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快时代形成的两大原因

    科技点燃“快”的火种:视频画面的快速切换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输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速度远远超越了纸质媒体的传播速度。这个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快。

    电视技术通过高速连续播放的图片,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让彼此孤立的图片形成连续的视频效果。在技术上,电视机播放画面是每秒25帧,电影播放机播放画面是每秒24帧。

    电视节目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间是3.5秒。这促使大脑以加快信息处理速度的方式来适应。的确,我们的大脑做到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信息处理速度,由此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发生了变化,对“快”的理解比之前更快了。

    前面图中微信的对话正体现了我这个“数字移民”与“数字土著”同事对时间理解的不同。

    问了几个习惯用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数字土著”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多长时间内人们的回复算合理?普遍的回答是10~15分钟。

    文字时代,我们读书时,从左向右一个字一个字、从上到下一行一行地阅读。

    今天,我们阅读的内容变成了以网页为主,形式是文字与图片混杂在一起。我们的浏览方式从逐字逐行变成从杂乱信息中选择重点,我们会在一个页面中快速挑选出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阅读所有的内容。

    79后、90后的“数字土著”很熟悉这样的阅读方式,尤其是90后,他们是看着电视、玩着计算机、摸着手机长大的,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画面,对这种从杂乱信息中选择重点的阅读方式轻车熟路,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习惯——在小时候大脑发育时,他们的阅读方式已经促使大脑发育时建立了相应的记忆回路,这些记忆回路让这种习惯根植于大脑之中。这是“快”的火种。这种与生俱来的习惯在人们无意识之中自然地带入他们的生活,在生活中他们的选择、判断和决策也变快了。

    在数字世界里,这些从小就看数字视频的“数字土著”长期适应视频画面转换的刺激后,慢的、低频的、单一的刺激无法唤起他们大脑的注意力,也无法产生兴奋度;他们养成了快、高频、一心多用的习惯。

    人类的大脑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在适应了电视节目的快速切换之后,数字刺激的轰炸教会大脑更快地做出反应,“数字土著”的大脑已经感觉电视太缓慢了,过剩的处理能力怎么办?“数字土著”的做法是:一边看电视,一边使用iPad上网,同时还用旁边放着的手机时不时地与朋友聊天。

    同时做多件事情,再加上网页类的多媒体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不断刺激下,人类的大脑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这让人类的渴望即刻得到了满足。这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个体现象。即时的满足让“数字土著”失去了耐性,我要!现在就要!

    “数字土著”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人群,不管“数字移民”和“数字难民”是否理解,社会的主流舞台已经展现在他们面前。

    媒介吹燃“快”的火焰:信息加速增长

    数字化科技的发展在“数字土著”的大脑中点燃了“快”的火种,同时也造就了媒介信息的大膨胀,媒介吹燃了“快”的火焰。

    UGC就是“快”的火焰之一。UGC是互联网术语,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 2.0概念兴起的。它的一个特点是信息可以即时和连续不断产生。

    自从媒体社会化之后,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容易。首先,手机采集信息越来越方便了,人们用手机摄像头捕捉身边的景物,也可以用手机录音的方式采集别人的言谈信息;其次,信息的来源变多了,无论性别、地域、贫富,来自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够发出声音,让我们全面地认知世界;最后,信息的内容变广了,即使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发出不同的声音,让我们立体地感知世界。

    现在的媒介,可以通过Web 1.0、Web 2.0等方式快速积累大量的信息。当今时代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信息量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人们理解的速度,并像泛滥的河水一样冲击人们的大脑。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的大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处理如此众多的信息。

    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统计,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前半叶,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为10年左右,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周期逐渐缩短到5年左右,20世纪80年代末甚至达到每3年就翻一倍的情况。

    最近几年,每天全世界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源源不断地出现,将知识翻倍周期缩短。据统计,《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相当于17世纪学者毕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出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

    以前传统的固有的分析效率和生活节奏已经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甚至影响人们的决策效率。

    要想更好地应对信息泛滥、信息危害、信息疾病,人们就必须加快生活节奏,提高速度,甚至要一心多用。久而久之就养成以快为基准的生活节奏,形成一个快时代、快生活的世界。

    同时,信息的传播更快了!微信、微博、QQ、门户网站,瞬间就能将一个新闻事件引爆,引起全民关注。就如本书中篇提到的,微信、微博通过即时转发等形式可以使原来的1对N的传播变为N2的传递效率。

    媒介内容的多和传播技术的快,互为因果,奏响了我们时代的快的旋律。

    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快时代都已来临。坐在时代的高速列车内,任凭风在耳边掠过,我们往往身不由己。但我们谁都不想被它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