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息透明化的结果

    一个透明化的世界意味着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从反面说,个人的隐私更容易被暴露;从正面说,传统社会原本被垄断的或是散落的信息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所获取和认知。数字时代的媒介也让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获得了极大的便利,而当这一切和代际文化结合,就会触发一系列的后果。

    从“前喻文化”转向“后喻文化”

    信息透明化形成了“后喻文化”。

    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不同类型。“喻”,即通知、晓喻、开导。前喻文化就是前辈晓喻、开导晚辈,晚辈从长辈那里学习知识和经验;并喻文化是指无论是晚辈还是长辈,知识和经验的传递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则是指晚辈反过来开导和晓谕长辈。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社会处在前喻文化中。在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缓慢,部落群体按照前辈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疑问,年长者的经验和见识最多,他们也就成了群体中的权威。晚辈们所接触的、经历的都不会超过长辈们的认知范围,因此,他们只能照搬长辈们的经验和知识,传承长辈们的思想观念。

    前喻文化的基础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稳定、极少变化,少数阅历深的年长者就是年轻一代的楷模。如果稳定被打破、变化多,前喻文化的根基也就随之动摇。

    玛格丽特·米德将前喻文化到后喻文化的转变之因归结为自然灾害、外来侵略和全球一体化。

    面对翻涌的互联网浪潮,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年长者由于既定经验和知识的限制,难以迅速适应。晚辈们,特别是90后,不需要任何转变就接受了一切,这是因为他们就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的。

    互联网不仅颠覆了我们的社会认知,也带来了信息大爆炸,让我们走向了信息透明化的时代。今天,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只要能够接触计算机和手机,就能够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他们一个月所接触的信息量可能比66后或者79后在同样年龄阶段一年接触的信息量都要多。父母说什么他们都未必完全信,因为他们可能已经养成习惯,只要不懂,马上就去网上搜。父母脑中储存的知识与互联网上的知识比起来,无疑是九牛一毛。

    这也造成了如今老师非常难当的现象,很多老师就是传播一些强行记忆的知识点,而网上到处都是,同时知识点背后的故事比他讲得还清晰。随便搜出几个知识点看完了,可能得到的信息就超越了老师讲的内容。这个时代进入了后喻时代,后喻文化传播到电子设备之后,知识开始从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递。

    今天我们有充足的食物,有海量信息。这些充足的食物让小孩的大脑发育更健全,海量信息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信息传递到今天真的给我们这些在小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带来了太多困惑。

    现在的小孩一两岁就看电视,不用看书,通过电视获取知识的门槛远远低于看书读文字。过去小孩会逼着爸爸妈妈讲故事,因为看不懂文字,今天他们会跟父母要求看动画片,反而不喜欢听他们讲故事,因为动画片比父母讲得更生动,而且画面又有美感。等他们再长大些,就该上网了。原来的文字不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人不仅在信息技术,还在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等方面影响父母,出现了“孩子教父母”、“文化反哺”现象。学生能够对教师进行“文化反哺”,特别是在数字技术、流行文化、时尚休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话语权。于是,在互联网时代,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演变更加迅疾。

    “毁三观”的年轻人

    信息透明化打破了信息传递的门槛,长辈的权威被打破,他们的“三观”被年轻一代毁掉了。

    事实上,在文字出现的时候,老人的权威就已经受到了第一次挑战,因为年轻一代在认识文字之后,已经可以得到部分超过年长者的知识。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的尊重就已经开始淡漠了一些,因为即使不听老人的口述,看书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不过,在文字时代,人们生活的环境是以地理边界为区域的,生活圈中最有影响力的依然是老人,所以老人的权威仍旧存在,只不过慢慢有了并喻文化的特征。文字带来的改变是微弱的,总体而言,年长者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要高于年轻一代。

    老一代人的权威受到的第二次挑战是电视的普及。电视普及之后,小孩两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到电视,他们获得知识的门槛远远低于看书、读文字的时代。因此电视的普及打破了文字的门槛。

    不过,比起互联网技术传递的信息浪潮,前两次挑战都显得比较微弱。首先,互联网中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文字时代和电视时代。其次,互联网的检索功能能够帮助晚辈很容易就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他们不再需要求助于长辈。今天依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职业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

    信息透明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不一而足,对年轻人来说还有一点:网络时代打破了性神秘。

    当信息获得的门槛越来越低,通向成人世界最后的门槛——性神秘也被打破了。网络上的各种性知识以及色情信息使互联网时代的小孩很早就获得了大量与性有关的信息,性,再也不神秘了。

    例如:现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网络用语、热词往往跟性器官相关。

    很多年轻人聚会时聊的话题、玩的游戏也大都跟性相关。不仅小范围的年轻人聚会是这样,互联网企业年会甚至都向着“无节操”的方向发展。

    看到这些种种变化,老一辈人会认为这一代年轻人的行为连基本的“三观”都没有。事实上,站在老一辈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毁了“三观”。但毁的不是年轻人的“三观”,而是老一辈人的“三观”。年轻一代的“三观”本来就是像他们所表现的那样,他们的三观没有毁掉,只是与老一辈的不同而已。

    确实,当老一代人的性神秘和知识权威都被打破,年轻一代为什么还要传承老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信息传递的结果,从信息不透明向信息透明转变,传统的权威受到挑战,规则被打破。人类社会正在快速走向后喻文化,年轻人正在建立自己的新世界与新规则。

    顾客真能成为上帝吗?

    信息透明同样影响着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信息传递的效率和量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喻的方向,也颠覆了原有的信息结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被打破了。

    传统企业常喊的一句口号是“顾客就是上帝”。可惜在现实中,顾客真的是上帝吗?顾客购买产品之后,发现问题而得不到满意处理结果的现象很普遍。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每一个个人消费者都是相对孤立的,其获取、传播信息和对抗能力与企业相比不值一提。因此,个人对抗企业,总是会以完败收场。这样的强弱对比,使得企业不会真正重视消费者的感受,他们会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实际做着“为人民币服务”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是:作为孤立的个人,消费者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顾客很生气,可是无处发泄、无能为力。

    今天,这种情景发生了转变。随着信息的透明化,随着社交工具的进步,个人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足以令企业个人关系发生反转的整体。QQ月活跃用户8.29亿,微信月活跃用户4.38亿,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1.5亿,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可以随时集结的个人。信息逐渐透明化,消费者们也形成了分享意识,出现一个骗子或者一个服务恶劣的企业,消费者就会将通过社交网络其曝光,很快,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加入,并对此信息进行扩散,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企业相比变得渺小了。单个用户向社会化消费者转变的过程见下图。

    第二节 信息透明化的结果 - 图1

    现在的电商评论模式将原来无关系的用户联系到了一起,用户们可以拧成一股绳跟企业交涉。当用户买了不满意的产品,如果企业不处理,用户就到网上写差评。人们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网上购物之前,不看广告看差评,看完差评还要问一问周边的朋友,了解他们用后的感受好评,人们不见得相信,但差评一定相信,差评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

    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开始过剩。与此同时,用户的关系网越来越大,网上的评论越来越多。当几千万用户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企业就显得渺小了,在这种对抗和博弈的过程中企业开始变弱。时代在变换,现在企业想要发展,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出发点,在服务的过程中挣合理的服务费用,否则很快就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

    隐忧:无法遗忘的时代到来了

    数据云技术给人类收集、存储信息带来了极大方便。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者阿莱克斯·克罗托斯基说:“我认为现在与过去的一个不同是互联网不会忘记信息,你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一个人的所有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想成为私家侦探是非常容易的,因为每个人的信息就在那儿,这对社会而言是有意思的演变。”

    这确实是有意思的演变,数据存储能力的提升让人们拥有了永不消失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带给人类巨大的便捷和利益。由于所有的数据都被永久备份,我们在分析数据时再也不用采样了,对于这个世界的记录也将会更加完整地留存。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个人的生平记录,还是人类的历史记录,都正在逐步建立之中,其在未来一定是空前完整的。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是健忘的,因为生活中总是有各种事件不停地发生。不管是什么事情,对当事人有多大的影响,事情发生了一段时间过后,人们会逐渐忘记这个事件。

    数据云带来的永久备份时代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也引发了新的担忧。人们的一切都将被永久记录,再也难以抹去了,这也包括一些污点。

    米歇尔是美国的一位普通教师,她在年少时非常叛逆,曾吸食过大麻,由于一时糊涂,她还偷窃过东西。

    随着年龄的增长,米歇尔为自己曾经的行为感到懊悔,她也彻底丢弃了那些不良行为,成为了一名教师。回想自己的过去,米歇尔非常感慨,她在20岁的时候专门写了一本书,以此反思自己年少时候的叛逆往事。这本书写完之后,米歇尔将其上传到网上。

    十几年过去了,米歇尔都快要忘记这本书的时候,他的同事将其挖了出来,并把她劣迹斑斑的过去在公司中宣扬。很快,米歇尔就失去了稳定的工作。此后,每过一段时间,这段往事都会给米歇尔带来困扰,她被迫一直处于辗转求职的状态。偶尔的少不更事被永久性地记录下来,成了伴随米歇尔一生的丑陋烙印。

    网络的发展剥夺了人们的“被遗忘权”,我们的一切都被保存起来。永不消失的数据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深深的苦恼。

    美国《新闻周刊》编辑丹尼尔·格罗斯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可以说愚蠢的话,做愚蠢的事,没有人会知道,也不会被保存下来,但现在你做的每件事情,你在脸谱、Twitter上的这些动作都会被永远地记录下来。”

    《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说:“‘遗忘’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头脑非常聪明,我们忘掉最多的是在当下与我们不再有关联的事情,随着我们原谅某些人,原谅他们的过失,同时也开始遗忘他们的过失……但随着我们进入一个‘无法遗忘’的时代,我们也许会进入一个‘无法原谅’的社会,这非常令人担心。”

    事实上,在更多网民的呼吁以及政府的敦促下,一些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重视人们的“被遗忘权”: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6日,谷歌宣布,已经开始根据欧盟最高法院的裁定在搜索结果中删除一些特定内容,给予用户“被遗忘权”。欧盟最高法院2014年5月裁定,允许用户从搜索引擎结果页面中删除自己的名字或者相关的历史事件,即执行所谓的“被遗忘的权利”。根据该裁定,用户可以要求搜索引擎在搜索结果中隐藏特定条目。谷歌称,工程师们加班加点地对技术架构进行了调整,从而执行欧盟的这一裁定。对于应用户要求而删除的内容,谷歌已经通过电子邮件通知了用户。然而,目前谷歌只处理了一少部分的用户请求,但在6月中旬它曾表示已收到约5万个请求。

    谷歌发言人称:“从本周起,我们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按收到的请求进行了信息删除。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项新任务,需要对每一个用户请求尽快进行评估。”任何个人提交的请求必须指定他们希望删除的链接,以及删除的理由,这些理由必须让谷歌内部审查小组满意。对于那些通过审核的请求,谷歌将在28个欧盟成员国的谷歌网站搜索结果中删除相关链接[1]

    事实上,人们非常关注信息的删除和“被遗忘权”。2012年秋天,一个新的社交应用在美国大学生之间开始流行。很多美国年轻人都在用一个名为Snapchat的手机应用进行图片分享社交,这款应用和Instagram、Digisocial一样,都是用于分享图片,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分享的图片会在十秒内自动删除。

    由于这种自动删除功能的存在,很多参与者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他们不用担心隐私被泄露,可以轻松地进行分享。一个中国留学生说:“Snapchat相对于Facebook来讲更尊重隐私权,毕竟照片只呈现几秒的时间,连让人截图的时间都没有,这种分享的瞬间性让大家更放心。”

    由此可见,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对于“被遗忘权”以及其他隐私权非常重视。那么,我们在储存海量信息、创造数据云的同时,应考虑该怎样以最合适的方式让人们像以前一样,用时间治疗过去。

    储存,还是删除?这是一个值得反复考虑的问题。

    [1] 新浪科技2014年6月27日,作者: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