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娱乐时代的两大驱动力

    我的一个同事总是感叹孩子鲁莽冲动,而且怎么教都改不了。一天,我们几个同事一起在他家聚餐,正好他儿子带两名同学回家玩耍。我们便把三个95后的小男孩叫到餐桌上一起吃饭聊天。令我们震惊的是:同事家的儿子一直在搞游戏揭秘,他指出腾讯几款游戏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让在座的所有人都自叹不如。因为我们从事的不是软件就是硬件,但却被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学生戳中软肋。

    其实不难理解,同事的儿子几乎是玩着游戏长大的,他身边的同学也是如此,相互之间除了较量谁更高明外,也会沟通游戏孰优孰劣。其中自然不乏抱着“开发新游戏”目标的同学。所以他们是最实用的消费者,也是最有爆发力的开发者,他们在亲身实践后更加清楚游戏市场是怎么样的,该怎么改进。当然,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属于学中求玩的人,而不是玩而不学。他们才是掌握未来话语权的人!

    90后的“数字土著”已经生活在娱乐时代,79后紧随其后,而66后的“数字移民”在这个变换的年代会怎么样呢?墨守成规,还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不管怎么说,包容和理解首先是必要的。

    那么这个娱乐时代是怎么形成的呢?

    技术驱动力

    技术革命催发产业革命,是根本改变这个世界经济状况的重要引擎。正如前面内容中提到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丰富物质基础奠定了感性时代的基础,物质的丰富也一样导致娱乐时代的产生。

    第一节 娱乐时代的两大驱动力 - 图1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66后每天挂在嘴边和印在心里的还是责任感、吃苦、坚持不懈。66后辛苦半辈子都在想怎么改变生活,要为家人的幸福坚持不懈。66后的行为方式就是《活法》中稻盛和夫援引佛家“六波罗蜜”阐述人生的真谛。

    所谓“六波罗蜜”,是指在佛道中,为了一点点接近醒悟的境界必须进行的菩萨道。即为了磨炼心智、提高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主要有以下六项:

    (1)布施,即牺牲自我普济众生的意思。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要有这样善良的心。

    (2)持戒,控制自己的言行。

    (3)精进,全心全意应对任何事情,也就是努力。

    (4)忍辱,不屈服苦难、忍受苦难。

    (5)禅定,有必要每日至少静心一次,宁静地凝视自我,集中精神,安定摇荡迷乱的心。

    (6)智慧,通过以上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个修养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宇宙的“智慧”,即参悟的境界。

    六波罗蜜的六个修养就是指达到参悟的修行之道。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容易实践,而且作为提高心智的途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精进”——不惜努力拼命地工作[1]

    上述内容,字里行间无不是奋斗的艰辛和付出。事实也确实如此,66后总想着打拼,闲不下来,一直在努力工作,觉得工作中的乐趣比享乐的乐趣更好。

    79后与90后这批“数字土著”生长的环境与66后“数字移民”明显不同,他们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高层,关注更多的是精神需求,尤其是90后处于“自我实现”层次,他们的父母——奋斗的一代66后——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留给他们的就是享受生活、追求自我,他们更关注过程体验,而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也是感性时代的特点。90后会参与事物创新的过程,用不一样的方式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娱乐化的媒介基础。电视和游戏都是数字化社会的重要产物,它们都以快速和绚烂的声、光、电技术吸引着年轻一代,快速传递信息、即时满足需求是这种技术的特征。这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媒介驱动力

    近几年,网上很多人怀念一些经典的影视剧,比如《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等,认为现在的影视剧大都“天雷滚滚”,不忍直视。然而,很多“雷剧”在饱受吐槽的同时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这些一边挨骂一遍热播的剧大都充满话题,人们一边收看,一边对其中的明星或者桥段发表自己的意见。观众从单纯地观看剧目变成参与其中,虽然剧目不好看,但是大家都在吐槽中获得了娱乐。

    电视剧越来越娱乐的同时,大荧幕也向娱乐化发展,翻看一下中国电影票房排行可以发现,排名靠前的大都是娱乐性更强的电影,比如排名前三的国产电影(截止到2014年10月30日):《人再囧途囧之泰囧》、《西游降魔篇》以及《心花路放》,无一不是喜剧片。相比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喜剧片更能带给人们快乐的感觉,娱乐性更强。

    除了影视剧,电视节目中娱乐节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火爆之后,其他电视台的各种相亲节目纷纷推出;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节目火爆之后,选秀类节目的热潮就一直没有停过;《爸爸去哪儿》火爆之后,真人秀节目也越来越多……

    娱乐节目越来越多,甚至惊动了广电总局:

    2011年7月,广电总局专门召开了“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会上专门邀请各大卫视的相关负责人参与讨论关于限娱令的意见。2011年10月下旬,广电总局“限娱令”正式下发。2013年10月20日,广电总局又向各大卫视下文,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一个,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这个文件被媒体称为“加强版限娱令”。

    当然,“限娱令”不是简单地遏制娱乐节目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各大卫视的娱乐节目,提倡创新。但是无论如何,“限娱令”的颁发表明,我们的电视媒介已经越来越娱乐化了。

    无论是更加倾向于娱乐的影视剧,还是娱乐内容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都从侧面反映出,现代媒介传达给人们的内容更多的是娱乐,这样的现象也加速推动我们从奋斗时代向娱乐时代发展。

    [1] 稻盛和夫,《活法》第2版,东方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43页。此处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