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层制优势在新时代的滑落

    笔者是分工理论及其基础上建立的科层制淬炼出来的典范。外企公司11年的工作训练在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所形成的习惯是分工理论和科层制的一个缩影。

    第一,工作与生活分离。

    在朝九晚五的工作区间中,我已经习惯于不处理生活上的事情,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工作上,它让我更专注,效率更高;下班之后,我也不再想工作的事情,完全屏蔽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全身心地享受生活。这是一种文化,外企中的人基本都是这样执行的。当然,难免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在工作时间之外,需要给同事打关于工作的电话,大家的第一句话都是:对不起!打扰你的生活了。这种工作与生活的分离关系简单且目的明确。

    第二,人与事分离。

    西方管理学中常说的一句名言:对事不对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它实质上要做到人与事分离。西方社会在很多法律规定里都有对人的尊严的保护,如果有人对你进行语言上的人身攻击,你可告他。这种保护的文化渗透到整个社会,长期发生影响,不管你内心是否认可,它表现出来的形式上一定是对事不对人。它的另一面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内心充满了对人的尊重,才会理解到事情的发生会有很多因素,每个人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什么人都会犯错误,这与你是什么人无关,你做的事就由你来承担事情的后果。这形成了人们更加理性的思维。

    在第九章中提到的“十几年练成的本领——邮件沟通时看不出我的情绪”就是把人的情绪与事情分离的典型。

    第三,产品功能分割化。

    如果你在家中有做饭的经验,请问:你做饭时会用到几把刀?

    一把,搞定一切?

    二把,生与熟食分工?

    三把,生与熟食分工,再加上一个砍刀处理大块冷冻食品?

    ……

    工业时代的佼佼者莫过于德国。当你见识到德国的厨房刀具时,你就不难理解什么是产品功能分割化了!

    第一节 科层制优势在新时代的滑落 - 图1

    在德国,切形状的刀具分工细化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有切块的、切片的、切波浪的、切三角的、切圆的、挖洞的……这只是产品功能分割化的缩影,这种分工理论贯穿在西方整个社会体制中,从生产到管理、从技术到理论、从生活到政治……

    这种思维让我们能够把一种事情分解成详细的层次,然后逐层攻破,这种能力使我们在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四,业务处理流程化。

    独立的单点经过一系列的标准过程,完成一个产品、一个事件的加工处理,这就是流程。

    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IOS9000(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这是工业时代的热词。

    西方管理学还帮助人们梳理出思考问题的流程,如:麦肯锡解决问题的“七步法”、PDCA质量管理流程——又称戴明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这种系统化的思考方式让我们能在一团乱麻的信息中快速找到一条主线,再进一步分步、分层细化(分工),形成一个有逻辑、目标清晰的解决方案,这是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分工理论是一种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方式,但这个世界太复杂了,简单分割并不能覆盖真实世界,只能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随着生产力不断提升,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已经处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高层: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我们的物质极大地丰富,我们更加追求自我、个性。几百年前工业革命发起时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处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底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人们急需解决生存的食品问题、环境的卫生问题、抵抗自然环境的安全问题,这与今天的需求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人们越来越无法忍受分离,这种分离让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事。如:工作条块分离,每个部门负责一个方面的职责,在部门中大家只对上级负责,即使是公司CEO,对普通员工也几乎没有影响力,因为普通员工的所有利益都来自直接上级;做到了“对事不对人”,剥离了情感之后,员工只是上级用来完成工作的工具,其作用与打印纸一样,只是功能不同而已。做不到“对事不对人”,就会见到某个管理者只用自己的人,利用职权排除异己,不管你有多优秀,你都没有机会。工作中,每个人只关注自己的KPI,根本不真正关注别人所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结果是:每个人都完成了KPI,但公司却在走下坡路。

    在分工理论下的分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沟”,跨部门沟通、合作越来越难,所有人都知道,但每个人都没有办法,这是一个时代下的文化,不是个人能解决的,大家都知难而退。笔者就经常体会到:一个产品中的问题解决起来通常都会超过半年,甚至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时间表。

    分工让每个人都很专业,但专业是以统一标准为代价的,这在工业时代绝对是优势,但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在追求个性、独特、创新,这种专业性看上去更机械,被框架束缚住了,优势变成了劣势。

    而笔者从外企到腾讯工作的转变过程也可视为从科层时代向扁平时代的转型。