任务。

    当人类的远祖开始进化到独立行走最终离开森林时,语言成了个体经验交流的工具。而这些经验性质的东西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所了解和掌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总共有7000多种语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不间断地把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延续着人类文明。

    不过,语言的产生并不能完全胜任信息传播载体这一角色。毕竟语言的叙述结构是串行的,一个人某一段时间只能说一个字。语言的这种结构限制了信息的复杂性,同时还必须依靠面对面、口口相传。很显然,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大大地束缚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与速度。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滞后并没有成为一个严重的文化问题。

    鉴于语言传播的局限,原始人类对于一些信息的传播还有“结绳记事”等方式,遗憾的是,这种方式早已失传,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参透其中的全部含义。

    从语言的诞生到口口相传、结绳记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这时候人类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优化或者扩展信息的承载方式。

    于是,一些简单刻画的图案、符号逐渐出现,并成为一种新的信息承载方式。当符号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诞生了诸如中国的甲骨文、两河流域的楔形字、尼罗河流域的埃及象形文字以及美洲的玛雅文字等。符号文字虽然年代久远,但即使我们现在看,也能从龟甲、竹简、丝绢和纸张等记录上面找到“山、水、鱼、日、月”等文字。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只是这项技术太基础了,我们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意。

    同语言的起源一样,对于“文字什么时候产生”、“文字产生于何地”这样的问题,史学家也是莫衷一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文字的出现和传播又是人类进化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通过龟甲、竹简、丝绢等媒介,让异时、异地的传播成为了可能,也让信息传播的广度和范围大大提高,使人类正式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最初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或刻或写在龟甲、竹简、丝绢等器物上,需要人手工介入,这种方式导致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很大。人们在通过文字作为载体记录信息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错字、漏字的情况,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复杂性和准确性。比如,现今流传的一些古籍都有各种各样的手抄本,其内容或多或少都有些差异。此外,在文字传播的早期,媒介都有其难以普及的特点(龟甲稀有、丝绢贵重、竹简笨重),这导致信息的大规模复制仍然很困难。那个年代,只有上流社会的统治者和宗教领导阶层才能依靠这些媒介掌握和传播知识。这些都是文字传播的局限性,人类迫切需要一项技术革新来克服这些难题,让传播更加精确、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